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漢朝太有意思了(第七卷)
- 朱耀輝
- 4476字
- 2024-05-07 18:42:22
鴕鳥皇帝
楊震,東漢名臣,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八世祖叫楊喜,當年曾干過一件很露臉的事:楚漢戰爭中,項羽戰敗,于烏江自刎,楊喜夾雜在眾多漢軍中爭搶項羽的尸體,僥幸搶到了一塊,被劉邦封為赤泉侯。
楊震少年時即好學,跟隨太常桓郁學習《歐陽尚書》,通曉經術,博覽群書,當時的儒生們都稱贊他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楊震教生授徒二十多年,面對州郡官府的延聘征召,一概謝絕。很多人認為他年紀大了,是時候出去做官,一展抱負了,可楊震堅決不肯出山。后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鳣魚,飛棲在講堂前,主講之人拿著魚說:“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臺的意思,先生怕是從此要高升了。”
楊震直到五十歲時才出仕,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有大才,舉其為茂才,之后因才德兼備,接連出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
前往東萊郡的路上,途經昌邑,楊震先前舉薦的王密時任昌邑縣令。為了感謝楊震當年的舉薦之恩,王密揣著十斤金深夜登門,送給楊震作為報答。
楊震大怒:“老友知你,你為何不知老友,還要做出這樣的舉動?”
王密訕訕笑道:“現在是晚上,沒有人知道。”
楊震憤然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
王密被弄得面紅耳赤,大為羞愧,只得揣著黃金走了。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暮夜卻金”的故事,楊震也因此被稱為“四知先生”。
楊震一生公正廉潔,他雖然是兩千石高官,但絕不接受私人請托,仍然過著清貧的日子。他家的餐桌上難以看到肉食,兒孫出門沒有車馬,均是徒步出行。
有朋友勸他多少為子孫置辦一些產業,卻被楊震拒絕了。他說:“他們能被后世稱為清官的子孫,給他們留下這樣的名聲,難道還不夠嗎?”
儒家君子的做人原則,早已滲入楊震的血液骨髓之中。
幾年后,楊震到京城任太常,位列大漢九卿。接管太學工作沒幾天,他就讓那些名不副實的專家教授收拾鋪蓋走人,提拔楊倫等學識淵博之人,讓太學的教學質量有了大幅提升。
由于在太學中工作出色,三年后,楊震接替劉愷,升任司徒。
這樣一位清白正直的名儒入了朝,自然不會容忍王圣等人胡作非為。很快,一封奏疏被遞到了皇帝的桌案上,其中寫道:
臣聞政以得賢為本,理以去穢為務,是以唐堯虞舜時,賢能有德的人都在朝中為官,惡人則被流放監禁,天下百姓心悅誠服,國家一派興旺發達的氣象。當今之世,古人推崇的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等九種道德未能發揚光大,而佞幸小人卻充斥朝廷內外。乳母王圣出身卑微,得遭千載難逢的機會,奉養圣上,雖有撫養陛下之勤,但陛下對她的封賞已遠遠超過了她的功勞。然王圣貪得無厭,經常結交外臣,接受賄賂,擾亂天下,讓朝廷清名受損,如日月蒙塵。
《尚書》告誡說母雞啼鳴是不祥之兆,《詩經》也諷喻奸詐多謀的女子參政是喪國之根源。昔日鄭莊公屈從母親意愿,任由弟弟叔段驕橫不法,結果叔段意圖謀反,鄭莊公不得不用暴力手段將其誅殺。《春秋》對此持貶抑態度,認為鄭莊公不教而誅,是不道德的。自古都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不遜,遠之怨,實為難養。《易經》上說:無攸遂,在中饋,說的就是婦人不得干預政事。
臣以為,應當迅速送王圣出宮,阻斷她女兒同宮內的往來,這樣才能令恩德兩隆,對陛下和乳母都是好事。請陛下舍棄兒女私情,割不忍之心,把精力放在朝政上,謹慎使用封賞拜爵的權力,減少下面的貢奉,減少百姓的賦役征發,令野無《鶴鳴》之嘆,朝無《小明》之悔,《大東》不興于今,百姓不怨于下。擬蹤往古,比德哲王,豈不休哉!
然而,劉祜對這番言辭懇切的諫言并沒有產生共鳴,反而將楊震的上書隨手交給了王圣等人,讓她們傳閱。
王奶媽看完后氣得牙根直癢,梁子自此結下。
王奶媽的女兒叫伯榮,與劉瑰勾搭成奸,劉瑰為趨炎附勢,娶了伯榮為妻。劉祜于是讓劉瑰承襲了劉護的爵位,官至侍中。
楊震堅決反對,再次向劉祜上書:
臣聞高祖皇帝當年與群臣有約定,非有功不得封侯,爵位繼承自古以來都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以防別人篡奪爵位。臣見詔書賜劉護的遠房堂兄劉瑰承襲劉護爵位為侯,而劉護的同胞弟弟劉威如今還健在,為什么不讓劉威襲其兄的爵位而讓劉瑰承襲呢?臣聽說,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諸侯靠德行獲得爵位。劉瑰沒有任何功勞和德行,僅僅以娶了天子乳母之女的緣故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這既不符合高祖皇帝定下的規矩,也不合乎道義,滿朝文武議論紛紛,百姓迷惑不解。請陛下以歷史為鑒,按規則辦事,得人心,安天下。
遺憾的是,這封奏疏再次被劉祜無視,奶媽幫的一眾人員繼續過著驕奢淫逸的快活日子。
眼見楊震敗下陣來,尚書翟酺接著上陣,向奶媽幫開炮:
臣聞微子佯狂而去殷,叔孫通背秦而歸漢,他們不是主動遠離君主,而是形勢所迫。臣蒙受厚恩,蒙值不諱之政,豈敢同樣受寵?想到陛下應天命而登皇位,歷值中興,當建太平之功,而未聞致化之道,我想就此事發表點意見。
昔竇、鄧之寵,傾動四方,他們身兼數官,印綬重疊,家中黃金滿地,財物堆積,甚至想廢立天子更改社稷。這難道不是由于他們的權勢太尊而威望太大,才導致這種禍患嗎?及至他們敗亡之時,人頭落地,即使是想做一頭小豬,也沒機會了。
人的富貴如果不是逐漸積累起來的,丟失也必然會很快;爵位如果不是通過正道獲得,災禍必定迅速來臨。如今外戚得幸已經無以復加,自漢初以來未曾有過,陛下誠然是仁愛恩寵備至以親近九族,然而官爵祿位不由朝廷掌握,權柄交到私人手中,重蹈前人覆轍,難道不危險嗎?從前文帝吝惜花費百金修建露臺,用包裝奏章的袋子制成皇宮帷帳,有人譏笑他節儉,他卻說:朕只是為天下守財罷了,豈能隨意濫用?
如今陛下親政以來,時日不長,賞賜已經無法計數。聚斂天下之財,堆積到無功之家,使國庫空虛,民生凋敝,一旦發生不測之變故,還要加重賦稅,百姓有了怨氣,危亂就不遠了。愿陛下勉求忠貞之臣,誅佞諂之黨,割情欲之歡,罷宴私之好,留心歷代亡國之君失國的教訓,借鑒開國之君獲得天下的緣由,則災害可息,豐年可得矣。
不難看出,翟酺的火力比楊震還要猛,他不僅希望劉祜親賢人、遠奸佞,更希望劉祜誅殺疏遠奸佞諂媚之徒。
意料之中地,翟酺的奏書也被皇帝直接無視。
無論臣子們如何苦心勸諫,劉祜仍是自我感覺良好,對外界的各種聲音充耳不聞。就在這一年(公元121年)的七月初一,劉祜改年號為“建光”,宣布大赦天下。
可惜的是,大赦之后的帝國并不安穩,各種內憂外患不斷襲來。
先說內憂,當年秋季,洛陽及二十九個郡和封國大雨成災;十一月,三十五個郡和封國發生地震。
邊境地區也不安穩,隨著漢羌戰爭暫時告一段落,占據了匈奴故地的鮮卑也迅速崛起,與南方的漢帝國沖突不斷。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四月,高句麗、貊、鮮卑聯合兵力侵遼東,太守蔡諷戰死;九月,鮮卑人攻居庸關,云中太守成嚴率軍反擊,不幸戰死。鮮卑部隊繼續圍攻馬城,護烏桓校尉徐當率軍堅守,度遼將軍耿夔會同幽州刺史龐參緊急調集廣陽、漁陽、涿郡三郡部隊,增援馬城。鮮卑人久攻不下,見漢朝援軍趕到,遂撤圍而去。
鮮卑人并不甘心失敗,又進攻玄菟郡(今鐵嶺、沈陽、撫順等部分地區),東邊的高句麗、馬韓、貊也派數千騎圍玄菟郡。關鍵時刻,高句麗北面的夫余國派了兩萬余人,給漢軍送來一波助攻,才打敗了鮮卑聯軍。
第二年(公元122年)三月初二,劉祜再次改年號為“延光”,大赦天下。
可惜老天爺并不給他面子。四月,洛陽及二十一個郡和封國下冰雹,河西地區的冰雹甚至大如斗;六月,各郡和封國普遍發生蝗災;七月,洛陽及十三個郡和封國發生地震;八月,景帝的陵園及寢廟失火;九月,二十七個郡和封國發生地震,洛陽及二十七個郡和封國大雨成災。
鮮卑人更是頻頻用兵,連續進攻雁門、定襄、太原三郡,邊疆局勢繼續惡化。
形勢如此危急,可劉祜一點都不憂心國事,反倒為自己當年對父母未盡到孝心而內疚。劉祜的父母親陵墓在甘陵,他經常派宦官和伯榮前去祭掃。結果這幫人仗著自己宮廷使臣的身份耀武揚威,沿途前呼后擁,郡縣官員夾道迎送,甚至有的郡守和王侯迎著伯榮的車子叩首行禮。
伯榮等人負寵驕蹇,地方官員無恥諂媚,老百姓深受其害。
尚書仆射陳忠看不過去,寫了一封奏疏:
如今各地災害不斷,青冀之城淫雨決河,孫岱之濱海水倒灌,兗州、豫州蝗蟲滋生,荊揚一帶水稻歉收,并涼地區羌人叛亂,百姓貧窮,國庫空虛。
陛下因不能親自侍奉孝德皇的陵園寢廟,派使者到甘陵祭祀,朱軒馬,相望道路,可謂孝至矣。然而臣聽說,使者所經之地,威權顯赫,震動郡縣,地方大員紛紛拜倒在伯榮的車駕前。地方政府征發百姓筑路,修繕驛站,儲備大量物資,征役無度,老弱相隨,動有萬計。地方官員贈送使者仆從縑帛,每人達數百匹之多,百姓倒在地上號呼哀泣,無不捶胸頓足。
清河有靈廟之尊,地方大員卑微地拜倒在伯榮車下,陛下不過問,百姓必然認為是陛下讓伯榮這樣做的,伯榮之威重于陛下,陛下之柄在于臣妾,水災之發必起于此。昔日武帝的寵人韓嫣受命乘坐天子的備用御車,受馳視之使,江都王誤以為皇帝駕臨而為之下拜,韓嫣趾高氣揚,結果被誅殺。臣愿陛下嚴天元之尊,正乾綱之位,職事巨細,皆任賢能,不再讓女人做使者干預政務。如果國家大事一律由天子發號施令,大政都由陛下自己決定,則下不得逼上,臣不得干君,大雨和洪水必然會停止,四方災異也會消散。
可惜,這封奏疏最終石沉大海。
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楊震接替劉愷,升任太尉,王圣獲封“野王君”。
皇帝的舅舅、大鴻臚耿寶找到楊震,建議他舉薦奶媽幫重要成員中常侍李閏的哥哥,還神神秘秘地跟楊震說:“李常侍是陛下親近之人,陛下想讓你推薦他的哥哥,我只是來傳個話而已。”
孰料楊震完全不吃這一套,駁斥道:“如果天子有意讓我舉薦,那就應該通過尚書發出敕令才對!”
耿寶吃了癟,憤憤而去。
閻皇后的哥哥執金吾閻顯也向楊震推薦自己的馬仔,楊震一點兒沒客氣,也給懟回去了。
楊震不識時務,有人識時務啊,司空劉授就是個明白人,聽說楊震把耿寶和閻顯都給懟了,心中狂喜,立即把那兩個關系戶收到司空府,正式的公務員編制,手續辦得妥妥的。
楊震這種耿直性格注定遭人嫉恨,奶媽幫和宦官們早就想收拾他了,只是楊震在朝野聲望極高,且為人做官極其正直謹慎,根本挑不到一點錯處,他們只能暫時咽下這口氣。
無論別人怎么看,楊震依然保持著他剛直不阿的秉性。同年,劉祜下詔要為王奶媽修府第,工程規模浩大,十分鋪張。楊震繼續上書批評:
臣聞古者九年耕必有三年之儲,故堯遭洪水,人無菜色。臣思慮如今災害日見擴大,百姓儲備空虛,不能自足,再加上蝗蟲成災、羌虜侵掠、邊關震擾,戰事連年不息,兵馬糧草難以供應,國庫資財匱乏。
值此動蕩困難時期,陛下卻為乳母大建府第,合兩坊為一坊,將街道都占完了,雕刻裝飾極其精致。為了鑿山采石,官員層層催逼,耗費資財以億萬計。周廣、謝惲兄弟不是皇室親戚,卻依靠陛下身邊得寵的奸佞,與樊豐、王永分威共權,請托州郡,勢傾大臣。朝廷選拔人才,都要順從他們的意思,而他們大肆收取賄賂,只要肯出錢,他們就舉薦,甚至有些因貪贓枉法被終生禁止當官的人,也能出任顯要官職。天下一片嘩然,甚至譏刺朝廷。
先師曾教導我說,國家向人民征用賦役太多,百姓財盡就會埋怨,力盡就會叛亂。百姓同朝廷離心離德了,朝廷怎么去依靠百姓?孔子說: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能富足?請陛下斟酌考慮。
奏書呈上,劉祜依舊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