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正中靶心的晦暗猜測(上)
書名: 航海大明,可日不落帝國什么鬼!作者名: 愛消情了本章字數: 2131字更新時間: 2024-04-22 22:39:10
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炸開無數漣漪。
即便如同胡宗憲這樣的大人物,也被童養銳的話炸得愣了一瞬,
“招安若成,不必靡費分毫糧草,亦可保全將士性命。胡某若能玉成此事,便是上應天意、下順民心的社稷之功!所謂人頭不保,談何可笑!”
但下個瞬間,他就恢復了水波不驚的狀態,冷笑出聲:“閣下此言,不過是效說客故伎,危言聳聽罷了!”
“部堂大人所言差矣,”面對胡宗憲看似頗有道理的論辯,童養銳卻依然胸有成竹地搖了搖頭,“大人久經宦場,怎會不知天意難測,民心易變?”
“天意難測,民心易變啊……”
胡宗憲沉默了下來。十余載沉浮,對于這句話,他如何沒有體會?如果說那日的一卦算一次,這句話,讓他第二次對童養銳生出了不一般的興趣。
而童養銳并不知道這些,
他只知道,既然老胡同志沉默了,那自己就必須加大力度,進攻,再進攻!
“先說民心易變。若是招安事成,東南百姓可能確實會滿足于當下的和平,并一時將視部堂大人為萬家生佛。
可部堂大人不要忘記,汪直、徐海為首的倭寇禍亂東南數十年,造下了多少殺孽血仇,哪家哪戶沒有遠親近鄰死于倭寇之手?
三年五載,當和平安逸變成稀松平常后,部堂大人試想一下,會有多少人重新想起那份血海深仇,并為此遷怒歸罪于當初‘招安靖綏’的您呢?
而彼時,朝堂之上的敵人,會不會借著這股民意,趁勢攻訐和摧毀您呢?!”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主旋律。
作為左右逢源、玩弄人心的高手,胡宗憲不得不承認童養銳的對的。
民心從來就不是靠著住的東西。此時可以載舟,換到彼時,也能覆舟!
不過,他并非沒有想過這些,也不認為這些有何要緊的。
天下大小事,雖然件件都是所謂“本著為國為民”,可哪有一件真正由民心左右的?
永遠是自上而下罷了!
所以,就算民心反復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畢竟,這招安的背后,實質上是——
“咳咳,閣下說的不無道理。但民心如草,本就搖擺不定。胡某雖然才疏智短,但忠心可鑒,就算最終落得千夫所指、罵名滾滾,陛下和朝廷也必會體察——”
然而,就當胡宗憲覺得眼前這小火汁有點東西、但不太多,
準備將他好好批判一番的時候,卻不料自己再次被對方的話術預判攔截了。
“部堂大人,可是除了民心外,更有天意難測啊!”
“閣下……什么意思”
“部堂大人,我的意思您應該明白,”面對胡宗憲突然冒出的遲疑,童養銳卻愈發單刀直入,“我知道,招安汪直、徐海正是陛下的意思,可陛下的意思,就不會變嗎?!”
噌!
胡宗憲騰地一下,猛然站了起來!
這位主宰半壁江山、城府深不可測,本應遇到何事都喜怒無形的封疆大吏,
已經全然失去了表情管理能力,滿臉都是壓抑不住的震驚之色。
而事實上,從童養銳說出“正是陛下的意思”開始,他的大腦就已經宕機了
——不可能,這絕對不可能!
不管這家伙是誰,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知曉這次招安的內情啊!
即便放眼朝堂之上,除了陛下,首輔嚴嵩嚴閣老,
對了,還有被拿來裝樣子的陶仲文,絕對不會有更多人知道這件事!
這家伙,難道真的是嚴閣老或者陶仲文的人,比如私生子什么的?
不對,就算這樣,也還是不可能!
別說私生子,就算是嚴閣老的親生兒子、小閣老嚴世蕃都不會知道這回事,
至于陶仲文這個集千年狐貍與萬年烏龜一體、將滑字訣和茍字訣練到極致的家伙,更不可能泄密!
不知不覺之間,他已經對面前這個青年人生出了完全看不透的未知,甚至說,敬畏感。
“閣下,究竟還知道多少!”
胡宗憲這幅表情落在童養銳眼中,終于讓他松了口氣。
媽耶,看來我賭對了!
原來,斷定招安汪直、徐海等倭寇頭目是嘉靖本人默許,甚至支持的,僅僅是童養銳的猜測,
一個超級大膽,甚至顛覆歷史的猜測!
但這一切也是基于他熟讀《明史》,對于嘉靖、胡宗憲等人性格、行事方式的洞察了解。
首先是胡宗憲。從種種經歷來看,他的確是一個黑白通吃、清濁均沾的雙面人物,但不可否認,他同時也是很會明哲保身的家伙。
歷史上,在嚴嵩嚴世蕃父子為首的嚴黨倒臺后,
作為嚴黨頭號大將,胡宗憲自然成為眾矢之敵,“倒嚴派”誓要斬盡殺絕的對象,
可盡管貪污軍餉、橫征濫稅等種種罪狀確鑿,可胡宗憲僅僅被罷免官職就全身而退,
說明他在平日壞事做盡的同時,清楚地知道并小心避開了嘉靖的紅線與雷點。
然而,就是這么有底線有分寸的家伙,居然在罷官兩年后,又被彈劾“假擬圣旨”這種重罪
怎么看怎么想,童養銳都覺得再借胡宗憲這老狐貍一百個腦袋,他都沒有假擬圣旨的膽子!
那么問題就來了,
這所謂的假擬圣旨中,到底講了什么事?
其次,這圣旨,真的是假擬的嗎?
以及,嘉靖怎么不再憐惜胡宗憲,而是迅速將他下獄了?
在童養銳看來,這些疑點指向了同一個答案,胡宗憲從來就沒有假擬什么圣旨!
壓根就是嘉靖出爾反爾,讓胡宗憲吃了個啞巴虧,
才會讓后者在獄中“被自殺”前,留下了“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的絕筆!
那么,繼續推測,嘉靖出爾反爾了什么?
以及,他貴為皇帝,干嘛要出爾反爾呢?
這就要從著名“道君皇帝”——嘉靖帝的個性講起了。
由于這位仁君的事跡太過出名,差點被宮女勒死什么的,放眼歷代皇帝中也是獨一份炸裂了,
所以也就不用說的太多,簡單歸納起來就是刻薄寡恩、愛財如命、好大喜功、沽名釣譽。
因此,可以試想一下,
當為害東南沿海多年、手上沾滿無數鮮血亡魂的倭寇頭目汪直、徐海向朝廷拋出招安的意向時,嘉靖皇帝多半不會想著為百姓報仇雪恨什么的
——而是會想:想招安?你丫的給錢不,能給朕多少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