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險的基礎知識
請思考
保險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保險術語有哪些?
保險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保險是怎么分類的?
有些人覺得保險很復雜,自己搞不明白,所以不愿去接觸。其實保險沒那么神秘莫測,只要了解一些基礎知識,就能在跟保險代理人交流的時候聽得更明白、談得更仔細。接下來,我們著重講一下保險的基本特征、保險的相關術語、保險的基本原則以及保險的分類。這些都是跟保險相關的基礎知識。
保險的基本特征
保險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1.互助性
保險公司用許多購買保險的人繳納的保費來成立保險基金,再以此為少數遭受損失的人提供補償和給付。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經濟互助關系。保險的互助性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個人或單位難以承擔的風險,有利于提高其抗風險能力。
2.法律性
保險是一種有法律約束的合同行為,是一種一方同意補償另一方損失的合同安排。提供損失賠償的一方和接受損失賠償的一方,都要嚴格按照有法律效力的保險合同的約定來行事。
3.商品性
保險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體現了等價交換的經濟關系。保險代理人和客戶通過保險產品交易來締結權利和義務。
4.科學性
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是以概率論、大數定律等數理計算為依據的。無論是設置保險費率,還是保險準備金的提存,都有科學依據做后盾。
應當牢記的保險術語
常用的保險術語主要有12個,具體內容如下。
1.保險主體
保險主體指的是在保險合同中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人,包括當事人和關系人兩大類。當事人和關系人還可以做進一步細分,具體內容見下表:

2.投保人
投保人是指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并按照合同約定負有支付保費義務的人。簡單說,投保人就是買保險的人。投保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但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不可以擔任投保人。
3.保險人
保險人又稱“承保人”,是指與投保人訂立保險合同,并按照合同約定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公民個人是不能作為保險人的,保險人必須是法人。國內的保險公司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兩種形式。
4.被保險人
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可以是被保險人。
通常情況下,投保人會把自己設為被保險人。父母為孩子購買保險時,可以把孩子設為被保險人。
5.受益人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可以為受益人。
受益人又稱“保險金受領人”,也就是投保人遇到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時,可以向保險公司申領保險金的人。受益人一般由被保險人或投保人在合同中明確規定,未指明的則以被保險人的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都可以作為受益人。
6.保單所有人
保單所有人指的是擁有保險利益所有權的人。通常是投保人,也可以是保單受讓人。
7.保險標的
保險標的又稱“保險對象”。人身保險的標的是被保險人的身體和生命。財產保險的標的則是財產及其有關經濟利益和損害賠償責任。
8.保險客體
保險客體指的是保險合同的客體,一般認為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可保利益,而非保險標的本身。
9.保險利益
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
保險標的的可保利益,就是保險利益。保險合同保障的并不是保險標的本身的安全,而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受益人在保險標的遭受損失后的經濟利益。
10.保險費率
保險費率又稱“保險價格”,指的是保險費與保險金額的比例。一般用每百元或每千元保險金額應繳納的保險費來表示。
11.保險價值
保險價值是指保險標的的實際價值。
12.保險合同
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保險合同對投保人與保險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法律文件。
保險的四項基本原則
1.最大誠信原則
根據最大誠信原則,保險人不得有以下行為:
(1)欺騙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
(2)對投保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信息。
(3)阻礙投保人、被保險人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者誘騙投保人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
(4)向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承諾給予保險合同規定以外的保險費回扣或者其他利益。
最大誠信原則不僅約束保險人,也約束投保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六條規定:“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
假如投保人為了一己私利沒有遵守最大誠信原則,在保單上填寫了虛假信息,那么保險合同是無效的,保險公司依法可以不賠償損失。

2.保險利益原則
保險利益原則強調的是,投保人必須對投保的標的具有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因為保險利益是保險合同的效力要件,關系到保險合同能否生效。只有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的人,才具備投保的資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投保人對下列人員具有保險利益:
(一)本人。
(二)配偶、子女、父母。
(三)前項以外與投保人有撫養、贍養或者扶養關系的家庭其他成員、近親屬。
(四)與投保人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除前款規定外,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合同的,視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訂立合同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不具有保險利益的,合同無效。
3.近因原則
近因原則是確定保險賠償責任的一項基本原則。近因指的是“在風險和損失之間,導致損失的最直接、最有效、起決定作用的原因”。損失必須是由近因造成的必然的和自然的結果。如果某種因素僅僅是加大了損失的嚴重程度,或者擴大了損失的范圍,就不能算作近因。
近因原則用于判斷風險事故與保險標的的損失直接的因果關系。當我們需要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時,保險公司會根據近因原則來調查我們的申請訴求是否符合保險合同的條件。法院審理關于保險賠償的訴訟案時,也是根據近因原則來調查事件發生的起因和確定法律責任的。
4.補償原則
補償原則是指當被保險人遭遇損失時,可以通過保險人的補償來使自己的經濟利益得到充分恢復。補償原則主要適用于賠償性保險合同,但被保險人只能以補償實際損失為限度,不能因此獲得保險合同規定之外的額外賠償。補償原則的實現方式包括現金賠付、修理、更換或重置等。
保險的分類
1.根據保險標的劃分
根據保險標的的差異,可以將保險分為人身保險和損害保險兩大類。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是人,用于保障被保險人因生病或意外導致的傷殘、死亡或喪失工作能力等狀況,包括死亡保險、生存保險、年金保險、養老保險等。損害保險的保險標的是物,用于保障被災害事故損害的被保險人的財產或利益,包括財產保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等。
2.根據保險責任劃分
根據保險人是否承擔全部責任,可以將保險分為原保險和再保險。原保險是保險人和投保人直接簽訂保險合同建立保險關系。再保險也叫“分保”,是保險人把承保責任向若干個保險人再一次投保。
3.根據經營性質劃分
根據經營性質的差異,可以將保險分為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政策性保險是由政府依照相關法律政策規定開辦的保險,主要是社會保險。商業保險是保險公司經營的、具有商業動機的保險。
4.根據實施方式劃分
根據實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將保險分為自愿保險和強制保險。自愿保險是當事人在平等互利和自愿的基礎上自行決定參與的保險。投保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投保以及保險標的的種類、金額和期限。保險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承保項目和內容。強制保險也叫“法定保險”,是政府以法律或政策形式強制規定辦理的保險。無論當事人雙方是否自愿,都必須按照規定辦理強制保險。
本節小結
無論你要購買什么樣的保險,都會涉及保險人、被保險人、投保人、受益人、保險責任期、保險金(保額)、保費等概念。要做到將這些保險行業專有名詞爛熟于心,并記清楚它們的含義。特別是記準保險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之間的關系,這在購買保險和申請賠付的時候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