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與蟹:四季里的風物中國
- 晏藜
- 1973字
- 2024-05-30 14:23:22
前言
當你看見風物
這是一本關于四時風物的小書。書名中的桃花與蟹,分別是春秋兩季中最典型的風物之一,它們是人們所鐘愛的,同時也代表著一年最易動情的兩個季節(jié)。
在很長的歲月里,中國人的生活繞不開二十四節(jié)氣。若將幾千年以農治國的中國,比作一個巨大的農場,那么二十四節(jié)氣就是這個農場所有活動的調度中心。先民們從物候的變化中覺察出關于天文和氣象的規(guī)律,然后機智地從中發(fā)掘出實用性,定出規(guī)則來指導四季稼穡。從“立春、雨水、驚蟄、清明”到“處暑、白露、小雪、大寒”,寒暑交替、四季漸變的規(guī)律被掌握在人們算日子的指頭上,前人整理出來,后人一代代傳承照做,該什么時辰就做什么事情,一般就能保有五谷豐登。
當然,中國古人覺察到寒暑有序的起始,自然比文字產生的時代還要更早。即使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地球正圍繞著太陽運行,所謂寒熱交替都是受到太陽直射點變化的影響,然而這樣的局限并不妨礙他們敏感地在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與不同景物的周期性重逢中總結出某種規(guī)律。體感的寒暑和月亮的圓缺是關鍵的節(jié)點,于是,人們便根據(jù)寒暑將物候的一次輪回定為一年,又根據(jù)月相將一年平分為二十四份。這應該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雛形,非常樸素,都是先民們從時間中自然得來。
人們對這種自然的時序充滿敬畏,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在許多古書中找到痕跡。在大約成書于漢代的《禮記·月令》篇里,種種解釋不了的自然規(guī)律便被神秘化。那時的人們已經(jīng)確定了太陽對人們的重要性,并依之劃分了四時。人們發(fā)現(xiàn)了四時征候與太陽方位變化的關系,比如“孟春之月,日在營室”,于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吹在肌膚上的風,入耳的蟲鳴,河里的魚,河邊的獺,天上的飛鳥……種種顯而易見的征候為人們帶來了信息——“是月也,以立春?!惫湃嗽跁r節(jié)的每個節(jié)點都設有莊重的儀式。在立春前三天,大史會拜見君王,嚴肅言明:“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碧嵝讶碎g的掌權者,要以莊重的儀式來表達對四時五行的敬畏。于是,立春這天,天子會親自帶領三公九卿和諸侯大夫們,去東郊迎春祭神。然后,隨著太陽的位置移動到“奎”“胃”,仲春、季春也接踵而來。接著又是“畢”“翼”“尾”,夏、秋、冬漸次輪換。
先人們生活在自然中,同種種物候比鄰而居,他們經(jīng)春而夏,復秋又冬,自然是他們獲取信息唯一的平臺。人們小心翼翼地體察著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越久就越覺得自然之力的不可名狀。人世中再尊貴的人,在它面前也狂妄不起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jié)氣大約就在此時定型,戰(zhàn)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里清楚記錄下它們的名稱,以分界四季。
《逸周書》中有一篇《時訓解》,大約是戰(zhàn)國后期到秦朝時形成的。隔著兩千多年回溯,依然能體會那時人們在一年中所感受到的:立春后的第二個月,山坡上的桃花像是忽然就開了,還沒來得及驚訝,黃鶯也開始叫了。又過幾天,老鷹不見了,布谷鳥站在梢頭,該不是老鷹變的吧?……春天很忙,沒干完地里的農活,轉眼就立夏了。夏天是從螻蟈的鳴叫聲中到來的,螻蟈還沒裝滿兒童的簍筐,地底下的蚯蚓也要上來做客了,天氣一天天熱起來,地里的土瓜也長起來。大暑過后,腐草化作螢火蟲。空氣愈發(fā)炎熱,土地日益潮濕,積蓄了幾天的大雨傾盆而下……雨后暑氣消散,立秋這天,吹過來的風有涼意了。路邊的草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露水。寒蟬開始鳴叫……天氣繼續(xù)轉冷,倏忽間雪花飄落,小雪一停,天上再不見彩虹。陰冷,天地間川流凝結,閉塞成冬。
都是天地間最尋常的景物,人們卻能依靠它們的變化,做出種種判斷和應對。比如雨水后“草木不萌動”,便“果蔬不熟”;清明后“桐不華”,便“歲有大寒”;大暑后“腐草不化為螢”,便“谷實鮮落”;寒露后“菊無黃華”,便“土不稼穡”。這些世代歸結出的規(guī)律給予人們指引。古人甚至還將自然的現(xiàn)象延伸到人情社會中,立春后若“風不解凍”,朝廷中就“號令不行”;春分后若“雷不發(fā)聲”,諸侯就會“失民”;小滿后“靡草不死”,天下將盜賊縱行;大暑后“大雨不時行”,便“國無恩澤”。這當然也有過度演繹的成分,但它們作為預兆,卻合乎當時的某些世態(tài)人情,給人們以警醒與寄托。
這就是普通百姓的一年四季,像在數(shù)著日子,也像在數(shù)著周圍隱然有序的風物,數(shù)著數(shù)著,不知不覺就隨著這難以捉摸的變化度過了一生??赡墁F(xiàn)在有人會覺得這一切枯燥無聊,也有人說在現(xiàn)代城市中已經(jīng)很難全面地看到這些變化,畢竟城市化以后,許多人早不再僅僅依靠天時和農事活著。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從這些古老的文字里,從“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的規(guī)則中,感受到過去的人們對自然的感知和敬畏。他們從沒有間斷過觀察和思考,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體會時序演變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不同。
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钡拇_,無論是在時間中經(jīng)過,還是在空間里存在,風物從來都是不言不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