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盟友
- 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 愛喝可樂的玉昆
- 2363字
- 2024-05-19 20:00:00
“既然你們來了,我有個生意,不知你們想不想做。”
韓縝看著這個很是“識趣”的土人老頭,盯了片刻,然后忽然笑道。
看來能從西班牙人手中活著逃出來,還在陌生的土地上重建了社子,這個老頭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固執,或者說“迂腐”。
“您的吩咐,我們自然樂意。”
老頭依然謙卑。
生意自然是好生意,無論是對新鄉來說,還是對宛里社來說。
按照韓縝的要求,宛里社按照四六分的比例一分為二,六成的彌麟在巴都的帶領下來到后龍社的地盤定居,并從后龍社的四百多名俘虜中劃撥出一百二十多名老幼加入這個新的社子。
剩下的四成,則依舊在湖邊生活,同時也加入了近百個老幼俘虜,以及青壯男女各十人。至于社子的長老,則由韓縝指定了兩個這些日子頻繁到新鄉貿易的青壯土人擔任,以及才十五歲的阿希。
“我?”
阿希聽到要自己做社子的長老,不由得一愣。
“我做不好的。”
阿希連忙搖頭道。
“沒關系,沒有誰一開始就是長老,人總會成長的。”
韓縝摸了摸這個最先和他們打交道的土人小姑娘,正是因為她及時的消息,他們才能將本該到來的危機轉化為機遇。
“也要給周邊的土人村社樹個榜樣。”
不過既然是生意,自然不可能只有宛里社受益。
仗是新鄉打的,無論后龍社還是那些俘虜,都是新鄉的財產。即便不好處理,韓縝也不會平白便宜他人。
宛里社自然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首先是貴金屬。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無論是泰西的荷蘭、西班牙,還是東方的大明、朝鮮,亦或者那些尚未開化的土人部落,黃金和白銀,都是硬通貨。
不然在北方的時候,宛里社的長老們也不會強制要求彌麟們將撿拾到的黃金白銀上繳了,更不會連被西班牙人抓去的族人都不去營救,反而帶著沉甸甸的積年舊藏在原始森林里跑了幾百里。
確實是積年舊藏——幾日后,從巴都手中拿到他們積累的金銀的時候,就連韓縝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氣。
至少五十斤的黃金和兩倍于此的白銀!
雖然都是些從河床里面淘來、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始金沙、金粒,但比之后龍社的積藏來說,就像一個家中良田千畝的地主和一個只有十來畝薄田的自耕農之間的區別。
北邊一定有金礦,而且還不小!
韓縝很是眼熱,要是能開采出來,自己還整熱氣球、震天雷干什么,直接效仿鄭芝龍,砸錢招攬災民,什么火炮、戰艦,通通都安排上。
韓縝不知道的是,就在十幾年后,荷蘭人統治下的東番,每年能夠為荷屬東印度公司帶來四噸黃金的收益。
不過此時的東番北部在西班牙人的控制下,韓縝不會天真的認為自己消滅了一個后龍社,便能和西班牙人掰掰手腕,哪怕只是一個不怎么受到重視的遠東殖民據點。
要知道,韓縝他們才消滅了一個土著村社,而西班牙人已經消滅了一堆......
除了用手中的貴金屬“買”下后龍社一帶的土地,巴都和阿希他們又分別與新鄉簽訂了《新宛(龍)友好通商互助防御條約》。
條約的內容很簡單,只有三項。
一是宛里社(后龍社)和新鄉之間建立全面貿易合作伙伴關系,雙方自由貿易不得禁止、阻攔;
二是雙方人員可以自由遷徙、務工、求學、貿易等,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
三是雙方互為盟友,任何一方受到第三方武裝攻擊時,另一方必須無條件出兵支援。
巴都和阿希對于條約的內容感到有些莫名,但巴都并不敢拒絕,阿希則不會拒絕。
王煥對于條約也很不解。不過是幾個村子的規模,之間即便有什么交流,約定一下即可,需要這么正式嗎?
韓縝這次并沒有解釋太多,在大家看來,這條約確實沒有必要,但他卻不這么看。
有了這紙條約的先例,他就可以慢慢往周邊其他土人村社推廣。
按照原本的歷史,十多年后,荷蘭人“一統”福爾摩沙,靠的是什么?那幾百名地痞無賴組成的“軍隊”?
即便是把槍管都打報廢了,幾百個人也不可能做到。
那一份份看起來可有可無、隨時可以撕掉的條約,才是荷蘭人統治的根本。
他們只需要和一個個懼怕他們的土人村落簽訂傾向于自己的不平等“條約”,并且不斷重申條約的神圣性和不可違背性。同時,重拳出擊消滅掉幾個不愿意遵從條約內容的“敵人”,剩下的土人村社,自然就會老老實實的履行條約上的內容了。
韓縝相信,只要那些土人村社的長老、酋長們不阻止雙方的貿易交流,以雙方巨大的代差,同化他們是早晚的。
這一點,在原來的時空,就已經被驗證了的——居住東番西海岸平原地區的平埔熟番,和居住在中央山脈以及東海岸的高山生番之間的劃分,就是因為西海岸的土著們,被周邊的漢人移民所同化了。
韓縝相信,在他的推動下,這一進程,會加快不少。
......
四百多人的俘虜,分給了巴都領導下新組建的后龍社一百多名老幼,又分給了阿希她們領導下的宛里社差不多同樣的人數,剩下的便只有七十來個青壯,一百出頭的婦女了。這些人韓縝會將他們押送回新鄉,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稻田收割、道路建設的主力。這也算是對他們戰敗的懲處。
對于俘虜的劃分,韓縝推算了許久,掉了不少頭發。
歸根到底,還是新鄉的基本盤,人數太少了,即便把宛里社拉來作為盟友,依舊不夠。
先前的宛里社,只有兩百二三十人,這年月人的平均壽命很低,土著人更是如此,再加上宛里社中的眾人都是從幾百里外的北方逃難至此,體弱的老人孩子早就在路上被淘汰了。
所以宛里社的這二百多人,有近百人都是青壯,年輕的婦女也有差不多的數量,老人和孩子只占少數。
同理,新鄉也是如此,一百七八十人中,青壯就占去了七八十人,同樣可以算作壯勞力的婦女也有七八十,剩下的才是老人孩子。
可雙方加在一起,剛剛突破四百人,比后龍社的俘虜還要少上一些,更別說那些跑散了的后龍社原社民們了。
分給巴都的都是老幼,鬧不出什么事端,分給阿希他們的多了些青壯,但要到幾十里外的陌生地方重新開始,也不大會挑事。反觀韓縝他們手中的這一百多青壯,最是棘手。
在語言不通的前置條件下,再好的有優俘虜條件、再高明的攻心手段,只是一個聽不懂,全然都是白費心思。饑餓和武力鎮壓,是最好的選擇。
因而,韓縝他們決定保留下一支20人的常備“軍隊”,而他們原本的工作,則由這些被他們看管的戰俘們進行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