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皇甫嵩為什么能得死力
書名: 司馬懿講三國作者名: 張守春本章字數: 3157字更新時間: 2024-05-23 18:44:29
總督河北戰事的北中郎將盧植被拉回朝廷議罪,本地的官兵也就打不過張角,戰事頗不順暢。
這時候,中原戰區的形勢也不樂觀。一開始,漢靈帝讓三公府和尚書臺舉薦懂打仗的人,他們推薦了尚書盧植,此外還推薦了外地官員涼州北地郡太守皇甫嵩。皇甫嵩也是喜歡讀詩書的。此外,還推薦了諫議大夫朱俊。漢靈帝于是拜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俊次之,為右中郎將,一起去討伐中原地區的黃巾。
右中郎將朱俊又上表舉薦人,請孫堅做自己的佐軍司馬。
孫堅,老家來自揚州吳郡的富春縣,現在做下邳縣丞,當即愿意去。他向人籌錢招募了一些精兵,一千多人,來在朱俊的軍中。
左中郎將皇甫嵩,和右中郎將朱俊,在中原的豫州潁川郡跟黃巾軍的大方渠帥波才遭遇了。他倆各統一軍,朱俊先帶著自己的軍隊過去交戰,結果大敗?;矢︶灾坏猛吮iL社。波才高興了,帶著數萬黃巾大眾把長社城團團圍住。城中漢軍人少,各個嚇得哆哆嗦嗦。
這就體現出愛讀書的好處了。皇甫嵩好讀詩書,他說:“不要怕。兵有奇變,而不在于多少,如今城外這些賊,都把營寨結在枯草旁。你們今夜縱火去燒,賊軍必然大驚,我帶兵沖殺出去,則田單的戰功就可以復見了?!?
于是,這天晚上,黑天上刮起了黑黑的大風,幾顆星星睜著迷惑的星眼,皇甫嵩的士兵身背柴草,上面澆了動物油脂,從黃巾軍的各營囤間隙中穿插出去,跑到外圍的野草上放火,然后猛呼。皇甫嵩殺出城去,軍士把戰鼓敲得山響,仿佛千萬軍馬,直沖焦頭爛額、驚惶亂奔的黃巾軍。波才喊破了喉嚨,約束著徒眾勉強支撐,節節敗退。
皇甫嵩讀過《史記》田單故事,了解絕地反擊的技巧。其實不在于火牛陣或者什么具體方式,而是要建立勢。人的勇怯是基于勢的,有勢就勇,無勢就怯。不一定火能燒死多少敵人,但火激發了士兵的勇,促成敵人的怯。善于做事的人,責求勢,而不責求人。
皇甫嵩勝了一仗之后,剛好漢靈帝又派來了生力軍,全是一水的精銳騎兵,領頭的人身長七尺(一米六八,不高),細眼長髯,正是騎都尉,曹操。
曹操這時候二十九歲了,已經做了四年議郎了。漢靈帝就命議郎曹操為騎都尉,到前敵來加強皇甫嵩和朱俊。
曹操帶著羽林騎兵,到了長社,剛好皇甫嵩戰敗了波才,把波才燒了一通。曹操就和皇甫嵩二人合兵一處,又叫來逃在一邊的朱俊,再次進攻波才。波才剛剛被燒了一通,軍心喪亂,于是三人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皇甫嵩乘勝出擊,從潁川郡這里進擊汝南郡、陳國的黃巾,朱俊則往南進南陽郡宛城,宛城內有黃巾十幾萬,連攻城三月不得下,朝廷幾乎打算換人不用朱俊了。朱俊急了,這日急攻,佐軍司馬孫堅首先登上城墻,后們的士兵受了鼓舞,也都螞蟻一樣爬上來了,城遂破,因為此功,遂升孫堅為別部司馬。
向北打到了中原(即河南省)北部的東郡,基本平定了中原黃巾,但是這時河北冀州官軍討黃巾的形勢很糟糕,北中郎將盧植無功被治罪,戰場上群龍無首。
于是,皇甫嵩又奉詔北上渡過黃河,去接手盧植的河北戰區。皇甫嵩在河北冀州廣宗城和張梁接戰。張梁的“賊眾”非常精勇,皇甫嵩打了一仗不能取勝。第二天就閉營休戰,張梁以為官軍怯懦,于是放松守備。次日凌晨雞鳴,皇甫嵩揮大軍突然猛攻張梁,一直打到吃晚飯的時候,大破張梁,陣斬張梁,斬首三萬,把余下的黃巾軍都逼得往黃河里跑,淹死五萬多。
這時候,張角已經病死了,腦袋皇甫嵩打開棺材,切下來,傳首京師。
隨后皇甫嵩又和張寶大戰,陣斬張寶,斬首十余萬,把骷髏筑起了象征勝利的京觀。想不到好讀詩書的人也這么能殺人。
張氏三兄弟的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僅僅九個月,就被鎮壓下去了。
黃巾之敗,從技術層面分析,主要是兵力分散、缺乏同盟和沒有地利。黃巾多部,在中原的黃河南北作戰,開辟的戰區過多,導致主力分散。而這一地區都是大平原,只能進行城邑攻防,沒有地利優勢可以維護和促成其持久。黃巾沒有與高級知識分子形成同盟,缺少了政治治理和軍事策略上的智慧夾持——而沒有結盟的原因,是它的思想體系跟知識分子的道德仁義儒家系統互不想能。它的善道更接近墨家的全體主義,有錢人和窮人互相照顧救助,不要騙人等等,類似于兼愛。這雖然與儒家的向善性方向一樣,但東漢儒家的核心是禮和孝,本質上不是全體主義。東漢知識分子的門戶之見很深,張角說的這些是儒家經典所不曾道的,所以視為異類。
皇甫嵩也是懂《詩》《書》的,又有武略,不論衛道還是衛國,這次都是他功勞最大,于是漢靈帝升他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合計八千戶食邑。這顯然是縣侯了。
官和爵不一樣。官有實權,爵有實利。皇甫嵩的官職是左車騎將軍和冀州牧,他要在朝廷或冀州上班。而他的爵位是槐里縣侯,侯有食邑,槐里、美陽兩縣是他的食邑,兩縣合計八千戶居民所交給國家的租稅,由國家收取后,轉輸送給他,但是他沒有這兩縣的行政權,這兩縣老百姓自由本縣令治理。這當然是為了避免君權削弱吧。
皇甫嵩得到兩縣八千戶食邑,這簡直是天文數字?;鹿購堊尶此l達了,就過來敲詐,跟他討要五千萬個錢,皇甫嵩咬咬牙沒給。
皇甫嵩又跟皇帝稱贊盧植行軍有方略,自己都是借用盧植的模式,取得了成功,于是漢靈帝就叫盧植復官當尚書。盧植與宦官一貫對立。拒絕張讓,幫助盧植,顯然皇甫嵩不想占到宦官這條線上去。
同年底,西部的涼州羌人又爆發叛亂了,朝陜西關中殺來。皇甫嵩和董卓為正副,向西迎戰叛羌,結果無功而返。張讓就對皇帝說皇甫嵩連戰無功,耗費國資。于是漢靈帝一生氣,撤了皇甫嵩左車騎將軍的官,把八千戶食邑削掉六千戶。皇甫嵩一下子從首富排行榜上掉下來了。
這雖然是皇甫嵩的不幸,但客觀上也避免了功高震主、尾大不掉。在加上他本人是涼州人,在北地郡為官(打黃巾前),在洛陽盆地內外的中原士大夫圈和宦官圈缺少人脈,所以自己也沒有冒出趁勢搶奪國家權柄的心思。
德不配位,德一個抽象的概念,即擁有的普遍的善、功效,比如你有良好的人際網絡協作系統,就也是善(好的東西)。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功勞不一定能必然帶來權力利益,德(普遍的善)才是根本。立功得報,功和福分之間有相關性,但沒有因果性。因為給不給報,不在于我。而有德,掌握著善的東西,也就掌握著報。認為功能換來報,是天真的想法和表面的認識。
曹操也因功升為青州濟南國的相。當時是州、郡國、縣,三級編制。所謂濟南國,就是當時一些王的封國。東漢歷代皇帝封的自己的兒子為諸侯王,王于某一國——一般都是內州的某一地區,好地方,沒有邊患的。但是朝廷也怕這些諸侯王們造反鬧獨立,于是就派“相”去負責該國行政,而諸侯王只負責享福,沒有軍政權。國和郡平級,國相和郡守平級。青州在山東省北部,是天下十三大州之一,青州有二郡四國,濟南國是其中一國。
濟南國下面一共有十幾個縣。這十幾個縣的縣令都貪污狼藉,阿附朝廷貴戚和宦官,前任國相根本不敢管,曹操一到任,當即奏免了其中個八個縣長,于是境內肅然,奸人逃竄。
濟南國人還喜歡立廟祭祀,祭的是從前西漢朱虛侯劉章(反呂后的功臣,山東老家),為他修了數百個廟,非常奢靡。而曹操的特點是喜歡節儉,連被子都多少年不換新的,于是命把這些廟都拆了。但是不久,怕被那些宗親貴戚和地方奸豪報復,曹操就申請跑回洛陽皇宮接著當議郎去,又常常請假回老家,以此避禍。
從曹操的軌跡中,也看不出立功得報,更需要反思功報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
從曹操當洛陽北部尉和濟南國相這些低級官員時的作風來看,他都是采取強力措施,力爭比同級的人更加醒目。這樣雖然會因為惹人而不得長久,也被同僚嫉妒,但是會給皇上留下深刻印象,等真的需要用人的時候,就會把他提拔得起來委以重任。所以寧可過激也不要庸碌自守。庸碌自守而又犯錯誤的話,就再無起用的機會了。這是初入仕途或職場者的策略。實際上,這些倒能給他帶來回報。不是做事的結果決定未來的命運,而是做事的方法和態度。對于年青人來講,做成什么事不重要——反正后面還有很長的時間,學會多種的做事方法或者獨特的做事方法,才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