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秘密案件裁判規則:全面梳理中國商業秘密案件司法裁判規則
- 唐青林編著
- 22434字
- 2024-06-06 12:15:31
(三)作為商業秘密保護的其他經營信息
(Other Business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Protected as Trade Secrets)
017 投標文件載明的信息究竟是否屬于商業秘密信息
(Whether information specified in bidding documents is a trade secret.)
導讀
一般而言,投標文件是投標人在投標日期截止前為爭取中標而按照招標要求和條件制定的文件。投標文件中的相關報價及技術方案,決定著投標人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能否中標。在開標之前,競爭對手一旦知悉他人的投標報價及技術方案,便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相關報價及方案,以獲得較高的中標機會。因此,這些信息無論是對于投標人自身還是對于其他潛在投標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能給投標人帶來經濟利益。因此,采取保密措施的招標文件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屬于商業秘密。
本案雖然也和招投標文件有關,但是本案的側重點在于,產品進入市場后,產品(窗簾結構件)的材質和設計、窗簾的面料信息無法再保持保密狀態,所以本案中法院判決該等信息不構成商業秘密。
裁判要旨
根據2020年9月10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最新規則中對于《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經營信息做了更詳細的規定,明確了與經營活動有關的招投標材料屬于商業秘密中的經營信息。招投標程序結束后,若中標,按照投標樣板生產的產品將進入市場,投標樣板上所體現的上述信息必然公開,故投標樣板所體現的窗簾結構件的材質和設計、窗簾的面料信息無法再保持保密狀態,不再構成商業秘密。
案情簡介
一、廣東省政府采購網發布“窗簾采購及安裝項目”的招標公告,A公司與B公司都參加了招標,并按照規定遞交了密封的投標文件及投標樣板。該項目經過開標、評標和評標委員會評定,A公司被評為中標候選人。
二、在項目開標、評審結束及評審專家離開評審現場后,B公司在評審現場取回自己的投標樣板時,其工作人員打開裝有A公司投標樣板的紙箱(封條已拆封)查看A公司的投標樣板,被現場工作人員制止。
三、隨后,B公司向招標組織方發出《質疑函》,認為中標人A公司存在提供的面料檢驗報告材質與其提供的投標樣板材質不一致等問題,其中標結果應為無效。B公司又向財稅局提出投訴,稱“招標文件要求的面料的檢驗報告是非常嚴格的,A公司提供的投標樣板不可能通過招標文件要求的檢驗”。
四、A公司認為B公司在招標過程中、評標未完成時,對A公司投標樣板進行窺探、拍照,完全可能剽竊A公司樣板設計及結構、材質、面料選材用于其他項目,是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故以侵害商業秘密為由向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五、一審法院認為A公司的投標樣板只是商業秘密的載體,并非法律保護的商業秘密本身,而A公司并未對商業秘密具體內容作出明確說明,應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故一審法院判決駁回A公司的訴訟請求。
六、A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在招投標程序完結后以及A公司中標后,按照投標樣板生產的產品必然進入市場,投標樣板上所體現的上述信息必然公開,不可能再保持保密狀態。故二審法院認定A公司所主張的投標樣板所體現的信息不構成商業秘密,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院判決
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本案民事判決書的“本院認為”部分就上述爭議焦點進行如下論述:
其次,A公司的投標樣板作為投標文件的組成部分,在開標之前處于保密狀態,在競標中可以為其帶來競爭優勢,但依照《招標投標法》第三十五條和第三十六條的規定,開標由招標人主持,并邀請所有投標人參加,招標人在招標文件要求提交投標文件的截止時間前收到的所有投標文件,開標時都應當當眾予以拆封、宣讀,故開標之后,投標文件依法應向所有投標人予以公開,而B公司查看設案投標樣板的行為均發生于開標和評標之后。更為重要的是,A公司將涉案樣板作為投標文件進行投標,其目的在于中標并使得按照投標樣板生產的產品能夠進入市場,而進入市場即意味著公開該樣板上所體現的窗簾結構件的材質和設計、窗簾的面料信息,故即使A公司的投標樣板體現的上述信息在其投標過程中處于保密狀態以及招標人在開標時未實際公開投標樣板,但在招投標程序完結后以及A公司中標后,按照投標樣板生產的產品必然進入市場,投標樣板上所體現的上述信息必然公開,A公司不可能再保持該投標樣板所體現的上述信息的保密狀態,因而,A公司主張涉案樣板上所體現的上述信息為其商業秘密明顯與其投標行為和案件事實相悖。
本案相關法律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三條 權利人請求保護的信息在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不為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四款所稱的不為公眾所知悉。
第四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有關信息為公眾所知悉:
(一)該信息在所屬領域屬于一般常識或者行業慣例的;
(二)該信息僅涉及產品的尺寸、結構、材料、部件的簡單組合等內容,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通過觀察上市產品即可直接獲得的;
(三)該信息已經在公開出版物或者其他媒體上公開披露的;
(四)該信息已通過公開的報告會、展覽等方式公開的;
(五)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從其他公開渠道可以獲得該信息的。
將為公眾所知悉的信息進行整理、改進、加工后形成的新信息,符合本規定第三條規定的,應當認定該新信息不為公眾所知悉。
案件來源
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2017)粵06民終7562號]
延伸閱讀及類案裁判規則
投標日期截止前為爭取中標而按照招標要求和條件制定的投標文件,在符合商業秘密法定要件的情況下,可構成商業秘密(Bidding documents made pursuant to invitation for bid requirements prior to bid deadline may constitute trade secrets,subject to compliance with trade secrets statutory requirements.)
案例一: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7)云民終226號]認為,“關于A公司的涉案《投標文件》是否構成商業秘密的問題。上訴人認為自己的招標文件屬于商業秘密的法律要件,能為上訴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本院認為,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投標文件是投標人在投標日期截止前為爭取中標而按照招標要求和條件制定的文件。投標文件中的相關報價及技術方案,決定著投標人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能否中標,在開標之前,競爭對手一旦知悉他人的投標報價及技術方案,便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相關報價及方案,以獲得較高的中標機會。因此,這些信息無論是對于投標人自身還是對于其他潛在投標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能給投標人帶來經濟利益。綜上所述,上訴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招標文件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屬于商業秘密”。
案例二: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再審民事判決書[(2016)魯民再480號]認為,“本案中,二審判決列表中除前述無法認定客戶信息具體內容外,其他12家客戶均與A公司有過實際交易,再結合筆記本記錄的內容,能夠體現對產品的規格、型號、交易價格的特殊需求及其他交易習慣等區別于公知信息的特殊客戶信息。關于C公司,雖然A公司沒有與之實際交易的證據,但其制作了標書并參加了C公司的招標并進行投標,王某遠也認可標書內容來源于其電腦,亦認可系其參加的投標,實際上A公司與C公司已經實質上進行了接觸,特別是標書里的產品規格、型號、標底等關鍵信息能夠體現出區別于公知信息的特殊客戶信息”。
案例三: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李某新等與A公司等侵犯商業秘密糾紛[(2009)粵高法民三終字第27號]認為,“《B公司標識物品制作項目投標文件》是A公司的投標書,包含標識物品制作項目各組成部件的數量、價格、產地、制作成本及技術方案,兼具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雖然完成于2004年1月9日,但兩上訴人并未舉證證明該投標書內容已經公開,故該文件亦應認定為商業秘密,這與它是否已用于投標、投標項目是否結束沒有必然聯系,因而兩上訴人稱《B公司標識物品制作項目投標文件》不是商業秘密的理由亦不成立。綜上,本院認為,對上述《廣告互動媒體設備報價書》《對國外客戶的報價單》《加工定作合同》MSN洽談記錄、《B公司標識物品制作項目投標文件》均未為社會所公知,相同行業可直接應用并可帶來經濟利益,而且A公司與李某新簽訂了保密協議,采取了保密措施,具備商業秘密的基本特征,因此屬于A公司的商業秘密。兩上訴人上訴稱上述資料不是商業秘密的理由不成立,本院對其主張不予支持”。
案例四: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訴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1)浦民三(知)初字第473號]認為,“對于1.中某項目的報價信息及技術方案;2.某某項目的報價信息。本院認為,投標文件是投標人在投標日期截止前為爭取中標而按照招標要求和條件制定的文件。在開標之前該投標文件不為公眾所知悉。投標文件中的相關報價及技術方案,決定著投標人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能否中標。在開標之前,競爭對手一旦知悉他人的投標報價及技術方案,便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相關報價及方案,以獲得較高的中標機會。因此,該些信息無論是對于投標人自身還是對于其他潛在投標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能給投標人帶來經濟利益。在中某項目中,原告根據招標要求制定了包括工程報價匯總、管路系統報價、設備部分報價、GDS &Power System報價、人工及測試部分報價在內的報價信息,以及實現招標項目所需的技術方案;在某某項目中,原告制定了包括工程報價匯總、主管路系統材料、人工及測試部分報價在內的報價信息。該些報價信息及技術方案體現了原告在中某項目及某某項目投標中的競爭能力,對于原告及其競爭對手而言,具有現實和潛在的商業價值,符合秘密性、價值性、實用性、保密性的法定要件,構成原告的商業秘密”。
018 書稿的策劃創意、編排體例、內容選取等信息能否構成商業秘密
(Whether the creation,layout,and content selection regarding book constitute trade secrets.)
裁判要旨
以書稿為載體的相關圖書出版策劃創意、編排體例、內容選取等信息,可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稱的商業秘密,依法應當予以保護。
案情簡介
一、A公司策劃和創設了甲圖書意向,并取得了該書稿的著作權。A公司與員工、書稿編撰者和照排人員均簽訂協議,約定其對書稿負有保密義務。
二、后A公司與B出版社洽商出版事宜并將書稿及其修改稿電子版一并發送給對方。A公司就出版報批事宜與B出版社溝通時,僅與其負責人聯系并嚴格限制了書稿內容的知悉范圍。但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甲書稿未能通過相關審批程序。
三、隨后,B出版社與王某簽訂委托編輯協議書,約定由王某編寫乙書稿并由B出版社出版。經申報,該選題通過了相關審批程序,最終得以出版。經比對,B出版社的乙書稿與A公司的甲書稿在選題創意策劃、體例編排、內容選取方面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四、A公司以侵害商業秘密為由,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B出版社承擔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
五、一審法院認為A公司甲書稿書稿的相關信息可構成商業秘密,B出版社出版乙書稿時使用了A公司擁有的商業秘密,構成侵權,故判決B出版社賠償A公司經濟損失8萬元。
六、A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認為根據圖書的利潤和銷量,被告銷售所得利潤至少為240萬元,并且研究開發成本包括A公司取得著作權時支付給作者的費用,實施該項商業秘密的收益和可得利益可作為被告的侵權所得利益,故原審判決確定的經濟損失數額過低。
七、二審法院認為,A公司甲書稿書稿為載體的相關圖書出版策劃創意、編排體例、內容選取等信息已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稱的商業秘密,依法應當予以保護。A公司不能證明侵權圖書的印刷數量,且已印刷的圖書能否真正實現獲利是不確定的,但原審判決的賠償數額明顯過低,故在綜合考慮市場調研成本、商業秘密經濟價值、市場需求及經營風險等因素,對原審判決確定的賠償數額予以調整。二審法院判決B出版社賠償A公司50萬元。
法院判決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本案民事判決書的“本院認為”部分就上述爭議焦點進行如下論述:
雖然在相關圖書出版市場上,以國家領導人答記者問為選題的圖書早已存在,但是包括圖書選題、策劃創意在內的相關信息是否具有新穎性并非其構成商業秘密的法定要件。而且,具體到以哪一位國家領導人為選題對象進行策劃創意,不同的市場經營主體會有不同的選擇。因此,只要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即使是市場上已知的圖書選題、策劃創意仍然可以作為商業秘密加以保護。本案中,A公司將我國某國家領導人會見外國元首和接見外國記者等內容作為圖書選題加以確定,并將相關素材加以擇選匯編,形成上述兩部分內容有機結合的新的編排體例,該策劃創意、編排體例、內容選取等信息本身并不為公眾所知悉。A公司雖非具有相應資質的圖書出版機構,但這并不影響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與有關圖書出版機構合作、將書稿交由有關圖書出版機構出版發行。雖然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甲書稿需要經過審批備案后方可出版,2009年甲書稿也未能通過相關審批程序,但這并不排除該書稿在作出相應修改后存在獲得審批通過的可能。事實也證明,經過修改后的2010年甲書稿即由相關部門審查批準同意出版,故A公司以甲書稿為載體的相關經營信息能夠為其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A公司與其內部員工、書稿編撰者和照排人員均簽訂協議,約定相關人員對甲書稿負有保密義務;在就書稿出版報批事宜與B出版社聯系溝通時,A公司亦僅與作為專業出版機構的B出版社的法定代表人馬某聯系,嚴格限制了書稿內容的知悉范圍,故可以認定A公司已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圍內采取了保密措施,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綜上,以A公司甲書稿為載體的相關圖書出版策劃創意、編排體例、內容選取等信息已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稱的商業秘密,依法應當予以保護。而A公司主張的作為商業秘密而存在的實施方案,在甲書稿中無法體現,A公司亦未就此提供相關證據,故不能認定相關實施方案屬于商業秘密。
本案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九條第四款 本法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第二款 與經營活動有關的創意、管理、銷售、財務、計劃、樣本、招投標材料、客戶信息、數據等信息,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四款所稱的經營信息。
第三條 權利人請求保護的信息在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不為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四款所稱的不為公眾所知悉。
第七條 權利人請求保護的信息因不為公眾所知悉而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的,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四款所稱的具有商業價值。
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階段性成果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認定該成果具有商業價值。
案件來源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B出版社與C公司第一分公司、馬某侵害商業秘密糾紛上訴案[(2013)高民終字第34號]
延伸閱讀及類案裁判規則
尚未上映的電影作品素材即使其組成部分已經為公眾所知悉,但只要各個部分相互組合取得全新的意義,即可作為商業秘密得到保護(The footage of anunreleased movie,parts of which has been known to the public,may be protected as trade secrets so long as the combination of each part of the footage will create new meaning.)
案例: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7)京0105民初68514號](一審案件,尚未查詢到二審判決書)認為,“本案中,雖然B公司提到服裝、道具及場景等已經為公眾所知悉,但電影作品并非所有服裝、道具及場景等素材的簡單結合,即使其組成部分已經屬于公有領域或者已經為公眾所知悉,但只要各個部分相互組合取得全新的意義,即可作為商業秘密得到保護。涉案素材除未包含片頭、片尾完整字幕及部分特效內容外,完整展現了涉案電影的全部內容,在電影公開放映之前,該等信息當然不為其經營領域內的相關人員所普遍知悉,且電影凝結了演員、導演、攝像等眾多人員的創造性勞動,對該等信息的獲得具有極大難度,故涉案素材具有秘密性。關于價值性,即商業秘密能為權利人帶來現實的或潛在的經濟利益。涉案素材已基本涵蓋了即將上映影片的全部內容,其必將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關于保密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正常情況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應當認定權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五)簽訂保密協議……’本案中,A公司與B公司簽署的《電影音頻制作委托合同》中有關于保密義務的專門約定,且其中已經明確《悟空傳》電影內容、A公司提供的素材及包括劇情、制作進程等在內的其他未公開之信息均屬于保密義務范圍內的秘密。此外,A公司在涉案電影拍攝的其他各環節均簽訂有保密條款。故應當認定A公司對涉案素材已經采取了適當的保密措施。因此,涉案素材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商業秘密”。
019 公司內部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能否構成商業秘密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of corporates' internal marketing systems constitutes trade secrets.)
裁判要旨
反映公司完整商業模式的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可用于構建、完善自身的商業銷售模式,無法被所屬領域相關人員甚至是普通員工普遍知悉和獲得,在采取合理保密措施的情況下,可構成商業秘密。
案情簡介
一、陸某任A公司吳江辦事處經理。在勞動合同存續期間,雙方簽訂了《保密協議書》,約定陸某保守公司的商業機密,范圍包括公司的行銷及財務資料、顧客及供應商、經銷商資料等,且該保密規定在陸某離職后三年內仍適用。
二、陸某向公司辭職后,以自然人獨資身份成立B公司。該公司在成立不滿一年且僅有陸某一名員工的情況下,迅速與原公司的大量客戶建立了交易關系。
三、A公司及其子公司以侵害商業秘密為由向南京運輸鐵路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其主張的商業秘密除了客戶名冊,還有公司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包括營銷架構體系、產品體系、價格、優惠政策、詳盡的各種培訓課件以及相匹配的對客戶和銷售人員的考核管理制度。
四、南京運輸鐵路法院認為上述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由眾多內容、種類不同的大量文件集合而成,完整系統反映了A公司多年商業經營所形成的商業模式。
五、法院認為作為反映公司完整商業模式的系統信息具有秘密性;他人借助該信息可直接快速完整復制其商業銷售模式,構建完善自身的銷售服務團隊,具有價值性;從信息集合的整體性角度而言,該種完整性本身即一種保密狀態。
六、然而,A公司及其子公司不能證明B公司與自己的培訓方式、課程內容、收費方式、銷售策略等一致,法院對其主張陸某、B公司侵害其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組成的商業秘密的相關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法院判決
南京鐵路運輸法院在本案民事判決書的“本院認為”部分就上述爭議焦點進行如下論述:
兩原告主張的完整的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構成商業秘密中的經營信息。
對完整的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的商業秘密內容,原告明確為完整的營銷架構體系,產品體系、價格、優惠政策,詳盡的各種培訓課件,相匹配的對客戶和銷售人員的考核管理制度,共同匯聚形成的信息集合。
首先,原告主張的上述完整的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由眾多內容、種類不同的大量文件集合而成,完整系統反映了其多年商業經營所形成的商業模式。一方面,就單個文件而言。如《2016年稅務事業部江蘇銷售服務部績效考核細則》,為原告公司2016年銷售服務部的整體工作目標和管理實現方式的規定文件,顯然系原告不對外公開的內部考核文件,不能為一般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具有秘密性。再如《稅務事業部2016年銷售方案》,完整全面記載了原告的產品價格體系,以及不同產品服務不同情況下的底價標準、銷售策略。作為記載原告完整價格體系和具體營銷體系的內部文件,同樣無法被一般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亦具有秘密性。另一方面,就該部分的信息集合而言。雖然個別資料如某次培訓的課件,可能被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獲得,但作為反映原告完整商業模式的系統信息,無法被所屬領域相關人員甚至是原告的普通員工普遍知悉和獲得,具有秘密性。
其次,一旦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獲得信息集合資料后,可以直接快速完整復制原告的商業銷售模式,構建自身的銷售服務團隊,甚至補足原有模式的不足,獲得更便利的競爭優勢,具有價值性。
最后,原告與被告陸某簽訂《保密協議》,明確約定了保守原告商業秘密的范圍。原告還制定了《稅務產品事業部工作管理規范》對信息安全管理進行規定,并在關鍵性的內部管理文件中明示“不得外泄”。此外,從信息集合的整體性角度而言,本院一定程度上認同原告所述該種完整性本身即一種保密狀態的觀點。故對該部分商業秘密信息,原告采取了相適應的合理保密措施。
綜上,原告主張的完整的營銷培訓產品系統信息構成商業秘密中的經營信息。
本案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九條第四款 本法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第二款 與經營活動有關的創意、管理、銷售、財務、計劃、樣本、招投標材料、客戶信息、數據等信息,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四款所稱的經營信息。
前款所稱的客戶信息,包括客戶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以及交易習慣、意向、內容等信息。
第三條 權利人請求保護的信息在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不為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四款所稱的不為公眾所知悉。
案件來源
南京鐵路運輸法院審理的A公司、C公司與B公司、陸某侵害經營秘密糾紛案一審民事判決書[(2017)蘇8602民初708號]
延伸閱讀及類案裁判規則
一、從大量房地產開發信息中通過篩選、調查、分析等制作的項目利潤分析報告可構成商業秘密(A project profit analysis report may constitute trade secrets,if such report was made through sorting,investigating,and analyzing a large amount of real property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案例一: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程某中、A公司與B公司、C集團等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13)民三終字第6號]認為,“在本案二審程序中,程某中、A公司明確表示其據以主張權利的商業秘密,即為一審判決確認的‘關于在某地存在一項含有具體土地價等利潤分析情況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的經營信息’,以涉案的兩份項目利潤分析報告為載體。本院認為,兩份項目利潤分析報告所載的內蒙古五原縣隆興昌大街××道路兩側商業房項目的成本利潤分析等有關信息,是程某中、A公司從海量的房地產開發信息中通過篩選、調查、與政府磋商、分析等特定經營活動獲得的,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關于商業秘密“不為公眾所知悉”的認定條件,即“不為其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該兩份項目利潤分析報告,可以為房地產開發企業選擇投資項目、做出投資決策提供幫助,故對于報告的所有人而言具有實用性,并能為其帶來經濟利益。此外,程某中、A公司在其商業經營活動中,對內與其工作人員簽訂包含保密條款的勞動合同,對外隱去涉案房地產項目的具體地點信息并明確提出保密要求,據此可以認定程某中、A公司對兩份利潤分析報告采取了保密措施。綜上,可以認定以兩份項目利潤分析報告為載體的‘關于在某地存在一項含有具體土地價等利潤分析情況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的經營信息’構成商業秘密。一審法院的認定并無不當,B公司關于一審法院錯誤地認定程某中、A公司所主張的商業秘密成立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案例二: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楊某寓、林某生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18)粵0604民初1327號]認為,“本案中,原告陳述其主張的商業秘密的具體內容為:樓盤資源,也就是客戶提供給原告的銷售樓盤的資源信息。由于其他人無法獲得該銷售樓盤的信息,上述信息具有‘秘密性’,并且原告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規定:權利人為防止信息泄露所采取的與其商業價值等具體情況相適應的合理保護措施,應當認定為‘保密措施’。本案中,被告楊某寓入職原告公司時,原告公司與被告楊某寓簽訂了《保密協議》,因此,本院認定原告主張權利的樓盤經營信息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綜上,原告所主張享有權利的客戶房源資料,應當認定屬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所保護的商業秘密”。
二、相關合同中記載的市場銷售計劃、主要規格產品參數、銷售價格及與客戶簽訂合同的固定格式等經營信息可構成商業秘密(Business information specified in contracts,such as marketing plan,primary specifications,sale price,and file format,may constitute trade secrets.)
案例三: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嶗山分公司與潘某莉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6)魯民終310號]認為,“本案中,A公司明確其要求保護的商業秘密為記載在涉案《合作協議書》和《補充協議》中的銷售計劃、產品參數及銷售價格。對此,本院認為,依據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的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據此,涉案經營信息是否構成商業秘密,需要看其是否具備秘密性、保密性以及實用價值性。本案中,首先,A公司與案外人簽訂的涉案《合作協議書》和《補充協議》文件中均標有‘機密’二字,其內容記載有市場銷售計劃、主要規格產品參數及銷售價格等經營信息,并約定A公司對前述信息應予以嚴格保密,禁止向第三方透露??梢?,涉案經營信息符合秘密性要求。其次,A公司在《公司保密管理制度》中規定,對其經營信息應采取保密措施;在與潘某莉簽訂的《員工崗位聲明書》中亦約定了潘某莉負有保密義務,上述事實可以證明A公司對其涉案經營信息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最后,涉案經營信息具有現實的或潛在的商業價值。綜上,本院認為,涉案經營信息符合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依法應予保護”。
案例四: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李某新等與A公司等侵犯商業秘密糾紛[(2009)粵高法民三終字第27號]認為,“《廣告互動媒體設備報價書》是李某新與楊某明擬簽協議的附件,形成于李某新在C公司任職期間,體現的是廣告互動媒體設備器材的構成及價格;《對國外客戶的報價單》從內容上雖然超過約定的交貨期間,沒有買方簽字,但它體現了該種燈箱的材料構成、價格及對國外客戶簽訂合同的固定格式;《加工定作合同》雖然未有標的物品名、規格、數量及金額等約定內容,但它是被上訴人公司自己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特點制定的,目的是便于與客戶實現便捷快速的交易。即使如兩上訴人上訴所稱《廣告互動媒體設備報價書》《對國外客戶的報價單》《加工定作合同》是李某新制作,而這些文件也是形成于李某新在被上訴人處的任職期間內,屬于被上訴人的業務經營和技術信息,李某新對此亦有保密義務,兩上訴人提出的上述文件不是商業秘密的抗辯理由不成立”。
案例五: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等與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上訴案[(2006)滬高民三(知)終字第1號]認為,“本案中,被上訴人B公司在與C協會上海代表處進行合同洽談過程中形成的商品名稱、數量、價格、對象等信息,他人無法從公開渠道獲得,能為被上訴人帶來經濟利益,且被上訴人對此亦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故上述信息符合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是被上訴人擁有的商業秘密,應當受到法律保護”。
案例六: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吳某銀與A公司侵害商業經營秘密糾紛案[(2004)粵高法民三終字第205號]認為,“根據2001年6月9日產品購銷合同及錢亮的證言證實,從2001年6月9日A公司與S經營部簽訂產品購銷合同起到現在雙方一直保持經銷關系,由S經營部經銷A公司的產品。上述信息屬于A公司的經營信息,具有實用性,能給A公司帶來經濟利益;經營信息包括客戶資料、產品價格等內容,S經營部經銷A公司產品的經銷行為雖能從其產品放在S經營部處的事實中獲知,但由于經營信息的產品價格等內容均不是一般公眾能從公開渠道可以直接獲取,不為公眾所知;A公司對其經營信息采用與員工簽訂保密合同及承諾書的方式進行保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上述經營信息屬于A公司的商業秘密,應受法律保護”。
案例七: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李某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8)豫05民初94號]認為,“本案中,原告A公司的經營模式、客戶名單、教學軟件等經營信息系其花費大量資金和人力長期積累起來的,是其重要的無形資產,并不為該領域其他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具有現實或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原告帶來競爭優勢,原告為防止信息泄露以簽訂協議的形式采取了自我保護措施。故原告的經營信息構成了法律上的商業秘密”。
案例八: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盧某勝與B公司、王某龍等侵害商業秘密糾紛二審案[(2014)滬二中民五(知)終字第24號]認為,“B公司主張的報價體系以及第78號郵件反映的營銷信息系B公司的內部信息,并不為公眾所知悉;上述經營信息是B公司與同行業其他公司進行市場競爭的重要信息,能夠為B公司帶來競爭優勢和經濟利益,B公司亦對上述信息采取了多種保密措施,故B公司主張的上述信息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商業秘密”。
三、產品對外銷售價格一般屬于交易中需向客戶披露的信息,不符合保密性的要求,而通過一對一談判所得產品進價或與固定客戶的成交價可構成商業秘密(Sale prices are information that should be disclosed to customer generally,which are not confidential,while purchase prices obtained from one-on-one negotiation or transaction prices with a long-term customer may constitute trade secrets.)
案例九: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B公司、李某昌等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6)蘇05民初662號]認為,“A公司所主張的離型膜、硅膠、銀膠三類產品的對外銷售價格,屬于在交易中需要向客戶披露的信息,不符合秘密性、保密性的要求,本院亦不予支持。關于離型膜、硅膠、銀膠三類產品的進價,該三類產品屬于工業原材料,并非大眾消費品,A公司的進貨渠道主要來自生產型企業且交易量較大,故本院對其主張的進價系一對一談判所得予以采信,則上述信息并非公眾所能知悉,或通過公開渠道可以輕易獲得。鑒于A公司系從事上述產品的中轉貿易,產品進價關系其經營成本,且往往與后續交易的報價體系、營銷策略相聯系,故上述產品進價信息關系A公司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能為A公司帶來經濟利益。而A公司也實際采取了有效的保密措施,包括與員工簽訂保密協議、對產品進價限定知曉人員范圍并明確要求保密。綜上,本院認為A公司所主張的三類產品的進價可作為商業秘密要求保護。李某昌作為A公司銷售人員,因業務需要知曉上述產品進價以及相應的報價體系及營銷策略,應當遵守其保密承諾,不得有非法披露、擅自使用的行為”。
案例十: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易某雪與A公司一案[(2006)中中法民三初字第44號]認為,“A公司主張成形機配件、整機的銷售價格是其商業秘密,為此A公司提供了其生產成形機的成本清單,銷售發票。本院認為,A公司沒有提供證據證明成形機配件、整機的銷售價格是其商業秘密的證據。其所提供的成本清單是單方制作出來,沒有具體的形成依據,吳某、黃某不予認可,本院對此不予認定。由于產品銷售價格受產品品牌、質量、銷售渠道等因素影響,A公司提供的銷售發票只能證明其實際銷售價格,不能以此證明吳某、黃某實際披露、使用其銷售價格獲利。因此A公司主張成形機配件、整機的銷售價格是其商業秘密,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案例十一: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陸某偉、B公司侵害經營秘密糾紛案[(2013)虎知民初字第0152號]認為,“對于‘蘇州蘇×克價格總表2011’,如果該經營信息為商業秘密,其應首先具備能夠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的屬性,即具備價值性,同時應為‘不為公眾所知悉’。一方面,通過對相同型號產品的實際銷售價格進行對比,可以發現B公司實際銷售的價格比A公司還要高,這也印證了C公司《有關對C公司事業部前員工左某某的通報》中有關故意將價格抬高的內容,而價格表中標注的價格比兩公司的實際銷售價格都要高。從上述數據來看,該價格表很難體現出其競爭優勢屬性及價值性。另外,A公司作為××產品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正常情況下,正規的刀具產品均應來源于A公司,B公司亦表示其所銷售的刀具系從A公司購買,從這點來看,A公司主要競爭應來自銷售類似產品的企業,而非本身銷售××產品的企業。另一方面,對于產品的售價,并不能一概而論均為商業秘密,對于產品的出廠價格或與固定客戶的成交底價等明顯具有秘密性且具競爭優勢屬性的經營信息,可以被認定為商業秘密。但在本案中,A公司在庭審中述稱該價格表為其公司在中國大陸的銷售價格,針對不同的客戶會作出相應的調整,下降比例為10%左右。在市場交易中,產品的對外銷售價格一般是為消費者或買受方所知悉的,并且在www.××-threadmill.com網站中,也標明了不同型號的產品價格,A公司在本案中未能說明也未有證據證明涉案價格表的價值性及秘密性,因此,綜合來看并不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意義上的商業秘密”。
四、將為公眾所知悉的信息進行整理、改進、加工后形成的新信息構成“不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情況下,可構成商業秘密(If new information which is generated from sorting,improving,and processing public information becomes “not known to the public”,it may constitute trade secrets.)
案例十二: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呂某英侵害經營秘密糾紛案[(2016)滬73民終70號]認為,“關于細分市場表格,其中既包括了非上市公司的信息,亦包括了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該份表格系上訴人對相關公司信息收集、篩選、整理后而形成,并無證據表明可以從公開渠道獲取該份表格,該表格具有不為公眾所知悉的屬性,且具有價值性和保密性,上訴人主張該份細分市場表格構成商業秘密的訴請,本院予以支持。關于《超過一億元的中國服裝制造商清單》,本院認為,上訴人在原審庭審中明確是以15萬元從第三人處購買,沒有進行加工,但在二審中又主張其購買的并非現成的數據,而是與第三方進行數據整合后形成的數據。對此,上訴人并未提供進一步的證據予以證明,本院對其該節主張不予采納。但需強調的是,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是秘密性、保密性、價值性,該清單是否系直接從案外人處購買并不當然影響其是否構成商業秘密,如果案外人只將該清單銷售給上訴人,或者有選擇地進行銷售,在該清單不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情況下,該清單仍可能構成商業秘密。原審法院認為該清單系從市場上購買的資料,不屬于上訴人的客戶名單的認定有誤,本院予以糾正”。
五、反映公司及內設部門某一特定時期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內部財務分析報告可構成商業秘密(An internal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indicating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a company or its internal departments for a specific period may constitute trade secrets.)
案例十三: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孔某、李某利、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15)深中法知民終字第1222號]認為,“A公司在本案中請求保護的商業秘密包括A公司財務數據資料;A公司收集整理的《副本設備卡片列表》、天津實驗室設備卡片列表、《標準物質統計表》以及A公司所編輯的2013年第1期《檢測行業研究報告》。財務分析報告系由A公司財務部門制作,反映了A公司及內設部門某一特定時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信息,可以為A公司加強管理、改善經營提供資料,也為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投資、貸款決策提供信息。《副本設備卡片列表》、天津實驗室設備卡片列表列明了紡織品實驗室籌建所需的包括廠家、規格和價格等在內的設備儀器清單,《標準物質統計表》列明了A公司紡織品實驗室采購的標準物質的廠家、單價,而標準物質是實驗室檢測的耗材,其質量的穩定和單價,直接決定了檢測的準確性和實驗室檢測的成本?!稒z測行業研究報告》是A公司董事會辦公室專門提供給公司高管和事業部總經理用于制定實施A公司的戰略。上述資料及清單或系A公司內部財務數據,或系A公司多方收集整理資料編撰而成,前述資料的掌握與運用能夠為相關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均具有現實或潛在的商業價值。對于前述資料,僅特定范圍的人員才能接觸、掌握,且A公司與相關人員以簽訂勞動合同、保密協議等方式約定了保密義務,A公司對相關資料采取了保密措施。前述資料屬于商業秘密范疇,依法應予保護”。
案例十四: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朱某南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17)粵0604民初15572號]認為,“本案中,原告請求保護的商業秘密包括原告的財務報表、銀行賬戶資料及客戶名單、客戶銀行賬戶資料。首先,原告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系原告的內部財務報表,與其提交給相關行政部門公示的企業年報信息(含簡要的企業資產狀況數據)不同,其詳細反映了原告某一特定時期的具體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信息,相關公眾通過公開渠道難以獲得,且上述資料可以為原告加強管理、改善經營提供依據及參考,也能為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投資、貸款決策提供信息……對于前述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A公司委托文件(客戶名單),僅特定范圍的人員才能接觸、掌握,且原告通過在公司內制定《商業秘密保護規定》及向員工發放《員工守則》(規定了泄露公司商業及技術秘密的責任)等方式約定了保密義務,即使是曾為原告后整理車間的普通工人,被告朱某南入職時亦已知曉需對原告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故原告對前述資料已采取了保密措施。因此,原告請求保護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A公司委托文件(客戶名單)屬于商業秘密范疇,依法應予保護”。
六、運用于公司經營管理的內部方案、制度、規章,在市場開拓、客戶管理、員工管理等方面具有相應的商業價值,可構成商業秘密(The internal plans,rules,and guidelines applied in the company's business management,with relevant business value in marketing,customer management,and employee management,may constitute trade secrets.)
案例十五: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劉某凡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19)粵0391民初553號]認為,“運營管理中心薪酬制度試運行方案包含了原告各崗位的工資分配制度和職責,一般而言,企業對員工薪酬分配方案會在一定范圍內予以保密,具有商業價值,且原告亦采取了與員工簽訂保密協議的保密措施,在被告未舉證證明上述方案已為公眾所知悉的情況下,本院依法認定上述方案屬于原告的商業秘密”。
案例十六: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李某圣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13)深福法知民初字第20號]認為,“關于原告訴請保護的‘商業秘密’是否符合商業秘密法定條件的問題。原告訴請保護的商業秘密為:1.《A營銷中心省外市場拓展方案(試行)》及激勵方案附表;2.《A公司客戶檔案管理制度》;3.《A公司員工出差管理規章(試行)》。原告作為經營醫療設備的營利性企業,其制定的上述內部方案、制度、規章系其經營信息,并不為其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所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具有商業秘密的秘密性特征。原告將上述內部方案、制度、規章運用于其公司經營管理,分別在市場開拓、客戶管理、員工管理等方面具有相應的商業價值,能為原告帶來競爭優勢,上述內部方案、制度、規章亦具有商業秘密的實用性特征。原告通過與被告簽訂《商業保密協議》的形式,約定被告負有相應保密義務,屬于法律意義上的保密措施。因此,原告主張權利的上述內部方案、制度、規章,作為其經營信息具有秘密性、實用性、保密性特征,構成受法律保護的商業秘密”。
020 產品的定價信息是否屬于商業秘密
(Is the pricing information of the product a trade secret.)
裁判要旨
單純的定價信息難以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在未舉證證明或作進一步解釋其定價信息如何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或獲得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法院未認定定價信息這一經營信息具備“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商業秘密構成要件。
案情簡介
一、殷某雨在A公司參與生產部生產制造、質量管理或物流配送或技術部之技術引進、開發、調整或管理部之生產管理業務,二者簽訂過《員工保密協議書》。
二、B公司與A公司就正面銀漿產品存在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二者于2013年、2014年、2015年1月至3月分別交易2筆、10筆、6筆,單價的波動區間為4743.59元至6324.79元。
三、殷某雨在任職期間接觸到涉及B公司的內容為“正面銀漿實驗”、B公司樣品數據等,其離職至C公司后,C公司與B公司就正面銀漿發生近百筆交易,單價的波動區間為4401.71元至5042.73元。
四、A公司以侵害商業秘密為由向宜興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其主張的經營秘密內容即為A公司與B公司交易正面銀漿的成交價格、B公司對于正面銀漿產品的特殊需求。
五、一審法院認為難以通過單純的價格比較即認定C公司系因為定價而獲得交易機會,故法院以交易價格不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認定涉案信息不構成商業秘密為由,判決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A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六、二審中,A公司確認其主張的秘點之一為正面銀漿的銷售價格,認為產品價格雖然受銀價的影響,但仍然存在基數,而基數具有保密性。C公司則辯稱,其制定銷售價格的決定性因素是銀粉價格,且對于A公司所稱的價格基數并不知情。
七、二審法院認為難以通過單純的價格比較即認定C公司系因為定價而獲得交易機會,故法院以交易價格不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為由,認定該經營信息不構成商業秘密,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院判決
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本案民事判決書的“本院認為”部分就上述爭議焦點進行如下論述:
第二方面的經營信息,即A公司與B公司正銀產品的交易價格。因公司之間的交易價格一般均難以通過公開渠道予以獲悉,本案雙方對此亦有上述共識,故可以認定該方面的經營信息具有的秘密性。A公司主張C公司獲悉了A公司正銀產品的定價,以普遍低于A公司定價的報價才獲得了與B公司的交易機會,即A公司的產品定價具有商業價值。對此,本院認為,首先,A公司認可正銀產品的價格受到國際銀價的影響,而A公司、C公司與B公司的交易時間并沒有重疊,在A公司未提供證據證明兩個交易時間國際銀價的情況下,不同時間的價格不具有可比性;其次,A公司與C公司正銀產品的價格均有一定的波動區間,而兩個區間具有部分的重疊,即C公司較高的成交價格高于A公司較低的成交價格,此外,C公司與B公司正銀產品的交易筆數約五倍于A公司與B公司的交易量,交易量也會對交易價格產生影響,因此,單純的價格比較難以認定C公司是因為定價而獲得交易機會。而且,A公司并未舉證證明或作進一步解釋其定價可以為A公司帶來經濟利益或獲得競爭優勢,因此,本院難以認定該方面的經營信息具備“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這一商業秘密構成要件,同時亦無法認定C公司在經營中使用了上述經營信息。
本案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九條第四款 本法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七條 權利人請求保護的信息因不為公眾所知悉而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的,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四款所稱的具有商業價值。
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階段性成果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認定該成果具有商業價值。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條 有關信息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的“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
第二條第三款 本規定所稱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是指該信息具有確定的可應用性,能為權利人帶來現實的或者潛在的經濟利或者競爭優勢。
案件來源
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B公司、殷某雨侵害經營秘密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2017)蘇02民終461號]
延伸閱讀及類案裁判規則
一、判斷技術、經營信息是否具有商業價值,應注意考慮該信息能否應用于生產實踐及經營管理,以及是否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或市場競爭的優勢(When determining whether technology or business information has commercial value,it sha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at whether it can be applied in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management,and whether it will bring economic benefit or competition advantage to the right holder.)
案例一: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瞿某、A公司與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9)蘇04民終3773號]認為,“本案中,根據B公司提交的采購訂單、銷售合同、發票等證據,可以證明B公司與英國C公司在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存在大量出口貿易業務關系,形成相對穩定的長期交易關系。作為B公司長期穩定交易對象,B公司所掌握的英國C公司相關信息具有現實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交易方帶來競爭優勢,有助于B公司取得競爭主動權,提高交易成功率,B公司主張的客戶信息具備一定經濟價值。因此,B公司在本案中所主張的客戶信息依法符合商業秘密的特征”。
案例二: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理的石某田、陳某等與A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7)京73民終1776號]認為,“第二,關于價值性。兵家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商業如戰場,在具體的商業項目中,客戶的交易需求、特殊偏好、實際驗收標準、價格承受能力,往往是極為重要的核心信息,特別是價格承受底線等敏感信息,往往需要在長期的商業合作、商務談判、市場調研中才能獲得,也是商業主體爭取競爭優勢、成功獲取項目的關鍵。掌握客戶的核心需求、特殊偏好以及價格底線,能夠使得競爭者在最短的時間、以最低的代價在競爭中把握機遇,成功獲得合作機會,賺取商業利潤,顯然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
案例三: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理的竇某彬、A公司與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7)京73民終1093號]認為,“本案B公司主張其客戶信息為商業秘密,包括C公司項目人員的聯系方法、需求類型和習慣、可以承受的價格范圍等。B公司認為C公司與B公司長期保持合作關系,是重要客戶之一。為了保護客戶信息采取了給員工配備工作電話、限制人員接觸范圍等方法,聯系客戶時原則上只允許用單位工作電話進行聯系,與客戶對接時,通過公司管理層聯系業務后,由主管與客戶進行業務對接,減少客戶信息的泄露。通常情況都是先做項目,項目滿意后再補簽合同與招標手續,因此客戶名單對能否與客戶合作拿到項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本案中,根據當事人提交的在案證據,可以認定C公司是B公司的長期客戶,B公司對客戶名單進行了一定的限制與保密措施。竇某彬也認可公司配備了工作電話,但是對電話使用的方式不認可。本院認為,客戶名單是否可以作為商業秘密要根據行業特點與客戶名單的獲得方式進行分析。B公司通過長期合作獲得客戶名單,并積累了雙方之間的信任,可以使用客戶將工作交給熟悉的合作者迅速完成,幫助制作方獲得業務。因此客戶名單具有商業價值,是B公司的競爭資源,能夠帶來競爭優勢,且不為外人知悉,屬于B公司的商業秘密”。
案例四: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原告A公司與被告陳某、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2)寧知民初字第430號]認為,“涉案技術方案能為原告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1)原告研發涉案技術方案的余熱發黑劑項目獲科學技術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管理中心立項,并通過驗收。2008年,原告向科學技術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管理中心申報余熱發黑劑項目,該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即包括無機氧化物和有機高分子材料選擇的余熱發黑劑的雙膜技術方案。之后原告的余熱發黑劑創新基金項目不僅獲得立項,而且通過驗收。南京市C技術委員會出具的驗收意見中詳細記載了該項目完成的總投資額、新增投資、銷售收入、凈利潤、繳稅額,分別為829.26萬元、687.22萬元、8782萬元、1072萬元、700萬元。(2)原告使用涉案技術方案的余熱發黑劑產品已實際銷售。原告使用涉案技術方案生產PR506等余熱發黑劑產品,并銷售給相關的客戶單位,獲得了相應的經營收入。(3)原告使用涉案技術方案的余熱發黑劑產品已獲得相關獎項。原告的余熱發黑劑、余熱發黑劑PR506產品分別獲得‘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2010年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緊固件行業自主創新優秀新產品優秀獎’等榮譽。由此可見,原告的涉案技術方案不僅具有實用性,能用于生產余熱發黑劑產品,而且能為其創造較大的經濟利益和較高的行業地位”。
案例五: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B公司侵犯商業秘密糾紛一案[(2009)渝五中法民初字第299號](未找到二審判決書)認為,“各方當事人認可爭議商業秘密的內容為××可樂濃縮液乙料的成分、配方及其生產工藝。該部分技術為××可樂配方中的核心部分,屬于上述規定所指‘技術信息’中的‘產品配方、制作工藝’。C集團和A公司都是飲料生產企業,飲料配方對飲料具有決定性影響。××可樂配方及生產工藝已經通過審驗并投產,配方中的核心部分及其工藝無疑對產品的質量、品質、信譽以及是否為消費者接受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應當認為,××可樂濃縮液乙料的成分、配方及其生產工藝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益,符合‘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的條件”。
二、“階段性成果”可以大量節省研發時間和成本、減少試錯概率,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應作為商業秘密保護(The “Phase deliverable” has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mmercial value for it may save a lot of R&D time and expenses and may reduce trial and error rate and may b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the right holder,which,therefore it shall be protected as trade secrets.)
案例六: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丁某剛、周某軍、A公司與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4)成知民終字第75號]認為,“B公司舉出的其與C公司簽訂的委托開發合同及鑒定機構關于市面上尚無相同產品的認定,能夠證明其手持點歌器項目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B公司在本案中主張的信息雖系研發手持無線點歌機即ROCK項目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成果,但其對手持無線點歌機的研發完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仍具有上述特點,因而這些信息具有實用性”。
三、商業秘密“為權利人帶來的經濟利益”,既包括現實的經濟利益也包括潛在經濟利益(Trade secrets may “bring the right holder economic benefit”,which includes both existing and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
案例七: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周某貴、A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18)桂民終227號]認為,“二是針對《檢查指引(27號版本)》所載信息的價值性,周某貴上訴提出,A公司自認是B公司生產、銷售涉案產品,且提交的生產資料表、生產調配表及發票等證據系自行制作,故A公司不能證明《檢查指引(27號版本)》能為其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本院經審查認為,首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有關信息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的‘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根據上述規定可知,具有潛在價值的商業秘密沒有被權利人直接使用和投入生產銷售的,并不因此對價值性造成影響。其次,根據A公司陳述,《檢查指引(27號版本)》涉及的‘外觀檢查的排序,能側面體現工藝流程,從而完善整個產品制造,排序不同工藝流程則不同,能體現A公司排序的獨特性’‘過程檢查工序劃分,能充分體現加工工序,側面了解加工工藝’‘NC工序,補充說明了部分尺寸帶SC/PTC/HIC特性,說明此尺寸的重要性,如有問題會對客戶產品產生功能性失敗’‘檢查工具氣動量儀,此工具的選擇能提高檢查效率和真實性’‘檢查頻率的不同性,能有效避免過多的資源浪費’,說明《檢查指引(27號版本)》所載內容是經過不斷實驗得到的最佳技術信息的配比配套,能夠對產品‘F0819Z’的品質產生特定效果,從而為權利人在市場競爭中帶來特殊優勢。最后,在案證據表明權利人對涉案檢查指引長期保持更新,案發時從初始版本更迭至27號版本,一審時又更迭至30號版本,進一步印證了涉案檢查指引蘊含著權利人長期以來不斷勘誤、優化和完善的智力成果。因此,周某貴提出《檢查指引(27號版本)》所載技術信息沒有價值性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案例八: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張某萍等與A廠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06)粵高法民三終字第92號]認為,“是否具有經濟利益以及實用性。客戶名單的經濟利益,體現在其能夠帶來競爭優勢。在付出了時間、資金和勞動的基礎上而獲取的客戶名單,會大大增加交易的機會,減少交易的費用,為名單的擁有者帶來經濟利益??蛻裘麊蔚膬r值可以是已經體現或正在體現的,也可以是潛在的、將會體現的價值。顯然,A廠所擁有的這四個客戶名單已經給A廠帶來了經濟利益,將來也許還會再帶來經濟利益,因此,具有價值性。而且,該客戶名單的內容是明確具體的,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能夠用于解決經營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其實用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案例九:桂林市疊彩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學校與B公司、李某飛侵害經營秘密糾紛[(2015)疊民初字第605號]認為,“在付出了時間、資金和勞動的基礎上而獲取的客戶名單,能大大增加交易的機會,減少交易的費用,故客戶名單的經濟利益具體體現在,其能夠為名單持有人帶來競爭優勢,從而增加經濟收益??蛻裘麊蔚膬r值可以是已經體現或正體現的,也可以是潛在的、將會體現的價值。本案原告系一民辦培訓學校,其在市場活動中主要依靠招收學生進行培訓來獲得經濟收益,故學生名冊作為其客戶名單,能夠給原告招收學生、增加收入帶來現實的或將來的市場利益,具有實用性和價值性”。
四、商業價值應具有客觀性、具體性及確定性,不能僅由所有人認為有價值的、抽象的概念或原理,也不應是內含及外延均無法界定的信息(Commercial value must be objective,specific,and certain. It shall not be an abstract concept or principle that the owner considers it's valuable,nor shall it be information of which the inclusion and extension cannot be defined.)
案例十: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梁某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8)京0105民初18924號]認為,“關于《3D各省銷量預測模型》表格是否構成商業秘密,商業秘密應當具有價值性,能夠為經營者帶來競爭優勢。價值性需要具有客觀性、具體性及確定性,即商業秘密應當是客觀上有價值的信息,而不能僅由所有人認為有價值;應當是具體的、具有實際內容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應當是具有確定邊界的信息,而不是內含及外延均無法界定的不確定信息。本案中,《3D各省銷量預測模型》表格中雖然包含了各省理論HCV治療總人數、假設影響因素X、產品歷史銷量Y、預測3D銷量等表頭,除各省理論HCV治療總人數一欄有具體數字外,其余項下均無具體內容,且無計算方法,該表格內容并不具體或確定,進而很難認定該表格能為經營者帶來競爭優勢,故本院認定該表格不構成商業秘密”。
五、無法直接運用于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信息,不能帶來競爭優勢和經濟利益,不符合商業秘密的價值性特征(Information that cannot be employed to market competition directly cannot bring competition advantage and economic benefit,and thus does not comply with trade secrets' valuable feature.)
案例十一: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B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7)云民終226號]認為,“社會保險證明及證明、云南省地方稅務局電子繳款憑證并不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不屬于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的信息。因此,社會保險證明及證明、云南省地方稅務局電子繳款憑證不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稱的商業秘密”。
案例十二: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盧某勝與B公司、王某龍等侵害商業秘密糾紛二審案[(2014)滬二中民五(知)終字第24號]認為,由于第60號、第98號郵件反映的系A公司的人事變動信息,該信息對于A公司參與市場競爭并不具有實用性,不能為A公司帶來競爭優勢和經濟利益,故A公司主張的第60號、第98號郵件反映的人事變動信息并不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商業秘密”。
案例十三: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關某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2018)京0105民初8193號]認為,“就‘具有商業價值’這一構成要件而言,涉案三名員工的工資僅為個別月份或是試用期的臨時數額,而非整個員工工資體系,A公司未提交證據證明涉案信息的價值性,亦未能對涉案信息的價值進行合理的說明,故根據在案證據尚不足以證明涉案信息具有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直接利益或競爭優勢”。
案例十四: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法院審理的A公司與朱某南侵害商業秘密糾紛[(2017)粵0604民初15572號]認為,“原告銀行賬戶資料(中國工商銀行回單/外匯會計憑證、中國建設銀行電子匯劃款補充報單、佛山農商銀行委托銀行批量轉賬申請書、進口貼息事項申請表)反映的是原告及其關聯公司的銀行賬號、開戶行信息,雖不為該行業相關公眾所知悉,但單憑上述銀行賬號及開戶行的信息(未涉及原告資金、經營、交易等深度信息)亦難謂可給原告帶來競爭優勢,不具備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