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唐朝和突厥的恩怨以及前世今因(下小段1)

東突厥國人擁立雍虞閭為主,稱都藍可汗。起初,都藍每年都遣使向隋朝貢獻。后來,都藍可汗上表隋文帝請求通婚。車騎將軍長孫晟認為都藍可汗“反復無信”,如果得娶公主,他憑借隋朝的威望,可以號令、征發其他各部。等到他強大以后起來反叛隋朝時,就難以制服他了。而駐守突厥北方的處羅侯之子突利可汗染干,父子兩代同隋朝友好,他也請求通婚。不如允婚染干,他“兵少力弱,易可撫馴”,招他率部南遷,對付都藍可汗,可以作為隋朝的一支邊防力量。這是長孫晟一貫的“離強而合弱”策略。隋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于597年(開皇十七年),以宗室女為安義公主,嫁給突利可汗,并且賞賜優厚。長孫晟又勸突利可汗率部南遷,居度斤舊鎮。都藍因此大怒,不再朝貢,并多次侵擾隋朝邊境。

599年(開皇十九年)春,隋朝派遣六名總管分道出塞討伐都藍可汗。都藍與西突厥達頭可汗聯盟,合兵掩襲突利可汗,雙方大戰于長城下。突利戰敗,兄弟子侄被殺,部落潰散。突利可汗等五人騎馬南逃,由長孫晟陪同,朝見隋文帝。于是隋左仆射高熲、右仆射楊素分東西兩路出擊突厥。楊素不用過去對付突厥騎兵沖鋒的陣法——以兵車載鹿角(用削尖的帶枝樹木制成的防御工事)為外圍的防御性方陣,改立騎兵陣。達頭可汗聽說后非常高興,認為車陣本來是隋軍擅長的戰法,在騎兵方面卻是突厥優于隋朝,現在楊素棄其所長,用其所短,正是天賜突厥取勝良機。他馬上率領10多萬騎兵前來迎戰。隋軍卻不等達頭的軍隊布好陣,立即派出精銳的騎兵進行突擊,繼之以大軍掩殺。西突厥軍措手不及,達頭可汗身受重傷敗逃。

599年農歷十月甲午日,隋朝封突厥突利可汗染干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這一封號的含義是“意智健”。當時已有1萬多名突厥人歸附啟民可汗。隋文帝命長孫晟率領5萬人,在朔州(治今山西省朔縣)筑大利城給啟民等居住。因安義公主已死,隋皇室又將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為妻。歸降啟民的突厥人越來越多。但是,都藍可汗不斷侵擾啟民,使他不得安寧。為此,隋朝讓啟民可汗率部南渡黃河,在夏州(治今陜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和勝州(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之間放牧畜群。并在河套地區黃河南面400里處,自東至西挖掘一道長塹(壕溝),兩頭與黃河連接,以河與塹作為防御工事,保護啟民的部落。

599年農歷十二月乙未日,都藍可汗被部下殺死。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力圖兼并東突厥汗國。東突厥形勢混亂。隋朝命啟民可汗派部下分幾路招撫東突厥各部,來歸降的人很多。

600年(開皇二十年)四月,達頭可汗侵犯隋邊境。隋朝派晉王楊廣(后來的隋煬帝)和楊素西出靈武(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陶樂縣南)道,漢王楊諒和史萬歲東出馬邑(治今山西省朔縣)道。西路軍用長孫晟之計,在河水上游投毒,突厥軍以為天降“惡水”,受驚撤退。東路軍史萬歲至大斤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東北大青山),遇達頭可汗軍。達頭聽說來將是當年(583年)在高越原(今年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東部和甘肅省民勤縣西部一帶)馳斬突厥勇士的“敦煌戍卒”(被流放的上大將軍)史萬歲,懼敵而退,被史萬歲追擊數百里,損失慘重。達頭又派其侄進攻啟民可汗,隋朝派兵幫助啟民防守,突厥軍撤退。啟民可汗染干上表感謝隋文帝說:突厥諸姓部落,“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馬,遍滿山谷。染干譬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隋朝為啟民添筑金河(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境)、定襄(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郊)二城,601年(隋仁壽元年)農歷五月,突厥9萬人降隋。

602年(仁壽二年)春,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南渡黃河,掠奪啟民可汗部下男女6干人,牲畜20多萬頭。隋云州道行軍元帥楊素率諸軍追擊,大破阿勿思力俟斤軍,奪回全部被俘人口及被掠畜群,交還啟民可汗。當時有許多突厥人投降。長孫晟又建議啟民可汗派遣若干使者,分道前往北方招撫鐵勒諸部等。

603年(仁壽三年),鐵勒的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達頭可汗,歸附啟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內遷。東突厥大亂,達頭部眾潰散。達頭可汗西奔吐谷渾,從此在歷史上消失。啟民可汗把達頭的部眾收歸自己統率。長孫晟送啟民可汗北遷磧口(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西)使他更便于管理整個東突厥汗國。

啟民可汗每年向隋朝貢。

607年(大業三年)春正月元旦,啟民至隋都朝覲煬帝。煬帝為了夸耀隋朝的富裕和歡樂景象,事先召集原先周、齊、梁、陳4國的樂家子弟,排練了許多音樂、歌舞、雜技和魔術等節目。為了給眾多的演員縫制服裝,甚至用完了東西兩京的彩色綢緞。啟民可汗見到隋朝豐富多采的文化以后,請求解開發辮,穿戴漢族的冠帶衣服。隋煬帝沒有同意他的要求,而是賜給他大量絲織品。

是年四月,隋煬帝北巡。六月,啟民可汗和義成公主等,至榆林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行宮朝覲。啟民上表說:“先帝(隋文帝)憐臣且死,養而生之,以臣為大可汗,還撫突厥之民”。感激之余,他又提出:“愿率部落變改衣服,一如華夏”。煬帝仍不同意。七月,隋朝贈給啟民“路車乘馬,鼓吹幡旗”。他可以“贊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上”。隋朝重臣,曾當朝執政將近20年的高熲認為煬帝對啟民的禮遇過厚。光祿大夫賀若粥私下議論:煬帝為接見啟民而建造的可坐數千人的大帳,以及宴席、樂舞等過于奢侈。隋煬帝知道以后,即以此作為他們“謗仙朝政”的罪狀,加上其它誹謗罪,下詔處死。當時,啟民可汗依靠隋朝的保護和支持,得以生存下來,并進而統治東突厥汗國,他對隋朝是非常感恩戴德的。另一方面,隋煬帝也很信任和厚待啟民可汗。但是煬帝為了夸耀自己而大肆揮霍民脂民膏,甚至以“誹謗罪”誅殺功臣來壓制不同意見,則充分暴露了他的反動統治面貌和腐朽生活方式,并逐步走向亡國之路。

607年八月,隋煬帝從榆林出發,經云中,溯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境)而上,親臨啟民可汗的牙帳,皇后進義成公主帳。煬帝賜給啟民和公主每人一個金甕,以及許多衣服被褥錦彩等。

609年(大業五年)十一月,啟民可汗病死。隋煬帝為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立其子咄吉世(又作咄吉),為始畢可汗。

幾年以后,始畢可汗的力量逐漸強大。隋朝右光祿大夫裴矩建議削弱他的勢力,辦法是將宗室女嫁給始畢之弟叱吉設,并封他為南面可汗。但是,叱吉不敢接受。始畢可汗知道這件事以后,對隋朝很不滿。裴矩又認為突厥人本來很單純,容易離間他們,只是由于突厥汗國中有許多狡猾的西域胡人給他們出謀劃策,所以不好對付。特別是其中的史蜀胡悉最為詭計多端,備受始畢可汗信任,必須除掉此人。經隋煬帝同意后,裴矩派人將史蜀胡悉誘騙到馬邑“互市”,加以殺害。始畢可汗得知事實真相以后,不再向隋遣使朝貢。

615年(大業十一年)八月,隋煬帝巡狩北塞。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兵南下,準備襲擊煬帝。義成公主事先派人暗中通知隋朝。煬帝避入雁門郡城(今山西省代縣)。齊王楊暕率后軍守崞縣(治今山西省原平縣北崞陽鎮)。突厥大軍攻克雁門郡41座城池中的39座,僅雁門、崞兩城未被攻破。隋軍拆民房的材料增修防御工事。雁門城中15萬軍民只剩下20天的口糧。突厥人的箭射到了隋煬帝御駕之前,昏庸的煬帝嚇得眼睛都哭腫了。

在危急的情況下,隋朝采取了幾項應急措施:其一,當時隋軍將士苦于一再遠征高麗,軍心不安,于是隋煬帝下詔書明確表示停止遼東之役,以安軍心;其二,許諾給立功者以重賞,并慰勞守城將士,因此全軍日夜抗戰。雖然死傷了許多人,但是終于保住了城池,爭取到了等待救援部隊前來的時間;其三,把皇帝的詔書縛在木塊上,投入汾水,流出包圍圈,“募兵赴援”。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士兵,擴大軍隊,并命各地駐軍立即前來救駕,當時才16歲的李世民(后來的唐太宗)也應募參軍。他向屯衛將軍云定興建議: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必須白天“旌旗數十里不絕,夜則鉦鼓相應”,以疑兵迷惑敵人,使他們誤認為隋朝有大批軍隊前來救援。九月份,隋東都和許多郡的救兵紛紛匯聚忻口(今山西省忻縣北忻口鎮)。隋大軍云集,這是迫使始畢可汗撤軍的主要原因。其四,秘密遣使向義成公主求救。公主派人告訴始畢可汗說“北邊有急”。始畢既見隋朝大批援軍已經前來,又聞自己后方出了問題,于是解圍北撤。這時隋煬帝才得以南歸東都洛陽。

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以后,一些地方割據勢力乘機崛起。當時,隋朝因內亂、分裂而嚴重削弱,而突厥則因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東起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都降附于它。突厥控弦之士多達百余萬。中原的許多漢人也因避亂而遷入突厥分布地區。因此,北方的割據者們,為爭取外援而紛紛同突厥聯系,甚至俯首稱臣。如617年(隋義寧元年),突厥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一作天子)。始畢贈割據朔方的梁師都狼頭纛,封為大度毗伽可汗,后又稱之為解事天子。梁師都引突厥居河南之地攻破鹽川郡(治今陜西省定邊縣)。占榆林的郭子和北附突厥,始畢可汗封之為平楊天子,固辭不受,改為屋利設。其余如薛舉、竇建德、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等人也先后稱臣于突厥。

李淵起兵時,從劉文靜之議,卑辭厚禮,親自寫信與突厥始畢可汗聯系。突厥先遣柱國康鞘利等送馬千匹與李淵互市。李淵買了半數,又代其部下賒了另一半。后來突厥又派兵500人驅馬2千匹來助。解決了李軍缺乏戰馬的困難,并助張其聲勢。當時在樓煩(治今山西省靜樂縣)的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柰(史大奈),本是隋朝金紫光祿大夫,也主動率部投奔李淵,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后來任右武衛大將軍。

619年(唐武德二年),始畢可汗率部渡過黃河,至夏州(治今陜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和梁師都會合。他另以五百騎支援劉武周進入句注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準備進攻太原。這時,始畢因病死亡,突厥撤軍。唐高祖在長樂門為始畢可汗發哀,命群臣至突厥使臣的館舍吊唁,并遣使者送段物三萬作為給喪家的禮物。

始畢可汗之子什缽苾年幼,未能嗣位。其弟俟利弗設立,是為處羅可汗。處羅復以隋義成公主為妻。

620年(武德三年)二月,處羅可汗從竇建德處迎接隋煬帝妻蕭皇后及齊王之子楊政道至突厥牙帳所在地,立政道為隋王。然后又將隋末入突厥的漢人撥歸楊政道,使行隋朝正朔,設置百官,居于定襄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有眾1萬人。這年冬,處羅可汗將取并州(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使楊政道移居該處。占卜不吉,群臣勸阻,處羅說:“我先人失國,賴隋以存,今忘之,不祥。卜不吉,神詎無知乎?我自決之。”適逢天“雨血”三日,國中群犬夜吠,尋之不見,處羅可汗疑神疑鬼而得病。義成公主給他服“五石”(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進行藥物治療。沒有幾天,處羅即發毒瘡而死。突厥遣使至唐告喪,唐高祖為之罷朝一日。

義成公主因其子奧射設丑弱,不立;使處羅可汗弟咄苾嗣位,是為頡利可汗。頡利是啟民可汗第三子。他又以義成公主為妻。

三、東突厥的衰亡。唐設燕然、云中兩都護府

頡利可汗承襲父兄余蔭,兵馬強盛。在原隋義成公主與其堂弟楊善經以及王世充使者王文素等人慫恿之下,頡利欲奉楊政道以伐唐,恢復隋朝,為此經常入寇中原。唐高祖李淵因內地尚未安寧,故贈予突厥大量財物,先穩住北邊,以便騰出手來經略天下,但未能滿足頡利貪得無厭的欲望。

自621年(武德四年)起,頡利可汗連年用兵,侵擾今山西、河北、陜西、甘肅等省之地,與唐朝互有勝負,時戰時和。624年(武德七年)唐高祖恢復十二軍建置,一面加強防御,一面擴軍備戰。

626年(武德九年)七月,頡利可汗親自率領10余萬騎進寇武功(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北武功鎮),唐京師長安戒嚴。左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與突厥戰于涇陽(今陜西省涇陽縣),擊敗突厥軍。八月癸亥日,唐高祖傳位于李世民。是為唐太宗。二十天后(癸未日)頡利可汗進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余公里。唐太宗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等六人,騎馬馳至渭水上,與頡利隔河而談,責他背約入侵。突厥將領大驚。接著唐朝諸軍會集,旌甲蔽野。頡利見唐軍容甚盛,請和。乙酉日,唐太宗斬白馬,與頡利可汗盟于便橋之上,突厥撤軍退走。

事后,唐太宗答左仆射蕭瑀問時說:所以不與突厥交戰,是因為自己剛繼帝位,國家未安,百姓未富。送財物給頡利,將促使他更加驕惰,從而逐漸走向敗亡。此即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者也。

原先突厥民風淳厚,政令質略。及至頡利可汗重用漢人趙德言,此人作威作福,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國人開始不滿。頡利又信任中亞來的胡人,而疏遠本族人。胡人貪婪,反復無常。頡利連年用兵入寇唐朝邊境,屬民不堪其苦。又屢遭大雪,牲畜多死,人民凍餒。頡利因收入減少,加重盤剝屬部。這種種原因引起內外離心,許多屬部背叛,突厥的兵力也嚴重削弱。

627年(貞觀元年),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叛離突厥。頡利派東面的突利可汗(始畢可汗子什缽苾)往討,敗績逃回。頡利可汗將突利囚禁了十多天,并鞭打他。突利因而怨恨頡利可汗。

628年夏,突利可汗因頡利屢向該部征兵,突利不給,于是向唐太宗上表請求入朝。頡利發兵攻突利。突利早先曾與李世民結為盟兄弟,至此向唐求救。唐朝派將軍周范至太原經略之。稍后突厥東面的屬部契丹也歸附唐朝。

這一年,突厥北邊的許多屬部都歸薛延陀,共同推舉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唐太宗派游擊將軍喬師望至薛延陀部,冊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并賜給旗鼓。夷男遣使入貢于唐,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等部皆隸屬薛延陀。于是薛延陀稱雄漠北,而突厥則更趨衰落。頡利可汗開始向唐朝稱臣,請尚公主。

唐朝因頡利可汗既向唐請和,卻又支持梁師都反唐,發兵征討頡利。由兵部尚書李靖出定襄道,李世勣出通漠道,柴紹出金河道,李道宗出大同道,衛孝節出恒安道,薛萬徹出暢武道,凡六總管,共10余萬人,統歸李靖節度。這年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郁射設、蔭奈特勤等率所部投唐。

630年(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驍騎三千,夜襲定襄,破突厥軍。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于磧口。李靖派遣間諜離間頡利的心腹。頡利親信康蘇密以隋蕭皇后和煬帝孫楊政道降唐。李世勣出云中,大破突厥軍于白道(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頡利逃往鐵山。二月,李靖與李世勣會師白道,選精騎1萬追襲。唐軍離突厥牙帳7里,頡利才發覺,乘千里馬先逃,其眾潰散。唐朝拓地自陰山北至大漠。

頡利可汗逃至沙缽羅設蘇尼失處,唐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逼蘇尼失擒送頡利。頡利率數騎夜遁,匿于荒谷,蘇尼失將他抓回。唐軍至沙缽羅營地俘獲頡利。蘇尼失降唐,東突厥汗國亡。頡利至長安,唐太宗釋放了他,還其全部家屬,給以豐厚供養。后來授予右衛大將軍職銜,賜給美好的住宅和田地。

634年(貞觀八年)頡利死,封贈歸義王,葬于灞水(今陜西省渭河支流灞河)之東。

頡利被俘時,降唐的突厥群眾多達10余萬人。唐太宗采用中書令溫彥博的建議:“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將這部分突厥人安置在東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西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之間。在原先突利可汗統治地區設置順州、祐州、化州、長州四個都督府。分頡利可汗所屬為六個州,左部設定襄都督府,右部置云中都督府。這年五月,任命突利為順州都督。順州,僑治營州(治所龍城縣,在今遼寧朝陽市)五柳戍。投唐的突厥酋長,都被授予將軍或中郎將之職,五品以上官員多達百余人,幾乎占朝中同級官員總數的一半。突厥人遷居京城長安的將近1萬戶。

646年(貞觀二十年),漠北薛延陀多彌可汗無道,被回紇等部攻殺。回紇等十一個鐵勒部落“百余萬戶”內屬。十二月,其首領皆至長安朝覲。第二年正月,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仆骨部為金微都督府,多濫葛部為燕然都督府,拔野古部為幽陵都督府,同羅部為龜林都督府,思結部為盧山都督府;渾為皋蘭州,斛薛為高闕州,奚結為雞鹿州,阿跌為雞田州,契苾為榆溪州,思結別部為蹛林州,白霫為寘顏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或刺史。鐵勒眾酋長奏稱“臣等即為唐民,往來天至尊(指唐朝皇帝)所……請于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68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唐太宗同意了這一要求。四月,唐置燕然都護府,統轄上述瀚海等6個都督府、皋蘭等7州。任命原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為燕然都護。李素立以恩信安撫鐵勒人。當各部贈送牛馬給他時,他只接受一杯酒,其余全部退還。燕然都護府的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后旗西南。

650年(永徽元年),唐平金山(今阿爾泰山)東北的突厥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至此,原先東突厥之地全部納入唐朝版圖。唐置瀚海都護府,領金微、新黎等7都督府及仙萼、賀蘭等8州。仍以各部酋長為都督或刺史。

663年(龍朔三年)二月,移燕然都護至回紇分布地區,改名瀚海都護(治所在今蒙古國哈拉和林附近),統轄漠北各部督府、州。遷原先的瀚海都護于云中古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改稱云中都護,統轄漠南突厥各都督府、州。云中原是隋義成公主居住的地方,頡利失敗以后,李靖遷突厥殘部數百帳于此,以阿史德為其首領。后來當地人口逐漸增加,阿史德朝覲唐高宗,要求按突厥的習俗,立唐朝的一位親王為他們的可汗。高宗認為,“今之可汗,古之單于也”。于是在664年(麟德元年)正月甲子日,改云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以皇第八子殷王李旭輪(即后來的唐睿宗皇帝李旦)遙領單于大都護之職。

669年(總章二年)八月,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大都護府。

699年(圣歷二年),李旦又被任命為兼檢校安北大都護。

單于大都護府和安北大都護府下屬的各都督府、州為“羈縻府州”,這是唐朝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其轄區包括在唐帝國的版圖之內。

第三節西突厥

一、西突厥的轄區與屬部

據《舊唐書·突厥傳》記載,西突厥的疆域“東至突厥國(東突厥),西至雷翥海(今里海,一說今咸海),南至疏勒(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北至瀚海”。這是泛指其鼎盛時期的版圖。

西突厥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突厥十姓部落。這本是當初從蒙古高原隨室點密西征的十大首領所率10萬部眾。十部首領各持西突厥可汗所賜的一箭,因此十部又稱“十箭”。十箭分左、右兩廂。左廂為五咄陸部,各部首領的官號為啜,其一為處木昆律啜,二為胡祿居(屋)闕啜,三為攝舍提暾啜,四為突騎施賀邏施啜,五為鼠尼施處半啜,這五個咄陸部落分布在碎葉(今中亞托克瑪克附近)以東地區;右廂為五弩失畢部,各部首領的官號為俟斤,其一為阿悉結闕俟斤(該部最為強大),二為哥舒闕俟斤,三為拔塞干暾沙缽俟斤,四為阿悉結泥孰俟斤,五為哥舒處半俟斤,這五個弩失畢部落分布在碎葉河以西地區。至7世紀中葉,十勝部落已發展至“勝兵”(具備作戰能力者)數十萬人。

除突厥本部外,游牧的葛邏祿、處月、處密等部族和若干鐵勒部落,定居的龜茲等城郭之國,位于今中亞境內錫爾河、阿姆河一帶的許多小國,以及吐火羅等地,也都歸附西突厥。位于今阿富汗喀布爾北的迦畢試國,喀布爾南的漕矩吒國(謝,王治今加茲尼),曾是西突厥南方的屬國。

二、西突厥與隋唐關系

587年(隋開皇七年),突厥阿波可汗大邏便被葉護可汗處羅侯生擒。西突厥立達頭可汗一后裔為泥利可汗繼其位。泥利妻向氏為“中國”人,生子達曼。泥利死后,達曼繼位為泥撅處羅可汗。向氏再嫁泥利可汗弟婆實特勤。

600年(隋朝開皇末年),婆實和向氏至隋京朝覲,因突厥內亂,留在京師鴻臚寺居住。達頭可汗敗亡以后,處羅可汗成為西突厥最高統治者。處羅治國無道,臣民多叛。605年(隋大業元年),他發兵襲擊鐵勒諸部,搜括他們的財物,又猜疑薛延陀部生變,殺其酋長數百人。因此鐵勒各部都起來反對處羅,多次打敗他。隋朝黃門侍郎裴矩聞處羅可汗國亂,并思念其母向氏,建議朝廷招撫他。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遣司朝謁者崔君肅至西突厥慰諭。處羅受詔,遣使貢汗血馬。

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西巡,召處羅可汗會于大斗拔谷(今甘肅省民樂縣東南扁都口),處羅托故不至。煬帝大怒,用裴矩計,誘使西突厥西面的射匱可汗(達頭可汗孫)發兵襲擊處羅可汗。處羅大敗,逃至高昌境內。煬帝遣向氏前往說服其子入朝。這年十二月,處羅至隋京朝覲。第二年正月,煬帝分處羅可汗內附部眾為三部分:其弟闕度設率領老弱萬余人,至會寧(治所在今甘肅省永登東南)居住;特勤阿史那大奈領余眾居樓煩(治所在今山西省靜樂縣);封處羅為曷薩那可汗,領五百騎常從皇帝巡幸。處羅曾從征高麗。

614年(大業十年)正月,隋皇室嫁信義公主與處羅結為夫婦,并賜錦彩袍千件、彩色絲綢萬匹。后隨煬帝至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宇文化及殺隋煬帝后,處羅從化及至河北。

618年(唐武德元年)十二月處羅歸長安,唐高祖降榻歡迎,與他同坐,封之為歸義郡王。后被東突厥始畢可汗派人殺死。

泥撅處羅可汗歸隋以后,西突厥立其叔射匱可汗為主。射匱可汗開拓疆域,東至金山(今阿爾泰山),西至海(今咸海),玉門關以西諸國都附屬于他。其王庭設于龜茲北三彌山(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北依契克巴什河一帶之山)。射匱可汗與東突厥可汗為敵。他約死于619年(唐武德二年)或稍前。其弟統葉護可汗繼位。統葉護可汗智勇雙全,擅長指揮作戰,率控弦之士數十萬人,北并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稱霸西域。遷王庭于石國北千泉(今中亞塔什干北庫馬雷克至滅爾基一帶)。他授予西域諸國之王“頡利發”稱號,給每國派吐屯一人進行監督,征收貢賦。

619年秋七月,統葉護可汗向唐朝遣使入貢。第二年又貢條支巨卵。唐高祖與統葉護密切聯系,準備聯合進攻東突厥。顏利可汗聞訊非常害怕,趕緊與統葉護和好。

625年夏,統葉護可汗遣使向唐皇室請婚。唐高祖聽從裴矩“遠交而近攻”的建議,派侄高平王李道立至西突厥表示允婚。

627年(貞觀元年)統葉護派真珠統俟斤向唐太宗獻萬釘寶鈿金帶和馬五千匹,以迎娶公主。但因東突厥頡利可汗連年入寇唐朝邊境,唐與西突厥往來的道路梗阻,頡利又威脅統葉護不讓與唐和親,這樁婚姻未能結成。

西突厥強盛以后,統葉護很自負,作威作福,欺凌百姓,引起部眾怨恨,葛邏祿部大都叛離了他。

628年(貞觀二年)他被伯父殺死。他的伯父自立為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

莫賀咄原先僅為一小可汗,他自稱大可汗后國人不服。弩失畢部共同推舉泥孰莫賀設為可汗。泥孰不肯就位,迎立統葉護可汗子咥力特勤,是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肆葉護和莫賀咄互相攻擊,戰斗不止。他們各向唐皇室求婚。唐太宗答道:“汝國擾亂,君臣未定,戰爭不息,何得言婚”,并命他們各守轄境,停止彼此征伐。由于西突厥內亂,原先役屬的西域諸國和鐵勒各部紛紛叛離。

由于肆葉護是前可汗之子,所以西突厥部眾大都擁護他。西面的都陸可汗以及莫賀咄部的酋長多數歸附肆葉護。

630年(貞觀四年),莫賀咄兵敗,逃往金山,被泥孰殺死。諸部共推肆葉護為西突厥大可汗。肆葉護北征鐵勒,被薛延陀打敗。他為人多疑狠毒,殺功臣乙利小可汗,并誅滅其宗族,引起部下人人自危。他又陰謀殺害泥孰,泥孰逃往焉耆。

632年(貞觀六年)秋,肆葉護遭設卑達干與弩失畢部攻擊,逃往康居,不久死亡。西突厥迎立泥孰,是為咄陸可汗。

泥孰在武德(618—626)年間,曾至長安。當時李世民為了同各民族人士友好,曾與泥孰結為盟兄弟。泥孰被推舉為西突厥可汗后,即派遣使臣至唐朝表示內附。第二年(貞觀七年),唐朝的代表鴻臚少卿劉善因抵達西突厥,冊封泥孰為奚利邲咄陸可汗。634年(貞觀八年),泥孰病死。其弟同娥設繼位,是為沙缽羅咥利失可汗。

635年(貞觀九年),咥利失可汗獻馬五百匹于唐,上表請婚。唐朝厚加撫慰,但未同意他締結婚姻的要求。咥利失喪失民心,西突厥曾發生內亂。

638年(貞觀十二年),欲谷設被立為乙毗咄陸可汗,與咥利失大戰,未分勝負。于是,以伊列河(今伊犁河)為界,雙方分地而治。

639年(貞觀十三年),咥利失之臣俟利發吐屯勾結欲谷設作亂,咥利失逃往拔汗那(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在那里死亡。弩失畢部立其弟之子薄布恃勤為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

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建牙于睢合水北,稱南庭。其轄境東以伊列河為界。龜茲、都善、且末、吐火羅、焉耆、石國、史國、何國、穆國、康國等皆受其節度。他屢次向唐遣使朝貢。641年(貞觀十五年)秋七月,唐太宗命左領軍將軍張大師往授璽書,冊立他為可汗,并賜給鼓纛。

當時乙毗咄陸可汗欲谷設建牙鏃曷山西,稱北庭,其轄境西以伊列河為界。厥越失、拔悉彌、駁馬、結骨、觸木昆等部附屬于他。乙毗咄陸可汗與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互相攻戰。乙毗咄陸也遣使朝唐。唐太宗勸諭他們停兵休戰,彼此和睦相處。乙毗咄陸可汗兵力漸強,西域諸國紛紛歸附。不久,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被乙毗咄陸殺死。

乙毗咄陸可汗兼并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部眾,西破吐火羅。他自恃強大,扣留唐朝使者,進攻伊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

642年(貞觀十六年)九月,唐安西都護郭孝恪連續擊敗乙毗咄陸軍。西突厥屬部處密降唐。乙毗咄陸攻破米國(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南),奪取了大量人口與財富,不分給部下。部將泥熟啜擅取俘虜與鹵獲物,被乙毗咄陸處死,因此引起部眾怨恨。泥熟啜的部屬在胡祿屋領導下襲擊乙毗咄陸可汗。乙毗咄陸部眾離散,他退守白水胡城(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錫臘姆)。五弩失畢及乙毗咄陸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長安,請唐朝廢黜乙毗咄陸,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遣使冊立前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之子為乙毗射匱可汗。乙毗射匱將原被乙毗咄陸扣留的唐朝使者全部禮送回長安。乙毗咄陸派人招引他原來的部落。部落中的人都說:即使我們一千個人都戰死,只剩下一個人,也決不會跟從你。乙毗咄陸看到自己眾叛親離,大勢已去,于是逃往吐火羅。

646年(貞觀二十年)六月,乙毗射匱可汗遣使朝貢,請婚。

649年(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逝世以后,唐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叛變,乙毗射匱所部被賀魯并吞。

三、西突厥的衰亡。唐設安西、北庭兩都護府

西突厥汗國由于內部分裂,不斷內訌,而逐漸走向衰亡。西突厥末主阿史那賀魯為室點密可汗五世孫,曳步利設射匱特勤劫越之子。起先,乙毗咄陸可汗任命他為葉護,駐扎在多邏斯川(今額爾齊斯河),統轄處密、處月、姑蘇(或作哥舒)、歌羅祿、弩失畢等部。當乙毗咄陸可汗逃往吐火羅后,乙毗射匱可汗派兵驅逐賀魯,其部落大多離散。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四月,賀魯率領余部數千帳(戶)內屬于唐。唐太宗安排他們住在庭州(治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北破城子)莫賀城(今吉木薩爾西北三臺),授予他左驍衛將軍之職。賀魯聽說唐軍將討伐龜茲,于是率隨從數十人至長安朝覲,要求擔任大軍的向導。唐太宗任命他為昆丘道行軍總管,在嘉壽殿設宴款待,給予很多賞賜,并且將自己穿的衣服送給他。唐朝大將阿史那社爾平龜茲以后,648年冬十二月,唐朝晉封阿史那賀魯為泥伏沙缽羅葉護,賜給他唐朝的鼓纛,派他去招撫尚未服從的其它西突厥部落。第二年春二月,唐朝在安西部護府下設置瑤池都督府,任命阿史那賀魯為都督。這年夏六月唐高宗繼位后,賀魯又被晉升為左驍衛大將軍。

阿史那賀魯招集離散的西突厥部落后勢力逐漸強大。他聽說唐太宗已經逝世,即陰謀奪取西州(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南高昌古城)和庭州。唐高宗聞訊,派遣通事舍人喬寶明撫慰賀魯。651年(永徽二年)春,擔任唐朝右驍衛中郎將的賀魯之子咥運竟勸說其父率部反唐西走,擊破乙毗射匱可汗,兼并其部眾。賀魯設牙帳干雙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溫泉縣境內)及千泉,自稱沙缽羅可汗。咄陸五啜、弩失畢五俟斤、處月、處密及西域諸國都歸附于他。賀魯以咥運為莫賀咄葉護。

是年秋七月,賀魯入寇庭州,攻陷金嶺城及蒲類縣,殺掠數千人。唐高宗任命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發諸府兵三萬人和回紇騎兵五萬,西征。652年(永徽三年)春正月,梁建方等大破賀魯所部處月而還。653年(永徽四年),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死,其子頡苾達度設稱真珠葉護。他與賀魯發生矛盾,聯合五弩失畢,擊敗賀魯。655年(永徽六年)夏五月,唐朝任命右屯衛大將軍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這一年,頡苾達度設曾幾次請求唐朝發兵征討賀魯。唐朝派豐州都督元禮臣前去冊封頡苾達度設為可汗,至碎葉城被賀魯派兵阻攔,未能抵達。

656年(顯慶元年)冬,程知節軍至鷹娑川,前軍總管蘇定方擊敗西突厥騎兵四萬人。唐軍至怛篤城后班師。

657年(唐顯慶二年)春。唐朝派出兩路人馬向西突厥進發。一路由左屯衛將軍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領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首領婆閏等,為主力部隊。另一路由早先歸附唐太宗那步真為流沙道安撫大使,招集其舊部。

是年冬十二月,蘇定方軍抵達金山(今阿爾泰山)西,擊敗五咄陸之一處木昆部,該部俟斤歸降。在這以前,五弩失畢之一泥孰部不服從賀魯的統治,被賀魯攻破,其首領的家屬被俘。這時,唐軍從賀魯的一部分敗兵中找到泥孰部首領的妻子。右領軍郎將薛仁貴建議:應該將這些家屬歸還泥孰部,并且贈予財物加以撫慰,使他們明白“賀魯為賊而大唐為之父母”。這樣的話,他們必將不遺余力地反對賀魯。唐軍按此實行。泥孰部接到獲救的家屬后非常感激,要求跟隨唐軍一起進攻賀魯。

蘇定方率軍至曳咥河(今喀喇額爾齊斯河)西,賀魯舉西突厥十萬騎兵來拒。蘇定方以唐及回紇萬余騎兵迎敵。賀魯見唐軍少,進兵包圍,定方命步兵據守南面的高地,持長矛向外;自己領騎兵列陣于北坡。賀魯的騎兵三次沖擊唐步兵,未能動搖唐軍陣腳。蘇定方趁勢縱騎兵反攻,賀魯大敗。第二天唐軍繼續追擊,五弩失畢全部投唐。五咄陸得知賀魯兵敗,奔南道歸附唐安撫大使阿史那步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河源市| 阳春市| 杂多县| 清河县| 浮梁县| 静安区| 红原县| 霍邱县| 元氏县| 宁安市| 房产| 河北省| 巴东县| 淄博市| 义乌市| 夏邑县| 东乌珠穆沁旗| 柏乡县| 纳雍县| 海阳市| 连云港市| 榆林市| 平遥县| 察隅县| 金昌市| 宜春市| 饶河县| 东山县| 黄浦区| 亳州市| 疏附县| 荃湾区| 新化县| 柳林县| 藁城市| 徐汇区| 内黄县| 麟游县| 淅川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