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主道:“剛才我因道兄所講的[三生]爻卦而驚奇,才有窺覷之舉動,道兄言及天道亦變,果真玄之又玄。我遇到了世所未有的天道巨變,探訪究源,才來到這枝國。若對一個人的動機產生懷疑,想要再取信于人會非常困難,我現在只好以道補虧。剛才道兄說從很遠的地方來,想必見多識廣,是否聽說過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我今有此物,愿為真門弄玄,看看道兄到底從多遠的地方來?如果作答對了,方敢請教道兄,如何?另外我另備一物,贈與道兄。“
班離看了看閣主一本正經的樣子,明言了之前窺視之原由,于是放下成心,道:“即如此,隨請尊便。“
閣主從側邊拿出一個黑盒子,盒長約半尺,解開里面是個玉盒,打開后拿出幾片玉硅,四面邊嵌黃木,閣主將玉硅鋪在案臺上,把一幅黃帛鋪在上面,那黃帛約兩尺長寬,邊緣有十二幅圖像,班離瞧了下,都是奇形怪狀之物,有一幅是兩頭一頸兩身的動物,“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雙雙?“班離暗暗想道。其它之物,班離卻也辨識不出來,有一幅像樹葉,有一幅是四頭一身的人。帛上主體在一個大圓內,大圓缺了一道口子,里邊又有數個同心圓,里面有圖文,有刻度,非常之繁復。閣主又拿出一個玉質勺斗放入中間,再擺放十數個玉器,放在帛上,道:“此乃傳世之物,以觀天下地上之機玄。“說著就發功,過了會兒,一個玉珠在斗中慢慢晃動。
般離在一旁觀察,心中暗暗道:“此人還會發功不成?高人可以觀氣,發功則是利用氣的原理,做出常人難以理解的事來。有一個古老的氣宗流派認為氣是天地的本質,陰陽中和曰氣,其清者浮為天,其濁者積為地,天地自氣中產生,氣乃天地萬物之祖,水土乃至萬物,火化之后重量都會變輕,這都是氣化現象,氣宗之學曾大顯于世。還有一個質宗流派認為物質是天地的本質,直到此派煉金之術成熟后,金的純度非常高,煉化后不會氣化,此派以真金不怕火煉的現象捍衛質宗,攻擊氣宗之說,氣宗有個名望極高之人與質宗在天水約戰一場,把質宗宣稱的質金十斤,在火中燒了一年時間,再稱其重量,結果少了三錢,質宗無法解釋此種現象,后宣稱其質金的純度不夠,乃是雜質氣化而非金質氣化,兩方斗的難分難解,誰也沒最終取勝,再后來質宗之說大顯于世,氣宗被斥之為謬學。還有人總結這段歷史,寫道:氣宗認為天清地濁為宇宙之始,始之前為渾沌,質宗認以質子為萬物之基,質子為最小不可分割之物,萬物為質子組成,宇宙處于擴張中,有始無終。還有一個古老流派自稱傀宗,認為人生而為孽,需要不停懺悔才可能為傀,其宇宙由衪創造,信袍者可化傀入天堂,余者為祂之賞賜物。″
那玉珠慢慢抖動,愈來愈劇烈,掙脫斗勺的束縛,掉落在黃帛之上游蕩,過了良久,在外圓的缺口處滾了出去,掉在案桌上。閣主拾起玉珠,沉思了會兒道:“其遠超乎三千里?“說完又拿出一個玉碟,道:“請道兄哈之一口氣,再來!“
班離看出了門道,就哈了口氣,心里暗暗道:“果然是氣宗之術,發功正是利用氣來影響事物,氣看不見摸不著而無處不在,不光是人有氣,在另一個層面,傳說萬物皆有氣,皆可被操控,其玄之又玄。班離聽師傅說過醫術者可觀氣千里,在千里之外感知病人的病因,班離也一直認為這是醫術的最高境界。至于移精換氣之類的祝由醫術,師傅直接說不要去學習了,因為師傅都沒搞清楚這其中的原由。還有其它譬如辟水為陸以行,御氣千里而走這種傳說,班離自認為其言過非實,而歸類為巫覡,對其敬而遠之。只要有氣息,就可以推演出前后,其理形而上學,雖然,天地皆氣無所謂無,無所謂有,氣貫天地不足道息,不足道休。是以靈者感而以趨,常人趨而以爭,信人爭而以定,智人定而以存。唯圣人存而不議,非不必議也,亦因議不必然,天地未盡,四時未止,圣人以天地不常,古今亦變,觀乎其常存焉!是以哈一口氣,能感應到萬里之外,其理好像能夠說的通,就是不知道這大長老道行有多高,且先看看吧。“
閣主此時己經滿頭大汗,那玉碟倒撲在玉碗上,放在黃帛中間,玉碟邊有絲絲水氣溢出。班離尋思到,此催氣中難道帶有咒術不成,過了良久,玉珠又轉落出玉帛。閣主收起玉珠,道:″再來。“
班離道:“不必了,事不再三,氣乃先天之母,氣帶著精,傳聞有人可以分離氣與精,精又華之變氣,此氣乃后天先氣,莫非道友憑此以洞查其中的機玄?“
閣主擦了擦汗,道:“若是天下有事物橫空出世,又憑空消失道友相信嗎?實不相瞞,我正是遇到這種情況,使用重器研究天象,發現天象異變,古今未有之大變,曠古耀今,以至器物損毀。“
班離道:“重乎若泰山,銓衡所不能測也;浩乎若滄海,斗斛所不能校也。天機豈是器物輕易能測量的到,萬事萬物其來去皆有途徑,只是觀察者看不見而己。“
閣主道:“實不相瞞,此重物經數十代先賢改進,其監測天機于無窮,其轉一圈,需耗費火靈石六兩有余,其運一周,需耗費火靈石十八斤。“于是介紹了天驅盤的運行原理,然后道:“剩余三斤火靈石,送與道兄。只是借用道兄一根頭發。“
班離心想,這是想啥來啥,天下居然有這般好的事,我想回中土,正缺火靈石,此人不會己經洞查我的玄機吧?又想了下,覺得不可能,看看這閣主發功時盡力的狀態,手中的筋脈突出發烏,頭上的蒸汽絲絲隱現,作為一個醫術者,這是人到了竭盡全力時才有的表現,借用一根頭發來發掘其先機,對于閣主也未勉強了些。于是道:“道志不可摧,如此,隨請尊便吧!“
那閣主割開手指頭,把血滴入黃帛中,黃帛發出異樣的光澤,把班離頭發放在中央后,接著兩臂運轉在黃帛上。班離暗道:“血祭?我在中原時,偶爾也見過祀鬼神之事,但都是在隆重的廟堂上祭之不輟,祭需要祭品犧牲,祭品多玉帛,犧牲多三畜,需要不間斷的供奉。還有一種最隆重的祭,把自己祭給廟堂,以使自己能直接供奉鬼神,但此等祀,即使意志最堅定的人,不管火化還是屠殺,其臨死時也會發出恐怖的慘叫聲,祀己的活動已慢慢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用其他活人代替自己去死,達到祀的目的。而沒有場地、器物而祭祀的行為,基本上都是裝神弄鬼。有一種專業祭祀的人,在各地流落飄蕩,俗名跳大神,專門愚迷善良虔敬的人,如附骨之疽,往往弄得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所以,這種行為在中原己經禁行而絕滅,有代替別人祭祀的行為,代和替兩邊的人都要處以腰斬的刑法,祭祀只得親力親為。在上古時代,即便是部落首領,如果喪失祭祀的行為,只得主動讓賢,交出權柄。如果僅用這幾件器物,就想溝通鬼神,顯然是不可能的。“
過了良久,那黃帛上十二顆玉珠停止運動,閣主緩了好一會兒,道:“上古帝鴻以八里為宮,八十里為城,八百里為都,八千里為殥,八萬里為荒。今推測道兄之遠已超八萬里,應有十萬里遠。“
這回輪到班離震動了,跟據自己觀測天象,中土至此為九萬八千里遠,而且時間己過了接近一個月,真的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憑借一根頭發居然能推斷其先機,如果非親眼所見,是萬萬不敢相信。當然,震撼歸震撼,班離心境并沒有波動,淡然道:“不錯,應有九萬八千里。道友所言非虛,未知道友心心念的天象異常所指為何?“
閣主道:“傳聞少和浮舟泛海…“,于是把少和閣研究天道的情況介紹了一遍,只是隱去自己身份。然后道:“地軸與極星遙應,定于一尊,極星亮度為一,以此為準,天狼星的亮度為二,金星啟明時亮度為三,月盈為五,日中為十,如此,那天道異常的亮度為數千,足以毀天滅地。天驅盤有儀盤三十八,全部爆表。這天道異常爆發的能量足有億萬個太陽,恐怖如斯,當是聞所未聞,也查無所查。”
班離道:“道以一貫之,分合之間,皆為真實。道之無為而一,無為即為有,無有者不居也,不居者即處無形,無形者不動,不動者無言也,無言者即靜而無聲無形;無聲無形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謂微妙,是謂至神,綿綿若存,是謂天地之根。道無形無聲,故圣人強為之形,以一字為名,是為天地之道。大以小為本,多以少為始,君子以天地為品,以萬物為資,功德至大,勢名至貴,二德之美與天地配,故不可不軌大道以為天下母。
所謂虛無飄渺,則為窺其一端,見虎一文,不知其武;見驥一毛,不知善走。古者五帝,立于中天,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和陰陽,知日月,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
故而蛇走蛇路,鳥飛鳥道,禽獸魚蟲,各分其類。雖然,天物怒流,奔騰不息,與陰俱閉,與陽俱開,體圓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剛,履幽而戴明,變化無常而有常,以應無方而有方。夫轉輪之有窮,象日月之運行,若春秋之代謝,日月之晝夜,終而有始,明而復晦,制形而無形,故功而可成;物物而不物,故勝而不屈。廟戰者帝,神化者王。廟戰者法天道,神化者明四時。修正于境內,而遠方懷德;制勝于未戰,而諸侯賓服也。古之得道者,靜而法天地,動而順日月,喜怒合四時,號令比雷霆,音氣不戾八風,詘伸不獲五度。因民之欲,乘民之力,為之去殘除害。夫同利者相死,同情者相成,同行者相助,循己而動,天下為斗。
因之,所謂天道異常,實亦尋常,尋之不得,是為為異,其能量有億萬個太陽,能稱得上為大嗎?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故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知次博者,不可與論至。夫稟道與物通者,無以相非,故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若夫規矩勾繩,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為巧也;無弦雖師文不能成其曲,徒銜則不能獨悲,故弦悲之具也,非所以為悲也;至于神和,游于心手之間,放意寫神,論變而形于弦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此不傳之道也。故肅者,形之君也;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道者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返也,時之去不可足而援也,故圣人不進而求,不退而讓。隨時三年,時去我走;去時三年,時在我后;無去無就,中立其所。天道無親,唯德是與。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中心其恬,不累其德;狗吠不驚,自信其情;誠無非分,故信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帝王之崩,藏骸于野,其祭也祀之于明堂,神貴于形,故神制形則從,形勝神則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大通。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圣人法之可觀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其言可聽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三皇輕天下,細萬物,齊死生,同變化,抱道推誠,以鏡萬物之情,上與道為友,下與化為人。
至德之世,賈便其市,農樂其野,大夫安其職,處士修其道,人民樂其業;是以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死;河出圖,洛出書。及世之衰也,賦斂無度,殺戮無止。刑諫者,殺賢士,是以山崩川涸,蠕動不息,楙無百蔬。故世治則愚者不得獨亂,世亂則賢者不能獨治。圣人和愉寧靜,生也;至德道行,命也。故生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時而后能明,必有其世而后有其人。故有道則和,無道則苛。由是觀之,道之于人,無所不宜也。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盡行之,天下服;服則懷之。故帝者,天下之適也;王者,天下之往也。不適不往,不可謂帝王。故帝王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執雄堅強,作難結怨,為兵主,為亂者。小人行之,身受大殃;大人行之,國家滅亡,淺及其身,深及子孫。夫罪莫大于無道,怨莫深于無德,天道然也。夫使患無生易,施于救患難。今人不務使患無生,而務施救于患,雖神人不能為謀。患禍之所由來,萬萬無方。圣人深居以避患,靜默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動而陷于刑,雖曲為之備,不足以全身。故君子先避患而后就利,先遠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從事于無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內。是以,禍患無由至,非譽不能塵垢。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經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即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無以與道游。直志適情,即堅強賊之;以身役物,即陰陽食之。得道之人,外化而內不休。外化,所以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與物推移,萬舉而不陷,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守一節,推一行,雖以成滿猶不易,拘于小好而塞于大道。道者,寂寞以虛無,非有為于物也,不以有為于己也,是故,舉事而順道者,非道者之所為也,道之所施也。“
閣主沉思良久,道:“道兄的道論,通徹古今,而能游離于物事之外。我以探究天道為己任,雖知不可為而為之,固死而不生,也沒有任何遺憾!“
班離道:“道友道心堅定,以堅心為舟,追尋天道,或許,能竊取天道也末為可知。“
閣主道:“竊取天道?怎么說!“
班離哈哈一笑,道:“天道,不為帝俊生,不為蚩尤死,不為汝存,不為我亡,即便沒有你我,天道還是天道。因此,我相信你所說的天道異常,但我認為他并不是異常,他僅是一種天象。只不過是未知的天象。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探尋到這個天象的真相,會不會因為發現與自己的道心相去甚遠,而崩潰呢?因此,我的意思,道心即需要堅定,也需要中和,遇到大變之時,方能維持。“
閣主默然,過了良久,道:“道兄還會回去嗎?“
班離道:“靈道歸終,即便飛鳥亦返鄉,狐死亦首丘,況且人那有出來而不回去的呢?“
閣主道:“我有一塊玉,名八尺瓊勾玉,相傳,帝俊巡狩天下之時,得八尺昆侖瓊玉,分而為六十四,賜于親近之人。其中八塊為陰陽魚狀,為羲和所保管。后來軒轅為亂,少和隨羲和奔赴扶桑以避禍,再后來少和泛海而去。臨別前,羲和賜八尺瓊勾玉一枚,相約日后相遇以作信物,相聞扶桑至此,亦為十萬里遠,即然道兄自九萬八千里遠來,日后如若歸去,遇到義和后裔,通報平安,以了千年之約。“
班離道:“據《渚諧》所載,帶方在東北大海內,東去海外八千里,有扶桑神木,日之所出。不過,我非扶桑來,恐怕也去不了扶桑,這個事恐怕辦不到。“
閣主道:“聽聞得道之人,心之所想,皆為真實,神之所往,皆有洞天。道兄僅憑天旋地轉一說,就令人信服,道兄之道論博大而悠遠,通徹有無真假。如果道兄辦不到的事,恐怕也沒有人能托付了。“
班離道:“如若[真]存在,我與其相比,若螢火比之皓月,真中又是否有虛,這跟你說的橫空出世也沒區別了。即然道友有浮舟向道之心,我就欣然應諾了。“班離收了八尺瓊勾玉,三斤火靈石,于是與閣主道別。
出了閣主房間,拐了道彎,涵旭在前面等著,見到班離,問道:“你跟我師傅都說了啥?“
班離道:“小老弟,你應該去問你師傅。“
旭涵道:“我現在問的是你。“
班離道:“你師傅要去尋找天道異常,義無返顧。“
旭涵道:“這個我知道。我說你跟我師傅講了那些大道。另外,知曉微、昧、曒,是入真的路徑?物質、生命、靈魂,這三者的起源,是探索這個世界的三座頂峰?三墳就是道源?“
班離道:“夫真者,萬物齊一;夫道者,一以貫之。形以塞而成萬物,虛以通而有為一,萬物異類殊形,百事莖葉條蘗,化而有之。為一者,神與物游,六合之內,神形相即。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其陶冶萬物,與造化者為人,天地之內,宇宙之間,莫能夭遏。夫化生者不化,化死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生物者不物,謂之大合。故真有不遷之稱,是物有流動之說。至若神魂之分離剖判,神與真游矣,謂之大同。“于是講解了自己的求真悟道心得,以及對于涵旭的疑問,一一詳細作答,計八萬言。
下樓時,一樓中庭說書的早己散去,一打聽,有人搖頭道:“中庭說書,三年才難得有一次,如果沒聽完,對于一個玄者,是終身的遺憾哪!我從兩百里遠的地方,提前兩天來排隊,想排一個好位置,兩個晚上都興奮的沒睡覺,今天早上進去的時候太困了,就在門口睡著了。非常遺憾的沒聽到前半部分,我追悔莫及,久久也不愿意離開。“班離聽完,搖搖頭離開了暢玄樓,自言感慨道:“要是以往,遇到閣主此等談玄的人,即便談上三天三夜,也是樂此不疲。現在心有羈絆,幾個女兒成了心中的牽掛,暢玄樓一行,最難尋的火靈石也唾手可得。看來,修好飛鶴后就北歸,也是指日可待了。“
且說班離暢玄樓,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