- 經方教學案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卞華主編
- 984字
- 2024-06-12 18:15:12
桂枝去芍藥湯
【原文】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1)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病機】胸陽不振,表邪未解。
【應用指征】胸滿、脈促、惡風寒、發熱、汗出或不汗出等。
【臨床應用】①原治太陽病誤下后胸陽不振。②現代本方多用于心、肺、脾陽不足之呃逆、水腫、咳嗽、嘔吐、哮喘、痞證、心悸、鼓脹、心痹、脅痛等多種內科雜證,還有用本方治療胃下垂、支氣管哮喘伴肺心病、肺源性心臟病、擴張型心肌病者。
【典型病案】李某,女,46歲。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療,每當入夜則胸中憋悶難忍,氣短不足以息,必須靠吸氧才能得以緩解。舌質淡,苔白,脈弦而緩。方用桂枝去芍藥湯。處方:桂枝10g,生姜10g,大棗12枚,炙甘草6g。共研為末,日服2次,早晚各1次。分5日服完。劉渡舟,王慶國,劉燕華.經方臨證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辨證思路解析】
病證辨析:患者有心肌炎的既往史,且主訴入夜則胸滿憋悶,氣短不足以息,當屬邪陷胸中,胸陽被遏所致;舌質淡,苔白,脈弦而緩,說明陽氣不足,內有郁結,與《傷寒論》第21條所述頗為相似,當診為胸陽不振之證。
病因病機分析:患者既往有心肌炎病史,現又有胸悶癥狀,且脈弦緩,可辨為大病過后,邪氣始終在里伏于胸中,郁遏陽氣,導致正邪相爭,胸陽不振,胸悶氣短。夜晚發作則是夜晚陰寒之氣較盛,胸陽被郁更甚,正邪交爭加劇。
治法與方藥分析:病屬胸陽不振之證。治當解肌祛風,宣通陽氣為主。方用桂枝去芍藥湯。鑒于其病情較重而且頑固,故將原湯劑改作散劑,以便于堅持服藥。該方即桂枝湯去芍藥而成。桂枝合甘草辛甘化陽,為溫通心陽之佳品。生姜合桂枝,辛溫發散,以除表邪。大棗佐甘草以補中州,益中氣。四藥合用,辛甘發散為陽,既可解表邪,又可通心陽。芍藥陰柔,有礙宣通陽氣,故去之。
【參考病案】王某,男,36歲。自述胸中發滿,有時憋悶難忍,甚或疼痛。每逢冬季則發作更甚,兼見咳嗽、氣短、四肢不溫、畏惡風寒等癥。脈來弦緩,舌苔色白。參上述脈證,辨為胸陽不振,陰寒上踞,心肺氣血不利之證。治當通陽消陰。方取桂枝去芍藥湯加味。處方:桂枝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棗7枚,附于9g。服5劑,胸滿、氣短諸癥皆愈。陳明,劉燕華,李芳.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結核病防治培訓教材
- 制藥工藝學:新世紀第三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兒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案例分析(第2輯)
- 骨骼肌肉康復學治療方法
- 兒科古籍文獻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醫禁忌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18歲以下患者治療臨床藥師指導手冊
- 康復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培訓精要
- 實用藥品微生物檢驗檢測技術指南
- 住院醫師臨床診療能力提升手冊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婦產科學
- 醫學文獻檢索(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培訓教材: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基本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