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唐朝和突厥的恩怨以及前世今因(中)
- 大唐:重生之我在當不良人
- 星家班水門吖
- 4146字
- 2024-04-23 12:23:04
553年三月,突厥乙息記可汗遣使臣獻馬5萬匹給西魏。推測西魏也回賜大量絲織品等物給突厥。這時突厥對于西魏不僅關系密切,甚至有所依仗。柔然及其殘部則先后依靠東魏和北齊。
乙息記可汗在位時間很短,即于553年逝世。他臨終前不讓其子攝圖繼位,而立其弟俟斤為突厥之主。俟斤名燕都,號木桿可汗(553—572年在位)。
三、突厥的興起
突厥木桿可汗性情剛暴,勇而多智,東征西討,廣為開拓疆域,奠定了突厥汗國遼闊的版圖。
公元555年,木桿可汗出兵進攻柔然殘部鄧叔子,徹底滅亡了柔然。在這以后,突厥又向北面擴展,合并了分布于葉尼塞河上游的契骨。
突厥既滅柔然,統一漠北,又東進至遼河上游西岸,逼契丹東移,契丹有萬余家逃往高麗寄居。據《北史》記載,其時在公元553年(北齊天保四年)以后的某一年。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秋九月,木桿可汗和西魏涼州刺史史寧聯軍西擊吐谷渾。木桿可汗進攻吐谷渾可汗夸呂所在的賀真城,城破,俘獲夸呂妻子及大量珍寶。史寧攻破吐谷渾舊都樹敦城(位于今青海共和縣東南),俘虜了吐谷渾的征南王。兩軍至青海湖畔會合。木桿可汗因這一戰役由史寧決策而大獲全勝,十分佩服他的智謀和勇敢,將自己所乘的良馬、100名奴婢、500匹馬和1萬只羊贈送給史寧。
突厥最后大舉向西方進發,囊括中亞,這一任務是由土門可汗之弟室點密(公元?一576)完成的。其先,高車副伏羅部分布于今新疆北起吐魯番西北,南至焉耆一帶,其西南為嚈噠的勢力范圍。據《北史》記載,東魏興和(539—542)年間,當時以比適為首領的副伏羅部又被柔然攻破。10年以后,突厥滅柔然,這一地區和當地的高車(鐵勒)諸部落,歸突厥統轄,于是突厥的西南面鄰近嚈噠。
嚈噠王室與柔然有姻親關系,柔然彌偶可社句可汗波羅門的三個姐妹嫁給嚈噠王為妻。自北魏太安。
(455—459)以后,嚈噠曾多次向北魏、西魏通使獻方物,最后一次是在558年(明帝二年)向北周遣使“朝獻”。
嚈噠的西面是波斯。波斯薩珊王朝的君主霍斯羅夫(或譯庫薩和)一世(531—579年在位),為報其祖佩羅茲(459—484年在位)被嚈噠所殺之仇,娶室點密之女為妻,與新興的突厥汗國結盟,雙方聯合起來東西夾擊嚈噠。
公元561年或562年,室點密曾與嚈噠大戰。在563至567年之間,突厥終于在波斯配合之下,滅嚈噠國。于是突厥進占中亞河中地區,以阿姆河與波斯分界。后來,突厥又乘波斯薩珊王朝衰落之機,南渡阿姆河,占領吐火羅斯坦,而盡據嚈噠舊壤。
至此,突厥汗國的版圖“東自遼海(今遼河上游)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萬里”,“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西南包括中亞阿姆河以南的吐火羅斯坦,形成了一個領土廣袤的龐大汗國。
突厥汗國的中心設在漠北。據《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可汗恒處于都斤山,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這個突厥建牙的汗庭所在地區,又作郁督軍山、烏德健山等,即今蒙古杭愛山脈。突厥牙帳位于此山東北麓鄂爾渾河上游西岸,今哈爾和林(喀喇和林)西北。
突厥可汗之妻的稱號為可賀敦。突厥的官員最初分為十等,后來大小共分二十八等。高級官員實行世襲制,“父兄死則子弟承襲”。其中葉護的地位最高,由可汗的子弟擔任,西突厥中常有此官號,任此職者往往成為可汗的繼承人。可汗的子弟一般稱為特勤。“別部領兵者皆謂之設”。“設”是掌握兵權的大官。其次的大官有屈律啜、阿波、頡利發、吐屯、俟斤等。其中吐屯為突厥可汗派駐屬國的代表,負監督之職。
突厥是游牧民族。畜牧業是突厥社會的經濟基礎。“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突厥木桿可汗滅柔然以后,擁有“控弦數十萬”。突厥的控弦之士都是騎兵,可見當時突厥所有的馬匹總數在數十萬以上,羊的數目當比馬更多。公元588年(開皇八年),突厥各部落首領向隋朝“遣使貢馬萬匹,羊二萬只,駝、牛各五百頭”。這樣大量的牲畜“貢品”,也反映出突厥諸部擁有眾多的畜群。
四、突厥的分裂
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突厥游牧經濟,存在著嚴重的分散性、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很容易導致國家的內訌和分裂,使版圖遼闊的突厥汗國難以長期維持統一的局面。
突厥分裂的淵源可以上溯到室點密西征。室點密或作瑟帝米,是大葉護吐務的次子,伊利可汗土門之弟。據《闕特勤碑》突厥文銘文東面第一行記載:“……我祖先布民可汗(伊利可汗)和室點密可汗。他們即位后,創建了突厥人民的國家和法制”他被說成是突厥汗國兩大創建者之一。突厥立國(552)以后,伊利可汗及其子乙息記可汗在兩年之內先后去世。室點密開始西征的時間,當在木桿可汗在位期間(553—572),突厥完全統一漠北以后,公元561或562年室點密與嚈噠大戰之前。
據《舊唐書》記載,當初室點密“統領十大首領,有兵十萬眾,往平西域諸胡國,自為可汗,號十姓部落,世統其眾”。室點密征服西域諸胡國后,其子孫世襲領有其地。但他在世時突厥汗國仍保持名義上的統一,據《隋書》與《舊唐書》記載,突厥在沙缽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時,分為東西兩國。《新唐書·突厥傳》則說:“瑟帝米(室點密)之子曰達頭可汗,亦曰步迦可汗,始與東突厥分烏孫故地有之。”達頭可汗公元576—603年在位。
公元572年,木桿可汗在位20年而卒。其弟倫缽可汗繼位。10年后(581)倫缽病死。其子侄爭位。最后,乙息記可汗之子攝圖得立為沙缽略可汗,居于都斤山可汗牙帳。倫缽可汗子庵羅稱第二可汗,遷居獨洛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附近土拉河)。木桿可汗子大邏便為阿波可汗,所部在于都斤山西北。最西面的是達頭可汗玷厥,位于今伊犁河流域一帶的“烏孫故地”。最東面的是攝圖之弟處羅侯,起先的官號是突利設,后稱突利可汗,遼河以西的奚、霫、契丹等族在他的勢力范圍之內。當時“……攝圖、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俱號可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同”。對于突厥這種五可汗并立的局面,隋文帝楊堅也說:“且彼渠帥,其數凡五,昆季爭長,父叔相猜,外示彌縫,內乖心腹。”這時突厥內部實際上已經分裂。
公元582年(開皇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因新建立的隋朝“待之甚薄”而產生怨恨。其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為了報隋奪周朝社稷和殺父之仇,也不斷煽動他反對隋朝。于是沙缽略在這年十二月發兵40萬入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今甘肅、陜西一帶的諸郡“六畜咸盡”。第二年夏四月,隋軍分八路出塞。衛王楊爽等在白道(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為從河套東北通往陰山以北的要道)大破沙缽略軍。沙缽略本人棄所服金甲,潛入草原中逃遁。
隋文帝采納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謀略,同西面的達頭可汗連和,并說服阿波可汗遣使朝隋。沙缽略可汗本來就忌憚阿波驍勇強悍,當他聽說阿波依附隋朝以后,立即襲擊阿波的牙帳,殺死阿波可汗的母親。當阿波從高越原(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東部和甘肅省民勤縣西部一帶)作戰前線回來時已家破人亡,只得投奔達頭可汗。達頭聽說后大怒,即派阿波東征。阿波率領十萬騎兵,幾次打敗沙缽略可汗,收復了自己的領地,兵力更加強大。此外,突厥西面的貪汗可汗(大概駐守在貪汗山,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格多山脈一帶)一向同阿波可汗友好,沙缽略可汗為此奪了他的部眾,并撤銷其職位。貪汗可汗也投奔達頭可汗。還有沙缽略的堂弟地勤察,因與沙缽略有嚴重的矛盾,在這時率領部落歸附阿波可汗。于是,以達頭可汗為首的四支力量聯合起來,公開反對沙缽略可汗,形成了獨立的西突厥。從此,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據《資治通鑒》記載,這事發生在陳朝至德元年(583)夏五月。
第二節東突厥
一、東突厥的轄區與屬部
突厥汗國分裂以后,東突厥大體上以金山(今阿爾泰山脈)為界,與西突厥劃分汗國原來的疆域。但是,隨著兩國勢力的消長,所轄范圍也時有伸縮。
在東突厥汗國內,突厥分布在南部,鐵勒諸部則在北方。據《隋書·鐵勒傳》記載:獨洛河(今蒙古國上拉河)北有仆骨、同羅、韋統(即回紇)、拔也古、覆羅等鐵勒的大部落,其首領都有“俟斤”稱號;另外還有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鐵勒“諸姓”部落。契骨位于葉尼塞河上游一帶,在汗國的西北部。東突厥的勢力范圍大體上“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至東突厥汗國后期,所轄地區和屬部的范圍仍和原先相差不多。頡利可汗在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繼位以后,即任命次弟為延陀設,主管延陀(薛延陀)部,步利設主管霫部(在突厥的東南方),統特勤主管胡部(來自中亞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在今蒙古國色楞格河東),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東面)。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鐵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布地區的北面。突利可汗是頡利可汗之侄,駐守汗國東部,“管奚、霫等數十部”。直到東突厥汗國末年,許多鐵勒部落起來反抗,東方的奚、霫等族紛紛歸屬唐朝,東突厥的屬部日益減少,轄區也就不斷縮小了。
二、東突厥與隋唐關系
突厥汗國分裂以后,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內經本民族五可汗分立的嚴重削弱,外受被隋軍擊破以后的巨大軍事壓力,“又多災疫,死者極眾”,迫于形勢,于是他讓妻子原北周千金公主字文氏給隋文帝上書,請求改姓楊,認她為女兒。隋朝趁此機會派遣徐平和出使東突厥,改封千金公主為隋朝大義公主。公元584年(隋開皇四年)秋九月十日,沙缽略可汗致書隋文帝說:“皇帝,婦父,乃是翁比。此為女夫,乃是兒例。”他自認是隋文帝的女婿,同隋皇室攀上了親戚。隋朝又派右仆射虞慶則前往,說服沙缽略向隋稱臣。
公元585年(開皇五年)秋七月。沙缽略可汗被西突厥達頭可汗所困,又東畏契丹,因此向隋告急,請求將所轄部落遷至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陰山南谷口北)。隋文帝接受了這一請求,派晉王楊廣出兵救援沙缽略,并供給衣食,賜予車服、鼓吹。沙缽略依靠隋朝的支援,擊敗西突厥的阿波可汗。隋軍又從阿拔國救出沙缽略的妻子兒女。沙缽略非常感激,與隋立約,以磧為界,并上表給隋文帝說:愿“永為藩附”,此后“歲時貢獻不絕”。
587年(開皇七年)春二月,沙缽略可汗病死。隋文帝為他停朝三日,并派太常吊祭,贈奠儀5000段。
沙缽略因為兒子雍虞閭懦弱,遺命立弟葉護處羅侯,是為葉護可汗,隋朝冊封他為莫何可汗。處羅侯即五可汗分立時東面的突利可汗。他以隋朝所賜旗鼓西征阿波可汗,敵軍以為他有隋兵相助,紛紛降附,因而得以生擒阿波。葉護可汗向隋朝請示如何處理阿波。隋文帝采納長孫晟和左仆射高熲的建議,保全阿波的性命。588年(開皇八年)冬十二月,葉護可汗西征時中流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