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想:身心放松的力量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2978字
- 2024-06-04 15:53:22
前奏:因虛空而存在
安寧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釋迦牟尼

《沉思中的哲學家》,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繪于1632年,木板油畫,現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畫面上,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窗外耀眼的陽光。金黃色的冬日陽光盡管明亮,卻絲毫不能給人溫暖的感覺。我們注意到有位老者紋絲不動地坐在窗前。他的視線并不在書桌和研讀的書上,那么他在做什么呢?沉思、小憩,抑或冥想?接著,我們的注意力轉向畫面的右側,那里有地窖入口——一扇低矮的門,繼而又被螺旋樓梯吸引。當我們的目光正準備拾級而上時,突然又會發現在一旁的爐膛里畢剝作響的炭火,有個女人正在將其撥旺。最后,我們會情不自禁地隨樓梯蜿蜒前行,最終被引入一片漆黑之中。
畫面很小,展現的環境很昏暗,但細看后卻讓人感覺自己面對著一個廣闊的空間。這就是倫勃朗的天才所在,他總能讓我們的視線在迥異的層次間游移。橫著看,左邊有強烈的陽光,右邊則是微弱得幾乎不值一提的爐火。照亮世界卻毫無溫暖的陽光與溫暖世界但光芒暗淡的爐火之間的對話,理性的陽光與激情的爐火之間的反差,這不正是辯證哲學的形象體現嗎?畫面上端,螺旋樓梯將地窖神秘莫測的深度和頂樓撲朔迷離的昏暗連接了起來。畫面底部,深色背景與環繞哲學家的晦暗陰影交融在一起。一種空間感通過畫家這種“若隱若現”的巧妙手法展現了出來。重要的是,我們會想象:窗子外面是什么?地窖門后面隱藏著什么?頂樓上又有什么?重要的還有那些我們肉眼看不到卻轉瞬即逝的東西,比如哲學家的精神生活,即他的內心世界。黑暗,半明半暗,些許光亮,一絲溫暖,一個游走的靈魂。這是否與我們的內心世界有幾分相似?
正念
正念地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保持全意識狀態,時常沉靜地體會當下的感受。這種態度甚至能徹底地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系,平息我們的痛苦,超越我們的愉悅。正念,實際上就是一種冥想的形式,簡單易學,熟練掌握卻需經年累月——就像生活中許多重要的事情一樣。
要想進入正念,首先必須弄清楚其內涵所在,以及如何體驗,這就是本書的主旨所在。其次,必須超越語言的局限,直接去感受和體驗,書中的畫作可視為我們為此提供的幫助。最后,必須反復親身實踐和體驗,每個章節都提供了一些建議和練習。去理解,去感受,去實踐,再實踐,舍此別無他途。
冥想,就是停下來
停止行動,不要搖擺,不再躁動。退后一步,讓自己與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
最初,停下來讓我們感覺有些奇怪:一方面感到虛空,因為沒有任何舉動或消遣;另一方面又感到充實,因為我們會突然意識到思想和感覺的涌動。我們會首先感到一種明顯的缺失,因為喪失了方位感,尤其沒有任何“需要做的事情”。但片刻之后,這種缺失又會讓內心平靜下來。這一切顯然發生于我們的內在,因為在外在世界,我們的思想總是集中在某個物件或計劃之上,一定會有所行動,或對某個確切的主題有所思考,或專注于某項消遣之上。
在這種明顯的“無所事事”的冥想體驗中,我們需要一點時間去習慣,才能看得更清楚,就像在畫中從光亮轉到黑暗中一般。為了找到真實的自我,我們需要進入自身的內在。真實的自我其實近在咫尺,可惜我們從未真正擁有它。我們駐足于外在,迷失在當今這個欲求無度且無限聯通的時代,與自我形同陌路。內在世界總是輕易地被放棄,因為外在世界更容易感知,更有目標可循。冥想體驗時常是一塊無徑可循的土地。在哲學家冥想的房間里,光線晦暗,必須睜大眼睛才能看清楚。自我也是如此,由于缺少明證與確信,我們只能把思想的眼睛睜得更大。
我們希望獲得平靜,向往進入空靈,然而時常墜入混亂、喧鬧和混沌之中。我們憧憬清澈透亮,卻無奈地迷失于混沌不清。有時,冥想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和痛苦,使我們回想起沉痛與苦難,甚至讓那些我們曾經極力避免回想的東西浮現在眼前。
平息躁動
到目前為止,冥想看起來非常簡單,似乎只要坐下來閉上眼睛就行了。可惜并非如此,坐下來閉上眼睛只是第一步,這個必不可少的開始離真正的冥想還相距甚遠。那么該怎么做呢?要繼續努力,學習觀察,學會停留在某個地方,保持坐下、閉上眼睛的姿勢,與世界稍微拉開一點距離。總之就是要學會對紛擾和喧囂置若罔聞。
首先需要跨越這樣一個階段: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不動和安靜,等待平靜的到來,讓其包裹我們腦海中的喋喋不休,這樣就足以令我們看得更清晰一些了。不要強求,不要渴望,否則會再度導致混亂無序。無欲無求,放空思緒,該來的自然會來……
有時候,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我們不要去設法加速這一過程。盡管非常想加速,但絕對不可以這么做。切記:冥想是需要時間的。甚至,有人經過數日也一無所獲。這是不是非常令人懊喪?產生這種情緒不意外,畢竟我們身處一個隨處追求立竿見影、凡事都要有所收獲的時代。
禪宗有許多這方面的小故事,其中一則恰好反映了這種欲速則不達。一天,弟子問大師:“師父啊,我到底要多久才能達到心靈的寧靜?”片刻沉默后,大師回答說:“三十年。”吃驚的弟子抱怨道:“三十年未免太長,倘若我每日加倍努力,晝夜不息,勤修苦練,是否無須如此長時間?”沉默良久后,大師惋惜道:“若其如此,你需要五十年……”
開始看得更清楚
停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坐下來,閉上眼睛。這么做,不是為了睡覺,也不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領悟自身感受到的東西,從而厘清外在世界反映在我們內心的紛亂。領悟有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智力的,體現為介入和行動,將現實與意愿、思慮和努力結合在一起;另一條是體驗的,通過迎接毫無遮掩的現實,在徹底放松卻又全神貫注的狀態下,任由其將我們覆庇、占據和浸透。
在智力和體驗兩種方式中,我們均與世界保持著聯系。為的是更好地理解世界,感受世界。兩種方式都完美無缺,只是性質不同,并無高下之分。二者我們都需要,而且要使二者都保持充滿活力的運行狀態。
簡而言之,第一條道路被稱為哲學的反思;而第二條道路,即敞開心胸接受世界而不刻意去思考,或只是無言地或超越語言地進行思考,這就是正念的道路。本書所要討論的就是正念的冥想方法。
正念的存在
正念意味著強化當下的存在感,意味著靜止不動以充分感受當下,而不是試圖逃避當下,或企圖通過行動、思想將其改變。
正念體現在畫中哲學家的運動當中:他在一瞬間從其思考的工作中抽身而出,轉向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層面——領悟和體會那些由智力產生或發現的東西。也許,他在準備進入更深層的思考,所以要停下來,以獲得充分的意識。
因此正念的生活并不是制造虛空,也不是產生思想。而是使自己停下來,與始終不斷變化的、正在經歷的體驗建立聯系,從而觀察我們與這種體驗之間的關系的本質,以及我們在此時此刻存在的本質。
如果你在慢慢品讀上述文字時,還能意識到自己正在呼吸,同時有切身感受,而且視野中除了本書還有其他物體的存在,還能聽到周圍的聲響,還有一些思緒將你的注意力引向他處,或腦海中有一些聲音正在悄悄地對正在閱讀的文字進行贊賞或批評,那么你就是處在正念的狀態中了。
正念,就是當你準備翻過一頁而轉向下一頁時(也許在讀完眼前這一頁之前,手已經做好了翻頁的準備),有意識地停下原本準備做出的動作,用心去觀察:觀察自己準備翻過眼前這一頁的意圖。對自己說:我將翻過這一頁,而不是毫無意識地將其翻過。正念就是這樣,在每個時刻都能創造一點空間來“觀察自己的舉動”。也許你會說,只是翻頁而已,沒必要搞得這么復雜吧?確實如此。但在人生中的某些時刻,這么做會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