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發展與超越
  • 劉元春 丁曉欽
  • 4760字
  • 2024-05-28 14:36:18

第一節 世界現代化的三次浪潮

馬克思提出以人類能掌握的生產資料水平作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1]。在走出農業社會后,人類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資料經歷過三次重大革新,并可劃分出三次現代化浪潮。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60年代,蒸汽革命推動生產方式革命,并引起以西歐為中心的社會、政治和思想革命的第一次現代化浪潮;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電氣革命推動工業化范圍擴展,形成現代世界體系核心-邊緣模式的第二次現代化浪潮;20世紀50年代至今,信息技術革命推動工業化向全球擴展,形成國家的經濟職能普遍強化的第三次現代化浪潮。

一、蒸汽革命推動第一次現代化浪潮

第一,蒸汽革命推動生產方式革命。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脫離羅馬教廷的大君主國建立、航海技術的進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傳統東西方陸上商路,英國、荷蘭等國依靠與美洲、非洲大陸的貿易迅速積累財富,海外市場的擴大和國際貿易量的增長促使其不斷改良生產技術。英國人詹姆斯·瓦特在18世紀60年代制造出可以在工業領域廣泛運用的改良蒸汽機,能夠為紡織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提供持續動力,并使工廠選址極大地擺脫地理位置的限制,這為產業集聚和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可能,由改良蒸汽機引發的動力革命促進了其他一系列技術革命的產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物質生產領域的革命推動了生產方式革命,王鳴野認為,現代化“是對封建社會……的改造進程”[2],以蒸汽機為基礎的機器大工業使工人集中、協作勞動并要求人口隨生產狀況自由流動和遷徙,這加速了封建社會城市中以分散、獨立勞動為基礎的手工業行會的解體。15世紀以來,因為呢絨產品價格上漲,西歐部分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發起“圈地運動”,侵占農村自耕農的土地和公地來經營大規模的牧場,失去土地和住宅的自耕農脫離土地成為無產者,只能進入城市勞動,農村封建關系逐漸解體。大量無產者在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工廠集中勞動,導致生產資料大規模集中、社會規模的交換和廣泛分工,勞動力“以社會規模得到使用”[3],現代私有制和隨之產生的新分配關系形成,并對封建生產關系進行徹底變革。

第二,生產方式革命引起以西歐為中心的社會、政治和思想革命。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基礎上逐漸發達的商品貨幣關系和雇傭勞動關系,使社會中“赤裸裸的利害關系”[4]破壞了封建社會中“人依附人的政治、宗法和血緣關系”,物質利益成為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并促使現代社會的三大階級形成,即“雇傭工人、產業資本家、土地所有者”[5]。經濟實力逐漸壯大的新興資產階級開始要求政治權力,并引發了以西歐為中心的、北美和拉美參與的政治革命。英國“光榮革命”后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國家權力由國王轉移到議會;18世紀末,美國在反殖民斗爭中建立聯邦共和制;法國大革命和之后的拿破侖戰爭撼動整個西歐的君主專制政體,并廣泛宣傳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和民族主義敘事,《拿破侖法典》確立了現代社會的立法典范,推動了拉美的民族獨立和反殖民斗爭;19世紀初,拉美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歐洲民主革命的影響,開展了反對西班牙、葡萄牙殖民體系的斗爭,建立起共和制、代議制民族國家,取代封建制度和奴隸制;1848年,席卷歐洲的革命是壯大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參與的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貴族的斗爭,摧毀了維護歐洲封建制度的維也納體系,促進了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革命失敗后封建君主為緩和矛盾成為“革命遺囑執行人”,如頒布憲法、設立代議制國會、允許地方自治、頒布民族平等和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法令。以西歐為中心的社會和政治革命導致“現代化意識形態”[6]

形成:工業化作為現代化和追求解放的同義詞,反封建斗爭中形成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思想,民族主義敘事代替中世紀上千年的宗教敘事。起源于英國的蒸汽革命推動了生產方式革命,進而引發以西歐為中心并擴展到北美和拉美的社會、政治和思想革命,構成了人類自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現代化浪潮。

二、電氣革命推動第二次現代化浪潮

第一,電氣革命推動工業化范圍擴展。19世紀,人類自然科學的進步與工業領域的技術發明緊密結合。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制造出可廣泛運用的發電機,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發明內燃機汽車,遠程輸電技術、電燈、電話、無線電報等一系列新技術和新發明相繼問世,推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通信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極大提高推動了工業領域擴展,出現汽車制造、石油開采冶煉、電氣工程等新興重化工業部門。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要求生產資料的更大規模集中并推動壟斷組織形成,股份制公司、信用制度廣泛運用以適應生產力的變化,掌握龐大壟斷組織的極少數人對國家政策、法律、外交活動的影響擴大。電氣革命的主要策源地是德國、美國,其工業實力迅速增長,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政府扶持工業,在較短時間內進入工業強國行列,英國、法國實力相對削弱,西歐、北美主要國家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俄國、中國的工業化在起步階段,“核心產業體系的定型”[7]主要集中在西歐、美國,但工業化的范圍擴展到東歐、東亞。第一次現代化浪潮中確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政治、文化上層建筑得以鞏固,非洲、東亞、拉美等地區被納入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第二,現代世界體系的核心-邊緣模式形成。美國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提出以世界體系的觀點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造的世界市場、國際關系、不同民族交流日益密切的現代歷史進程,在封建社會解體后的現代世界體系形成核心-邊緣模式,蒸汽革命策源地西歐憑借率先完成工業化的優勢成為世界體系的核心區,而處于農業社會或殖民地經濟的亞洲、非洲、東歐、美洲則成為世界體系的邊緣區,核心區與邊緣區之間存在“職業任務上的等級制度”[8],需要更高水平的科學技術和更大投資的工業產業聚集在西歐,而亞洲、非洲、東歐、美洲等地則以農產品、礦產和勞動力與核心區進行商品貿易。現代世界體系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有機體,電氣革命后美國、德國、日本進入核心區,而憑借商業貿易和殖民掠奪發展起來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則逐漸退出核心區,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帶來的生產力、交通和通信效率的極大提升使現代世界體系擴展到全球,原本孤立的民族或聚落都被卷入世界市場,核心-邊緣模式正式形成。翟嬋、程恩富提出,除核心區、邊緣區外,現代世界體系還應增加“準中心”[9]位置,用于描述不具備核心區國家那樣的全球影響力但具備區域影響力的國家,如俄國、中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19世紀,這些“準中心”國家對周圍邊緣區國家的商業貿易、宗教文化價值觀、地緣政治關系具備影響力。起源于德國、美國的電氣革命推動工業領域擴展到重化工業,并將工業化的地理空間擴展到北美、東歐、東亞,農業時代孤立存在的文明聚落幾乎都被卷入全球產品交換,西方化、歐洲化成為歷史潮流,推動人類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第二次現代化浪潮。

三、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第三次現代化浪潮

第一,信息技術革命推動工業化向全球擴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人類迎來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核能、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技術、新能源、全球互聯網、生物技術的廣泛運用開拓了工業化的新領域,現代世界體系核心區國家進行產業升級,并運用新技術對傳統重化工業進行徹底改造,推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革命的策源地是美國,特點是學科門類精細化和跨學科研究。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憑借信息技術革命優勢、龐大的工業體系和國際貿易規模、本土未經戰爭破壞、西歐和日本實力相對削弱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領導者,以布雷頓森林體系重塑了國際貿易和金融規則。比利時學者厄內斯特·曼德爾以晚期資本主義觀點分析二戰后的世界資本主義秩序:新技術革命帶來生產力迅速發展,從全球產品交換細化到全球產業分工,同一產品的不同工序分散到世界各地,技術進步與產業資本循環周期縮短相互促進,以國際貿易取代對殖民地的直接統治和剝削,同時“寄生性和浪費性”[10]仍然存在,世界體系核心區的國家憑借科技優勢收取技術專利租金,在美蘇“冷戰”環境中出口軍事產品,發展軍火經濟賺取高額利潤。由于本國資本和生產過剩、市場接近飽和,將利潤低、污染高的傳統產業向世界體系的邊緣區轉移,這是現代世界體系核心區工業化衰退、邊緣區大批新興經濟體快速工業化的過程。這場科技革命也深刻改變了國際環境,由于核能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主要國家之間沒有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二戰后人類迎來70余年的相對和平,工業化在比較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向全球擴展。

第二,國家的經濟職能得到強化。受1929—1933年經濟危機和蘇聯模式的影響,20世紀50—70年代,西歐、北美普遍實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即政府強化在經濟宏觀調控、經濟計劃、產業政策、科學研究投資和社會保障方面的職能。信息技術革命、傳統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建設非常依賴國家投資,恩格斯強調了國家作為上層建筑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11],政治權力可以推動或阻礙經濟發展。在東亞地區,日本等地走出一條政府主導型資本主義道路,相比西方國家17—20世紀初政府作為“守夜人”角色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東亞政府扮演了一個更為重要的角色”[12],由國家主導基礎設施投資、扶持新產業、投資科學研究和國民教育,在貧富差距拉大時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創造了短時間內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穩定的“東亞奇跡”。二戰后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長期競爭的國際社會主義陣營,具有國家大規模投資進行快速工業化,政府對生產過程、產品交換、價格等進行全面控制的特征。擺脫殖民體系的亞非拉民族國家推行“不結盟運動”,政府不參與大國軍事同盟,維護國家主權和發展本民族經濟文化,通過承接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輸出、傳統輕紡工業和重化工業的產業轉移來推進本國工業化。起源于美國的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并將傳統產業和過剩資本轉移至世界體系的邊緣區,推動工業化向全球擴展,同時國家的經濟職能強化,西歐、北美、東亞、東歐的政府注重科研教育投資及對經濟運動的調控,推動人類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第三次現代化浪潮。

正在進行的新科學技術革命為第四次現代化浪潮提供了物質條件。進入21世紀以后,美國和中國在AI(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量子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和運用取得重大進展。成素梅認為,前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為生產資料“賦能”[13]并逐漸取代人的肌肉力量勞動,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是為生產資料“賦智”,使機器具有自主感知和判斷力,自動完成物質和文化產品的生產,可控核聚變將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人類可能脫離直接勞動并向“休閑社會”轉變,現有的法律和社會管理制度、國際貿易規則、文化價值觀等將迎來顛覆性變革,第四次現代化浪潮的物質基礎正在形成。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0.

[2]王鳴野.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及國別特征[J].人民論壇,2023(06):12-1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4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

[5]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98.

[6]阿明.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對當代社會的管理[M].丁開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7]阿明.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對當代社會的管理[M].丁開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8]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M].郭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424.

[9]翟嬋,程恩富.中國正處于世界經濟體系的“準中心”地位——確立“中心-準中心-半外圍-外圍”新理論[J].上海經濟研究,2019(10).

[10]顧海良,張雷聲.20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511.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0.

[12]鄭永年.共同富裕的中國方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84.

[13]成素梅.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創新的前沿趨勢[N].光明日報,2021-02-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大新县| 金坛市| 长沙县| 昌江| 锦州市| 浦北县| 碌曲县| 精河县| 辽宁省| 连江县| 郎溪县| 通河县| 微博| 呼玛县| 宁城县| 绥芬河市| 临汾市| 古交市| 顺昌县| 措美县| 罗江县| 万年县| 陆川县| 东山县| 吴旗县| 文山县| 陆川县| 大悟县| 灵武市| 衡山县| 沙田区| 东安县| 石楼县| 通江县| 望江县| 吴堡县| 阳信县| 阿坝县| 前郭尔| 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