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態(tài)王者蘇東坡
- 李陽泉
- 1600字
- 2024-05-17 10:03:43
“中式浪漫鼻祖”蘇軾的初戀
1051年,蘇軾來到眉山青神縣中巖書院求學(xué),當時的任教老師是進士王方。年少的蘇軾雖然懵懂頑皮,喜歡游山玩水,但已表露出不俗的才華。每每老師提出問題,他不僅對答如流,還能讓眾人心悅誠服、眼前一亮,頗受老師喜愛。
轉(zhuǎn)眼間三年已過。有一天,幾位文士來看望王方。王方就請眾學(xué)子陪著一起到書院不遠處的一泓潭水邊賞玩,并當場出題讓大家競筆為潭水起名。
一位眉清目秀、舉止文雅的學(xué)子先開口了,他說《禮記·檀弓上》里面講“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魚藏在潭中,因此叫“藏魚池”比較好。他話音剛落,另一位學(xué)子開口了,說《韓非子》有云“觀聽不參,則誠不聞”,清清池水,百般奇觀,不如叫“觀魚池”。王方聽了,沉吟不語。這時候,一位高個子青年拖著長調(diào)說,《莊子·逍遙游》云“南冥者,天池也”,這潭水年代久遠,天地造化,不如叫“天魚池”吧。王方聽了,還是不語。
突然,幾條魚在水面躍起,姿態(tài)優(yōu)美,蕩出漣漪,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一位白面書生說,《詩經(jīng)·大雅·旱麓》中有云“魚躍于淵”,就叫“躍魚池”吧。
王方顯然是被眾弟子掉書袋的舉動搞煩了,招呼著幾位友人背著手就往前院走去。這時,蘇軾開口道:“幾位先生請慢行,今天風和日麗,山色清朗,我們相會于此,池中魚兒想必也了解賓主之樂。喚之即來,揮之即去。我看不如命名為‘喚魚池’。學(xué)生獻丑了!”王方一聽,當即說,好一個“喚魚池”!來訪的文友也覺得大妙。
恰在此時,王方的女兒王弗的丫鬟跑了過來。原來,王弗在閨房內(nèi)也為此起了一個名字,寫在紙上,并讓丫鬟送過來。王方接過紙來一看,也是“喚魚池”。眾人齊聲歡呼,真是不可思議!后來,蘇軾由父母做主,娶了王弗為妻。為此,蘇軾填了《南鄉(xiāng)子·寒玉細凝膚》這首詞來表達新婚的溫存,其中末句為“羅帳細垂銀燭背,歡娛。豁得平生俊氣無”。這樣美好的日子,不做英雄也罷!
婚后三年的東京大考中,蘇軾一舉中第,頗得當時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的贊賞。在后來的制科考試中,蘇軾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入第三等,獲得了極大的榮譽,并被授予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的官職。
蘇軾在鳳翔做官時,有一年冬天到山上去賞雪。突然,他看到一棵高大的檜樹下,有一塊約兩尺見方的地上竟然沒有一點雪跡,他覺得非常奇怪。不久以后,他又經(jīng)過這里,看見那塊沒有雪的土地竟隆起兩寸多高。蘇東坡是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就去問普門寺的和尚。和尚告訴他:“這種現(xiàn)象表明那塊地可能是仙人藏寶的地方,只能被有緣人看到。別人沒發(fā)現(xiàn),你發(fā)現(xiàn)了,說明上天有意把寶賜給你,快去挖吧。”
蘇軾聽了非常興奮,馬上跑回家去拿家什,準備去挖寶。王弗見他慌慌張張的樣子,問明了原因,正色說:“你還記得先夫人不許挖寶藏的教誨嗎?”
蘇軾一聽,羞得滿臉通紅。原來,小時候住在紗縠行的一年,仆人在花園里發(fā)現(xiàn)一塊用石板蓋著的地洞。大家都認為下面肯定藏著金銀財寶,紛紛提議把寶藏挖出來。蘇軾的母親程夫人知道了,趕來攔住眾人,說:“非分之財,誰也不能妄取,這是做人的品德!”她讓仆人取土來,把洞填上,再用夯夯實,還在上面壘了一座假山,并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準去挖。
經(jīng)王弗這一提醒,蘇東坡扔下家什,再也不提去挖寶的事。
王弗不愧是書香門第出身,萬事皆洞明。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操守,讓蘇軾免于犯錯。她的所作所為堪稱典范,她是蘇軾的賢內(nèi)助。
然而,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王弗不幸因病去世。滿腹文采的蘇軾并沒有馬上寫詩文來紀念她,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王弗去世十年后,熙寧八年(1075),蘇軾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王弗,醒來時淚流滿面,于是寫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飽含深情的詞作,成為古代悼亡詩中的絕唱。這份懷念伴隨著他們早年的浪漫故事,被人傳誦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