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關于本書的一些說明:文字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滿打造不敗殷商
- 溫暖晴空
- 1887字
- 2025-08-02 00:50:13
我有一些話想要和大家說,大家在閱讀中,可能發現了,開始的閱讀可能比較平白流暢,閱讀的代入感就是口語化,貼合日常生活,平實通俗最好。
如果符合題材、背景等等,可以選擇一些契合時代背景的語言,可以增加代入感,讓人有時代的參照感,甚至有回味與參與感,但也不能太多,因為太多會造成疏離,反而會影響代入,顯得讀者自身也格格不入,因為陌生,而閱讀困難,打斷閱讀,影響閱讀流暢性,自然會影響閱讀欲望,造成閱讀時故事感減弱,甚至回因此棄書。
大家慢慢應該發現了,后續內容漸漸摻雜了一些文言,有時整句,摻雜了大量文詞,甚至大面積,也添加了大量古意。
我的初衷,我只能說,故事是商周時期,發生在上古時代,這一條還勉強可以解釋,另外的人物的身份、場景、背景、環境,如果用我們平常的口語化,是不是也一樣,是不是也一樣可以表達故事內容?
當然可以。
是不是可以更好閱讀,可以增強代入感,是不是可以少“水”一些,多增加些故事?
當然可以。大家也看到了,更新這速度實在不忍直視,十天更一章,連續隔一周以上更一章,這是好多好多天。
如果實在“寫不了”,快不上來,別折磨大家?大家誰有那么多耐心呢?
是折磨人呢?還是作者故意折騰者,斷斷續續著,留著……?
隔那么久一章,讀者積累不上,還不斷,等著誰呢?
是真的不斷,還是故意堅持,拖著……?
是真的斷更、拖更,還是自以為的在斷在拖呢?
說不定哪天真斷,別硬拖,真難受,你說呢?……
說這些,是不是與上面有些割裂?
我只是想告訴大家,故事嘛,讀者能看出好壞,甚至怎么寫,讀者也知道一些,寫作的作者的不知道嗎?
作者當然也知道,當然有不高明的作者,也有不高明的讀者,但其實都是一半一半,大家互補互協。
缺點與優點,我也都知道。
而之所以這樣創作的理由,我只想告訴大家,文字是表達故事的基礎,而故事本身是服務大眾的,它當然不夠高雅文學,也不應該枯燥晦澀,它是能讓人流暢閱讀,能讓人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樂,能跟著故事的人物在其中冒險,跌宕起伏,曲折流轉中調動人的情緒,甚至要讓人感受到驚心動魄!……
文字的選擇,是要人能流暢的閱讀,能看懂,能明白,能有代入感。
可是,我想大家明白的是,不管堅持與否,不管選擇與否,你是否與大家站在一條線上,而你與大家有分歧,甚至會產生割裂,那大家如何面對,甚至與你站在同一個位置?
如何與你想一同所想,思一同所思?
如何感受情節,又如何感受你帶給他們的內容?
不過大家,我想告訴你們,各位讀者,不管作者是否堅持,不管是否作者與讀者有分歧,是否能站在同一個位置,一同感受,大家有沒有想過,在故事背景中選擇符合背景的語言,如果失當,甚至過量,那是什么后果?既然作者不打算考量,讀者又無能為力,觀與不觀,看與不看,都不再重要,那語言的選擇,接受度上不足甚至缺失,不帶自我反思,讀者又如何寬容并原諒這些?
可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計較起來,真的把我的故事,把大家的故事,把讀者要讀的故事,放在那個時空,放在那個背景下,放在那個真實發生的世界,這些語言、文字、場景中人物的表現是不是本就存在?
它本來就是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的傳承,我們的語言、文字、文化本來就是這樣的,它本來就存在。
在時空、環境、背景下始終環繞在我們身邊,不說特定的時空、歷史、世界中,在我們的歷史、文化、特定語境下,它就是當時時代人的寫照,只不過我們活在新的時空,把過往的一切都摒出身在,放在特定的盒子里,偶爾才看看,看了會漠不關心,偶爾還會陌生,再或者棄在一邊而變得搖頭不知,卻忘了它本來就是我們文化的根?
也許有些抬杠,特定時代不一定非得特定相關的東西,只要理解人物的行為,相關表現,理解情節的表達,相關傳達的意義就可。
也就沒有相關障礙,而與閱讀載體本身傳達出的故事內容產生隔閡。
何況并不是真的契合那個特定的時代,距離遙遠,而無法印證,并不是真的一致,并能顯現特定故事的特色內容,本身有相差,甚至離譜,也并不合理。
我只是想說,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傳承,我們的根,我不想我們連自己的文化都不知道,連我們的根都感到陌生,我們的發展越來越來往前去,而本身擁有的卻越來越朝后去,越來越遙遠,那你就不是你自己了。
我們并不是要真的去契合,而是盡量去貼合,在我們的文化里,在我們始終存在的氛圍里。
我要說的是,故事情節中的內容,人物的表現本來如何并不重要,或許就是那樣的,人物本來的面貌也并不重要,或許就是那樣的,故事如何,當然重要!本身最重要,或許就是那樣的。
文字就是載體,就是我們的選擇。
最后我要說的是:
“蓋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
運用到生活里就是,文字是你靈魂的表達,是你明知的一切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