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

研究世界現代化一般規律的方法是《資本論》的科學抽象法,即排除偶然干擾因素、社會制度差異、民族文化個性等“一切現象”[1]來分析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茖W技術的自覺運用推動生產力水平高速發展,生產方式不斷調整以適應社會化的生產力?,F代社會中人的分配、交換、消費方式貨幣化,生活方式短期化、臨時化。國家治理制度趨于完善,政治權力民主化。國際合作加強適應生產分工的全球化,人類在相互交往和應對共同挑戰中結成命運共同體。

一、生產力快速發展推動生產方式不斷變革

第一,科學技術的自覺運用推動生產力水平高速發展。農業經濟時代的生產技術主要靠勞動者的經驗總結,缺乏對自然規律的探索,人類動物式地依附于自然,生產力水平長期停滯,終生固定并且代際傳承的勞動分工是劃分農業社會階級的基礎,維持簡單再生產的目的是獲取使用價值,滿足人的基本需求。16世紀以后,自然科學逐漸脫離神學,少數知識分子開始自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發展出現代自然科學并成為工業時代生產資料不斷革新的科學技術條件,勞動者個人的經驗總結、熟練程度的重要性下降,馬克思認為蒸汽機和電力是比19世紀的杰出革命者“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2]??茖W技術的自覺運用推動生產效率的提高,能源利用和交通、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在不到100年里創造的生產力比農業經濟時代“全部生產力還要多”,生產特征轉變為擴大再生產,即生產資料的大規模集中、社會規模的分工和普遍交換,生產、流通、消費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工序的頻繁變動導致勞動分工不斷變化,要求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者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全面發展,社會階級不斷變化,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依附自然轉變為自覺認識和利用自然。羅榮渠認為,“現代化實質上就是工業化”[3],是從農業經濟結構轉變為工業經濟,并通過技術革命成果來實現這一轉變的。

第二,生產方式不斷調整以適應社會化的生產力。農業經濟時代生產的特點是獨立性、分散性,由此派生出以小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低水平的產品交換和分工決定了不發達的商品經濟,經濟結構中農業占最大比重,城鎮化率較低,生產力的長期停滯決定了生產方式的長期不變,因此,所有制形式、分工和階級劃分長期不變,人口長期被束縛在土地上。在進入工業社會后,集中、大規模生產是現代生產的特點,由此決定生產方式的變革,“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生產方式”[4]被破壞,代之以股份制、合作制、信用制度、職業經理人制度、公司制等適應擴大再生產的新生產組織形式,社會規模的產品交換和分工產生了發達的市場經濟,經濟結構中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大于農業,產業和人口的集聚使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自覺運用決定了生產方式不斷變動,所有制形式、職業分工、社會階級隨之頻繁變動,人口隨產業發展大規模流動。意大利學者喬萬尼·阿里吉認為,工業時代確立的新生產方式具有“超適應性”[5]的特點,可以適應從小微企業組織的小規模生產到跨國公司分散至全球的交換和分工。從歷史維度上來說,為適應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不斷變動的生產方式可以與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信息技術產業相結合。

二、人的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第一,現代社會中人的分配、交換、消費方式貨幣化。馬克思認為,“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6],在經濟運動過程中的各階段是物質生產起決定作用。在前現代的農業社會,社會經濟成分中個人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小生產方式占絕對主導地位,產品主要用于個人直接消費,偶然發生的產品交換以實物交易為主,貨幣作用很小,農業社會的剝削形式以徭役和實物地租為主,人的分配、交換、消費以實物為主。馬克思在分析小生產方式解體并向社會化大生產過渡時提出,勞動者脫離生產資料成為無產者,不僅為生產資料的大規模集中、產業工人的形成提供了條件,還“建立了國內市場”[7],失去小份生產資料的現代產業工人無法自給自足,其交換、消費必須依靠貨幣工資收入,實物交易逐漸轉變為貨幣交易。進入工業社會后,社會化大生產是現代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產品主要用于社會交換,普遍的產品交換派生出發達的商品貨幣關系,貨幣作為一切商品交換的中介成為“萬能的統治者”?,F代社會的經濟關系、人的日常生活幾乎都需要貨幣交易,在工業化向全球擴展的同時,發達的市場經濟成為“強大的現代化力量”[8],現代社會中的人在市場經濟中勞動、交換和消費,并將這一過程貨幣化,代替了前現代社會的實物交換。

第二,現代社會中人的生活方式短期化、臨時化。在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不變決定了人的分工、職業固定,勞動者被終生束縛在土地上或特定手工業中,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穩定,人的思想、價值觀作為停滯社會的反映長期不變,因此古代社會中人的生活方式是長期的、固定的。進入工業社會后,快速發展的社會大生產決定了分工、職業崗位的頻繁變動及“工人的全面流動性”[9],勞動者需要根據產業集聚狀況、經濟周期變化而自由遷徙,居住地和職業變得短期化、臨時化,也破壞了“舊的家庭關系本身”[10]。農業與手工業直接結合的生產方式解體后,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自然解體,妻子和未成年后代逐漸脫離對丈夫人身和財產的依附,女性通過參加社會勞動、未成年人通過社會機構的撫養和教育而成為獨立個體,婚姻制度和家庭關系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選擇而非必然。人與人之間短期的經濟關系取代血緣關系占據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物質生產、職業分工和經濟關系的快速變動導致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安定的心理狀態、對社會前景不穩定的預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11]的短期化、臨時化是物質生產方式現代化在人們思想、心理、意識形態層面的反映。大衛·哈維認為,現代社會中人們在職業、文化、家庭關系等方面“用臨時契約取代了長期制度”[12]

三、國家治理制度趨于完善

在古代社會,國家政治權力由君主或少數貴族壟斷,廣大勞動群眾幾乎不參與政治活動,其經濟根源是土地等生產資料由封建貴族階層壟斷并以血緣關系傳承,勞動者分散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不能自發形成有組織的政治力量。

在進入現代社會后,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生產資料集中使用并由新社會階級占有,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公眾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可以組織自覺的政治團體并參與到國家政治議題和決策中。已經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在政治層面的共同特征是,“民主化、法制化”[13]的實現,國家政治權力由少數人或個別社會集團壟斷轉向各社會階層普遍參與。

16世紀以后,世界現代化歷程中政治權力民主化的趨勢是參與的社會階層逐漸擴大,世界體系核心區的民主化推動邊緣區的民主化。第一次民主化是17—19世紀初由資產階級推動的民主化,新興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分享政治權力或壟斷國家政權。第二次民主化是19世紀中后期由工人階級推動的民主化,通過爭取普選權、組織獨立工會、政黨“和資產階級分享權力”[14],以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和社會保障。馬克思認為,19世紀80年代的工人運動可以利用先前是欺騙手段后來“變為解放工具的普選權”[15]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資產階級精英民主向大眾民主轉型。第三次民主化是20世紀后期發達社會的女性、有色人種權利運動,其他少數群體也參與到政治議題中,國家政治權力進一步擴展為大眾民主。

四、人類在相互交往和應對共同挑戰中結成命運共同體

第一,國際合作加強適應生產分工的全球化。馬克思認為,各民族或文明聚落間的關系由“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16]決定。在農業社會,低水平的國際貿易和偶然分工決定各文明間的交流較少,亞洲、美洲、非洲各文明長期孤立發展,歐洲各民族聚落間宗教聯系高于經濟聯系,民族國家尚未形成。進入工業社會后,社會化大生產、大規模的產品交換、產業分工、知識和技術的擴散、人口自由流動,使前現代社會各孤立的文明“卷入世界市場網”[17],民族國家形成后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日益緊密,在政治上層建筑上的表現則是各國政府在關稅、貿易規則、知識產權立法、環境保護政策等方面的合作加強。薩米爾·阿明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并需要“超越民族國家的政治體系”[18],生產、分工、產品交換和財富積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并逐漸脫離主權國家的控制,為解決生產交往的全球化和全球無政府狀態的矛盾,應建立超越國家的社會管理組織,團結現代世界體系中分散的國家,加強國際合作以管理全球化的市場、產業布局和分工、財富和人口的跨國流動。古代社會為適應產品交換和人口流動的發展,人類的部落組織發展為國家,現代社會為適應生產分工的全球化,國際合作乃至超國家的區域性、全球性社會管理組織也會繼續發展。

第二,人類只有結成命運共同體,才能應對全球共同挑戰。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論述人類命運共同體時提出“共贏共享”[19]理念,尊重各國在自主選擇現代化道路的同時謀求構建更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在多邊主義的國際合作中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類聚落的身份認同不是靠尋找共同特征來界定的,而是通過“列出共同的沖突和困境”[20]來塑造的,原始共產社會時期的人就是因為有敵對部落而形成了對本部落的身份認同。20世紀中后期,許多地緣政治、經濟文化關聯并不緊密的發展中國家,因為有反對殖民、反對霸權國家擴張的共同目標而塑造了對彼此的身份認同,并形成了“不結盟運動”,謀求獨立自主發展、非集團化的現代化道路。進入21世紀后,環境危機、核戰爭威脅、顛覆性技術革命等全球性問題已經超出任何單一主權國家能應對的范圍。在面對全球共同困境時,人類形成命運相互關聯的共同體,這是世界現代化的歷史演進趨勢。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要消滅地方特色或民族差異,而是要求各國在保持其獨特文化和發展道路的同時承擔全球義務。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5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5.

[3]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1.

[4]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7.

[5]阿里吉.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9.

[7]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7,562.

[8]王鳴野.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及國別特征[J].人民論壇,2023(06).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2.

[10]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7,562.

[11]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1.

[12]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M].王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4.

[13]賈建芳.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基本經驗[J].江漢論壇,2003(10).

[14]鄭永年.共同富裕的中國方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77.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8.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17]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4.

[18]阿明.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對當代社會的管理[M].丁開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

[19]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7-01-18.

[20]赫拉利.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沛县| 垣曲县| 皮山县| 河池市| 仙游县| 伊金霍洛旗| 周口市| 赞皇县| 广东省| 社会| 五大连池市| 科技| 呼图壁县| 滨州市| 工布江达县| 永泰县| 厦门市| 蓬莱市| 盐池县| 红安县| 涟源市| 余庆县| 乐东| 四子王旗| 青州市| 安图县| 大港区| 治县。| 沈阳市| 环江| 昭通市| 宜城市| 章丘市| 青州市| 城市| 天全县| 长丰县| 秦皇岛市| 宕昌县|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