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王勤王局最早起源于春秋霸主齊桓公的尊王攘夷。齊桓公在確立霸主地位以后,面對各國形勢陷入深深的思索。他考慮如何鞏固霸主地位,讓齊國在各國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盡管盟國承認,但是周天子并沒有正式承認,所以說名不正言不順。
經過幾年的合作,管仲和齊桓公相知甚深。他見齊桓公郁郁寡歡,故意問齊桓公:“現在霸業已定,您為何卻悶悶不樂?”齊桓公說:“我這個霸主,地位并不牢固。魯、宋、陳、衛、鄭等國并沒有真正順服,時刻都想背新我。周天子沒有正式承認我,戎狄異族不斷入侵中原,是我心頭之患。我怎么能高興起來呢?”管仲聽后,略加思索道:“這幾個問題都不難解決。”齊桓公急切地說:“你有什么辦法快講出來,我都快急壞了?!惫苤僬f:“以武力為后盾,尊王、攘夷,您所擔心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齊桓公聞言茅塞頓開,按照這個思路,在管仲的輔佐下,立于霸主地位而不敗。
尊王即尊崇周王,王室雖已衰微,但王權仍然是秩序安定的象征。在諸侯林立的大環境中,沒有一個諸侯國強大到能夠將周王室取而代之,所以尊王是稱霸最有力的口號。公元前 667年,齊、魯、宋、陳、鄭盟于幽,各國共推齊國為諸侯長。同年冬,周惠王派王室卿士召伯廖赴齊國,賜命齊相公為侯伯,正式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齊國還得到了征伐不服王命者的特權,并受命討伐衛國擁立王子頹的罪行。公元前666年3月,齊桓公以周王的名義大張旗鼓地討伐衛國助逆之罪。打敗了衛國的軍隊,迫使衛國納賄求和。
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在各方面實力都略遜于曹魏和東吳。蜀漢劉備在建立初,因為荊州歸屬問題,和東吳產生摩擦。因為東吳以逸待勞,火燒連營,劉備很早便托孤白帝城。蜀漢內部各種勢力蠢蠢欲動:本地大世家、狄夷部落、軍政派系等等錯綜復雜,加上外患曹魏政權摩拳擦掌。
諸葛亮眼看劉備好不容易建立的政權,即將隕落。他夜不能寐、寢食難安,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使用三板斧謀略。第一,整頓軍紀及后防供應鏈,為穩定內患做準備;第二,轉移內部矛盾,矛頭指向曹魏政權,六出祁山;第三,重用新人,扶持嫡系人才姜維等。揮淚斬馬謖,統一戰略,并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經過諸葛亮的操作,使蜀漢政權瞬間提升很多,能與曹魏政權掰手腕。可惜天公不作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要不后續歷史都將改寫。
道王勤王局,本質就是為達到目的,將內部矛盾轉為外部矛盾,保持統一戰線,槍口一致對外。諸葛亮憑此輔佐劉備三分天下,董卓、曹操憑此挾天子以令諸侯。現代社會商業環境,很多業態也運用此局混得風生水起。比如早年間的百團大戰,海量的補貼,表面是解決點到點的距離和普惠大眾,其實就是培養用戶使用平臺消費的習慣。等時機成熟,平臺雙向收費,落到實處。用戶沒有持續的優惠,反而增加很多的購買成本。商家還被額外收取高額的管理費,有苦說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