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襲:職場人的高效成長法則
- 凌云
- 753字
- 2024-05-31 17:48:02
別想“一口吃成胖子”
我們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追求“完美數(shù)量”,可能每個人都設(shè)定過類似的目標:比如6個月內(nèi)減掉10公斤體重,1年內(nèi)讀完5本書,每年攢下10萬元,等等。
這些目標并非無法完成,它們之所以被視作“完美數(shù)量”,是因為這種目標似乎暗示了取得的進步不如預(yù)期就是不夠好的。對數(shù)量追求完美,指的是那種只要數(shù)量達不到預(yù)期就無法心滿意足的狀態(tài),而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意數(shù)量的完美。比如,我曾經(jīng)是個完美主義者,認為每次運動必須保證至少1小時才算有效,如果時間不夠,那運動效果就不夠理想。
你可曾聽過有人吹噓自己能做3個俯臥撐?為什么沒有人說自己今天運動了10分鐘?又有哪些流行的健身計劃會承諾將你的身體健康狀況從差提升到中等偏下?
我們總是把部分成功定義成失敗,如果成功不夠完美,我們就會感到尷尬,甚至還會覺得丟臉。這種想法不僅不現(xiàn)實,而且會對我們的進步和幸福感造成阻礙。完美主義者無法接受微小的價值或進步;他們只看重符合目標的、完美的成功,只想一步到位、“一口吃成胖子”。
對宏大成就的追求是做出真正改變的最大障礙,因為如果你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又怎么可能想辦法去解決?我們默認,想減肥就要設(shè)定5公斤、10公斤甚至20公斤的目標。一旦實現(xiàn)目標的計劃落空,我們就會因羞愧等情緒而恢復老樣子。
我們的行為模式——習慣是在潛意識里養(yǎng)成的。美國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顯示,習慣的行為模式占據(jù)了我們?nèi)松?0%以上的部分。有些習慣顯而易見:健身、每天早餐吃蘋果、緊張時摸臉;有些習慣,如慣性思維,則不像外在行為一樣明顯。
完美主義就是這樣一種“不可見”的習慣,它是一整套認為“做到完美才算合格”的思維方式。你可以看到這種思維的問題所在:完美怎么能和合格畫上等號呢?如果在你眼中,凡事都要做到完美才算合格,那你的人生就很難變得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