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安民警新《行政處罰法》理解與適用
- 徐偉紅 高潔主編
- 853字
- 2024-06-06 11:23:15
第六條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
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條文主旨】
排除單純的處罰主義,處罰不是唯一目的,應重在教育。
【新舊條文對照】[20]

【適用指南與執法風險提示】
法律具有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等規范作用。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是原行政處罰法就已確立的原則。處罰不僅僅是為了處罰,更不能為了處罰而處罰,[21]處罰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違法行為人的處罰,警示、教育違法行為人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法律對未成年人違法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一般規定,就是法律教育功能的凸顯。
《公安部關于貫徹實施行政處罰法的通知》強調了處罰與教育必須相結合,不能“只罰不教”“重罰輕教”。這就要求在實施行政處罰的具體個案中,要根據“違法行為人的具體情況、違法行為的情節和危害后果的輕重以及法定的從輕、減輕、從重處罰情形,依法作出相應的行政處理決定,不得“一刀切處罰”或者“一律頂格處罰”。
本次新法第三十三條確立了“輕微不罰、初次不罰、無錯不罰”制度。初次不罰屬于“可以不罰”的情形,輕微不罰和無錯不罰屬于“不予處罰”的情形。這三種“不罰”都突出了法律的教育功能(詳見第三十三條的解讀)。《公安部關于貫徹實施行政處罰法的通知》還特別指出各地公安機關應根據本區域具體情況“通過探索制定包容免罰清單等方式,重點強化對不予處罰的適用和指導”“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也是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體現。
【相關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012年10月26日)
第五條 治安管理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應當公開、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
辦理治安案件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
2.《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2020年8月6日)
第五條 辦理行政案件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第六條 辦理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保障其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