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豐收
- 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 愛喝可樂的玉昆
- 2006字
- 2024-05-20 11:40:10
新鄉的“軍隊”在后龍社又呆了十多天的時間,直到巴都帶著金銀和“分”給他的彌麟遷徙到后龍社。
在等待的期間,王煥帶著傷員和一部分俘虜先行一步回到新鄉。
而韓縝,則帶著張樹他們,對著周圍進行“掃蕩”,驅散了一些想要回來看看形勢的原住民。
等到他們帶著大部隊回到新鄉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了。
種下有四個多月的水稻,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
后龍社繳獲的糧食搬來了一部分,但大部分依舊在原地堆放,便宜了巴都。原始叢林中的道路實在難走,不像宛里社和新鄉之間有河流連接,幾個簡易的木筏,便能載著不少東西順流而下。
五千畝水稻,長勢很好,雖然只是粗耕,后續的管理也很潦草,但在草木灰的滋養下,產量很是可觀。
因為人口繁滋,大明在精耕細作方面遠勝歷代。單以福建一帶為例,稻谷的產量便能達到三石五斗到四石,約等于后世的632-720斤。
當然,這是南方上等的水田,在充沛的勞動力精心的耕作下,才能達到的水準。
換成一般的水田,則只有二石五斗到三石的產量。
而若是換到北方,作物換成小麥等,產量還會進一步減少。
來自后龍社的俘虜們成功的取代了來自閩南的老農們,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收割的工作中去。當然,還有二十多個手持長刀和弓箭的壯漢陪伴著他們。
經過百多名戰俘十余日的辛苦勞動,五千畝終于收獲完畢。
經過測算,新鄉的稻田平均畝產達到了六斗半,總產量高達三千二百多石,約摸三百噸。如果讓閩浙或者湖廣的農民知道這個產量,可能會笑掉大牙,并且痛心疾首的來上一句“白瞎了這般田地”之類的話,但是對于新鄉來說,卻是個令人驚喜的數據了。
按照最初的設想,這五千畝稻田畝產能達到三斗,總產量能達到一千五百石,便足夠他們支撐到下一季收獲了。
而現在,按照每人每天三斤糧食的消耗量去算,這次的收獲足夠六百人吃上一年了。
困擾新鄉將近半年的糧食危機,就此解除了。
而同樣吃了將近半年的大鍋飯,也在此走向了尾聲。
韓縝他們踏上東番之初,缺少糧食缺少住處,總之什么都缺,依靠個人的力量完全不足以在這原始叢林中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制定了大鍋飯的集體生活制度,大家一起耕種勞動,按照需求平均享受勞動成果。
但這種制度只適合到來之初,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越發明顯,已經有“聰明”的人開始找尋其中的漏洞,出工而不出力,幾個相較輕松的工作受到追捧,而諸多勞累的工作被避之不及。
很多“老實人”對此越發不滿。
在秋收結束之后,韓縝他們在食堂進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慶祝豐收的活動,之前謹慎摳搜的肉食、稻米乃至酒水,此時不限量的提供了出來。雖然和后世或者此時那些達官顯貴們的奢豪席面沒得比,但是對于摳搜了許久的新鄉眾人來說,還是第一次。
慶祝活動從中午一直持續到了晚上,這一天其他所有的工作都暫停了下來,就連那些每天只給吃六分飽的俘虜們,每人都加了一條用豬油炸過的小魚。
所有人都在慶祝這來之不易的豐收。
是的,來之不易。
從天啟六年算起,到如今已經三年了。
閩南也大旱了三年。
對于這些全然都來自閩南府縣的窮苦百姓們來說,這個豐收,真的是來之不易。
而在慶典上,韓縝也宣布了一項新的決定。
五千畝土地將會按照每人二十畝的數額,分配給每一位新鄉的居民,無論年齡、性別。
收獲的糧食按照每人五石的數量下發。
從十月起,所有工作將不再提供免費的伙食,各處工坊、工程隊將會根據工作的不同,分別發放薪酬,大家可以用薪酬購買各種物品。
所有人,將會一次性補發過去一個月的薪酬。
食堂不會關閉,會變成一家對外營業的酒樓,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同時,在食堂的旁邊,一家百貨商鋪將會開業,對外售賣食鹽、調料、糧食、家具、布匹等各種物品。
這個決定早在豐收之前,韓縝他們就已經商討過了,不僅僅是為了應對大鍋飯帶來的弊病,更重要的是給每一個遠渡重洋來到新鄉的居民一份歸屬感。
有恒產者有恒心,對于東亞地區的老百姓來說,想要收攏他們的心,想要讓他們安定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土地。
只要分了土地,這些人便不是什么漳州人、泉州人、汀州人,而是新鄉人。
所以,在商議中,韓縝力排眾議,否決了王煥先只給第一批“老人”受田的提議,變成了給每一個人都分田哪怕對方才今天才踏上東番的土地,哪怕還是個吃奶的娃娃。
但打破大鍋飯,單單分田是遠遠不夠的。
最麻煩的還是錢的問題。
先前大家一起吃大鍋飯,一切都是按需分配,人數也少,加上新鄉初墾一窮二白,除了吃、住,大家也沒什么多余的需求。
但曹公公說的好,人在餓的時候,往往只有一個煩惱;但若是吃飽了飯,就會有許多個煩惱。
先前大家一直在糧食不夠吃的邊緣徘徊,稍有不慎,就又會回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災民時刻,自然會下意識的摒棄其他多余的需求。
但現在已經豐收,飽腹的問題解決了,那穿好、吃好、住好等等需求便隨之而出。
截止到九月底,渡海而來的移民已經突破了二百,正在朝著三百邁進。
再加上宛里社、后龍社兩個“盟友”,也算是一個有著近千人的市場了。
說市場有些托大,但總歸不再適合以物易物。
而且要和周邊其他的土人村社做生意,并且逐步同化他們,擁有一種自己能夠做主的貨幣,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