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導向的國家治理:政府質量的生成、效應與機制
- 孟天廣
- 1372字
- 2024-05-22 10:27:36
三、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本書通過理論分析提出既本土化又跨國可比的政府質量理論,通過多種實證方法評估和解釋地方政府質量,并探索提升政府質量的可行路徑。本書致力于實現下列五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第一,構建本土化政府質量理論。結合理論思考和中國實踐,構建出本土化政府質量理論,闡述政府質量之概念、維度、構成要素及內在邏輯。第二,實證評估地方政府質量。從制度動態運行和政治互動視角提出包括回應性、公正性、代表性和廉潔性四個評估指標在內的政府質量評估體系,在測量方法上同時從公眾視角、精英視角和政治互動視角采集大數據和小數據,并結合客觀指標和主觀評價來客觀、全面地評估地方政府質量。第三,分析影響政府質量的政治經濟因素以檢驗政府質量的生成模型。綜合運用統計和實驗方法,從需求和供給兩個維度考察全球化、經濟發展、公民參與、信息革命等因素對政府質量的影響效應,從微觀與宏觀層面檢驗公眾和精英的政治行為與態度、宏觀政治經濟因素對政府質量的影響機制。第四,評估政府質量的治理效能。從制度、政府與公眾溝通、公眾參與、治理績效等方面分析因政府質量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化結果。第五,提出政府質量提升路徑。結合調研發現、因果關系分析和跨國經驗,從制度、機制、官員、參與和技術視角提煉出提升政府質量的可行路徑,以期為全面提升政府質量提供重要的知識積累和實踐啟發。
在理論層面,政府質量是政治學視角下治理研究的前沿問題,具有深化理解公共權力的運行機制及其后果的學術價值。政府質量是理解任何國家公共權力運行質量的核心概念,近年來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治理理論對民主存在意識形態依賴,而政府質量理論認為政治輸出端公共權力的合法公正運行比代議制民主更能塑造政治合法性。國內學界對此進行了一些翻譯工作和規范研究,但現有研究在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上都甚為不足:一方面,大多數相關研究仍局限于引進西方理論,未能展開本土化研究,尤其缺乏對中國政府質量之概念、構成要素和成因的系統理論分析;另一方面,大多數研究仍采取規范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本土化的測量體系及解釋理論。基于此,本書在政府質量的理論構建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依據本土化政府質量理論科學地評估中國政府質量,從需求與供給、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系統考察政府質量的生成機制,進而基于政治過程理論探析政府質量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因果機制。
在實踐層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制度命題。本書對政府質量這一反映高質量制度執行以驅動治理效能的核心要素的系統研究,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改革目標具有重要的知識積累和政策咨詢意義。當前中國面臨治理轉型的歷史任務,黨和政府是治理轉型的核心主體,任何改革目標的實現必然首先依賴于高水平的政府質量。高水平的政府質量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有利于推動我國形成政府與社會協同共治的格局,有利于探索出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提升政府質量的新模式。因此,本書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收集第一手材料,利用科學方法探討政府質量的水平及地區差異,分析其生成原因并提出現階段提高政府質量的有效路徑,這對于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