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誰是我們的敵人!
- 能殺人,會種地,這個崇禎很給力
- 飛天小趴菜
- 2084字
- 2024-06-02 20:29:11
崇禎的一番話,讓孫承宗和孫傳庭兩人都興奮了起來。
對于孫承宗來說,陛下眼下并沒有取消遼餉和剿餉的念頭,也就意味著軍餉暫時不會出現問題。
與建奴作戰多年的孫承宗,對于流賊并不放在眼里。
只要軍餉能有著落,他并不認為流賊最終能掀起什么大浪。
而對于孫傳庭來說,他當然能理解征收兩餉的不得已。
他真正害怕的,是這兩餉變成了常例。
但剛才崇禎的話,讓他徹底吃下了定心丸。
只要陛下能認識到兩餉的危害,而且有在事情解決之后,停下兩餉的決心,他的擔心便再也不復存在。
見倆人的臉色都緩和下來,崇禎略感欣慰的同時,繼續追問道:
“我們一直說剿賊,那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敵人到底是誰?”
我們的敵人到底是誰?
這個問題讓孫承宗和孫傳庭在內的所有人都是一愣。
他們的第一反應,都覺得這不是廢話嘛,敵人當然是那些可惡的流賊。
但崇禎嚴肅的樣子,又讓他們覺得應該不會這么簡單。
可他們想了半天,還是沒想到到底有什么區別。
難道流賊還能分個三六九等不成?
眼見大家都陷入沉思,崇禎也不著急,等著他們慢慢想。
過了好大一會兒,孫傳庭抬頭不確定的問道:
“陛下是想分化瓦解流賊嗎?”
“沒錯!
愛卿可有何能教朕?”
見自己猜對了,孫傳庭神情大為振奮。
“陛下,目前十幾路流賊聚于滎陽,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正所謂人數上百形形色色。
臣十幾路流賊聚在一起,互相不服,暗中較勁,幾乎是必然的。
我們可以派出細作,打探各流賊之間的齷齪之事加以利用。
只要方法得當,臣以為將其分化瓦解,甚至挑動其內訌也并非難事。”
孫傳庭話音剛落,孫承宗便接著說道:
“沒錯,臣這些年雖賦閑在家,但也聽到過一些消息。
那號稱闖王的賊酋高迎祥,似乎是個落地書生。
而剩下的十幾路賊酋則幾乎全是莊戶出身。
臣以為,那高迎祥就算表現的再平易近人,但他內心里對于其他的賊酋肯定也是看不起的。
我們完全可以從這個方面想辦法,分化對方?!?
孫承宗話音落下,孫傳庭又接著說道:
“孫大人說的有理。
而且除了高迎祥之外的十幾路賊酋,雖然大部分都是莊戶出身,但互相之間實力大小并不相等。
只要實力有強弱,中間必然相互鄙視或者不服的情況,我們完全可以利用?!?
......
孫承宗和孫傳庭兩人剛才還因為兩餉的事情針鋒相對。
但這一會兒的功夫,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就討論出來了一個如何分化賊酋的方案。
崇禎認真的推演了一番之后,發現他們的方案確實是挑不出什么毛病,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兩位愛卿的一番探討真是讓朕大開眼界,有兩位愛卿為朕參謀,保愁流賊不平?”
“臣惶恐!”
“哈哈哈,兩位愛卿不用謙虛,你們的方案確實很好,很有實用性。
不過......”
“不過什么?“
沒讓兩個人等太久,崇禎接著說道:
“不過,兩位愛卿還是沒回答朕剛才的問題。
誰,是我們的敵人?”
見崇禎又把這個問題拋出來,兩人對視了一眼之后,一齊躬身。
“臣愚昧,還請陛下賜教。”
兩人又把問題拋回來,崇禎也不以為意。
“愛卿可知道,流賊的兵力從何而來?”
崇禎的問題拋出來之后,兩人對視了一眼,然后孫承宗出列說道:
“回陛下,據臣所知,流賊的兵力來源主要有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基本是賊酋的同鄉或者好友,這一部分一般是流賊的絕對核心?!?
說到這里,孫承宗的臉色變得沉痛。
“流賊兵力的第二個來源,則是犯了錯或者因為缺餉而逃散的官軍。
這一部分人只要投奔了賊酋,都會被當成座上賓對待。
在流賊那里得到生活保證的他們,也成了賊酋戰斗能力的主要保證?!?
孫承宗說到這里,崇禎無奈的嘆了口氣。
“明明是朝廷官軍,卻從了賊,這是朕的過失?。 ?
崇禎這話一出口,屋子里撲通跪了一地。
“陛下......”
崇禎卻沒讓他們繼續說下去。
“好了,不說這個了。
孫師你繼續說吧!”
“好,流賊的第三個兵力來源,則是那些因為天災或者稅賦活不下去,而主動投賊的流民。
對于這部分流民,賊酋一般是來者不拒。
而這些流民因為沒有任何戰陣經驗,投賊之后死亡率極高。
但只要能活過一兩次戰役,就會迅速成為老兵。
這一部分人,是賊酋的基本盤?!?
見崇禎臉上的表情沒有什么變化,孫承宗便接著說道:
“流賊的最后一部分兵力來源,則是被他們裹脅的百姓。
流賊每到一處,就會裹脅大量的進姓。
這些百姓在流賊之中人數最多,但只是消耗品而已。
每逢與官軍交戰之時,賊酋就會逼近這些被裹脅的百姓替他們沖陣。
不求他們取勝,只要他們能消耗官軍的精力及軍械即可。
如果順勢還能打破官軍的軍陣部署,那就算是意外收獲。
而到了形勢艱難之時,這些被裹脅的百姓,就會成為他們的口糧?!?
孫承宗分析完了流賊兵力的四個來源之后,崇禎凡里的悲涼更甚。
果然,哪個時代都不缺少能人。
崇禎相信,能看出來流賊兵力來源的人,肯定不止孫承宗一個。
既然能搞清楚對方的兵力來源,崇禎不相信他們想不到應對的辦法。
可是最終,他們還是因為各種原因,要么以身殉國。
要么眼睜睜的看著神州陸沉。
比如孫傳庭,前世的歷史上,他在陜西做的事情,其實說白了,就六個字。
打土豪,分田地!
雖然他做的并不徹底,但無意之中他其實找到了治本之法。
但是最終,他得到了什么?
一次又一次的下獄!
崇禎強烈懷疑,最后一次的潼關之戰,孫傳庭根本就是在故意求死。
他找到了救世的辦法,卻沒有人支持他!
大臣!
皇帝!
沒有人站在他的身邊支持他!
絕望之下,他選擇了一條最慘烈的路!
以死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