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唐史
- 覃仕勇
- 4589字
- 2024-05-07 18:34:57
竇建德有一統宇內之志,卻敗于李唐
竇建德,山東清河郡漳南縣人,少年時就仗義疏財,崇尚豪俠,喜結交天下英雄。
曾經有七八個盜賊不知死活,到他家搶劫,這簡直是撩虎須。
竇建德站在門后,單等盜賊進來,來一個砍翻一個,來兩個料理一雙,一口氣干掉了四個。嚇得其余的盜賊心膽俱寒,在門外央求歸還同伙尸首。
竇建德笑著說:“你等狗賊,既沒有膽量進來,那就丟條繩子來,我把尸體捆好,你們自己拽回去罷了。”
盜賊信以為真,就往里丟繩。少頃,聽到竇建德大叫:“好了。”他們就一齊發力往外拽,一拽,拽出了一名黑大漢。大漢揮動大刀劈頭蓋臉一通亂砍,盜賊們死的死,傷的傷。原來竇建德竟然是把繩子縛在了自己的腰間!
一人孤身殺了幾個打家劫舍的強盜,可見竇建德無論是膽色還是力量都是超一流的。
單單從這一件事看,竇建德絕對稱得上是隋唐年間的超級牛人。
最難得的是他還有一副俠義心腸,濟困扶危,樂善好施。
有一次,竇建德正犁田,聽說鄉里有人死了父親卻無錢安葬,感慨萬分,便把正在勞作的耕牛解了下來,送給他,讓他賣了換錢發喪。
可以說,竇建德就是傳說中的“俠義和英雄的化身”。
由于德高望重,竇建德得到了鄉里人的一致擁護,被推舉為鄉里的鄉長。
雖然只是一個小官,但他卻從不仗勢欺人,相反,他還經常體恤孤弱,傾聽貧苦百姓的心聲。所以,竇建德的父親死的時候,鄉里自發起來給他父親送葬的有一千多人,隊伍排了長長一路,蔚然壯觀。
人們贈送給竇建德辦喪事的財帛,竇建德悉數奉還,一概不收。
楊廣募兵征高句麗時,鄉長竇建德非常“榮幸”地被征募為一個小頭目,名稱叫“二百人長”。
和竇建德一起被征募的還有一個他非常要好的朋友,叫孫安祖。
相對而言,孫安祖的家境就比竇建德家差多了,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為此,他沒少干那些偷雞摸狗的營生,更多的時候是偷羊,人們都叫他“摸羊公”。征兵這年,山東大水,孫安祖家屬于受災嚴重戶,作為家里的主勞力,他如果應征去了高句麗,家中老少勢必會被餓死。迫于無奈,孫安祖向漳南縣令提出了免征申請。這個縣令卻一點人道主義精神也沒有,孫安祖的一番苦苦申告,不但沒換來他的半點憐憫,反而讓他認定孫安祖是在耍滑頭,存心要逃避兵役,還把孫安祖捉了起來,扒掉褲子,結結實實地打了一頓板子。
孫安祖又羞又憤,幾天之后,潛入縣府衙,成功地刺殺了縣令,全身而退。
他的藏匿之處就在竇建德家。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
不久,竇建德窩藏孫安祖的事就成了半公開的秘密。
孫安祖也覺得無法再繼續隱藏下去了,便與竇建德辭行。
竇建德擺下一桌好酒好菜,鼓勵他招兵買馬,做一番英雄事業。竇建德說:“隋文皇帝時代,天下盛強。現在發百萬眾征伐遼東,竟全軍覆滅。洪澇成災,民力凋敝,楊廣獨夫,不體恤民情,橫征暴斂,窮兵黷武,去年西征,十不一返,今年瘡痍未平,又重發兵,人情危駭,局勢動蕩。丈夫不死,常建功于世!我們縣內的高雞泊廣袤數百里,葭葦叢生,正是造反致富的風水寶地。如果能以它為根據地,聚集豪杰,且觀時變,大計可成。”
其后,竇建德親自出面,召集了同鄉幾百人,幫助孫安祖在高雞泊成立了反政府武裝組織。
做完了這一切,竇建德像沒事人一樣,回家繼續當二百人長。
一直以來,官府就盯實了竇建德。他們覺得,竇建德不是強盜頭子也是個通匪之徒!
要不,為什么別的人家都被搶被劫,而他家卻從來沒事?
現在,贊助殺人逃犯孫安祖造反的證據確鑿!
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一大幫差役揣著邀功請賞的美好愿望突襲了竇家。
竇建德外出訪友未歸,惱羞成怒的差役們就把竇建德家里的男女老少全部咔嚓了。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竇建德悲憤莫名,迅速聚集了二百多人攻入縣衙,見官就殺,見吏就劈,血濺畫屏,快意恩仇!
然后投靠了清河郡內比較有前途的另一支反政府武裝——高士達集團。
與此同時,剛剛豎起大旗,以“摸羊公”別名行世的孫安祖與高唐人張金稱發生沖突,當場死了。
孫安祖手下的人馬聽說竇建德生意開張了,于是嘩啦啦全跑來跟著混飯吃了。
要說竇建德的個人魅力,那可真是夠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數目不下萬人,儼然成了高士達座前的第一大將。
也是從這一刻起,竇建德開始立志要做個俠之大者,為民請命,為民造福。
公元616年十二月,隋涿郡通守郭絢奉命率兵萬余人來高雞泊蕩寇。
郭絢早就聽說了高士達、竇建德兵強馬壯、囂張跋扈,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一路上長了個心眼,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大軍尚未到漳南,高雞泊突然傳出高、竇二人為了爭權奪勢,彼此已經反目成仇,勢同水火的消息。
沒幾天,竇建德帶了七千人狼狽不堪地來向郭絢請求投降。
郭絢不知是計,接受了竇建德的投降。
改日,竇建德和高士達內外夾擊,大破郭絢軍,殺敵數千人,獲馬千余匹,軍威大振。
消息傳到隋煬帝楊廣的耳中,楊廣大怒,派太仆卿楊義臣率兵前往高雞泊蕩寇。
楊義臣本姓尉遲,因戰突厥、平漢王、擊吐谷渾、征遼東……立下赫赫戰功,得隋文帝楊堅賜姓楊,是個絕對的實力派。
楊義臣一出手,就滅了高士達。
但隋朝天命該絕,還沒等和竇建德展開對決,楊義臣就因病逝去了。
楊義臣一死,竇建德“以百余騎走饒陽”,攻取了饒陽,然后以饒陽為根據地,招集潰卒。
史書稱:“初,他盜得隋官及士人必殺之,唯建德恩遇甚備。”意思是說,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反政府武裝俘獲了隋朝官兵后,都是無一例外地推出斬首,只有竇建德能厚待這些俘虜,“隋郡縣吏多以地歸之,勢益張,兵至十余萬”。
竇建德由此勢力大漲,公元617年正月正式在河間郡樂壽筑壇,自立為長樂王,年號“丁丑”,配置自己的文武百官,分治郡縣,成了隋末著名的大反王。
成了大反王的竇建德并不深居宮中,而是事事躬親,行軍打仗,永遠沖在前面。
左御衛大將軍涿郡留守薛世雄領三萬幽、薊精兵南下,駐扎在河間郡七里井,準備集結四路大軍圍剿竇建德。
竇建德卻只帶了二百八十名騎兵趁著大霧天偷襲薛世雄大營,大破四五萬大軍,造就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個神話!
英雄一世的薛世雄也因此活活被氣死。
經此一戰,竇建德威名遠播,當仁不讓地坐上了河北各路反政府武裝組織中的“一哥”位置。
竇建德躊躇滿志地進軍河間郡城,招撫了河間郡守王琮,然后還軍樂壽。
當年十一月,有五只大鳥率領幾萬只小鳥鋪天蓋地地飛來樂壽,黑壓壓地在天空盤旋了好幾天才飛走,非常神奇;同年,又有人進王宮獻寶玉,經專家考證,這塊寶玉非同小可,竟然是夏朝大禹的寶物。
竇建德認為是祥瑞連至,天意難違,于是正式宣布立國,國號為夏,年號為五鳳。
跟著,竇建德做了兩件很牛的事:一、剪除了河北的另一個反動武裝——魏刀兒;二、消滅了北上的宇文化及。
魏刀兒,號稱“歷山飛”,手下有十萬之眾,在河北省深澤縣、冀縣、定縣一帶影響很大。竇建德剪除了他,吞并了他的隊伍,勢力更加壯大。而消滅宇文化及,不但令其勢力更加壯大,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其政治影響力。
試想想,宇文化及是殺害楊廣的主兇,是大隋帝國的國賊,誰滅了他誰就是舊隋民眾的英雄啊!
這還不算,竇建德還攻陷了名將李世勣鎮守的黎陽,俘獲了李淵的弟弟淮南王李神通、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李世勣的父親李蓋以及魏征等政要人員,一舉占領了唐室在河北的全部州縣。
竇建德完成了河北的霸業,把都城從樂壽遷到了洺州(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
因為境內已沒有了像樣的敵人,竇建德得以把精力投到生產建設上。他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勸課農桑,一時社會安定,給養自足,統治清明,境內無盜,商旅野宿。可謂文治武功均如日中天。
相對而言,關中和洛陽都是四戰之地,戰亂紛擾,無片刻消停,社會生產力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放眼環顧,仍舊是滿目瘡痍。
俠之大者,為民請命,為民造福!
竇建德的志愿是混同宇內,一統天下。
當洛陽的王世充抵擋不住李世民的進攻,向竇建德發出求援信號時,竇建德義無反顧,親自提兵赴援。
竇建德這次親征,多為后世所詬病。
有人說,其實,憑他這個時候的實力,根本用不著親自掛帥,只需派出一員諸如劉黑闥之類的大將,進可據,退可存,就不會招致國滅身亡。
可是,縱觀竇建德一生的行事為人,他斷然不會這樣做。
正如被俘后他跟李世民說的那一句:“今不自來,恐煩遠取。”此戰如果勝利,那就一戰定天下,如果輸了,就愿賭服輸。
誠如劉武周讓宋金剛掛帥,宋金剛敗了,兩人就都得死;而李淵讓李世民掛帥,李世民敗了,李淵也會玩完。所以,不用勞煩別人,一切責任自負!
竇建德親率大軍渡河南下,以雷霆之勢擊潰山東定陶,生擒盤踞周橋多年的孟海公,進發虎牢。
可惜的是,唐將李世勣已先一步打敗了鎮守虎牢關的王世充的侄子——荊王王仁則,勝利占據了虎牢關。
虎牢不負雄關之名,靠山而建,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李世民憑借虎牢關玩出了驚世絕作——圍洛打援。
他一方面讓弟弟李元吉、老將屈突通等人繼續圍困洛陽;一方面親率三千五百名玄甲兵直赴虎牢關與竇建德打起了持久戰。
竇建德十萬大軍離家千里,屯兵于雄關之下,師老兵疲,欲進不得,欲退不能,在進退躊躇之間突然遭到了李世民狂風暴雨般的襲擊,一戰而潰。
混亂之中,竇建德身邊的親兵竟被殺散殆盡,竇建德本人的背后已被長槊刺傷,血流如注,直透重甲,無力再戰,跌落在地。
唐車騎將軍白士讓和楊武威齊齊拍馬趕至,舉槊就刺……
竇建德喝了一聲:“且慢!我竇建德英雄一世,不想就這樣在亂軍之中悄無聲息地死去,要死,就在天下人面前死個明白。你們把我送到李世民跟前吧,這是大功一件,可換你等后半生富貴!”
白士讓和楊武威驚喜若狂,把竇建德捆了個結結實實,獻俘于李世民馬前。
李世民看著竇建德,笑道:“我自討伐王世充,關你什么事?居然敢越過邊境,犯我兵鋒!”
竇建德昂然道:“你我爭奪天下,免不了一戰,今我不請自來,是不想你遠征,使得河北兵禍又起。既已戰敗,乃是天意,要殺要剮,悉聽尊便,但請善待我河北士民。”
李世民聽后,大為感慨,于是把五萬俘虜全部遣散。
隨后,李世民將竇建德裝進囚車,領著得勝之軍,從虎牢關浩浩蕩蕩返回洛陽。
竇建德的援兵已全軍覆沒,王世充天旋地轉,瞬間崩潰。
這樣,沒費多少功夫,李世民就連破兩大反王,將竇建德、王世充打入囚車,解返長安。
王世充的所屬地盤全部被平定,逃回洺州的竇建德夫人曹氏也遵照夫君的意愿,拒絕了眾將擁立養子為新主的好意,將府庫的所有財物散發給將士,令各解去。不日,曹氏率齊善行和右仆射裴矩、行臺曹旦等百官舉山東之地,奉傳國等八璽降唐。
對于王世充、竇建德之兩大反王,李唐的處理態度截然不同。
李淵面責王世充,羅列出十條罪狀,將其貶為平民,全族流放巴蜀。
竇建德卻被李淵安置于囚車上,當成祭品帶到太廟告祭祖先,然后押出鬧市斬首。
王世充大奸大惡,“上則諛佞詭俗以取榮名,下則強辯飾非以制群論”,謀權篡位,妖言惑眾,欺負寡婦孤兒,把偌大的洛陽弄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竇建德大仁大義,“義伏鄉閭,盜據河朔”,逼上梁山后,一刀一槍,百戰沙場,在河北大修政治,撫養士卒,體恤百姓,勸扶農桑,輕徭薄賦,把一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和諧社會呈現在世人面前。兩人善惡易判,正邪分明。
為什么結局會是這樣,壞人從寬,好人從嚴?
而且,竇建德攻克黎陽后,面對李世勣的降而復叛,依然力排眾議赦免其父李蓋;對待淮安王李神通客客氣氣,對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恭恭敬敬,并陸續送返。
可是,竇建德還是必須死,因為他為人太好了,擁有了太多的民心。他的存在,是對大唐的巨大威脅。他多存在這個世上一刻,他那班遣散的兄弟就多一刻死灰復燃、重操舊業起來造反的心思。李淵絕不能容忍這種情形的出現。
于是,一代英雄竇建德悲壯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