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晉派電影流變研究
- 劉子琪
- 2060字
- 2024-05-30 14:24:32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國有著悠久而又燦爛的文化。在廣袤、厚重的中國文化版圖中,山西憑借表里山河的獨特地勢,孕育著華夏文明初興的力量。無論是造就輝煌文明的古代,還是近現代與民族存亡休戚與共上,都鐫刻下了精彩的華章。成績的背后,與山西這片土地的地理、人文、歷史因素脫不了干系。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山西在地理位置上呈現出依山傍水的整體特征:太行山脈、呂梁山脈等群山的天然疊嶂,阻隔了山西與周邊省份的暢達交流;而北接古長城、河西走廊等邊塞樞紐,又為其對外溝通提供了一絲契機……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加之一代代山西人為突破天塹的不斷開掘,使其成為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開放中有封閉、閉塞中有交流”的特殊存在。而地理位置的閉塞沒有阻擋住山西文化的吐故納新之路,除卻自身文化形成的特質外,與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接壤,反而在某種程度上令山西的文學、書畫、音樂、舞蹈等傳統文藝擁有開放包容的氣魄,釀就了特點鮮明的區域文化。文學藝術創作的大繁榮,不僅為三晉大地和人民帶來了活躍的思想和富足的精神世界,更令進取、包容、創新等特征編入了世代相傳的地域文化基因族譜中。這種文藝創作的基因,在電影傳入山西后作用力越發明顯。
山西地區的電影放映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在宣傳基督教義、吸納成員的宗教活動中,“是年6月14日,基督教太原青年會(位于今太原五一路南段郵局北側)首次免費放映了《瑞典國的湖景》和《打獵者的誤會》等外國短紀錄片……”成了電影在三晉大地上的初次掠影。驚鴻一瞥后,不僅給山西人留下了“雜?!笔降钠嬗^體驗,更點燃了一些年輕人拍電影的想法?!?935年5月,閻錫山授意由西北實業公司及斌記五金行抽出資金,以山西公營事業名義,正式開辦了太原西北電影公司(最初定名為太原西北實業公司電影制片廠,但為了便于國民黨中央批準,根據公司組織法,獨立成立,改名太原西北電影公司,后來又改稱太原西北影業公司),地址在太原壩陵橋裕德東里12號,攝影棚則設在海子邊自省堂勸工樓內?!?img alt="苗壯:《閻錫山與民國山西電影事業——從1924年閻錫山拍攝“閱兵電影”說起》,《當代電影》2017年第9期,第1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2330A/2961871400343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85502-L3NTEBZwee7Ntp3IvVCpTuqgzOBoM9g9-0-b0de35876a275a9e92ce9c9808806542">在溫松康、郝振邦等人的倡議下,西北影業公司在山西太原成立,并拍攝出抗戰時期影響全國的著名優秀紀錄片——《華北是我們的》,不僅用鏡頭記錄了全民抗日的生動史實,還在中國早期電影史上鐫刻了蒼勁的一筆。此外,該公司還拍攝了《千秋萬歲》《無限生涯》《風雪太行山》等故事片,在彼時全國僅有的五家電影拍攝機構中,進行著艱難的電影創作實踐。西北影業公司雖在1941年便因各種原因解散,但它卻為山西擁有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事業書寫了浪漫的開篇。新中國成立后,電影事業的發展不再是散兵游勇的狀態,而是在國家統籌規劃下的重點文化工作。山西也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建立了山西電影攝制隊、山西電影制片廠等機構,拍攝出大批資料片、紀錄片及電影故事片,發揮著電影藝術宣傳思想、服務人民、寓教于樂、美育養心等重要作用。
也正當“電影“這一時髦的藝術形式在三晉大地上出現后,山西的電影事業便走上了一條從弱小到蓬勃壯大之路,并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隨時代共振,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創作者和經典作品,形成了不容小覷的晉派電影藝術創作現象。我們姑且用史論結合的手法來梳理、評判這些影人于現當代做出的貢獻,并大膽提出“晉派”這一地域化流派的名號,以期為山西電影正名。這樣的提法難免會引發一些爭議:一則源于和海派、京派等影視、文學派別相比,晉派電影尚未有明確的流派理念或統一的電影風格標簽,抑或相似作品“井噴式”呈現等情形,因此,“派性”表里特征還有待深究;二則對于在建中的“中國電影學派”這一影視時代命題而言,中國電影獨創的電影美學理論尚未出爐,因此,對于需要強有力的美學依據作為支撐的晉派電影來說,其美學層面的重要價值仍需業界審視、定奪,不好妄言。故而,晉派電影的提出,不免帶有筆者主觀的預判和無限的希冀。這里的晉派電影,特指山西籍編劇、導演創作的電影,以及非山西籍編劇、導演創作的山西題材作品。通過山西題材為緯線,電影生產的重要把關人——導演、編劇為經線,縱橫之間探索晉派電影流變的內因,繼而找尋地域文化和地域心理的多樣表達形式。這些影人有的生于斯、長于斯,有的僅僅于這片三晉厚土上雪泥鴻爪,他們以電影為媒,不斷挖掘著山西的歷史與現代價值,用影像鐫刻、還原山西文化的前世今生,探尋其源源不竭的文化生機。其賦予這片土地電影血脈的同時,還在不同程度上保持著濃郁的地域特征,吸引、感染了一代代影人取材創作,使得山西在電影中擁有了“發山西之聲、與世界對話”的契機。
本書共分為六章,是基于派系發展基礎之上,對晉派電影創作進行的一場歷史性回溯。從現代晉派電影創作的初興期出發,在傳承發展中回望當代晉派電影薪火相傳的藝術圭臬,為晉派電影“中堅力量”、晉派電影“新力量”、晉派戲曲電影、晉派電影評論正坐標、指方向的同時,發掘出晉派電影的文化、藝術價值,并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思。本書醞釀、撰寫之時恰逢新中國成立七十華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中審視當代晉派電影的發展,不僅有了“神圣”“莊重”之感,更為如何用電影服務文化強國建設的新時代命題,做出極為重要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