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蕭皇帝為保滿城生靈,主動出城領死

隋末亂世,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眾多造反頭領中,血統最為高貴的是鳴鳳梁帝蕭銑。

蕭銑的祖父的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蕭衍。

我們來看一下他和蕭衍之間的簡單譜系線:

蕭衍—蕭統—蕭—蕭巖—蕭璿—蕭銑。

蕭衍,自稱是漢代名相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注意,這個僅僅是自稱的;而有史可考的,他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侄),才學廣博,所謂“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與沈約、謝朓、范云等并稱“竟陵八友”,更為突出的是他在政治、軍事上的才能,于公元502年建立了梁朝。

蕭統是蕭衍長子,于公元502年十一月被立為皇太子,公元531年三月游池落水,被人救起后,一病不起,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平生最得意之作是: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編集成《文選》三十卷,即后世流傳極廣的《昭明文選》。“《文選》爛,秀才半”,因為這部書,蕭統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第一人!

為蕭統的第三子,從小胸懷大志,勤學好問,精通辭賦,佛學上的造詣也非常深,著文集十五卷,內典(佛經)《華嚴》《般若》《法華》《金光明義疏》三十六卷,并行于世。

蕭統病逝后,梁武帝本來有意將蕭統的長子、蕭的大哥蕭歡立為皇太孫,作為皇位繼承人的,但猶豫再三,最后改立了蕭統的胞弟蕭綱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蕭綱也是有名的文學家,著名的宮體詩便由他首創。

公元549年侯景亂起,梁武帝被囚,南梁將傾,時任東揚州刺史兼會稽太守的岳陽郡王蕭憑借西魏的勢力,于公元555年正月移居江陵稱帝,國號大梁,史稱西梁。而此時,除江陵附近八百里的地盤以外,西魏已將襄陽等地皆并入自己版圖,并將江陵一帶財物擄掠一空。西梁國土面積不過荊州一帶的三百里區域,成了西魏的藩屬國。

死后,傳位第三子蕭巋。蕭巋也是一個有名的學者、文學家,聰明有雅量,著有集十卷,另著《孝經》《周易義記》《大小乘幽微》等。即位后,戒奢儉約,進賢退不肖,接受了南陳湘州刺史華皎、巴州刺史戴僧朔的歸降;北周又劃歸基、平、三州,西梁的國土有所擴大,人口增多。這一段時間里,政治清明,國內晏平。

公元582年,蕭巋把膝下的一個女兒嫁給了隋文帝之子時為晉王的楊廣為妻,與隋結為親家,雙方友好。那一年,新娘十三歲,楊廣二十五歲。誰也沒有料到,這個小小新娘便是日后隋朝的蕭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竇建德的寵妾、兩代突厥番王的王妃、唐太宗李世民的昭容。

蕭巋在位二十三年,于公元585年駕崩,傳位蕭琮。

蕭琮,弓馬嫻熟,才學過人,著有集七卷,其中《奉和御制夜觀星示百僚詩》輯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文一篇,輯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蕭琮即位之后,隋文帝設立江陵總管監視蕭琮的行為;公元587年,隋文帝先召蕭琮入朝,然后一口并吞了西梁。

于是,自蕭至蕭琮,西梁共傳三世,歷三十三年,先后看西魏、北周和隋的眼色過日子,戰戰兢兢,最后被隋滅亡。

蕭琮入隋后,被隋文帝封為柱國、莒國公;后因為妹妹蕭皇后的原因,被楊廣所親重,拜為內史令,進封梁王。不過好景不長,由于坊間流傳“蕭蕭亦復起”的童謠,蕭琮慘遭猜忌,廢黜,病死在家中,被追贈左光祿大夫。

蕭巖是蕭的第五子,封安平王。公元587年八月,蕭琮被迫入朝后,蕭巖曾聯結江南陳朝,裹挾后梁十余萬百姓歸降了南陳。

隋滅南陳后,蕭巖被誅,家屬全部淪為平民。

蕭璿,事跡未顯于史,生下蕭銑后,很早死去。

所以,到了蕭銑這一代,生活已經極為貧苦,母子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不過,他的殺父仇人楊堅被楊廣弄死后,登上了帝位的楊廣冊立蕭銑的姑母蕭妃為皇后,開始對蕭氏子弟大加擢用。

蕭銑于是變成了湖南湘陰的羅川縣縣長。

蕭銑的親姑爺楊廣并不得人心,天下鼎沸,變民四起。

公元617年十月,湖南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將領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沔陽張繡等密謀占據岳州造反。

一開始,大家打算推舉董景珍為首領。

董景珍非常不安,推辭說:“我出身寒賤,難以服眾,做首領的話,得是德高望重之人。羅川縣長蕭銑是梁朝的龍枝鳳葉,寬仁大度,有梁武帝遺風。我聽人家說,‘帝王之興,必有符命’。現在隋朝的冠帶都稱‘起梁’,這是蕭梁中興的跡象啊。推舉他做咱們的領袖,才能順天應人啊。”

于是,眾人就把目光投向了遠在羅川的蕭銑,秘密派出代表潛入羅川,與蕭銑取得了聯系。

蕭銑慨然說道:“我祖父當年事隋,職貢不斷,竭誠交結兩國之好,但是楊堅貪我國土,滅我家國,每念及,無不痛涕流淚,你們既如此推崇見愛,有意助我光復大梁帝國,我豈有退縮之理?”

蕭銑這一番話目標定位高,旗幟鮮明,與同時代的其他的造反者有根本的區別,這種差距是由人的素質、修養、品位和抱負造成的。

這樣,羅川城內,官吏的服色、城頭的旗幟,仿佛一夜之間,全部恢復了梁國的舊制。

董景珍他們也迅速發動兵變,順利地占據了岳州。

公元617年十月十九日,在董景珍等人的擁戴下,蕭銑在岳陽城南筑壇,焚燒供品祭祀上天,隆重地舉行了開國大典,重建梁國,自稱“梁王”。

據說那天早上,霞光萬丈,有很多怪鳥臨空,有識之士說這是祥瑞,大吉,建議大梁的年號為“鳴鳳”,蕭銑欣然從之。

第二年三月十一日,隋煬帝在江都離宮被宇文化及處死。

同年四月下旬,蕭銑在岳州登基稱帝,一切典章制度皆依梁朝舊制,置署百官,追謚叔父蕭琮為孝靖皇帝,祖父蕭巖為河間忠烈王,父親蕭璿為文憲王;封董景珍為晉王,雷世猛為秦王,鄭文秀為楚王,許玄徹為燕王,萬瓚為魯王,張繡為齊王,楊道生為宋王。

立國之初,政通人和,氣象一新,處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隋將張鎮州,曾在岳陽城外里里外外屯了三重大軍,準備攻取岳陽,聽說楊廣已死,長嘆一聲,和欽州刺史寧長真等一同舉五嶺以南的全部州縣向岳陽投降。

這樣,蕭銑的帝業達到了巔峰!

麾下有雄兵四十余萬,坐擁了南方大片土地,梁國版圖東達九江(今江西九江市),西抵三峽(今湖北與重慶交界處),北接漢水(今漢水以南),南盡交趾(今越南),國勢之盛,已超過乃祖的西梁。

如果說有美中不足的話,那就是故國西梁的都城建在江陵,而此時蕭銑的都城還在岳陽。

所以,蕭銑決定遷都江陵。

江陵在西梁苦心經營的三十余年中,國泰民安,澤被百姓,深得民心。

遷都后,蕭銑先修復了先皇的陵墓和宗廟,然后薄賦稅,施仁政,勵精圖治,把一個嶄新的梁帝國矗立在世人面前。

根基穩固好了以后,接下來,蕭銑就開始準備北顧中原,逐鹿天下了。

不過,蕭銑命不好,他遇上了隋唐年間的超級軍神——李靖。

公元618年,李世民和王世充、竇建德的虎牢大戰正打得不可開交,雄踞江陵的蕭銑派舟師溯江而上,屯兵于安蜀城及荊門城,虎視眈眈地盯著屬于唐室的峽州(今湖北宜昌市西)、巴、蜀等地。

一旦巴蜀等地被蕭銑侵占,大唐帝國將會陷入東西兩面受敵的困境,李淵大感不妙,命李靖領輕騎數人火速前往峽州,協助峽州刺史許紹抗擊蕭銑。

李靖得令,日夜兼程,途經金州,正遇上廬江王李瑗和蠻賊鄧世洛苦斗。

雙方你來我往,已鏖戰多日,勝負未決。

李瑗見了李靖,如獲至寶,連忙請教問計。

于是李靖在金州傾情上演了一出隋唐版的“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略做停留,為李瑗定下平蠻賊的奇計才匆匆告辭。

到了峽州后,李靖與許紹共同分析當前形勢,發現險塞基本掌握在蕭銑手中,戰機尚未成熟,兩人的意見都是先按兵不動,耐心等待機會。

李靖鄭重地向李淵遞交了一份作戰計劃——“攻取蕭銑十策”,然后靜等時機。

公元621年九月秋汛,連日大雨,經月不止,江水暴漲。

李靖料定蕭銑沒有防備,馬上安排三軍分三路進擊。

三路大軍分列兩千艘戰艦順江而下,果然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荊門和宜都,然后破梁大將文士弘于清江(今清江入長江口),洞穿梁國門戶,長驅直入,直逼江陵。

看著唐軍千帆齊舉,萬舸爭流,氣勢如虹,蕭銑黯然長嘆:“天不祚梁,氣數當盡,若力屈而戰,徒然使百姓遭殃,豈能因為我一人的緣故而使百姓蒙難?宜趁城池未陷而出降,希望可以避免戰亂傷及士民。諸人失我,何患無君?”

十月二十一日,蕭銑臉色平靜地到太廟告祭先祖,然后下令出城投降。

城上守軍紛紛淚如雨下。

天不佑梁,天數如此,奈何奈何?

蕭銑一襲白衣,帶著文武百官徑直來到唐軍營門前,對唐軍主帥李孝恭說:“當死者唯銑,百姓非有罪也,請勿殺掠!”

事實上,李孝恭進駐江陵之后,唐軍上下都在不懷好意地審視著這座富麗堂皇的梁朝帝都,一個個摩拳擦掌,蠢蠢欲動,準備盡情飽掠一番。因為蕭銑這充滿悲天憫人的一句話,李孝恭被深深打動,從而發布嚴禁士兵搶掠的命令。

“于是城中安堵,秋毫無犯”。江陵遂避免了一場浩劫。

梁國所屬的各州縣得知江陵陷落后,皆望風款附,紛紛繳械投降。

蕭銑被李孝恭押解到長安之后,李淵當面大罵蕭銑大逆不道,不自量力,公然稱王稱帝和大唐唱對臺戲。

蕭銑凜然回答道:“隋失其鹿,英雄競逐,銑無天命,故至于此。亦猶田橫南面,非負漢朝。若以為罪,甘從鼎鑊!”

公元621年冬天,蕭銑慷慨就死,被斬首于長安鬧市,時年三十九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天全县| 叙永县| 嵊州市| 沙坪坝区| 阿拉善盟| 江山市| 台前县| 福鼎市| 嘉祥县| 玛多县| 滦平县| 称多县| 赤壁市| 衢州市| 彭水| 鲁甸县| 德庆县| 巴塘县| 商城县| 宽甸| 固始县| 台中县| 乌审旗| 雅安市| 内丘县| 保靖县| 宁晋县| 江安县| 和龙市| 永福县| 秦皇岛市| 剑阁县| 汾阳市| 永川市| 长寿区| 罗江县| 陆良县| 沙坪坝区| 奎屯市|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