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教學案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卞華主編
- 1286字
- 2024-06-12 18:15:11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原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8)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43)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病機】風寒在表,營衛不和,肺氣上逆。
【應用指征】發熱惡風,汗出頭痛,咳喘氣逆,苔白,脈浮。
【臨床應用】①原治太陽中風兼肺氣不利。②現代本方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出現太陽中風證,兼肺氣不利者。
【典型病案】劉某,男,42歲,手工業者。素有痰喘之疾,發作較頻。春日傷風,時發熱,自汗出,微惡風,頭痛,且引動咳喘,發作甚于前,胸悶而脹,氣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時則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膩,脈浮緩,關滑有力。方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減。處方:桂枝6g,白芍6g,生姜2片,炙甘草4.5g,厚樸9g,杏仁9g,麻黃1.5g,貝母9g,蘇子9g,炒枳殼9g。日服2次,早晚各1次,分10日服完。高德.傷寒論方醫案選編[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辨證思路解析】
病證辨析:患者有發熱、自汗出、惡風、頭痛、咳嗽、舌苔白膩、脈浮緩等中風表虛證的臨床癥狀,且發作甚于前,胸悶而脹,氣喘倚息。因有痰喘的病史,且舌苔白膩,脈浮緩,關滑有力,可知患者體內有痰飲停聚,咳喘發作系新感引動宿疾喘咳所致,與《傷寒論》第18條所述頗為相似。該患者咳喘時不思食,應屬肺胃氣逆不降所致。綜上,該病當屬風邪傷表引動痰喘復發,外風夾痰濁壅滯胸脘,肺胃氣逆不降之證。
病因病機分析:患者因外感風寒,故風寒迫肺,肺寒氣逆,宣降失常而作喘。又因體內素有伏痰,故系新感引動宿疾而喘咳。患者外感風寒,衛外不固,營陰外泄,營衛不和,寒氣壅塞毛竅,肺寒氣逆,故有時發熱、自汗出、微惡風、頭痛、咳嗽,苔白脈浮等太陽中風證的癥狀。風寒之邪在表,壅塞皮毛,患者素有喘癥及伏痰,故舌苔白膩,脈浮緩,關滑有力。又因喘家每感外邪,勢必作喘,又因該病不從肌腠而入于胃中,則閉拒皮毛而為喘。夫喘家肺氣之不利,由于脾氣之不輸所致,故發作時有胸悶而脹、氣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時則汗出更甚、不思食等癥狀。
治法與方藥分析:病系新感引動宿疾喘咳之證。治當解肌祛風,降氣平喘。方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方中以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厚樸苦辛而溫,下氣消痰,降逆平喘。杏仁苦溫,止咳定喘。全方表里同治,標本兼顧,所加四味藥為化痰、降氣、定喘止咳之品,頗合方義。唯麻黃一味,用量極輕,意在定喘,但癥見有汗,以另選他藥為佳。
【參考病案】戊申正月,一武弁被虜,日夕置舟中艎板下,數日得脫,乘饑恣食,良久解衣捫虱,次日遂傷寒,自汗而膈不利。一醫作傷食而下之,一醫作解衣外感而汗之,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許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此仲景法也。指令醫者用此藥治,一啜喘定,再啜熱緩微汗,至晚身涼而脈和矣。醫曰:某平生未嘗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李景超,李具雙.許叔微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兒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骨科營養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案例分析(第2輯)
- 高等數學習題集:新世紀第五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β-內酰胺酶和其它機制介導的細菌耐藥
- 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新世紀第二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眼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脊柱微創外科學(第2版)
- 重癥醫學
- 解剖生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寒冷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護理防控監護手冊(試行第一版)
- 醫療救護員培訓教程
- 中醫婦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學基礎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