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衡全3冊(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邱鋒 常孫昊田譯注
- 10669字
- 2024-04-12 15:15:54
累害篇第二
【題解】
累害,是毀傷損害的意思。本篇主要闡述才能卓絕品行高尚的人才之所以受壓抑、被埋沒,并不是他們品行惡劣才智低下,而是遭逢到外來毀傷,受到損害。
作者認(rèn)為,累害主要來自鄉(xiāng)里與朝廷兩個(gè)方面,“鄉(xiāng)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累生于鄉(xiāng)里,害發(fā)于朝廷”。因?yàn)榧刀手顺3_M(jìn)行誹謗和陷害,而君主與長官又很糊涂,是非不分,加之世人趨炎附勢,使得善于喬裝打扮弄虛作假的“邪偽之人”受到稱贊,得到重用。而俊杰之士卻遭到庸人的不解和指責(zé),處于仕宦稽留不遇、行節(jié)毀傷不全、罪過累積不除、聲名暗昧不明的境地。由于當(dāng)時(shí)官場上“公侯已下,玉石雜糅”,而人才又往往“善惡相苞”,所以作者希望當(dāng)權(quán)之士能夠破石拔玉,棄惡取善,不拘一格選薦人才。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進(jìn)①,行節(jié)有毀傷不全②,罪過有累積不除,聲名有暗昧不明③,才非下,行非悖也④,又知非昏⑤,策非昧也⑥,逢遭外禍,累害之也⑦。非唯人行⑧,凡物皆然,生動之類⑨,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內(nèi)。夫不本累害所從生起,而徒歸責(zé)于被累害者,智不明,暗塞于理者也⑩。物以春生,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馬踐根,刀鐮割莖,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之類,遇害不遂,不得生也。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捐飯之味,與彼不污者鈞?,以鼠為害,棄而不御?。君子之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shí)也,俱由外來,故為累害?。
【注釋】
①稽留:停留。進(jìn):晉升,當(dāng)官被提升。
②行節(jié):品行節(jié)操。毀傷:詆毀中傷。全:完美。
③暗昧不明:隱晦不明。
④悖:違背。
⑤知:同“智”。昏:糊涂。
⑥策:計(jì)謀。昧:愚昧。
⑦累害:毀傷,損害。
⑧行(háng):列,類。
⑨生動:生物。
⑩暗塞:愚昧不明。
?涉:入。此指爬入。
?捐:舍棄,拋棄。
?鈞:通“均”,同樣的。
?御:進(jìn)。此指吃。
?為:謂,稱為。
【譯文】
大凡有人做官被遷延得不到晉升,品行節(jié)操遭詆毀中傷而不完美,罪行過失被累積而不得免除,名望聲譽(yù)因此隱晦不明,這并非是因?yàn)椴胖堑拖拢鞣菫椋膊皇且驗(yàn)轭^腦愚笨,缺少謀略,而是逢遭外禍,受到損害的緣故。不僅人是這樣,大凡萬物都會如此,有生命能活動的物類,都會受到損害。這種接連的損害來自外界,不是出自被害者自身。所以不去追究損害產(chǎn)生的原因,而僅僅指責(zé)那些被損害者,這是頭腦糊涂,不明事理的人。讓莊稼在春天生長,這是人力可以保證的;但是到秋天有好收成,卻是人力不能保證的。突然間被牛馬踩壞了根,被鐮刀割斷了莖,得不到正常發(fā)育,到了秋天就沒有收成。莊稼沒有收成,是因?yàn)橛龅絺Γ荒茼樌L。老鼠爬到了飯里,就把飯扔掉不吃。被扔掉的飯和未被弄臟的飯的味道是一樣的,只是因?yàn)楸焕鲜笈K,才扔掉不吃。品行正直的人遇到接連的損害,和那些沒有收成的莊稼,被扔掉的飯食,是同一種情況,損害都是由外而來,所以被稱為“累害”。
修身正行,不能來福①;戰(zhàn)栗戒慎②,不能避禍。禍福之至,幸不幸也。故曰:“得非己力,故謂之福;來不由我,故謂之禍。”不由我者,謂之何由?由鄉(xiāng)里與朝廷也。夫鄉(xiāng)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累生於鄉(xiāng)里,害發(fā)於朝廷,古今才洪行淑之人遇此多矣③。
【注釋】
①來:招來,招致,后多作“徠”。
②戒慎:警惕謹(jǐn)慎。
③才洪行淑:才能卓絕品行高尚。洪,大。淑,善良,美好。
【譯文】
修養(yǎng)身心端正行為,不能招來福報(bào);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謹(jǐn)慎,不能躲避災(zāi)禍。禍福的到來,只是幸運(yùn)與不幸運(yùn)的事。所以說:“得到福報(bào)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因此說它是福;遇到災(zāi)禍不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所以說它是禍。”不因?yàn)樽约海鞘浅鲇谑裁丛蚰兀渴且驗(yàn)猷l(xiāng)里與朝廷。在鄉(xiāng)里有三累,在朝廷有三害。累產(chǎn)生在鄉(xiāng)里,害發(fā)生于朝廷,古往今來才能卓絕品行高尚的人很多都遭遇過這種情況。
何謂三累三害?
凡人操行,不能慎擇友。友,同心恩篤①,異心疏薄②,疏薄怨恨,毀傷其行,一累也。人才高下,不能鈞同,同時(shí)并進(jìn)③,高者得榮,下者慚恚④,毀傷其行,二累也。人之交游,不能常歡,歡則相親,忿則疏遠(yuǎn),疏遠(yuǎn)怨恨,毀傷其行,三累也。位少人眾,仕者爭進(jìn),進(jìn)者爭位,見將相毀⑤,增加傅致⑥,將昧不明,然納其言⑦,一害也。將吏異好⑧,清濁殊操⑨,清吏增郁郁之白⑩,舉涓涓之言?,濁吏懷恚恨,徐求其過?,因纖微之謗,被以罪罰,二害也。將或幸佐吏之身?,納信其言,佐吏非清節(jié),必拔人越次?。迕失其意?,毀之過度;清正之仕?,抗行伸志?,遂為所憎,毀傷於將,三害也。夫未進(jìn)也,身被三累?;已用也,身蒙三害,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顏回、曾參不能全身也?。
【注釋】
①恩篤:感情深厚。
②疏薄:疏遠(yuǎn)冷淡。
③并進(jìn):同時(shí)去做官。
④慚恚(huì):羞慚怨恨。
⑤將:即郡守,因當(dāng)時(shí)郡守兼領(lǐng)武事,故習(xí)慣上稱“將”。
⑥傅致:附益而引致、羅織。傅,通“附”,附益,增益。致,達(dá)到。
⑦然納:相信采納。
⑧將吏:將的下級官吏。異好:愛好各異。
⑨清濁殊操:操行好壞不同。清,清高,此指品德好。濁,污濁,此指品德壞。殊,不同。
⑩郁郁:美好貌。
?涓涓:清白純潔。
?徐:緩,慢慢地。
?幸:寵信。佐吏:地方長官的僚屬。
?越次:不遵照常規(guī),任意提拔。
?迕(wǔ):違背。失:不符合。
?仕:此指官吏。
?抗:正直,高尚。伸:展開,此處引申為志向遠(yuǎn)大。
?被:遭受。
?孔丘(前551—前479):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shí)魯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墨翟(dí,約前468—前376):即墨子,名翟,戰(zhàn)國時(shí)宋國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顏回(前521—前490):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春秋時(shí)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xué)生,后被尊為“復(fù)圣”。曾參(shēn):即曾子,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以孝著稱,后被尊為“宗圣”。
【譯文】
什么叫三累三害?
就一個(gè)人的操守而言,在交友時(shí)往往不能謹(jǐn)慎地選擇。朋友,思想一致情感就深厚,思想不一致就疏遠(yuǎn)淡薄,疏遠(yuǎn)淡薄就會產(chǎn)生怨恨,因此詆毀中傷他的行為,這是一累。人有才能高下之分,不可能一樣,如果同時(shí)去做官,才能高的得到榮譽(yù),才能低的就會感到羞慚怨恨,因此詆毀中傷他的行為,這是二累。人們相互交往,不能總是保持融洽,融洽時(shí)就親愛,產(chǎn)生隔閡時(shí)就疏遠(yuǎn),疏遠(yuǎn)就會產(chǎn)生怨恨,因此詆毀中傷他的行為,這是三累。職位少而想要做官的人多,做官的人爭著要晉升,升官的人又要爭勢位,因此在郡守那里相互詆毀,捏造羅織罪名,郡守暗昧不明,聽信了這些話,這是一害。官吏喜好不同,操行好壞各異,品德高尚的官吏名聲愈加美好,不斷提出高明的建議,品德低下的官吏心懷記恨,慢慢地等待機(jī)會找到他的過錯(cuò),利用一些小的誹謗,就給他加上罪名,這是二害。有的郡守寵信僚屬,聽從他們的意見,僚屬并不清白剛正,一定會違反制度任意提拔親近之人。對于不順從他們心意的,一定會大肆詆毀;清廉高尚的官吏,品行高尚,志向遠(yuǎn)大,于是為僚屬所忌恨,在郡守那里詆毀中傷他們,這是三害。還沒有做官,就已經(jīng)遭受三累;待到做了官,又蒙受三害,即便是孔子、墨子也不能幸免,顏回、曾參也不能保全自己啊。
動百行,作萬事,嫉妒之人,隨而云起①,枳棘鉤掛容體②,蜂蠆之黨③,啄螫懷操④,豈徒六哉?六者章章⑤,世曾不見⑥。夫不原士之操行有三累⑦,仕宦有三害,身完全者謂之潔,被毀謗者謂之辱⑧;官升進(jìn)者謂之善,位廢退者謂之惡。完全升進(jìn)⑨,幸也,而稱之⑩;毀謗廢退,不遇也?,而訾之?。用心若此,必為三累三害也?。
【注釋】
①云起:如云涌起,比喻大量出現(xiàn)。
②枳(zhǐ)棘:多刺的灌木。此句當(dāng)與下句“蜂蠆之黨,啄螫懷操”對文,故疑“枳棘”后有缺文。容體:容貌體態(tài),身體。
③蜂蠆(chài):泛指有毒刺的螫蟲。蠆,蝎子一類的毒蟲。黨:類。
④啄:叮咬。螫(shì):蜂、蝎等毒蟲用毒刺蜇刺人或動物。懷操:操守。懷,抱,守。
⑤六者:指三累三害。章章:昭著貌。章,明顯,顯著。
⑥曾:卻。
⑦原:推求本源,推究分析。士:即處士,沒做官的讀書人。
⑧辱:污濁。
⑨完全:完美,完善。此指未曾受到毀傷。
⑩稱:贊美。
?不遇:不得志,未被賞識。
?訾(zǐ):詆毀。
?為:助長。
【譯文】
只要是多出力,多做事,妒忌的人,就會如風(fēng)起云涌般出現(xiàn),像荊棘刮傷人的身體,像蜂蝎一類的毒蟲蜇人一樣,詆毀人的操守,又豈止三累三害這六種呢?這六種傷害再明顯不過,人們卻視而不見。不推本溯源地分析處士的操行會受到三累,做官的人會受到三害,對于沒有遭到誹謗的就說他高潔,遭到誹謗的就說他污濁;職位晉升的就說他品行優(yōu)良,職位降黜的就說他品行不端。沒有遭受毀傷而升官的,是幸運(yùn),于是被贊美;受到誹謗被降黜的,是不得志,于是被詆毀。如果存心如此,必定會助長三累三害。
論者既不知累害所從生,又不知被累害者行賢潔也①,以涂搏泥②,以黑點(diǎn)繒③,孰有知之④?清受塵,白取垢,青蠅所污,常在練素⑤。處顛者危⑥,勢豐者虧⑦,頹墜之類⑧,常在懸垂⑨。屈平潔白⑩,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固庸能也?。偉士坐以俊杰之才?,招致群吠之聲。夫如是,豈宜更勉奴下?,循不肖哉??不肖奴下,非所勉也,豈宜更偶俗全身以弭謗哉??偶俗全身,則鄉(xiāng)原也?。鄉(xiāng)原之人,行全無闕?,非之無舉?,刺之無刺也?。此又孔子之所罪?,孟軻之所愆也(21)。
【注釋】
①“論者既不知累害所從生”二句:此處原缺“所從生又不知被累害”九字,據(jù)《初學(xué)記》卷二十一引《論衡》文補(bǔ)。
②涂:粉刷物品。搏:通“傅”,附著。
③點(diǎn):污。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總稱。
④有:通“又”。
⑤練素:白絹。
⑥顛:高處。
⑦豐:滿。
⑧頹墜:墜落。
⑨懸垂:吊掛下垂。
⑩屈平(約前340—前278):即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時(shí)楚國大夫,著名詩人。
?“邑犬群吠”幾句:出自屈原《九章·懷沙》:“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態(tài)也。”邑犬群吠,指鄉(xiāng)邑的狗成群地吠叫,比喻庸人對不理解的觀點(diǎn)進(jìn)行群起攻擊。固,原本。庸能,即“庸態(tài)”,庸人的常態(tài)。
?偉士:才智卓異之人。坐:因,由于。
?奴下:才能低下之人。奴,通“駑”,愚笨。
?循:順著。此指逢迎。不肖:不成材、不正派之人。
?偶俗:迎合世俗。全身:保全自身。弭(mǐ):止,息。
?鄉(xiāng)原:亦作“鄉(xiāng)愿”,指鄉(xiāng)里中貌似謹(jǐn)厚,而實(shí)與流俗合污的偽善者。
?闕:過錯(cuò),缺點(diǎn)。
?舉:提出。
?刺:斥責(zé)。
?孔子之所罪:典出《論語·陽貨》:“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罪,譴責(zé)。
(21)孟軻之所愆(qiān):典出《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愆,罪過,此指怪罪。
【譯文】
議論者既不知道累害之所以產(chǎn)生的原因,又不知道被累害的人操行的賢能純潔,究竟是涂料抹在了泥巴上,還是黑色玷污了繒帛,又有誰知道呢?干凈的東西容易沾染灰塵,潔白的東西容易被弄臟,被蒼蠅污染的,常常是潔白的絲絹。處于高處的容易遇到危險(xiǎn),處于飽滿狀態(tài)的容易虧缺,墜落的物體,常常處于懸掛的狀態(tài)。屈原品行高潔,就像村里的群犬狂吠,是因?yàn)樗鼈兛吹搅似婀值臇|西;誹謗英雄懷疑豪杰,本就是庸人的慣伎。卓異之士因?yàn)閾碛薪艹龅牟胖牵哉兄掠谷说脑g毀。像這樣,豈不是更加鼓勵那些才能低下之人,逢迎那些不正派之人的嗎?不正派沒才能的人,是不能鼓勵的,難道為了保全自身而要去迎合世俗以求制止誹謗嗎?迎合世俗保全自身,這是鄉(xiāng)原。鄉(xiāng)原之人,看似行為完美無缺,想要批評他們又挑不出毛病,想要譏刺他們又無可指責(zé)。這就是被孔子譴責(zé)過的,被孟子認(rèn)為有罪過的人。
古賢美極,無以衛(wèi)身。故循性行以俟累害者①,果賢潔之人也!極累害之謗②,而賢潔之實(shí)見焉③。立賢潔之跡,毀謗之塵安得不生?弦者思折伯牙之指④,御者愿摧王良之手⑤。何則?欲專良善之名,惡彼之勝己也。是故魏女色艷,鄭袖鼻之⑥;朝吳忠貞,無忌逐之⑦。戚施彌妒,蘧除多佞⑧。是故濕堂不灑塵⑨,卑屋不蔽風(fēng);風(fēng)沖之物不得育⑩,水湍之岸不得峭。如是?,牖里、陳蔡可得知?,而沉江蹈河也?。以軼才取容媚于俗?,求全功名于將,不遭鄧析之禍?,取子胥之誅?,幸矣。孟賁之尸?,人不刃者?,氣絕也。死灰百斛?,人不沃者?,光滅也。動身章智(21),顯光氣於世(22);奮志敖黨(23),立卓異于俗(24),固常通人所讒嫉也。以方心偶俗之累(25),求益反損,蓋孔子所以憂心,孟軻所以惆悵也。德鴻者招謗,為士者多口(26)。以休熾之聲(27),彌口舌之患(28),求無危傾之害,遠(yuǎn)矣。
【注釋】
①循:遵守,沿襲。性行:本性與行為。俟:等待。
②極:盡。
③見:同“現(xiàn)”,顯露。
④弦者:彈琴之人。伯牙:傳說中春秋時(shí)楚國人,善鼓琴,技藝高超。
⑤御者:駕車之人。王良:傳說中春秋時(shí)晉國人,擅長駕馭馬車。
⑥“魏女色艷”二句:戰(zhàn)國時(shí)楚懷王得到一個(gè)魏國的美女,王后鄭袖害怕失寵,設(shè)計(jì)陷害魏女,導(dǎo)致懷王下令將魏女的鼻子割掉。鼻,此處用作動詞,即“劓”,古代的一種割去鼻子的刑罰。事參見《戰(zhàn)國策·楚策四》《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六微》。
⑦“朝吳忠貞”二句:春秋時(shí)蔡國大夫朝吳曾為楚平王效勞立功,遭楚國大夫費(fèi)無忌嫉恨,他向楚平王進(jìn)獻(xiàn)讒言,朝吳被驅(qū)逐出楚國。事參見《左傳·昭公十五年》。
⑧“戚施彌妒”二句:戚施與蘧除本指身有殘疾而不能仰視和俯視之人。此處皆比喻心懷嫉妒善于諂諛獻(xiàn)媚之人。戚施,駝背。借指諂諛獻(xiàn)媚的人。彌,充滿,多。蘧(qú)除,身有殘疾不能俯視的人。佞,巧言諂媚。
⑨灑塵:灑水以浥塵。
⑩沖:沖擊。
?如是:據(jù)上下文,疑“如”前脫“夫”字。
?牖(yǒu)里:即羑里,又名“羑都”,在今河南安陽湯陰北,羑水經(jīng)城北東流。傳說為商紂王囚禁周文王之地。牖,通“羑”。陳蔡:指孔子周游列國時(shí)被困于陳國、蔡國之間事。此處借牖里、陳蔡比喻人處于危難困頓之境。
?沉江:指戰(zhàn)國時(shí)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之事。蹈河:指傳說中的賢人申徒狄進(jìn)諫未被聽從,抱石投河而死之事。“河”字后疑有脫誤。事見《莊子·盜跖》《淮南子·說山訓(xùn)》。
?軼才:亦作“軼材”,過人的才能。容:容納。媚:喜愛。
?鄧析(前545—前501):春秋時(shí)鄭國大夫。曾欲改舊制,私造《竹刑》,為鄭國采用,后被鄭國執(zhí)政大夫駟歂處死。事見《左傳·定公九年》。
?子胥(前559—前484):即伍子胥,名員,字子胥,亦稱申胥,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曾助吳國打敗楚國,后因多次勸諫吳王夫差,被夫差賜死。
?孟賁(bēn):古代有名的勇士,相傳其力大無窮,能生拔牛角。
?刃:殺,砍。
?死灰:完全熄滅的火灰。斛:古代容量單位,漢代十斗為一斛。
?沃:用水澆。
(21)動身:有所行動。章智:顯露智慧。
(22)光氣:光彩,光輝。此處形容人的才智。
(23)奮志敖黨:奮發(fā)的心志在人群中顯得孤傲不群。奮志,奮發(fā)的心志。敖黨,在人群中顯得孤傲不群。敖,同“傲”。
(24)卓異:出眾,高出于一般。
(25)方:正。偶俗:與俗人共處。
(26)士:這里指有才學(xué)的人。多口:多嘴,比喻遭受多方面的口舌攻擊。
(27)休熾(chì):美盛也。休,美好。熾,興盛,昌盛。聲:名聲,聲譽(yù)。
(28)彌:通“弭”,制止。
【譯文】
古代有著極高操行的賢人,也無法保護(hù)自己。所以遵循自己的本性行事以等待累害到來的人,才真是純潔賢良的人!極盡累害的毀謗,賢良高潔的品行才愈加顯現(xiàn)。有了賢良高潔的行跡,怎能不生出詆毀誹謗的塵垢呢?彈琴的人都想要折斷伯牙的手指,駕車的人都想要摧殘王良的雙手。這是為什么?想要獨(dú)占美名,而厭惡別人超過自己。所以魏女容貌艷麗,就被鄭袖陷害割了鼻子;朝吳忠誠堅(jiān)貞,就被費(fèi)無忌進(jìn)讒言驅(qū)逐出國。戚施心懷嫉妒,蘧除巧言諂媚。所以潮濕的堂室不需要灑水除塵,矮小的屋子用不著遮風(fēng);被急風(fēng)吹襲的作物不能正常生長,被湍水沖刷的河岸不會陡峭。如此,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孔子被困于陳蔡之間,屈原自沉于汨羅江,申徒狄抱石投河之事就可以理解了。憑借過人的才能求得世俗的接納與歡喜,向郡守求取功名,不遇到像鄧析那樣的災(zāi)禍,不招致像伍子胥那般的誅殺,就算是幸運(yùn)的了。孟賁的尸體,人們不再砍殺,是因?yàn)樗呀?jīng)斷了氣;燃盡后的火灰再多,人們不再往上面澆水,是因?yàn)榛鹧嬉呀?jīng)熄滅。有所行動就顯露智慧,在社會中表現(xiàn)出超人的才智;奮發(fā)的志向在人群中顯得孤傲不群,在俗眾中顯得卓越不凡,這本來就會遭到讒害嫉妒。以方正之心與俗人共處受到累害,想要求得好處卻遭受損害,這是孔子之所以憂心,孟子之所以惆悵的原因。品德高尚的人容易招致毀謗,有學(xué)問的人容易遭到口舌的非議。想憑借美好的聲譽(yù),來制止別人口舌帶來的禍患,以求避免傾覆的禍害,這太難了。
臧倉之毀未嘗絕也①,公伯寮之溯未嘗滅也②。垤成丘山③,污為江河矣④。夫如是,市虎之訛⑤,投杼之誤⑥,不足怪;則玉變?yōu)槭榛癁榈[,不足詭也⑦。何則?昧心冥冥之知使之然也⑧。文王所以為糞土⑨,而惡來所以為金玉也⑩,非紂憎圣而好惡也?,心知惑蔽?。蔽惑不能審?,則微子十去?,比干五剖?,未足痛也。故三監(jiān)讒圣人?,周公奔楚?;后母毀孝子,伯奇放流?。當(dāng)時(shí)周世孰有不惑乎?后《鴟鸮》作?,而《黍離》興?,諷詠之者(21),乃悲傷之。故無雷風(fēng)之變,周公之惡不滅(22);當(dāng)夏不隕霜,鄒衍之罪不除(23)。德不能感天,誠不能動變(24),君子篤信審己也(25),安能遏累害於人(26)?
【注釋】
①臧倉之毀:臧倉,戰(zhàn)國時(shí)魯國人,魯平公的寵臣。曾向魯平公進(jìn)讒詆毀孟子。后遂以臧倉比喻進(jìn)讒害賢的小人。事見《孟子·梁惠王下》。
②公伯寮之溯: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春秋時(shí)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曾向季桓子誹謗子路。溯,通“愬”,詆毀,誣陷。事見《論語·憲問》。
③垤(dié):小土堆。
④污:停積不流的水,也指小水塘。
⑤市虎之訛:戰(zhàn)國時(shí),魏國人龐恭問魏王:“如果有一人說市集上有老虎,你信嗎?”魏王回答:“我不信。”龐恭又問:“兩個(gè)人說呢?”王回答:“我也不信。”龐恭再問:“三個(gè)人說呢?”王回答:“我信。”龐恭說:“市集上本無老虎,三人言而成虎。”后以市虎比喻流言蜚語。訛,謠言。事見《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
⑥投杼(zhù)之誤:有個(gè)與曾參同名者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她兒子殺了人。她不信,繼續(xù)織布。接連又有兩個(gè)人來報(bào)信,她就相信了,于是扔下手中的梭子,跳墻逃跑。后以“投杼”比喻謠言眾多,動搖了對最親近者的信心。杼,織布機(jī)上的梭子。事見《戰(zhàn)國策·秦策二》。
⑦詭:怪異,奇異。
⑧昧心:違背良心。冥冥:昏昧,形容無知。
⑨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朝的奠基者。
⑩惡來:商紂王的大臣,以勇力而聞名,后被周武王處死。
?紂:即帝辛,子姓,名受,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或“商紂王”。
?心知:心智。知,同“智”。惑蔽:因受蒙蔽而糊涂。
?審:明白,知悉。
?微子:子姓,名啟,后世稱微子、微子啟、宋微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庶兄。因見紂淫亂將亡,數(shù)諫,紂不聽,遂出走。周滅商,被封于宋,為宋國之始祖。事見《史記·殷本紀(jì)》。
?比干: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相傳因?qū)抑G紂王,被紂王剖心而死。事見《史記·宋微子世家》。
?三監(jiān):周武王滅商后,將商王舊地分給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監(jiān)管,稱“三監(jiān)”。圣人:此處指周公。名姬旦,一稱叔旦,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因其封地在周,故稱周公。
?周公奔楚:傳說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執(zhí)政。管叔、蔡叔散布流言,成王懷疑其謀反,周公逃亡楚國。事見《史記·魯周公世家》。
?“后母毀孝子”二句:伯奇,相傳為西周宣王時(shí)重臣尹吉甫長子。因后母譖害,被父放逐。自傷無罪而見放逐,乃作琴曲《履霜操》以述懷。吉甫感悟,遂求伯奇,射殺后妻。事見《初學(xué)記》卷二引漢蔡邕《琴操·履霜操》。
?《鴟鸮》(chī xiāo):《詩經(jīng)·豳風(fēng)》中的一首詩,傳說是周公遭讒言后為表白自己的忠誠而寫。
?《黍離》:《詩經(jīng)·王風(fēng)》中一首詩,傳說是伯奇被放逐后,其弟伯封想念他而寫的。興:作。
(21)諷詠:誦讀吟詠。
(22)“故無雷風(fēng)之變”二句:傳說周武王病,周公祈禱,愿替武王死,祈畢將禱詞收藏。周武王死后,周公攝政,成王因受流言影響,懷疑周公,周公懼讒言而奔楚,時(shí)天降風(fēng)雷。成王發(fā)現(xiàn)周公禱詞,知其忠心,于是召回周公。事見本書《感類篇》。
(23)“當(dāng)夏不隕霜”二句:鄒衍在燕國時(shí),深受燕昭王敬重,后因受讒入獄,仰天長嘆,感動上天,五月降霜。隕,降落。鄒衍,戰(zhàn)國末期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事見本書《感虛篇》《變動篇》。
(24)動變:變動,變異。
(25)審己:嚴(yán)格要求自己。
(26)遏:阻止,制止。
【譯文】
臧倉式的詆毀沒有停止過,公伯寮式的誣陷也不曾消失。小土堆會漸壘成高山,小池塘也會蓄積為江河。像這樣,關(guān)于市虎的謠言,投杼的誤傳,就不足為怪了;把美玉當(dāng)作石頭,視珠璣為礫石,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是為什么呢?是因?yàn)楸畴x了心性而無知昏昧所導(dǎo)致。把周文王當(dāng)作糞土,卻將惡來視為金玉,并不是殷紂王厭憎圣人而喜歡壞人,而是心智被蒙蔽。心智糊涂而不能明辨是非,就算微子出走十次,比干被剖心五回,也不會感到痛心。所以三監(jiān)造謠中傷周公,周公就逃亡楚地;后母詆毀孝子,伯奇就遭到流放。當(dāng)時(shí)周朝的人又有誰不被迷惑呢?此后有了《鴟鸮》的創(chuàng)作,《黍離》的產(chǎn)生,吟誦之人才哀悼他們。所以如果沒有天降風(fēng)雷的變故,周公的惡名不會被消除;沒有炎夏的霜降,鄒衍的罪過也得不到洗刷。德行不能感動上天,志誠不能產(chǎn)生自然的奇跡,君子又嚴(yán)格要求自己,那怎么能制止別人的累害呢?
圣賢不治名①,害至不免辟②,形章墨短③,掩匿白長④;不理身冤,不弭流言,受垢取毀⑤,不求潔完,故惡見而善不彰,行缺而跡不顯⑥。邪偽之人,治身以巧俗⑦,修詐以偶眾⑧。猶漆盤盂之工⑨,穿墻不見⑩;弄丸劍之倡?,手指不知也。世不見短,故共稱之;將不聞惡,故顯用之?。夫如是,世俗之所謂賢潔者,未必非惡;所謂邪污者,未必非善也。
【注釋】
①治名:謀求虛名。
②辟:躲避。
③形章:彰顯,張揚(yáng)。墨短:缺點(diǎn)和短處。
④白長:優(yōu)點(diǎn)和長處。
⑤受垢取毀:遭到污蔑和誹謗。垢,恥辱。毀,誹謗。
⑥跡:事跡。此指高尚的事跡。
⑦治身:修身。此指修飾自己。巧俗:偽裝以迎合世俗。巧,矯飾,偽裝。
⑧偶眾:迎合大眾。偶,迎合,投合。
⑨盂:盛水的器皿。工:工匠。
⑩穿墻不見:指盤盂的邊壁上原來有洞,涂上漆就看不出來了。穿,洞,孔。墻,墻壁,此指“盤盂”的邊壁。
?丸劍:古代雜技名,表演時(shí)使用鈴和劍。倡:古代表演歌舞雜戲的藝人。
?顯用:重用。
【譯文】
圣賢不求取虛名,禍害來臨時(shí)也不躲避,缺點(diǎn)和短處被宣揚(yáng),優(yōu)點(diǎn)和長處卻被掩蓋起來;不辯護(hù)身負(fù)的冤屈,不制止流言非議,遭受詬病和毀謗,卻不求恢復(fù)自己高尚完美的聲譽(yù),所以缺點(diǎn)被顯露而優(yōu)點(diǎn)卻得不到張揚(yáng),只顯出品行的缺陷,卻看不見高尚的事跡。奸邪詐偽之人,善于裝腔作勢來迎合世俗,玩弄虛假手段來討好眾人。這就像給盤盂上漆的工匠,盤盂邊壁上的孔洞涂上漆以后就看不出來了;像玩弄雜技的藝人,旁人看不出他們手指上的動作。人們看不到他們的缺點(diǎn),所以一起稱譽(yù)他們;郡守聽不到他們的惡行,所以重用他們。如此看來,世俗所謂的賢能高尚的人,未必不是壞人;所謂邪惡污濁的人,未必不是好人。
或曰:“言有招患,行有召恥。”①所在常由小人②。夫小人,性患恥者也③,含邪而生,懷偽而游④,沐浴累害之中⑤,何招召之有?故夫火生者不傷濕⑥,水居者無溺患。火不苦熱,水不痛寒,氣性自然焉。招之⑦,君子也,以忠言招患,以高行招恥,何世不然?
【注釋】
①“言有招患”二句:出自《荀子·勸學(xué)》:“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此處“招”“召”二字系誤倒。
②所在:原因,緣由。
③性:生,生來。
④游:交往,來往。
⑤沐浴:浸透。此處比喻沉浸在某種環(huán)境中。
⑥不傷:不怕。濕:據(jù)文意,疑為“燥”之誤(劉盼遂說)。
⑦招之:據(jù)上下文,此“招”前奪一“召”字(黃暉說)。
【譯文】
有人說:“言語有時(shí)會招來禍患,行為有時(shí)會招致恥辱。”這往往是因?yàn)橛行∪舜嬖凇P∪松鷣砭蛶е溁己蛺u辱,體含邪惡而降生,心懷虛偽與人交往,全身上下都浸透著累害,怎么談得上招患惹恥?所以那些火里產(chǎn)生的東西不怕燥,水里生活的東西不怕淹。火不懼熱,水不怕寒,性格秉性自然如此。招攬禍患的,是君子,因忠貞守信而招來禍患,因行為高尚而招致恥辱,哪個(gè)時(shí)代不是這樣呢?
然而太山之惡①,君子不得名②;毛發(fā)之善,小人不得有也。以玷污言之③,清受塵而白取垢;以毀謗言之,貞良見妒④,高奇見噪⑤;以遇罪言之,忠言招患,高行招恥;以不純言之,玉有瑕而珠有毀⑥。焦陳留君兄⑦,名稱兗州⑧,行完跡潔,無纖芥之毀⑨,及其當(dāng)為從事⑩,刺史焦康絀而不用?。何則?眾好純譽(yù)之人,非真賢也。公侯已下?,玉石雜糅;賢士之行,善惡相苞?。夫采玉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夫如是,累害之人負(fù)世以行?,指擊之者從何往哉??
【注釋】
①太山之惡:形容罪大惡極。太山,即泰山,在今山東泰安北,為五岳中的東岳。
②名:占有。
③玷污:弄臟,污損。玷,玉石上的污點(diǎn)。
④見:被。
⑤高奇:高超杰出。噪:大聲喧嚷。此指叫罵指責(zé)。
⑥瑕:玉上的斑點(diǎn)。毀:缺陷,殘缺。
⑦焦陳留君兄:當(dāng)作“陳留焦君貺”。陳留,郡名。西漢置,治所在陳留縣(今河南開封東南)。焦貺(kuàng),東漢人,曾做過博士和河?xùn)|太守,有門徒數(shù)百人。
⑧名稱:聲名稱譽(yù)。此指出名。兗州:州名。西漢元封五年(前106)置,為十三刺史部之一,在今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
⑨纖芥:亦作“纖介”,形容細(xì)微。
⑩從事:官名。漢代刺史的佐吏,如別駕、治中等皆稱為“從事史”,通稱為“州從事”,歷代因其制。
?刺史:官名。自漢設(shè)立,本為監(jiān)察郡縣的官員,后變?yōu)榈胤杰娛滦姓L官。焦康:人名。絀(chù):通“黜”,貶斥,廢免。此句后底本有“夫未進(jìn)也,被三累,已用也,蒙三害,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顏回、曾參不能全身也”,上文已出,疑為衍文,故不重出。
?已:同“以”。
?苞:草木叢生,這里指摻雜、雜糅。
?破石拔玉:剖開石頭,取出美玉。
?負(fù):違背,違反。
?指擊:指責(zé)攻擊。
【譯文】
但是像泰山那樣大的罪惡,君子是不會有的;像毛發(fā)那樣小的好事,小人是不會有的。就玉石上的污點(diǎn)來說,潔凈的容易沾染塵灰而潔白的容易被污染;就詆毀誹謗而言,忠貞良善被嫉妒,行止高尚遭到指責(zé);就遭遇罪責(zé)而言,忠直的話招來禍患,高尚的行為招致恥辱;就不完美而言,美玉會有斑點(diǎn)而珍珠會有殘缺。陳留郡的焦貺,名望稱譽(yù)兗州,操行完美事跡清白,沒有一絲細(xì)小的差錯(cuò),當(dāng)他任刺史的佐吏時(shí),刺史焦康卻將之斥退而不任用。這是為什么?大家一致推崇的名聲高潔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賢人。公侯以下,人品好壞混雜不一;賢士的操行,善良與邪惡相互摻雜。開采玉石的人剖開石頭取出美玉,選拔官吏的人拋棄奸邪小人而選取良善之士。如果真的能夠這樣,遭受累害的人不顧世俗的非議而堅(jiān)持自己,那些指責(zé)攻擊他們的人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伎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