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面完善階段
該階段從《立法法》出臺開始至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立法作為社會改革與制度變革的載體取得重大發展。立法實踐經驗不斷積累,立法理論不斷自覺發展,因此,需要一部關于立法的法律總結上述經驗和理論。而當時我國關于立法權限和程序的規定基本散見于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地方組織法之中。因此,立法法的制定有其實踐與理論價值。2000年《立法法》出臺后,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一個由國家立法權、行政法規立法權、地方性法規立法權、規章立法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立法權以及授權立法權所構成的立法體系。立法法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國家專屬立法權的事項范圍,未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其他任何主體不得越權立法。[21]
《立法法》施行多年之后立法工作又遇到新的問題,有必要對《立法法》作出修改。2015年修正的《立法法》對我國的立法體制作出調整,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22]自此,除了省會市、首府市、國務院設立的較大的市之外,其他設區的市擁有立法權,設區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人民政府有權制定政府規章。此外,2015年《立法法》進一步明確了“稅收法定”原則,只有國家立法權才能涉及稅率、稅種和稅收征管基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