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六部長官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滿打造不敗殷商
- 溫暖晴空
- 2015字
- 2025-08-01 10:00:00
皆是不明之人,則子受手握王權,臣下卻有違詔命。
既有違帝命,乃詔下不遵,故各與之周旋。
朝中無奮身死事,搘拄傾危者,所以子受語氣慷慨,但群臣聽來卻有些悲涼。
其中意味著什么,蘊含著哪些,言之不盡。
之前朝堂上個個懇切,如今卻沉默不語。
之前打算上奏的朝臣也打消了心思。
并且想要借著彈劾奸臣的名義,勸諫大王的想法也消失的無影無蹤。
三公為任,各官其職,商容被罷,丞相尚且如此,同為朝堂之臣,他們又怎么可能置身事外?
只責丞相,不問群臣,何以為公?
自以為是,以為大王操之過急,只處置丞相,那就大錯特錯了。
皆以為丞相不該當其罪,丞相為罪,則群臣亦有其罪。
為相者,“掌丞君王,助理萬機”,然而九間朝殿,其中有多少大臣清慎自守?
詔下不遵,有何面目立于朝殿?
惟德是輔還是惟上是從?
當然不能以一言蔽之。
如今他們還能以為言者無罪嗎?
朝堂沉靜,群臣無聲,就是最好的答案。
而群臣不知道的是,在王后身后,有一個孩子看著父王在朝堂上的一切,一聲不響兒,卻暗暗匿笑。
武庚小小年紀,未嘗見過此類。
王后之德,群臣交口稱贊,卻未必像母后說的那樣。
因為群臣所表現出的并未有所敬。
朝中一眾大夫卿士心口不一,現在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臣下的話姑且聽之,不能全然相信。
同時要像父王一樣賞罰分明。
武庚也贊嘆于父王英明果斷的洞察力和手段。
而要事實手握王權,不論群臣有沒有資格立于朝堂,都需要用到他們。
召集群臣早朝,更多的時候需要商議,而不是獨斷專行。
子受當然可以乾綱獨斷,但現在還不是時候。
帝王決策果斷是一方面,是否治國有方就是另一方面了。
朝堂以丞相商容為首,如今商容被罷,自顧不暇,大王與王后雍容不迫,接下來子受定調。
商容受遺詔輔政,有負王恩。
九卿朝士大夫再也不敢妄言,為商容求情。
雖然有些事難以明狀,但大王的態度真實不虛。
公道自在人心,群臣則又無言可對。
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雖然言者無罪,卻不容誣蔑!
朝中一無能臣,二無干吏,以至於斯,法不容奸。
朝中一眾卿士大夫常言,王后之德為世人所仰慕。
王后謂之有德,就應若水之德,眾流歸海。
馴致于此,以正其風,大商也將日益繁盛。
而干名采譽者必加誅!
朝事可盡言,朝堂治政之所,商容原本有望於諸君,如今徹底不抱希望了。
政亂于內,一眾朝臣也切合時宜的提出穩固朝堂的需要,朝堂各與之周旋,想要靠君德感召或者感化是不行的。
大商日漸衰微,“君德”更無復孑遺(孑遺,遺留;所剩無幾)。
于政甄才品能,研精致思,但知用非其人,朝堂如何穩固?
子受之前衣不解帶,日夜勤政,還不是因為這些峨冠博帶之臣不值得信任?
于上不能安國,于下不能利民,非人主不明,即便堯舜這種“圣明燭照之君,洞察朝堂上的一切,怕是也會為之嘆息一聲。
指望帝王英明,不如指望臣下真正去用心,真正的去賣力。
“君過臣失”,豈能無失?
人主不明,非臣賢可正其失。
同理,臣不賢,遂君過臣失,甚至出現臣下舉兵犯亂的情況。
此并非危言悚論,事實已經證明,最為重要的就是這個。
所以子受要嚴明朝堂法度,以正其風!
子受侃然正色道:“孤更長夢短,卻也知諸位愛卿備嘗辛苦,但大商積蔽日深,孤所言‘民不聊生’,八成可能出現,而這就是大商的未來!
如今諸卿小心翼翼,是否在質疑孤危言聳聽?
真到了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境地,怕是君臣上下以及整個大商后悔都來不及!
從來都是福無雙至,而禍不單行,而禍患從來都不是只有一次,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
大商有九重關要闖!
開始會損兵折將,而有人會傅虎作翼!
無數的忠臣良將會因之而隕墜!”
子受的一番話使人難以相信,但眾臣凜然。
而接下來必使朝臣屈伏。
“孤平議卿等上奏,認為其有理,大可不用事必躬親,所以臨堂決意,除王后上朝聽政外,下設六部,國事大臣皆當盡心盡力而為,不屑盡心竭智,御史大夫手持詔命,口銜天憲,則小不知大體,且用時不勝其任,以法令懲治!
御史大夫不拘文法,其後不為世代簪纓者諱言,為民父母之人更不應該諱過,類似治亂興衰之理。
孤為人從不諱過,但大臣不能體國,甚至以下犯上!
諸卿違詔不遵,君臣之間霄壤之別,迥然不侔,天下病矣,所以身為百官之長,朝堂之首,丞相去其官。
名為一代柱臣,人主大臣不相信,位極人臣,一之為甚(過分),王業始有其危,襲凡蹈故,自以為有所得,可名為忠者,卻是庸臣之舉。
丞相無才,以致于此。
所以才有今日,孤不得不朝堂改制。
下設六部,御史大夫掌管六部,為六部長官。”
商容與亞相比干對此凜然。
看來大王對楊任確實欣賞。
百官疑惑,何為六部?
因為商容被罷,原本身為亞相的比干,遂登位正相用之。
楊任終不用再看任何人的眼色,其原本也負才尚氣,可能者未盡其用,及至此時,即便商容為相時,怕是也比不了現在的自己。
但丞相久任事權,影響還是有的,即便被罷,也是一樣。
比干接替商容為正相,正是因為商容的影響依舊存在。
沒多少人能將聲名利祿置于度外,患得患失之下,自然選擇于依附朝堂之首。
必先著其勢,才能動搖其根本。
不得己讓比干接替商容,正是因為牽連之故。
但其勢并不能為之化解,大王此舉也不過是為了穩定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