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 第41章 以誠感人——絕境生存的靈魂(4)
- 第40章 以誠感人——絕境生存的靈魂(3)
- 第39章 以誠感人——絕境生存的靈魂(2)
- 第38章 以誠感人——絕境生存的靈魂(1)
- 第37章 金蟬脫殼——絕境生存好方法(3)
- 第36章 金蟬脫殼——絕境生存好方法(2)
第1章 百忍成金:絕境生存的第一要義(1)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在絕境之日,肯投靠于不如他們的人?漢初三杰投劉邦,元璋依韓林兒……
人生天地之間,要想在絕境之處尋找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艱苦磨練,煉就堅韌不拔之志,鋼筋鐵骨之能,才能在逆境之中,如立囊之錐而突兀,完美自己的人生。
忍,是絕境生存的第一要義。
1、絕境生存的先導:忍《孟子·告子下》中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于天地之間,要想在絕境之中生存,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艱苦磨練。這種磨練首先是意志品質的修煉。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不是生而就有的,靠的是后天的培養(yǎng)造就。良好的道德品德的養(yǎng)成,不僅要靠社會、家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靠自我教育、自我磨練,忍耐人性中惡的東西,這就是修身的工作。
中國古人說:“盤根錯節(jié),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振折沖,可以驗我之功。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量。”說的就是面臨錯綜復雜的情況時,可以考察一個人的才能。面對不良的潮流風氣,不去茍合,是考驗一個人的情操。遇到艱苦的困境,則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思想意志。處于激烈的戰(zhàn)斗之中,才能檢驗一個人的力量。在受辱的絕境之時,才能充分反映一個人的忍耐性和容人之量。
石成金在《傳家寶》中也說:“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大丈夫處世,不可少此磨練。”一個人在一生之中經歷了風霜雪雨,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才能養(yǎng)成堅韌不拔的性格,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中國古代先哲們,大多把修身生存放在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首位。修身生存的目標是使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不斷提高。修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好善惡惡,為善去惡。修身生存貴在自覺,是堅持不懈。《禮記·大學》所講的“意誠而后心正,心正后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就是告訴我們,齊家治國平天下,皆要把修身生存當作根本,從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開始才能實現。
要想在絕境中生存,就必然要去掉人自身所有的各種劣根性,好好修身生存。而這個過程就要求人們培養(yǎng)自己堅強的意志品質,克服各種欲望,這也就是要忍耐。堅持絕境之要的公忠、正義、仁愛、誠信、謙敬、禮讓、寬恕,勢必就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偏狹、驕矜、浮躁之氣,這樣才能自強不息,不斷進取以達到生存的目的。
2、面對生死:韓信忍胯下之辱
有關于忍韌的例子,最廣為人知,最被人稱道的就是韓信的事跡了。韓信是淮陰人,年輕時很貧困,表面看來,他一無所長,家鄉(xiāng)的人都很瞧不起他,他既不能做小吏,又不愿種地,也不會經商,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卻靠乞食生活。
他曾長期在亭長家里寄食。亭長的妻子后來很反感,就設法趕他,于是每天全家提前吃飯,等韓信趕來時人家已吃完了。他碰了幾次釘子,從此就不去了。后來去河邊釣魚,又不肯用心,還是不免餓肚子。有一位在同一條河里漂洗棉絮的老太太,看他可憐,就連續(xù)幾十天將自己帶的飯分給他吃。韓信很感激,在漂母做完工與自己分手時,韓信誠懇地對她說:“我將來一定要百倍地報答您。”漂母覺得他很不爭氣,憤憤答道:“你這樣一個男子漢大丈夫,自己不去掙飯吃,我覺得你可憐,才給你飯吃,像你這樣沒出息的人,誰指望你報答,你還是自己快找謀生之道吧。”韓信心中痛苦極了。他知道好心的老太太不可能理解自己,沒有解釋。但在心中立誓。后來,他功成名就。果然以“千金”重酬了漂母。但當時誰知道他的志向和痛苦呢?
韓信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
他身材高大,總是隨身佩帶刀劍,雖貧賤,但顯得儀表不凡。威風凜凜。他好佩刀劍和出眾的儀表與其志向、才能和氣質有關,因內符外,他與眾不同。這種社會地位和精神氣質的反差最易引起小人的注意和嫉妒,小人們最見不得這類現象。可以說是自然規(guī)律了。
有一天,一群無賴攔住韓信,其中一個說:“如果你有膽量不怕死,你就把我殺了?如果你怕死,就從我褲襠下鉆下去,否則絕不和你干休。”韓信狠狠盯著他,手不自覺地緊握著劍柄,過了許久,他松開手,趴在地下,居然從那人胯下爬了過去。為此,家鄉(xiāng)的人更看不起他了,認為他不但無能,而且是個懦夫。
韓信并不是個懦夫。他忍受那樣大的屈辱,是因為他的人生抱負太大了,如果僅僅為一件小事而大動干戈,在絕境之地不忍,那太不值得,沒有必要小不忍而亂大謀。后來他逐鹿中原,風云際會,先后作過齊王和楚王。他與部下談起這事時說:“難道那時我沒有膽量和力量殺他嗎?只是殺了他,我的一生也就完了,因為那時能夠忍耐,所以我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像這種忍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太難了。
3、面臨國亡:勾踐食穢嘗膽踐志
古往今來,能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只有一個韓信,而另一個可與之相比的就是越王勾踐。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退守在會稽山上,身臨絕境,越王要求跟吳國講和。吳國的條件是要勾踐夫婦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答應了。
勾踐將國事委托給大夫文種,讓大夫范蠡隨他夫婦前往吳國。到了吳國,他們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兩次外出,勾踐就親自為他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也不在乎,低頭順眼,始終表現一副馴服的面孔,很討夫差歡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里讓范蠡預測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會好,他就親自去見夫差,探問病情,并親口嘗了嘗夫差的糞便,向夫差道賀,說他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夫差問他怎么知道。勾踐就胡編說:“我曾經跟名醫(yī)學過醫(yī)道,只要嘗一嘗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嘗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點苦,用醫(yī)生的話說,是得了‘時氣癥’,所以病會好,大王不必擔心。”果然不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順,深受感動,就把勾踐放回國去。
勾踐歸國后,深為會稽之恥而痛苦,一心伺機報仇。他睡不好覺,吃不好飯,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勞力,唇干肺傷,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育百姓,經過三年百姓都歸順了他。
為了更好地籠絡群臣,每當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夠分自己不敢獨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與人民共飲,勾踐自己耕種吃飯,靠妻子親手織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綾羅綢緞。為了堅持鍛煉斗志,不過舒服生活,連褥子都不用,床上鋪著柴草,還備一個苦膽,隨時嘗一嘗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還經常外出巡視,隨從車輛裝著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殘,并送給他們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諸大夫,向他們宣告說:“我準備和吳國開戰(zhàn),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踐肺同日戰(zhàn)死,我跟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亡,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這些辦不到,從國內考慮,估計我們的國力不足以損傷吳國,從國外結盟的諸侯也不能毀滅它,那么,我將拋棄國家,離開群臣,自帶佩劍,手舉刺刀,改變容貌,更換姓名,去當仆役,拿著箕帚侍奉吳王,以便找機會跟吳王決戰(zhàn)。我雖然知道這樣做危險大太,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決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實現!”
后來越國終于與吳國在五湖決戰(zhàn),吳國軍隊大敗,越軍包圍了吳王的王宮,攻下城門,活捉夫差,殺死吳國宰相。滅掉吳國二年后,越國稱霸諸侯。
4、危急之忍:諸葛亮成就空城計
公元228年4月,諸葛亮率軍北上,一舉攻戰(zhàn)了祁山,蜀軍聲勢浩大,威震祁山南北。曹魏屬地天水、南安、安寶三郡先后歸順蜀軍。魏明帝曹睿親臨長安督戰(zhàn),魏軍大針曹真率大軍抵眉城抗擊蜀軍。蜀軍前鋒大將馬謖,違反諸葛亮戰(zhàn)前部署,被魏軍趁機而入,致使街亭失守。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急忙調集軍隊,準備撤回漢中。諸葛亮分派僅剩的5000兵馬去西城搬運糧草,這時得報司馬懿統領15萬大軍已兵臨城下。此時運糧士兵僅200余人,城中兵馬不足3000,眾人聽到大兵壓境,無不大驚失色。諸葛亮深知,處這絕境之地,若棄城逃跑,無疑會暴露實情,在15萬大軍面前,必然無法逃脫。于是,他神情自若地傳令軍士:“將城中所有戰(zhàn)旗盡數放倒,所有兵士堅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聲喧嘩者,一律斬首!”又命令將四方城門大開,第一城門處派20軍兵扮作百姓,灑水掃街,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一切安排就緒后,諸葛亮頭帶方巾,身披鶴氅,帶兩名小童,持琴登城。諸葛亮邊彈琴邊飲酒,一付安然悠閑的神態(tài),這就是忍功。
魏軍先鋒部隊見狀,不知虛實,急忙策馬回報司馬懿。司馬懿聽報隨后來到城下,遠遠見到城上諸葛亮悠閑自得邊飲邊彈,二位小童站立身后,琴聲悠悠不絕于耳。再看四處城門大開,每一城門處有一二十名百姓,在細心地灑水掃路,對魏軍視而不見。見狀,司馬懿心中大疑。他對諸葛亮有很深的了解,認為素來謹慎行事的諸葛亮,從不弄險,今天見他如此安然,城中秩序井然,15萬大軍壓城猶如不見,其中必有埋伏。司馬懿越想越怕,急忙傳令撤兵。司馬懿之子司馬昭是員虎將,見要退兵,急忙勸阻司馬懿說:“諸葛亮手中可能無兵,必是在疑惑我們,不如讓我?guī)Пコ牵纯芍搶崱!彼抉R懿不準,15萬魏軍全部退卻。諸葛亮見魏軍遠去,遂拍掌大笑,結果盡在意料之中。城中兵士見千鈞一發(fā)之險,頃刻間化作烏有,不由得驚喜交加。諸葛亮含笑對余悸未盡的兵士們說:“司馬懿素來知我謹慎,不曾輕易弄險,而今見我穩(wěn)坐城頭,安然飲酒撫琴,城門大開,百姓自若不慌,想必我定有奇兵伏于城中,所以不戰(zhàn)而退了。此疑兵之計,是萬不得已才用的,倘若隨便用此計,一旦被敵人識破,必遭大敗。”在眾人的贊嘆聲過后,諸葛亮接著說:“司馬懿急切中退兵,必然選擇小路,可速去通告關興、張苞二位大將設伏。”
不出所料,司馬懿正率軍沿小路向北退卻,行至武功山時,忽聽得山后鼓炮齊鳴,殺聲震天,只見沖出一隊人馬,將旗上寫著張苞。司馬懿以為這是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蜀軍,急令魏軍不許戀戰(zhàn),拼死沖殺,以生求路。剛剛沖出不遠,又是一聲號炮,只見一隊蜀軍從左路向魏軍沖來,一看將旗是關興的兵馬。司馬懿大驚,更加確信這一切都是諸葛亮預先的計謀,一時間不知蜀軍到底有多少兵馬。魏軍已成驚弓之鳥,絲毫不敢停留,丟掉糧草重輜,沿路向山后潰逃。
司馬懿哪里知道,蜀軍的兩路兵馬總數不過5000,在此設伏,只是虛張聲勢,并未實戰(zhàn)。這是諸葛亮利用司馬懿疑心過重的心理,以幾千蜀軍,兵不血刃地嚇退了司馬懿的15萬大軍。諸葛亮在危急關頭,能夠沉穩(wěn)安然,因人而宜,險度空城計,以兵不厭詐、虛張聲勢而退數十萬大軍,除足智多謀外,還有堅忍不亂的意志。
5、春花秋月何時了,忍字“知”多少
藝術家與政治家的生命情調截然不同,前者軟弱,后者果敢;前者感情細膩,后者狡猾奸詐。如果二者相斗,藝術家除了寫詩作賦外,其余的也只有忍的份了。
從古至今,藝術家或文人雅士給人的印象是感情豐富、浪漫細膩,這種人似乎與政治沾不上邊,然而中國卻出了好多位“藝術家帝王”,如陳后主、宋徽宗,最出色的當屬南唐后主李煜了。
李煜本是文人,但依靠祖輩傳下來的基業(yè),這個南唐皇帝當得倒也逍遙快活,每天寫寫詞、賦賦歌。誰知,好景不長,宋太祖的鐵騎打破了他的好夢。宋軍數十萬雄師攻破建康。身為一國之君的李煜,此時不想辦法召集群臣采取措施,卻回后宮,去問老婆,真是讓人好氣又好笑,究竟是不是男人?實在是太沒主見,太軟弱了。
小周后倒顯得比李后主還鎮(zhèn)靜,她首先想到朝政機密,急命執(zhí)事女官帶領眾人一起動手把朝臣們的奏章抱出去焚掉,然后又令他們把珍奇墨寶、貴重典籍和價值連城的名畫都抱出去焚毀。頓時,雍和殿前烈焰飛騰,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濃煙如愁云慘霧四處飄散。六宮美人兒也忘記了宮禁嚴規(guī),個個驚恐萬狀地跑出來,圍向小周后。此時,小周后也沒有了正宮娘娘的尊容儀態(tài),嬌美的鳳體顫抖著蜷縮在宮女中間。眾人哭聲、叫喊聲混作一團。
此刻,李后主必須立即做出決定:殉國還是投降,因為宋軍的攻勢越來越猛,還有小周后和眾美人們期待的目光。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宋兵已沖到第一重宮門。這就由不得李煜了,他只好身著白衫,頭戴紗帽,邁著沉重的腳步帶領皇族與屬下出宮遞上降表。平南將軍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四十余人押解到船上,從水路奔赴大宋國都汴京。曹彬久聞李后主是一位風流人倜儻才華橫溢的詞人,如今同乘一只船,他好奇地凝視著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卻現出一臉悵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對他輕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國滅族之理?難為他還當了這么多年皇上。
船艙里的李煜閉著雙眼一語不吭,內心像涌起翻江倒海的波濤:南唐建國已有四十載了。昔日南唐之主,如今淪為亡國之君……一切皆如東流水,痛定思痛,心中暗自吟誦《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吟罷,暗自感慨萬分地想:真有點后悔,不該輕信讒言,亂殺忠良!更不該在國家大事上一再優(yōu)柔軟弱!
后來,宋代的大文學家蘇軾評論說:國破家亡之后,李煜應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丟掉了祖宗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應該到宗廟前痛哭,并向百姓謝罪。但是他根本沒這么做,而是去頌聽教坊樂手演奏《別離歌》,惋惜自己再沒機會與宮娥彩女尋歡作樂了,這樣,不亡國才怪呢?其實李煜何嘗不想國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讓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實在是勉為其難。
這與他生活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李煜是在金碧輝煌、翡環(huán)翠繞、鐘鳴鼎食、詩詞歌賦的南唐深宮里長大的,又從未沖殺疆場,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養(yǎng)成了李煜膽小怕事的性格。
即使在親兄弟之間相處,他也常常是表現得很懦弱、忍氣吞聲。
兄長李弘冀被皇父立為太子后,打了一次勝仗。吳越幾十名降將被帶到建康城郊。皇父有旨:不殺俘虜。可是他背著圣上,搶起寒光閃閃的鋼刀,像砍大蘿卜似的,一個個降將的頭顱骨碌碌地滾落下來。有的人頭還雙目瞪得如牛眼,嘴巴啃地,沾滿泥土。那血淋淋慘烈的場面,令人目不忍睹,嚇得李煜多少日子,幾乎每個夜里從夢中驚醒都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