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弈論
- (日)逢澤明
- 1949字
- 2024-05-17 10:05:22
博弈論的體系是怎樣的——定理與關鍵詞
讀到這里,你想必也對本書的寫作風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本書章節較短,并設有簡單的練習題以助理解。
本書中的練習立足實踐,對制勝法的講解深入淺出。
總言之,本書是一本讓大家“讀懂了就能贏”的書。
另,由于本書講解通俗易懂,因而與其他講解博弈論的書籍相比,本書會更好讀些。
我們從下一章開始學習博弈論。本節將先對博弈論的整體體系、博弈論的關鍵詞等做一個簡單的講解。這些都是你接下來閱讀本書所需的預備知識。
▲ 博弈論的基本定理
博弈論廣義上是決策科學的一種——這是一種比起武力,更追求用智慧戰勝對方的科學。它甚至被稱作“窮人的最終武器”,威力巨大。
本書正是立足于該認識而編寫的。
決策并非單純回答“是”或“否”,也包含用“是”或“否”回答不了的情況——它是一種通過概率進行思考的方法。接下來首先介紹的重要理論“博弈論的基本定理”便以此為研究對象。
接著,隨著博弈論的進步,博弈論不再僅僅重視與對手競爭,也開始逐漸重視更為實用的策略,譬如博弈雙方有時也需進行的合作、談判等。
“欲獲利,先受損”之類的諺語,教導博弈者在實際應用中何時使用、如何使用的策略,此時逐漸得以充實。
該部分筆者將盡可能詳細描述,因為它涉及大家或許會覺得難以理解的數學體系。損失與獲利一般是通過數字來表示的,但學者們為了該理論在現實生活中能被廣泛運用,采取了將理論抽象化的方法。
接下來出現的用語“零和”便是該部分理論的典型用語。經濟學家尤其喜歡這種由數字表示損失、獲利的表述方式。因此,博弈論打破了學科壁壘,被各種人群普遍接受,成了文科生也能理解的數學理論的代表。
博弈論看似與數學題類似,但它實際上也有容易理解的一面。
問題0-5?博弈論的基本定理
請思考一下,你耳熟能詳的某個游戲中的常規戰術。本題希望你回答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游戲的常規戰術。
接下來,請回答猜拳游戲里最常用的戰術。
讓石頭、剪刀、布出現的概率都為1/3,其實這就是最重要的戰術了。假設你在猜拳時不常出石頭,由于你總是出剪刀或是布,所以只要對方一直出剪刀,就能或平局或獲勝,也就是說,你會一直輸。
為了避免類似局面出現,就要在猜拳時讓石頭、剪刀、布出現的概率相同,而這正是通過博弈論基本定理這個重要理論得到的結論。關于這一點,筆者在后面的章節會再詳細說明。
其他的書在講解定理時,總會將講解部分寫得很難讓人理解。其實,將定理放在猜拳里,讓讀者從自身經驗出發的話,定理便會很好理解。
另外,一般人在猜拳時會習慣按照“石頭、剪刀、布”的順序來出。對方如果這一輪出了石頭,下一輪就可能出剪刀。那么我下一輪出石頭就可能勝出。換言之,這是“在下一輪的游戲中,重復對手上一輪出過的手勢”的戰術。
另外,筆者在此處要提前透露些接下來的內容——在那個有名的囚徒困境中,同樣提及了模仿對方背叛己方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戰術。
▲ 博弈者不同,博弈風格亦不同
問題0-6?合作、非合作、談判
若要將博弈的戰法細致拆分,則需要對博弈者的行事作風有所了解。你是哪一種性格的人呢?
①若杜鵑不啼,殺之不足惜(織田信長)。
②若杜鵑不啼,誘之自然啼(豐臣秀吉)。
③若杜鵑不啼,待之莫須急(德川家康)。
本題無須特意作答,隨意選擇即可。博弈論中多見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
在杜鵑不啼這件事上,家康持合作態度;信長則是徹底的非合作態度;而秀吉的做法則既有“令其啼”的非合作一面,也有談判一面。
合作、非合作、談判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
請記住這三個概念,本書在之后的章節中也會提及。
▲ 零和與非零和
博弈論中,“零和”一詞十分常見。
何為零和?在此,筆者為大家稍作講解。
問題0-7?零和
假設在某個完全飽和的市場中,市場整體不會擴大,亦不會縮小。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你的風險企業的營業額上升了,那么其他企業的營業額會上升還是會下降?
會下降。因為在這樣的市場中,兩個公司的營業額相加的總和是不變的。若你的公司營業額上升,其他公司的營業額必然會相應下降。
這個問題設定太過極端——在這個問題的背景下,在一個完全飽和的市場中,若有新企業加入,大公司便會戰戰兢兢。但事實上完全飽和的市場在現實中并不存在,而且現實中的經濟問題比這個復雜得多。
但是,猜拳也好,體育比賽也罷,總會有一方勝一方敗。這就是零和。
而這種一方的勝利必然導致另一方的失敗的博弈,就被稱作“零和博弈”。曾經有一本暢銷書叫《零和社會》(萊斯特?瑟羅著),它發行于1980年,恰好是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期結束之時。
當經濟增長停滯,大家便開始爭奪現存的利益大餅,商業競爭也會更加激烈——這本書講的就是這些。(利益大餅指的是市場份額,使用了將餅狀圖比作大餅的比喻手法。)
“零和”是博弈論的術語,意味著相加為零,正負相消。
目前,經濟低增長的日本幾乎是個零和社會。在這種背景下,博弈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