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擼稻子是需要排號或是抓揪的,因為全村就一臺打稻機,打稻機也是村里排號才能輪上的。所以擼稻子先是各個村抓哪個村先用,然后輪到哪個村了,再是村里各家各戶抓鬮擼稻子。
擼稻子需要團隊作業的,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擼稻子需要四個人,其中分把2人(把捆好的稻子打開),往打稻機旁拎稻子的2人,捆草的1人,裝袋子的2人,縫麻袋的1人,裝車的3人。我說的這個數是最少的情況,如果家里水田多打的稻子多的話,自然擼稻子需要的人也要多的,不然會耽誤時間,因為大家都著急等著早點打完稻子。所以擼稻子即使家里人口多的老少齊上也是不夠用的。這個時候村里實行的互幫互助擼稻子。像我姥爺家人丁稀少,就我們祖孫三的人家最適合這種模式。
村里有個場園,專門是村里曬糧食、擼稻子的地方。輪到誰家,就需要把稻子從粳地拉到場園,這時,地上已經鋪好大油帆布了,機器已經插上電,人員都準備就緒,就等著開始擼稻子了。大人們擼稻子都會帶一種帽子,從頭頂到脖子都圍上,然后像蒲扇一樣散開在肩上,防止擼稻子的粉塵飛進身體。這是一種特制的帽子,我記得好像都是藍色的厚布,披到肩,那時候鎮上供銷社專門賣這個。我媽在供銷社站柜臺,他們柜臺就賣這種帽子。
打稻機是一種踏板的機器,需要人在上面不斷的踩踏才能擼稻子。打稻機,絕對是一個技術活,兩個人必須相當配合,技術熟練,手把快才能成為擼稻子的能手。
輪到姥爺家擼稻子,我們全家三人都出動,趕上不是節假日我會和老師請假回家干農活,這個時候老師一般都會給假的。整個過程中,我們三人干的都是邊緣活。姥姥縫麻袋,姥爺捆稻草,我來回跑著搬運稻子到機器旁給分把的人。姥爺家不到兩畝水田,人多不到兩小時就擼完了。擼好裝袋子的稻米粒裝上拖拉機,運回姥姥家,送進倉房里。
拖拉機運送回家的途中會經過磨坊,卸下一麻袋稻米到磨坊院子里,院子里排滿了一袋袋的稻米,等著被加工。把稻米脫殼打磨后就是一袋子白花花的大米了,抓一把聞一聞有股天然的香氣,一麻袋稻米是100斤能出六七十斤大米,我和姥姥從場園收拾完感到磨坊,還沒有輪到我們,我和姥姥就坐在院子里等著,耐心的等著。直到聽見喊我們了,姥姥邁著大步颼颼的跑過去。我和姥姥跟著各個機器忙活。先脫殼,脫完,我和姥姥拿著麻袋裝稻殼,這些是喂喂豬,喂雞鴨鵝的好飼料,脫完殼還是比較粗糙,雖然有營養,但口感不好,還需要二次脫殼,把最后一層殼脫干凈了,露出了透亮白白得身子。這時我撐著另外拿來的白色面袋子口,姥姥從槽子里舀出慢慢一撮子大米,滿臉笑容的倒進面袋子里。這時候忙活完的姥爺也來了,他用手從袋子里抓了一把,聞一聞,笑容滿面的說道:“今年這米挺成,老天照顧,包漿后沒怎么下雨。”
當天晚上,我們三人就會吃上香噴噴的新大米。我能干三小碗,不咋吃菜,只干米飯,那米香那好吃勁,我到現在也不能忘記,那是純純的新大米,綠色大米,現在再也吃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