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霸王別姬局
- 三十六局
- 破落戶叔叔
- 2547字
- 2024-07-15 16:35:36
當年推翻秦統治的主力軍是項羽,導致大秦滅亡,但是最后卻敗給劉邦。劉邦養精蓄銳,乘霸王發兵攻打齊國,出兵攻占關中。楚霸王回兵大敗劉邦,打了整整五年。連續征戰,士兵們疲勞厭戰,糧草不濟。老百姓無心耕耘,難過日子。項、劉被迫休戰講和,雙方劃定以鴻溝為界限,東屬楚地,西屬漢地,各守疆界,彼此不再侵犯。
項羽重臣虞子期是愛妃虞姬的哥哥,他早已看出李左車心術不正,便去找妹妹勸說項羽回心轉意。虞姬跟隨項羽征戰多年,聽哥哥所談李左車之事,憂慮萬分:霸王這種獨斷專行、拒納忠言的狂傲性格,日久必敗于劉邦之手。項羽很晚才回到營帳安歇,虞姬為何氣惱。項羽說:“劉邦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會合各路諸侯與我討戰,還四散揭帖毀謗孤王。”虞姬乘機勸道:“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若以一時氣憤,草率出兵,恐怕劉邦漢兵勢眾,韓信用兵多詭詐,終非是大王之福啊!”“妃子之言,句句有理,孤若遲遲不敢出兵,豈不被天下諸侯取笑?”“大丈夫能屈能伸,何懼別人恥笑?再說李左車伶牙俐齒,底細并未摸清,需要多加小心為是。”項羽攻心已定,覺得煩躁啰嗦:“孤從起事征戰,從未打過敗仗。此番出兵,若不滅漢,誓不回程。妃子不必多言,明日發兵,隨孤同行!”虞姬怕惹惱項羽,不再多言,命人擺酒,伺候大王痛飲解憂。
第二天,楚營號角聲鳴,旌旗招展,項羽登臺,點齊兵馬,準備出戰。忽然天上烏云翻滾,刮起狂風,將旗桿攔腰折斷,烏騅遍體抖戰,蹦跳咆哮。眾兵預感不祥,大驚失色,項羽愛將周蘭勸道:“旗折馬吼,于軍不利啊!”虞姬也勸:“今日出兵,望大王聽從勸諫,方能百戰百勝。”項羽與劉邦交手從無敗績,今日出發在即,豈有退回之理?在此關鍵,李左車又向霸王報告好消息:韓信好大喜功,聚攏來眾多兵將,糧草接濟不上,已命令部分軍隊返回駐地,劉邦也領著部分人馬回到成皋。我們應乘此機會,加速行軍出擊漢軍。
項羽聽此消息,立即帶領大軍向垓下進發。駐扎垓下后,項羽派人去打探劉邦、韓信的退兵戰況。探子回報說:韓信大營在九里山東邊駐扎,各路軍營相連,兵多糧足,聲勢浩大,并無退兵之意。項羽聽后大驚失色道:“哎呀!我軍已陷入重圍!”項羽急令尋找李左車,早已不見蹤影。李左車誘敵深入的使命完成,溜回漢軍大營復命。韓信眼見魚兒上鉤,安排劉邦與項羽親自對陣。
第二天雙方交戰,項羽見到劉邦破口大罵:“你這個毫無信義的小人,前者固陵之敗,免汝一死,五年之間,未與你交鋒,今日活該你撞到我的槍上,定讓你必死無疑。”劉邦毫不動怒,刺激項羽道:“孤與你斗智不斗勇,今日一戰,管教你全軍覆沒。”兩軍將士互相拼殺,劉邦佯敗,引誘項羽追殺出數里以外,來封一座山口處,項伯恐怕有詐,提醒道:“大王且住,不要中劉邦誘敵深入之計。”
項羽恍然大悟,勒住烏騅,傳令退兵。山頭李左車忽然出現喊道:“大王請轉來,漢室當興,楚國當滅,大王已進入牢籠,何不趁此歸順,為臣李左車愿為引薦之人。”項羽又見仇人,轉身吶喊:“眾將官,給我追呀!”楚軍再轉過頭來,進入九里山口,鉆進韓信布置的十面埋伏,漢軍迅速圍攏楚軍。十萬人馬怎敵三十萬人馬精心布置的包圍?楚將軍鐘離昧、周蘭冒死殺進重圍,護住項羽突圍出去。大敗而歸的項羽,走進營帳臉色鐵青,虞姬從沒見過丈夫打敗仗,心中十分難受。但她竭力克制情緒,安慰堅守營地不再出擊,只待漢軍無糧自會退兵。可是楚軍糧庫早被漢軍燒毀,糧道都被截斷,三軍沒有糧草,軍心動搖,怨聲載道。
項羽一籌莫展,虞姬擺酒解悶散心。幾杯喝下肚,帳外西風吹起,樹枝唰唰作響,似有無數冤魂哭泣,項羽嘆道:“此乃天亡我楚,非戰之罪!”虞姬聽此話,預感不祥,伺候丈夫脫衣安歇。她心里不踏實,提燈出帳巡視。月色正明,夜深人靜,對面劉邦軍營中隱約傳來一陣熟悉的歌聲,唱的都是楚歌。
虞姬夜巡,聽見這些擾亂軍心的楚歌,忙進帳喚醒大王。項羽驚道:“敵軍中多是楚人,定是劉邦已得楚地。孤無退路,大勢去矣!孤決心再與那賊子交戰,此番勝敗難定。妃子啊,看此情形,今天就是你我分別之日。”虞姬聽此言,泣不成聲,勸慰丈夫:“垓下之地高崗絕巖,易守難攻。只要按兵不動,候得機會,再圖謀也還不遲。”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跟隨項羽多年,從沒見過丈夫如此深切悲涼的歌聲,自知與他團聚的時日無多,穿戴起華貴漂亮的衣飾,手持寶劍,邊舞邊歌:“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一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項羽飲酒消愁,忽然探馬飛報:“大軍壓境,漢軍分四路圍攻。”項羽立即披掛出帳,探馬又報:“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俱已散盡。”項羽情知大勢去矣!他催促愛妃穿戴戰袍,隨他殺出重圍,虞子期也來保護突圍,虞姬不愿拖累項羽,鎮靜地叮囑丈夫:“此番出兵,倘有不利,且退往江東,再圖后舉,望大王自己多多保重。”措不及防,虞姬抽出項羽腰上佩劍,自刎身死。
項羽跨上烏騅,帶著最后的八百子弟兵突圍而出。等拼殺到烏江邊上,他血透征袍,單槍匹馬。烏江亭長艤船呆在江邊,備好小船等候項羽,勸他馬上渡江。過江便能回到家鄉,然而項羽寧死不回:“當初我帶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去打天下,一直發展到幾十萬大軍,而今天,他們全完了!我有何顏面回去見江東父老鄉親!”項羽跳下馬來,烏騅戰馬載著他出生入死,所向無敵。他請漁夫將馬渡過江去,逃一條生路。烏騅哀鳴,拒不登舟,忽然揚蹄跳入江中,被波濤卷走。追兵已到,漢兵層層圍攏上來。項羽瞪著眼睛,拔出寶劍,大步迎敵,漢軍竟無一人敢近身前。
項羽忽然看見漢軍中有個熟人,正是叛楚降漢的部下呂馬童:“呂將軍來得正好,聽說劉邦為買我的人頭,賞千金,封萬戶。好,孤將首級割下,賜給你,請功受賞去吧!”漢軍兵將嚇得連連后退,項羽自刎而死,兩眼圓睜,死不瞑目。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歷史上的每個昏君最后都被推翻,如果一個人在平時沒有扎下良好的群眾基礎,與身邊的人相處得不融洽的話,就不會得到別人的欣賞和尊重。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若是行差踏錯,就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所以,人們需要好好做人,腳踏實地做事,待上以敬,待下以寬。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學會尊重別人。那么即使處于困境,身邊也有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自己,而不會處于孤立無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