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紡織革命立項
- 重生朱雄英,引爆大明工業革命
- 狂飆的大鵝
- 2535字
- 2024-05-14 07:54:00
“皇奶奶,此機目前其實只是最初級的形態,您看,只要搖動手輪,就可以自動紡紗了,那如果咱們可以不用手搖,讓它自動轉起來……”
“那就能不用人也能紡紗啦?!”朱雄英還沒說完,性格活躍的郭惠妃便搶答了他要說的話。
“是的,所以這東西必須要做好詳細的計劃才能流入民間,不然用機器的人怕是會斷了傳統紡紗工的活路。”朱雄英認真地向馬皇后解釋。
“英兒,你擔心“九江機”紡紗太快以致紗線降價,然后影響老式紡紗機工人的生計,這個我能明白,谷賤傷農嘛。但是你說得能自動轉起來,你不搖,他怎么轉啊?”馬皇后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與此同時,諸位娘娘也都面露疑惑之色,是啊,人不去搖,紡紗機怎么會自己轉呢?
朱雄英眼看大家都面露疑惑之色,頓時玩心大起:“皇奶奶,不如這樣,就以如何讓手輪自己動起來為題目,大家都想一想,怎么能讓手輪自己轉起來,第一個答出來的,獎勵十片金葉子!”
說著朱雄英用手肘抵了一下李景隆,小聲說:“這錢你出!”
馬皇后見大孫玩心大起,也并不掃他的興,于是說:“那好,大家都想想,第一個想出來的本宮也有賞。”
此話一出,娘娘們都在那嘀嘀咕咕地互相商討起來。
這時馬皇后身邊的小宮女表情糾結,手指不停地撕扯自己的衣袖,仿佛在做一個很重要的決定。
朱雄英發現了她的異常,于是補充道:“所有人都可以回答,太監宮女工匠都可以。”
小宮女聞言抬頭看向朱雄英,發現朱雄英也正在看她,眼中還滿是鼓勵。
“我……我知道。”一道怯生生的聲音響起,這個小宮女終于鼓足了勇氣發出了聲音。
“孩子別怕,你說吧,說對有賞,說錯也沒事。”善良的馬皇后看出了小宮女的緊張,于是出言寬慰。
也許是太過緊張,小宮女都忘了謝謝馬皇后,在深呼吸兩次后,終于說出了自己的答案:“可以用水車帶動輪子轉,我們老家的磨坊就是用水車帶著磨盤轉的。”
眾人聞言恍然大悟,其實水車在大明并不罕見,只是人們普遍容易忽略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
“這是一個辦法。”朱雄英很滿意能有人想到這個答案,這說明還是有很多人愿意去思考怎么推動技術的發展。“你的金葉子我給你記下了,回頭就給你。”
“但這其實并不是最完美的結果,因為這樣就有很大的限制,我們的‘九江機’就只能放在河邊才能自動紡紗,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們既然可以做出一次紡九根紗線的‘九江機’,那我們就一定還能做出一次紡九十根紗線的‘九十江機’!”
大家被朱雄英的話逗得哈哈大笑,李景隆也只能跟著訕笑。
“那就只有紡織機可以做出新的嗎?并不是,我們也可以做出來代替手臂替我們搖動的機器,雖然現在還沒有做出來,但是只要有想法,就一定可以實現!”
朱雄英信心滿滿的樣子給了現場所有人很大的震撼。
“好好好,不愧是咱的好大孫。”馬皇后對于朱雄英的表現十分的滿意與自豪。“不過你說的紗線太多影響價格的事,奶奶覺得你可能想得太多了,前元江南一帶紡織行業就很昌盛,只是多年戰亂,受損嚴重,現在天下太平了,正是又要蓬勃發展的時候,而且紡織行業紡紗線只是其中一環,還有織布,染布等一系列的加工步驟。”
“按照雄英的想法,紡紗機可以改進,那么織布機肯定也可以,染布也可以,如果能把整個流程都提高幾倍的速度,那我大明百姓就再也不會出現衣不蔽體的情況了。”
馬皇后不愧是整個華夏歷史中都排得上號的賢明慈愛的皇后,不光從朱雄英的展望中看到了普惠民生的前景,還為紡織業的發展指出了新的道路。
“皇奶奶所言極是。”朱雄英補充道:“孫兒認為可以先在官辦織造局試用新型‘九江機’,等確定可以穩定生產,再制作標準版本投放民間。”
“嗯。”馬皇后贊同了朱雄英的想法,轉身向自己喊來的織造局和尚衣院的幾位宦官看去,發現了有認識的太監后,招手讓他近前來。“紀公公,既然你親自過來了,就由你去辦這件事吧。”
被叫做“紀公公”的一位年長的老太監,他全名紀梵希,是高麗人,目前就是江寧織造局的總管太監,極擅長紡織相關技藝,所以馬皇后認識他。
紀公公恭敬跪地領命:“老奴定不負皇后娘娘所托,把這紡紗神器“九江機”在織造局內試用清楚,并推出標準版本。”
“紀公公,這幾位是九江所找的能工巧匠,有做木工的,有經驗豐富的紡工,你一塊帶去織造局安頓好,以后就讓他們也一起參與“九江機”的改版升級。”朱雄英指向李景隆找來的幾位“初代九江機”的制作者,向紀公公推薦了他們。
“老奴遵命。”
“多謝皇太孫殿下。”幾位能工巧匠也感激朱雄英言語之間就解決了他們的編制問題。
眼看這新式紡紗機在馬皇后的推動下,很快就要正式步入發展的正軌了,朱雄英感嘆還是皇爺爺皇奶奶好使啊,不管想干啥都能自己定下,不像自己,想干點什么還得跟老朱申請。
“得想辦法搞點自主權,很多研究前期并不需要普及,只要找幾個相關的人才指引一下方向,他們就可以開始研究了,只有在理論和試驗階段都完成了,需要大規模推廣的時候,才需要再找老朱審批通過。”朱雄英在心里暗自盤算怎么安排自己想要做的研究。
今天“九江機”在織造局正式立項給了他不小的啟發,并不是所有的東西研究出來就一定要馬上推廣馬上使用,他陷入了一個誤區,因為包括他自己也覺得科研應該等九龍湖學院建成之后再正式開始,但是現在他改變了想法,時不我待,科技樹的加點必須要從此時此刻就開始了!
不過從大明開始點現代科技的科技樹,需要研究的東西也太多了,優先什么方向呢?朱雄英一時也犯了難。
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海船是必須要造的,不過明朝本來造船技術就是當世最強,只需要引導著讓原永樂年間的船提前出現,并針對大明寶船進行一系列適合遠洋航行的改進就可以,此時造船缺的不是技術而是錢。
然后是軍工業,必須要使大明的軍事力量達到遙遙領先,此時大明軍力已經超過了周邊的勢力,但是優勢并不明顯,洪武五年北征,徐達中路軍戰敗,若不是馮勝的西路軍戰果頗豐,這次北伐說是大敗都不為過,包括后續的數次北伐,雖然勝多敗少,但北元的四十萬控弦之士也都還在,對明朝北境的威脅也一直存在。
所以要盡快提高大明軍隊的火器水平,加快大明絕對優勢軍力的形成。
其余的就是基礎科學了,得迅速培養一批具有現代科研素養的人才,他們不需要多高的學歷,只要能在某一領域有所鉆研即可。
事實上,在西方工業革命時期,也有很多土路子出身的科學巨匠,比如廣為人知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他只在學校待了三個月就退學了,但這并不影響他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