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洽力:擺脫內耗,活出人生的松弛感
- 雨令
- 10字
- 2024-06-04 15:52:11
自我認知篇
認識你自己
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你愿意承受什么樣的痛苦
一個有趣的問題
這個世界上的人各種各樣,但似乎每個人都希望過上無憂無慮、輕松幸福的生活——能夠與喜歡的人在一起,賺一大筆錢,受到眾人的認可和尊重,沒有壓力,沒有煩惱,所有的事情都順心順意。
在你的人生里,你想要什么?基于上述事實,大部分的答案可能都是“我想要幸福、快樂”。可是,這樣的答案卻并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它是大部分人的標準答案,卻不會對你的人生有任何啟示作用。更有趣的問題是,你愿意承受什么樣的痛苦、愿意為什么奮斗?也許你過去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它才是決定你如何過完這一生的最重要的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每個人可能都想擁有一份出色的工作,都希望自己能財務自由,但并不是都愿意早出晚歸遵守“996”工作制、無休止地出差、在安靜和孤獨的夜晚默默地“碼字”,以及在創業艱難的時候咬牙挺下去。我們更喜歡沒有風險、沒有犧牲,不需要任何積累就能夠輕松地把成功和財富收入囊中。每個人可能都希望有和諧、良好的關系,但并不都愿意經歷艱難的交談、尷尬的沉默、不愉快的情緒沖突和情感傷痛來達成美好的關系。我們更喜歡和顏悅色,希望沒有沖突、沒有痛苦,不用做出任何讓人糾結的改變就可以與他人建立一種穩定、和諧的關系,但這些注定是易破滅的幻想,因為任何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樂都是廉價的,并且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而要想得到持續時間很長的幸福感,就需要奮斗。
人類并不是為了獲得快樂而存在于這個世界中的。生命的本質主要就是生存和繁衍。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樣,人類的生理機能本質上并不支持人類一直處于幸福狀態,因為這會降低對危險的敏銳度和警惕性。科學家發現,我們目前正在承受的許多痛苦其實來源于人類的進化。比如,兩條腿直立行走并且能使用工具是人類成功進化的關鍵因素,但是由此對人類脊柱產生的壓力會導致一種特殊的背痛,甚至直立行走也讓分娩變得比其他動物更加危險。但很顯然,人類在愿意承受這種痛苦的代價之下,獲得了比其他物種更有優勢的進化,并走到了食物鏈的頂端。
因此,生活中的重大收獲并不取決于那些舒適感或幸福感,而取決于你愿意經歷什么樣的不適去達成某些目標或得到某些結果。
你很容易面對生命中那些令人愉快的經歷,但在每個人的人生中,如何與糟糕的經歷抗爭才真正塑造了不一樣的個體。如果你想要健康的體魄、完美的身材,可能就要在健身房里讓身體承受痛苦和壓力,除非你愿意合理飲食,每餐只吃八分飽,抵抗美食的誘惑,否則很難鍛煉出挺拔的體態;如果你想要創業成功,獲得財務自由,可能就要敢于承擔風險,敢于與不確定性交手,除非你愿意在失敗之后總結反思,愿意付出時間努力工作,否則不會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如果你想要理想的伴侶、理想的朋友,可能就需要不計回報地付出,主動關心對方的情緒變化,除非你愿意在發生沖突的時候依然想要溝通,愿意在發生變故的時候依然初心不變,否則你不會獲得一份真摯的感情。
決定你的人生質量的不是“你想享受什么”,而是“你愿意承受什么樣的痛苦”。這個世界中大部分美好的東西都暗藏著價碼,如果你想要在生活中獲得某些好處,那么可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如果你發現自己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年又一年地想要什么,但是什么也沒得到,那么其實你并沒有那么想要它,只是想要毫不費力地獲得一些大家都覺得很好的東西罷了。
要想得到幸福就需要奮斗,而努力奮斗本身就自帶痛苦的屬性。
痛苦是不確定的世界里的必然
在現實中,大家都在追求安全、舒適、沒有痛苦的體驗,這樣的體驗在出生之前你就體驗過了。
那時,你還是一個在母親肚子里的胎兒,蜷縮在子宮里,被海水般的液體包裹著,周圍黑暗、寂靜。你很放松,也很舒適,不需要有任何認知,也不需要有任何行動,那里沒有寒冷,也沒有饑餓。對于你而言,那是一個沒有威脅、非常安全的地方,所以你不會感到絲毫痛苦。
等你出生,降臨到這個世界后,不適感隨之而來,你哇哇大哭,開始有了認知,聽到了不同的聲音,看到了斑駁的光影,感受到了現實世界的冷暖。曾經安全的舒適區蕩然無存,恐懼襲來,痛苦突然就成了一件很確定的事情。然后,隨著漸漸長大,你會面臨升學的壓力,面臨同齡人的競爭,要在這個社會中找一個立足點。不適感,或者說痛苦,漸漸地變成了這個不確定的真實世界里的一種必然。
痛苦對于個人而言,是必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痛苦,你就只會停留在那個舒適區中,日復一日地過著毫無變化的生活。能夠感知到痛苦并且能夠借由它從人生中獲益,才是痛苦之于人生的價值。
有人會問:“思考,努力,提升認知,這些都會讓我們不舒服,讓我們感受到痛苦。人生苦短,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做一個追求舒適的人呢?這種很‘佛系’的選擇不對嗎?”
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努力,只想“躺平”,這種看起來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的“佛系活法”往往適得其反。
吳伯凡老師曾說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有一種“窮忙族”,他們不愿意上學、上班,也不愿意追求世俗的浮華。可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他們每天卻要花很長時間游蕩在地鐵里撿垃圾,或者去救濟站領取一點兒生活物資。
這樣的生活舒適嗎?就算你在當下生活沒有負擔,在一個公司里有一份安逸的工作,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可是,這個世界是在不斷變化、高速發展的。你的工作隨時可能被別人取代,你能過上的平淡生活,也許某一天會因為物價上漲而變得遙不可及。你所謂的舒適,因為外界的變化,顯得脆弱不堪,隨時可能被打破。
也許你還會狡辯說,可以不斷地降低自己的要求,以獲得那種舒適感。可是,這種以降低自我要求換來的舒適,只會變得越來越不舒適。比如,你為了避免得到打掃房間帶來的不適感和痛苦感,選擇降低自己對房間整潔的要求,結果房間就會變得越來越亂,然后你又進一步降低自己的要求,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你最后獲得的不是舒適感,而是陷入一種持續的將就中。你在舒適上的懶惰,往往要付出一些代價。
其實,就算你已經財務自由,能夠過上一種人人羨慕的舒適生活,但是這時處于舒適區的你,未必能獲得持續的快樂。快樂是有高下之分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的需求呈現金字塔結構,下面的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再往上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頂端是自我實現需求。在每一種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都能獲得快樂,但是需求的層次越高,快樂的持久度和愉悅度也會越高。
你認為獲得了很好的物質滿足,尋求到了一種舒適的生活,算是一種快樂,但這只是一種消極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很短暫的,體驗多了就會膩,往往并不具有持續性。你在直面痛苦,戰勝痛苦的時候,往往會得到一種更暢快淋漓的快樂,因為滿足了自己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一些健身愛好者,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并不感覺舒適,反而會感覺痛苦,但是一旦成功地挑戰了自己的極限,就會感覺快樂,這不僅讓他的健身更有成效,而且能夠持續地激勵他行動,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吃苦就是賣力,吃苦就是熬夜,吃苦就是不怕累,但這些其實是非常膚淺地理解吃苦。真正的吃苦,并不是讓身體承受痛苦,而是能夠通過自我掌控和獨立思考去抵抗人性的懶惰。比如,在面對甜食誘惑的時候敢于拒絕,在一路獨行的時候愿意忍受孤獨。真正能吃苦的人明白承受什么樣的痛苦對其是有價值的,所以會把時間和精力都聚焦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并敢于舍棄娛樂生活,放棄無效社交,遠離無意義的消費。吃苦在本質上就是愿意長時間聚焦于某個目標,而這需要一個人具備自控力、自制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學會熬出生活的意義
世界的不確定性讓我們明白,痛苦的感受在所難免。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必然會有不同的煩惱和痛苦,但總是可以有選擇——是“躺平”,暫時享受舒適,回避痛苦,還是勇敢地直面痛苦,熬出其中的價值和意義?
有個讀者與我分享了他的生活感受:“我做了一件對于我而言很重要的事情。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不擅長做這件事情,覺得做這件事情很難,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點地‘啃’下來了。這讓我知道一天天的努力是真的有效的。不要給自己設限這句話我已經聽過太多次了,可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懂得,所有我一點一滴地認真做過的,其實都有價值和意義。”
在人的一生中,既會有高光時刻,也會有至暗時刻,但總是有些事,需要你熬一熬才能有所得。以寫作這件事情為例,如果想要成為一個下筆如有神的作家,就不能僅僅靠心血來潮來寫作,你要每天寫,每月寫,每年寫。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冥思苦想,要忍受寂寞,要對抗自我懷疑,還要接受別人的評判。即使你得到了一些認可,也需要堅持寫,持續思考,因為停止創作就意味著靈感枯竭,而這個狀態,就是“熬”。
那些所謂的痛苦的、艱難的經歷,都是可以熬過去的。當一個人有了熬的真本事時,他的內心就會生長出一種自洽力,讓他勇于、安于對抗當下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讓生活有意義。
如果你熬過粥,就該知道,從生米加水,到最后熬成一鍋好粥,需要的是時間的沉淀。所以,熬不同于其他的努力,不是一個瞬間完成的動作,而是一個持續發力的過程,是帶著些許挑戰的匍匐前行,這聽起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村上春樹在成為小說家之前,開了一家爵士樂酒吧。雖然他做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負債累累,償還債務頗為艱難。當時,他和太太每天起早貪黑,省吃儉用,家里既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甚至連一個鬧鐘都沒有。因為沒有取暖設備,在寒夜里只好緊緊地摟住家里的幾只小貓睡覺,互相取暖。后來,他有了寫小說的念頭,除了每天記賬,檢查貨物,還要鉆進吧臺后面調制雞尾酒,烹制菜肴,在深更半夜店鋪打烊之后,再回到家里,坐在廚房的餐桌前寫稿子,一直寫到昏昏欲睡。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將近三年,不過他總算心無旁騖地度過了那段艱苦歲月。在這個過程中,村上春樹活過了相當于普通人兩倍的人生,磨礪了自己的寫作技巧和能力,同時也獲得了專業獎項。村上春樹在文章里回顧那段歲月的時候寫道:“回過神來,我多少變得比以前堅強了一些,似乎多少也增長了一些智慧。”“盡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后這段經歷說不定就會開花結果。”
剛開始,可能是熱愛和渴望驅動著大家堅持,但是渴望足以支撐那么長時間嗎?沒有人知道,而且即使你再熱愛,每天反復地去做同一件事情,也是枯燥的、辛苦的,但村上春樹只有一個念頭——我想要成為小說家。他堅持寫作,把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文字的打磨上,這就是他在時間里熬著自己所愛。
只是簡單地堅持并不算熬,因為你只是在隨意地打發時間,對你的生活產生不了什么價值。但是,如果在堅持之外再加上專注,你就是在主動地為生活創造價值,這才是熬時間的意義。
熬的這個過程,其實對應著物理學里的“做功”過程。
在經典物理力學中對“做功”有這樣的定義: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時,這個力對物體就做了功。熬的過程,就是你在人生里做功的過程。對應到力學,專注就是你作用在人生某件事情上的“力”,而堅持就是你讓這件事情在力的作用下通過的“距離”。當在熬的這段時間里真正地做功時,你就會將做功的能量轉換到這件事情上,讓這件事情有一個對你而言好的結果。
生活中“熬”的本質就是堅持和專注。在人生里,但凡有點價值的結果,往往都不會輕易地顯現。你要慢慢熬,慢慢悟,感受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每一個對自己的人生稍有期待的人都如此,都需要熬。這個艱苦的工作,是人注定要做的,幸福的孩子如此,不幸的孩子也如此,只是每個人熬的路徑不同。你的人生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你很可能在轉角處經歷生活的至暗時刻,可是你要熬過那些令人沮喪的日子,要堅持住,要專注于做某件事情,然后一步一步熬出其中的意義,而這是人生注定的任務。
生活從來都是不容易的。你在生活里熬過什么樣的痛苦,才能最終造就一個什么樣的你。這個熬的過程,就是你發掘生活意義的過程。其實,幸福和美好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需要抗爭和堅持的。然后,你才能在時間的見證下,熬出生活的意義。
有時候,我會問別人:“你愿意怎樣受苦?”很多人在聽了這個問題后都會很疑惑地看著我。他們詫異的是,為什么要選擇受苦?每天開開心心不是更好嗎?可是,在漫長的人生里,你必須主動地選擇做一些困難的事情,不能沒有痛苦地生活,生活中更不可能全都是鮮花和掌聲,在更多的時候,生活中充滿了荊棘和誘惑。
你愿意承受什么樣的痛苦,愿意為什么奮斗,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想要享受什么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每個人幾乎都有相同的答案,但是更有意義的問題是,在你的人生里,你愿意承受的痛苦是什么?
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會真正讓你打開某種自由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