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02 作者對特殊職務作品是否能額外要求報酬?

閱讀提示

自然人是作品的直接創(chuàng)作者,在完成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只有自然人可以成為作者并享有著作權,但是為了維護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利益,法律規(guī)定在特定情況下,法人、非法人組織可以取得一定著作權,這些情況被稱為法人作品或職務作品,其中職務作品對于作者與單位之間權利的分配,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存在兩種形式,即普通職務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在不同情形下,作者本人能否在正常領取薪酬以外,針對其創(chuàng)作的職務作品要求額外報酬呢?筆者將通過案例予以研究。

裁判要旨

對于特殊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本案中當事人參與編纂是為了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務,是履行工作職責的行為,已經(jīng)獲取工資作為在工作期間履行工作職責的經(jīng)濟報酬,且除署名權以外的相關著作權由單位享有,因此不享有額外依據(jù)著作權而要求報酬的權利。

案情簡介

一、原告陳某剛在2012年3月2日所成立的《民某志》編纂委員會及編纂辦公室中擔任編纂人員。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編纂的日常工作,負責《民某志》和《區(qū)域建置志》大綱的編纂、文字和圖片等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資料編纂和兩部志稿的編纂工作。

二、被告××省民政廳辦公室于2013年9月9日發(fā)出通知,確定辦公室成員陳某剛的分工為:負責民政政策法規(guī)研究工作,負責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和民政系統(tǒng)政務公開工作,承擔民政綜合文字材料的撰寫工作,負責編輯《××省志·民某志》、《××民政年鑒》。2015年5月,《××省志·民某志》編纂委員會給陳某剛發(fā)放《××省志·民某志》全書通校評審費3000元。

三、陳某剛主張其在民政廳及《××省志·民某志》編纂委員會的主持下,以在職而非全職的形式,完成了資料收集整理、編目大綱編寫等基礎工作,勘誤補遺、志稿三級審查驗收及出版等協(xié)調工作,請領撥付費用、郵寄分發(fā)志書等日常工作,也圓滿完成了編纂全過程一人撰稿、一人編校的業(yè)務工作。單位應當從其專項經(jīng)費中給付稿酬(撰稿費)和后期編輯報酬。

四、2020年6月23日二審法院判決中認為:陳某剛作為民政廳公職人員,參與編纂《××省志·民某志》是完成民政廳分配的工作任務,是履行工作職責的行為,對此,陳某剛已經(jīng)獲取工資作為公職人員在工作期間履行工作職責的經(jīng)濟報酬,現(xiàn)陳某剛額外要求民政廳支付撰稿費及后期編輯費無法律依據(jù),依法不予支持,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五、陳某剛后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主張涉案作品不應當認定為職務作品以及“履行職務行為”并非公職人員獲得工資以外其他報酬的法定排除條件。2021年3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依據(jù)職務作品有關規(guī)定,《××省志·民某志》著作權歸編纂單位享有并無不當,陳某剛作為公職人員,參與編纂是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務,是履行工作職責的行為,無權再請求額外報酬,因此駁回陳某剛的再審申請。

核心裁判要旨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陳某剛主張額外獲得收益的請求能否滿足。這就涉及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是陳某剛在涉案作品中取得何種身份,第二是根據(jù)涉案作品權屬情況確定陳某剛能否請求額外報酬。

首先,陳某剛無疑直接完成了部分作品的直接編撰工作,并且該作品滿足著作權法關于獨創(chuàng)性等要求,通常應當直接取得作者身份。但是自然人完成單位交代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本案中,陳某剛的工作無疑是在完成單位安排的工作任務,因此構成職務作品,但是能否構成特殊職務作品是對于當事人權益確定的關鍵。依據(jù)有關規(guī)定,如下兩種情形構成特殊職務作品,即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chǎn)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或者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具體到本案中,依據(jù)國務院頒發(fā)的《地方志工作條例》第十五條規(guī)定“以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為職務作品,依照《著作權法》第十六條[6]第二款的規(guī)定,其著作權由組織編纂的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享有,參與編纂的人員享有署名權”,據(jù)此規(guī)定,涉案作品屬于職務作品中的特殊職務作品,其著作權屬于民政廳及《××省志·民某志》編纂委員會,陳某剛僅享有署名權。

其次,依據(jù)著作權權屬關系,陳某剛并無權利主張涉案作品產(chǎn)生的財產(chǎn)權利,但其主張依據(jù)《青海省地方志工作規(guī)定》中“應當向參與地方志編纂的專家、學者及有關人員支付相應報酬”的有關規(guī)定,請求向其支付額外報酬。但陳某剛在編纂涉案作品的過程中所做的工作,均是在履行本單位的工作,如果允許其僅針對本職工作而享有其他報酬權利,無異于對著作權法有關規(guī)定的違背,因此陳某剛在已獲得工資報酬的情況下,對完成的編纂工作任務不應另行獲取編輯費,故陳某剛要求支付其他工作報酬的訴訟請求也無法律依據(jù)。

訴訟經(jīng)驗總結

一、《地方志工作條例》第十五條規(guī)定:“以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為職務作品,依照《著作權法》第十六條[7]第二款的規(guī)定,其著作權由組織編纂的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享有,參與編纂的人員享有署名權。”可見對于地方志書等,應當認定為特殊職務作品,并依此分配有關作品權屬。

二、對于特殊職務作品的認定,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除了要滿足作品定義以外,應當注意首先有關作品要構成職務作品,才可依據(jù)相關規(guī)定成立特殊職務作品,比如對于委托作品而言,盡管可能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但是仍然不構成特殊職務作品。

法律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13年修訂)

第十一條 著作權法第十六條[8]第一款關于職務作品的規(guī)定中的“工作任務”,是指公民在該法人或者該組織中應當履行的職責。

著作權法第十六條[9]第二款關于職務作品的規(guī)定中的“物質技術條件”,是指該法人或者該組織為公民完成創(chuàng)作專門提供的資金、設備或者資料。

《地方志工作條例》(2006年5月18日發(fā)布)

第十五條 以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為職務作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六條[10]第二款的規(guī)定,其著作權由組織編纂的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享有,參與編纂的人員享有署名權。

《青海省地方志工作規(guī)定》(2015年1月19日發(fā)布)

第十七條 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為職務作品,其著作權歸負責組織編纂的地方志工作機構享有,參與編纂的相關人員享有署名權。

縣級以上地方志工作機構或者編纂單位應當按國家有關規(guī)定,向參與地方志編纂的專家、學者及有關人員支付相應的資料費、撰稿費、編輯費、審稿費及其他工作報酬。

本案鏈接

陳某剛與××省民政廳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2020)青知民終9號】

(一)關于陳某剛是否是《××省志·民某志》的作者問題。本院認為,地方志是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由地方政府確定的編纂委員會主持編輯,并由該委員會承擔法律責任的編輯作品。根據(jù)《地方志工作條例》第十五條規(guī)定“以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為職務作品,依照《著作權法》第十六條[11]第二款的規(guī)定,其著作權由組織編纂的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享有,參與編纂的人員享有署名權。”《××省志》即為以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故《××省志》為職務作品,著作權歸負責地方志工作的××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享有。其中,《××省志·民某志》是《××省志》的組成部分,其可以獨立存在、單獨使用,是一部獨立的職務作品,其著作權歸編纂單位民政廳享有。

根據(jù)《著作權法》第十一條[12]第三款規(guī)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省志·民某志》的編纂不是由陳某剛自發(fā)進行、個人獨立完成,并不體現(xiàn)其個人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故民政廳應視為《××省志·民某志》的作者,享有著作權。陳某剛作為參與編纂的人員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應由民政廳享有。已出版發(fā)行的《××省志·民某志》辦公室成員署名中,列明總纂為陳某剛,已充分保障了陳某剛的署名權,對其主張的署名權外著作權的其他權利依法不予支持。民政廳成立編纂委員會和編纂辦公室主持組織編纂工作,依據(jù)編纂委員會擬定的工作方案和編目大綱,在參考大量已有作品、歷史檔案的基礎上,對收集資料進行編輯、匯編,并且經(jīng)過相關部門、離退休老干部、專家委員多次審稿、修訂而成,其創(chuàng)作思想及表達方式體現(xiàn)了民政廳的意志,對外的責任亦由民政廳承擔。

(二)關于被上訴人民政廳是否應向上訴人陳某剛支付撰稿費及后期編輯費的問題,本院認為,開展地方志編纂是××省人民政府以發(fā)文的形式下達給民政廳的工作任務,民政廳為完成該任務于2012年3月2日成立編纂委員會和編纂辦公室,陳某剛為該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成員。又于2013年9月9日下發(fā)青民辦(2013)52號《關于民政廳辦公室主任及秘書業(yè)務分工的通知》,其中辦公室成員陳某剛的工作分工包括負責編輯《民某志》《××民政年鑒》。陳某剛作為民政廳公職人員,參與編纂《××省志·民某志》是完成民政廳分配的工作任務,是履行工作職責的行為,對此,陳某剛已經(jīng)獲取工資作為公職人員在工作期間履行工作職責的經(jīng)濟報酬,現(xiàn)陳某剛額外要求民政廳支付撰稿費及后期編輯費無法律依據(jù),本院依法不予支持。

陳某剛、××省民政廳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再審審查與審判監(jiān)督民事裁定書【(2020)最高法民申6445號】

(一)關于一審、二審判決認定民政廳“視為作者”是否正確的問題。一審、二審查明,《××省志》為以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故二審判決認定《××省志》為職務作品,著作權歸負責地方志工作的××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享有,陳某剛作為參與編纂的人員僅享有署名權正確。民政廳成立《××省志·民某志》和《區(qū)域建置志》編纂委員會和編纂辦公室主持組織編纂工作,《××省志·民某志》是《××省志》的組成部分,可以獨立存在、單獨使用,是一部獨立的職務作品。一審中,陳某剛也認可《××省志·民某志》是職務作品,系為完成法人的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作的職務作品,著作權由單位完整享有。故二審判決認定《××省志·民某志》著作權歸編纂單位民政廳享有并無不當。陳某剛的相關再審申請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二)關于民政廳是否應當向陳某剛支付撰稿費及后期編輯費的問題。二審查明,開展地方志編纂是××省人民政府以發(fā)文的形式下達給民政廳的工作任務,民政廳為完成該任務于2012年3月2日成立編纂委員會和編纂辦公室,陳某剛為該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成員。2013年9月9日,民政廳下發(fā)青民辦(2013)52號《關于民政廳辦公室主任及秘書業(yè)務分工的通知》,其中辦公室成員陳某剛的工作分工包括負責編輯《民某志》《××民政年鑒》。陳某剛作為民政廳公職人員,參與編纂《××省志·民某志》是完成民政廳分配的工作任務,是履行工作職責的行為,對此,陳某剛已經(jīng)獲取工資作為公職人員在工作期間履行工作職責的經(jīng)濟報酬,并且陳某剛并非《××省志·民某志》的作者,不享有作者獲得報酬的權利,亦非《××省地方志工作規(guī)定》第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參與地方志編纂的專家、學者及有關人員”中的“有關人員”,不享有獲取“相應的資料費、撰稿費、編輯費、審稿費及其他工作報酬”的權利。故二審判決認定陳某剛額外要求民政廳支付撰稿費及后期編輯費無法律依據(jù)并無不當。

延伸閱讀

裁判規(guī)則一:對于特殊職務作品的認定中,應當嚴格限制對主要利用物質技術條件的認定。

案例一:高某婭訴重慶市南岸區(qū)四某里小學校著作權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2005)渝一中民初字第603號】

(一)關于涉案教案作品是否屬于職務作品的問題。根據(jù)《著作權法》第十六條[13]第一款的規(guī)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涉案的教案作品是原告高某婭為完成被告重慶市南岸區(qū)四某里小學校的教學工作任務而編寫的,應當屬于職務作品。(二)關于涉案教案職務作品著作權的歸屬問題。根據(jù)《著作權法》第十六條[14]的規(guī)定,職務作品著作權的歸屬主要包括兩種情形:1.一般情形。根據(jù)《著作權法》第十六條[15]第一款的規(guī)定,除本法第二款的規(guī)定以外,職務作品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在其業(yè)務范圍內優(yōu)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jīng)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十二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職務作品完成兩年內,經(jīng)單位同意,作者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獲報酬,由作者與單位按約定的比例分配。2.特殊情形。根據(jù)《著作權法》第十六條[16]第二款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chǎn)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首先,涉案的教案不屬于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被告享有的職務作品;其次,雖然原告創(chuàng)作涉案的教案職務作品利用了被告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如空白教案本等),但并不是主要地利用了被告的物質技術條件,而且涉案的教案職務作品也不是由被告承擔著作權法律責任。因此,涉案的教案作品應當屬于《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一般職務作品,著作權由作者即原告高某婭享有,但被告四某里小學有權在其業(yè)務范圍內優(yōu)先使用。

裁判規(guī)則二:作者與單位是否存在雇傭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并不應當是否成立職務作品的認定。

案例二:羅某利與湖某電視臺等著作權侵權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2001)湘高經(jīng)二終字第11號】

上訴人羅某利與被上訴人湖某電視臺通過口頭約定,達成了由電視臺提供膠卷、場地,羅某利自愿來“快某大本營”劇組拍照協(xié)議。在協(xié)議履行一段時間后,雙方又達成由電視臺每場提供200元勞務費的補充協(xié)議。羅某利根據(jù)約定,利用“快某大本營”提供的劇場燈光、舞美等攝影背景及電視臺編導組織的表演節(jié)目等前提條件,拍攝出來的攝影作品,內容是否合法,能否發(fā)表均應由湖某電視臺承擔責任。上述作品符合《著作權法》第十六條[17]第(二)款規(guī)定,屬于職務作品,著作權應由湖某電視臺享有。但是,攝影作品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不能等同于“快某大本營”的表演節(jié)目,羅某利在拍攝上述作品時并非完全代表湖某電視臺的意志創(chuàng)作,且攝影作品所具有的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由羅某利創(chuàng)作。故羅某利應享有署名權。湖某電視臺在其與海某出版社共同出版發(fā)行《走進“快某大本營”》一書中,攝影作品沒有標署攝影人員羅某利的姓名,湖某電視臺存在過錯,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本院酌情由湖某電視臺補償羅某利經(jīng)濟損失10000元。海某出版社在本案中沒有過錯,可不承擔責任。羅某利稱“上訴人創(chuàng)作攝影作品不應認定是法人作品”的上訴理由部分成立,本院予以采納。上訴人羅某利主動提出的“快某大本營”劇組承擔攝影工作,電視臺和羅某利之間達成的協(xié)議和補充協(xié)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內容無違法之處,且已實際履行。羅某利上訴提出其不是湖某電視臺雇傭的工作人員,電視臺支付的是辛苦費,而不是勞務費,因本案為著作權侵權糾紛而非追索勞務費的糾紛,其理由不能成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桂平市| 广元市| 富民县| 广宁县| 望奎县| 麦盖提县| 浦城县| 莆田市| 南华县| 寿光市| 牟定县| 通辽市| 襄城县| 尖扎县| 晋江市| 彭州市| 济源市| 剑河县| 思茅市| 睢宁县| 南平市| 多伦县| 江源县| 维西| 湾仔区| 武邑县| 喀喇沁旗| 神木县| 毕节市| 屯昌县| 南岸区| 昌都县| 千阳县| 西林县| 顺义区| 中西区| 湖口县| 泾源县| 樟树市|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