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衡全3冊(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邱鋒 常孫昊田譯注
- 11750字
- 2024-04-12 15:15:53
卷第一
逢遇篇第一
【題解】
本篇意圖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列舉與分析,以否認官位高低與操行清濁、才能賢愚之間存在關系,并批評了當時社會上“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的風氣。
王充指出一個人官位的高低,并不取決于他才能的大小與道德的清濁,而是受時代環境、個人追求、君主好惡等諸多內外因素的影響。一個人品德低下,也能夠“尊于桀之朝”;而即使道德高潔,也有可能“卑于堯之廷”,甚至一些并無才能,只是“形佳骨嫻,皮媚色稱”之人,也能夠得到寵幸。因此王充認為,“進者未必賢,退者未必愚”。
同時王充也駁斥了時人認為的賢人不遇在于其不會因時勢而轉變觀點的認識。王充認為一個人的才能是早已固定下來的,即使能夠跟隨世俗風氣轉變所持有的論說,這樣倉猝造就的學識也會因過于淺薄而難以被君主賞識,況且通過揣度君主的心思以求高官的做法,本就與“遇”相違背而應該被稱為“揣”,那些“節高志妙,不為利動,性定質成”的賢人,是不屑于行此方法以求得高位的。因此官位的高低并不能作為評價一個人道德才能高低的標準。
王充一生始終沉淪下僚,從未得到漢朝的重用,因此他將此篇放于《論衡》全書之首,有著其特殊的用意。
操行有常賢①,仕宦無常遇②。賢不賢,才也③;遇不遇,時也④。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⑤;能薄操濁⑥,不可保以必卑賤。或高才潔行⑦,不遇,退在下流⑧;薄能濁操,遇,在眾上。世各自有以取士⑨,士亦各自得以進⑩。進在遇,退在不遇。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潔節?,卑于堯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注釋】
①操行:節操。常:一貫。
②仕宦:做官。遇:遇合,投合,此指臣子遇到善用其才的君主或上級。
③才:才能和操行。
④時:時勢與運氣。
⑤保:保證。
⑥能薄操濁:才能低下,品行不端。
⑦或:有的人。
⑧退:據文例,疑為衍文。下流:地位低下。
⑨取士:選用人才。
⑩進:當官或被重用。
?處尊居顯:有聲望有地位,形容職位高,權勢大的人。
?抱:持有。洿(wū)行:骯臟卑劣的品行。洿,污穢,不廉潔。
?桀:夏朝末代君主,相傳是暴君。
?潔節:高尚的品行。
?堯: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
?非一:不一,各種各樣。
?賢:賢臣。惡:殘暴的君主。
?道有清濁:道德上有高下之別。
?技合:以一技之長而投合。
?色幸:憑借姿色得到寵愛。
【譯文】
人的品行節操可以一貫美善,但做官卻不一定總能受到賞識和重用。賢能與否,是才能和操行的問題;是否受到賞識和重用,靠的卻是時勢與運氣。才能卓越行為高尚,不一定保證會尊貴;才能低下品行不端,也未必就地位卑微。有的人才能卓越品德高尚,卻得不到賞識和重用,于是地位卑微;有的人才能低下品行不端,卻得到賞識和重用,位列眾人之上。每個時代都有其選取人才的方法,士人們也各有當官和晉升的途徑。做官晉升靠的是被賞識和重用,降級失職是因為不被賞識和重用。地位尊貴顯赫,未必賢能,只是得到了賞識和重用;地位卑微低下,未必愚鈍,而是沒有得到賞識和重用。所以只要被賞識和重用,即便是品行卑劣的人,也會在夏桀的朝廷上得到尊崇;不被賞識和重用,即便是品行高尚的人,也會在堯的朝廷上位卑職低。導致能否被賞識和重用的原因不止一個:有的是賢臣輔佐了暴君;有的是大才服從于小才;有的同是大才,道德上卻有高下之別;有的雖沒有道德,卻憑借一技之長合于上心而被提拔;有的沒有技能,而依仗姿色得到寵愛。
伍員、帛喜①,俱事夫差②,帛喜尊重,伍員誅死,此異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異,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③。伊尹、箕子,才俱也④,伊尹為相,箕子為奴;伊尹遇成湯⑤,箕子遇商紂也⑥。夫以賢事賢君⑦,君欲為治⑧,臣以賢才輔之,趨舍偶合⑨,其遇固宜⑩;以賢事惡君,君不欲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注釋】
①伍員(yún,?—前484):字子胥,名員,一作“蕓”,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因封于申,也稱“申胥”。曾率吳軍打敗楚國,后因吳王夫差聽信伯喜讒言,被逼自殺。帛喜(?—前473):又作“伯嚭”,春秋末期楚人。伯州犁之孫。奔吳,因夫差以為太宰,也稱“太宰嚭”。吳越之爭中,曾為越國所利用。
②事:侍奉,服侍。夫差(?—前473):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在吳越之爭中曾一度打敗越國,北上中原爭霸。后聽信讒言,窮兵黷武,奢侈淫縱,被越國打敗自殺。
③伊尹:名伊,一名摯,商朝初年人,商湯大臣。相傳原為湯妻陪嫁的奴隸,后助湯伐夏桀。尹是官名。相傳生于伊水,故名。箕子:名胥余,商末貴族,封于箕地,故稱“箕子”。因紂王無道,屢諫不聽,被囚,乃佯狂為奴。武王滅殷,釋其囚,封之于朝鮮。事參見《史記·殷本紀》《史記·宋微子世家》。
④俱:同,相等。
⑤成湯:契之后,名履,商朝的開國君主。
⑥商紂:即帝辛,子姓,名受,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或“商紂王”。
⑦夫:文言句首發語詞。
⑧為治:治理好國家。
⑨趨舍:取舍,引申為好惡。偶合:相合,投合。
⑩固宜:本就應當。
?佐:輔佐。
?操志:操行與志向。乖忤(wǔ):違背。
【譯文】
伍員和帛喜,一起侍奉吳王夫差,帛喜位高權重,伍員卻被處死,這就是不同品行的人侍奉同一個君主。有時品行相同卻因侍奉不同的君主,也有有人受到賞識重用有人則沒有的情況,伊尹和箕子就是這樣。伊尹和箕子,才能相當,伊尹當了國相,而箕子卻淪為奴;這是因為伊尹遇到了成湯,箕子卻遇到了商紂。賢臣侍奉賢君,君主想治理好國家,臣子以自己卓越的才能輔佐他,君臣的好惡一致,賢臣被賞識和重視就是必然的;賢臣侍奉惡君,君主不想治理好國家,臣子用忠正的操行輔佐他,君臣的操行和志向正好相反,賢臣不被賞識和重用也是必然的。
或以賢圣之臣①,遭欲為治之君②,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軻是也③。孔子絕糧陳、蔡④,孟軻困于齊、梁⑤,非時君主不用善也⑥,才下知淺⑦,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驥、者⑧,必王良也⑨;能臣禹、稷、皋陶者⑩,必堯、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調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軛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閉心塞意之變?。故至言棄捐?,圣賢距逆?,非憎圣賢,不甘至言也?。圣賢務高(21),至言難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22),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注釋】
①以:作為。
②遭:遇到。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孟軻(約前372—前289):即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大師。
④孔子絕糧陳、蔡: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居于陳國、蔡國之間,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往拜見回禮。陳國、蔡國大夫害怕孔子若為楚所用對己不利,共同調發役徒將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陳,春秋時的小國,在今河南淮陽一帶。蔡,春秋時的小國,在今河南新蔡一帶。事參見《論語·衛靈公》《荀子·宥作》《史記·孔子世家》。
⑤孟軻困于齊、梁:指孟子在齊、魏兩國進行游說,遭到拒絕,恨不得志。事參見《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梁惠王上》。齊,指齊國,先秦時諸侯國,在今山東北部。梁,指大梁(在今河南開封),戰國時魏國的都城,因此魏國也稱為“梁”。
⑥善:賢人。
⑦知:同“智”。
⑧御:駕駛馬車。驥(jì)、騄(lù):泛指良馬。驥,千里馬。騄,即騄耳,傳說為周穆王的八匹駿馬之一。
⑨王良:春秋時之善馭馬者。
⑩臣:以為臣。禹:傳說中夏后氏部落領袖。姓姒,亦稱“大禹”“夏禹”“戎禹”。鯀的兒子,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其子啟建立夏朝。稷:周人的始祖。相傳其母姜嫄因踐天帝跡而懷稷,因初欲棄之,故取名曰“棄”。及長,帝堯舉為農師,有功,遂封于邰,號曰“后稷”。皋陶(gāo yáo):亦作“皋繇”,傳說中虞舜時的司法官。
?舜:傳說中上古部落聯盟領袖,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堯去世后繼位。
?百里:指日行百里之馬。
?調:調教,訓練。千里之足:指日行千里之馬。
?摧衡折軛(è):摧折衡和軛,形容招致毀敗。衡,車轅頭上的橫木。軛,駕車時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接:接納,使用。具臣:聊以充數,不能有作為的臣子。
?大臣:指能夠擔負國家重任的臣子。
?閉心塞意:使心意遭到堵塞。
?至言:善言,有益的意見。至,善。棄捐:拋棄,廢置。
?距逆:違背,拒絕。距,通“拒”。
?甘:喜歡。
(21)務:追求。高:高的目標。
(22)干:求。
【譯文】
有的道德才智極高的臣子,遇到了想要治理好國家的君主,卻最終不被賞識重視,孔子、孟軻就是這樣。孔子在陳國、蔡國被斷絕了糧食,孟軻在齊國、梁國處境困頓,并不是當時的君主不想任用賢人,而是他們才智淺陋,沒有能力任用大才。能夠駕馭千里馬的人,一定是王良一樣的馭手;能夠任用禹、稷、皋陶的人,必定是堯、舜一樣的賢君。讓只能駕馭日行百里之馬的人,去駕馭日行千里之馬,一定會有摧折衡軛的危險;君主只具備使用庸臣的才能,讓他去任用可以擔負國家重任的臣子,一定會發生使人的才智受到壓抑的不正常現象。所以有益的意見被拋棄,圣賢遭到拒絕和排斥,并不是君主厭憎圣賢,而是不喜歡聽有益意見。這是因為圣賢追求高的目標,而有益的意見施行起來往往太難。才能大的臣子去求才能小的君主任用他,才能小的君主不能接受,不被賞識重用是理所當然了。
以大才之臣①,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許由、太公、伯夷是也②。虞舜、許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③,俱面于堯④。虞舜紹帝統⑤,許由入山林。太公、伯夷俱賢也,并出周國,皆見武王⑥。太公受封,伯夷餓死。夫賢圣道同,志合趨齊⑦,虞舜、太公行耦⑧,許由、伯夷操違者⑨,生非其世,出非其時也。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何則⑩?道有精粗?,志有清濁也?。許由,皇者之輔也?,生于帝者之時?;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溷(21),舜濁(22),武王誅殘(23),太公討暴,同濁皆粗(24),舉措鈞齊(25),此其所以為遇者也。故舜王天下(26),皋陶佐政,北人無擇深隱不見(27);禹王天下,伯益輔治(28),伯成子高委位而耕(29)。非皋陶才愈無擇(30),伯益能出子高也(31),然而皋陶、伯益進用(32),無擇、子高退隱,進用行耦,退隱操違也。退隱勢異(33),身雖屈(34),不愿進;人主不須其言,廢之,意亦不恨(35),是兩不相慕也(36)。
【注釋】
①以大才之臣:據上下文例,“以”上當有“或”字。
②虞舜:即舜。許由:亦作“許繇”,傳說中堯舜時代的賢人,因為堯想把天下讓給他,他不接受,跑到箕山隱居;堯又想讓他做官,許由說不想讓耳朵被這樣的話污染,就洗耳于潁水之濱。太公:姜姓,呂氏,名尚,俗稱姜太公。商末隱居在渭水邊,受到周文王的賞識和重用,后佐武王滅殷,受封于齊。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他和弟弟叔齊在周武王滅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糧食,一同餓死在首陽山。后人稱頌他們能忠于故國。
③唐世:堯統治的時期。
④面:面對,見。
⑤紹:繼承。帝統:帝王的統緒,指帝位。
⑥武王:即周武王,姬姓,名發,周文王之子,滅商而代有天下,為西周的第一個君主。
⑦志合趨齊: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⑧行耦(ǒu):操行一致。耦,符合。
⑨操違:操行不一致。
⑩何則:為什么?
?精粗:精深和粗淺。
?清濁:高下優劣。
?皇者:指傳說中的“三皇”,三皇五帝都有好多種說法,這里用《史記》的說法,即伏羲、神農、燧人。在漢代一般把皇者和后來的帝者、王者、霸者看成是先后出現的,就其疆域治理和功績等而言,皇是至尊,皇尊于帝,帝尊于王,王尊于霸。輔:佐助。
?帝者:指傳說中的“五帝”,即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
?佐:佐助,助手。
?王者:指夏、商、周三代的開啟者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由:遵循,順從。
?發:實行。
?主:君主。
?不高不止:不完美就不留下輔佐。止,留下。
(21)溷(hùn):骯臟,混濁。
(22)濁:貪婪。
(23)武王誅殘:指武王伐紂。誅,討伐。殘,殘暴。
(24)同濁皆粗:同樣污濁一般粗暴。粗,粗暴。
(25)鈞齊:均衡,一致。鈞,通“均”。
(26)王(wàng):統治,稱王。
(27)北人無擇:傳說中舜時的賢人,舜想讓位于他,他感到是恥辱,投深淵而死。事參見《莊子·讓王》《呂氏春秋·離俗》。
(28)伯益:傳說中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為嬴姓各族的祖先,因助禹治水有功,禹欲讓位于益,益避居箕山之北。事參見《尚書·舜典》《孟子·萬章上》。
(29)伯成子高:傳說中堯舜時期的大臣,堯授舜、舜授禹時,他認為世道將亂,就辭官隱居耕種。委位:棄職,讓位。事參見《莊子·天地》。
(30)愈:超過。
(31)出:超出。
(32)進用:拔擢任用。
(33)勢異:地位不同,此指地位低下。
(34)屈:委屈。
(35)不恨:不遺憾,不后悔。恨,遺憾,后悔。
(36)慕:思慕,追求。
【譯文】
才能大的臣子,遇到才能大的君主,有的受到賞識重用有的則沒有,虞舜、許由、太公、伯夷就是這樣。虞舜、許由都是有完美品德的人,共同生活在堯統治的時期,都見過堯。虞舜繼承了堯的帝位,許由則躲進山林里不出來。太公、伯夷都德才兼備,共同出自周國,都見過周武王。太公受到分封,伯夷卻餓死了。圣賢們志同道合彼此趨于一致,虞舜、太公與君主遇合,許由、伯夷與君主不合,是因為他們和自己所生長的社會、所處的時代不相適應。道雖然相同,但同中有異;志向雖然相合,但合中有離。這是為什么?道有精深和粗淺,志向有高下優劣。許由,是皇者的輔助之才,卻生在帝者的時代;伯夷,是帝者的輔助之才,卻處于王者的時代。他們都遵循道德,實行仁義,君主遵循道德,如果不完美就不愿意留下當輔佐;君主實行仁義,如果不夠理想也不愿意留下當輔佐,這就是他們不被賞識重用的原因。堯道德污濁,舜貪婪,武王討伐殘暴,太公也征討殘暴,他們同樣污濁一般粗暴,行動措施都是一樣的,這就是他們被賞識重用的原因。所以舜統治天下,皋陶輔佐政務,北人無擇隱匿起來不見蹤影;禹統治天下,伯益輔佐政務,伯成子高就辭官隱居耕種。并不是皋陶的才能德行勝過無擇,伯益的能力強于子高,然而皋陶、伯益得到進用,無擇、子高退居歸隱,是因為進用的人與君主的操行志向一致,隱退的人和君主的操行志向不一致。退隱地位低下,即便身受委屈,也不愿意去當官;君主不聽取他們的意見,不任用他們,也不覺得遺憾,這就是互不稀罕啊!
商鞅三說秦孝公①,前二說不聽,后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②,后一,霸者之議也③。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④;更調霸說⑤,雖粗見受⑥。何則?精遇孝公所不得⑦,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說者不在善,在所說者善之;才不待賢⑧,在所事者賢之。馬圄之說無方⑨,而野人說之⑩;子貢之說有義?,野人不聽。吹籟工為善聲,因越王不喜,更為野聲,越王大說?。故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雖善不見愛;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雖不善不見憎。此以曲伎合?,合則遇,不合則不遇。
【注釋】
①商鞅三說(shuì)秦孝公:商鞅(約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戰國時衛國人,亦稱衛鞅。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三次覲見秦孝公。第一、二次分別說以堯舜治國的“帝道”和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治國的“王道”,但都沒有打動秦孝公。第三次以春秋五霸的“霸道”游說,孝公聽后大悅,舉以為相。于是商鞅說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國由此富強。后受封于商(今陜西丹鳳西五里古城)。因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后,遂被車裂而死。說,用話勸說別人,使他聽從自己的意見。秦孝公,姓嬴,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君主,任用商鞅為相,變法改制,使得秦國國勢大振。
②帝王之論:成就“帝業”“王業”的理論,指儒家宣揚的通過德治、禮治等方式來治理社會的政治思想。
③霸者之議:成就“霸業”的理論,指通過法治依靠富國強兵等方式統一天下的政治思想。
④見:被,受到。距,通“拒”,拒絕。
⑤更調:改換,調換。
⑥見受:被接受。
⑦得:取。
⑧待:需要。
⑨馬圄(yǔ)之說無方:據《淮南子·人間訓》載,孔子的馬吃了農民的莊稼,被扣。孔子的弟子子貢去要馬,說了一堆大道理,農民根本不加理睬。孔子又派他的馬夫去要,馬夫并沒有說什么大道理,卻很快把馬要回來了。馬圄,亦作“馬圉”,養馬的人。圄,通“圉”,養馬人。
⑩野人:上古謂居國城之郊野的人。與“國人”相對,泛指村野之人,農夫。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人,孔子弟子。善于經商,有口才。
?“吹籟(lài)工為善聲”幾句:《呂氏春秋·遇合》:“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不繆,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吹籟,此指吹籟之人。籟,古代一種管樂器,似簫,三孔。工,古時凡有善一技者皆可稱“工”。善聲,美好的音樂。越王,越國君主。野聲,指民間音樂。
?曲伎:亦作“曲技”,小技。合:迎合,投合。
【譯文】
商鞅曾經三次游說秦孝公,前兩次的主張秦孝公都不聽,最后一次主張被采納了,這是因為前兩次,是成就“帝業”“王業”的理論,后一次,是成就“霸業”的理論。用“帝業”“王業”的理論,去游說想要成就“霸業”的君主,即便理論高明也會被拒絕;更換為“霸業”的理論,雖然粗鄙也會被接受。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高明的理論不為孝公所取,而粗鄙的主張是孝公想要施行的。所以游說不在于游說者的主張好不好,而在于被游說者是否喜歡;才能不在于高明與否,而在于所要侍奉的君主是否賞識。馬夫說的話沒什么大道理,但農夫就能聽進去;子貢說的話很有道理,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吹籟的樂工演奏高雅的樂曲,因為越王不喜歡,改為演奏民間俚曲,越王就非常高興。在不喜歡美善之事的君主那里做美善之事,即使做得好也不被喜歡;而不好的,對于喜歡它的君主,雖然是不好的也不會被厭憎。憑借這樣的小技去迎合,迎合了就會被賞識重用,不能迎合就被厭憎斥退。
或無伎,妄以奸巧合上志①,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②,雞鳴之客是也③。竊簪之臣,親于子反④;雞鳴之客,幸于孟嘗⑤。子反好偷臣,孟嘗愛偽客也⑥。以有補于人君⑦,人君賴之,其遇固宜。或無補益,為上所好,籍孺、鄧通是也⑧。籍孺幸于孝惠⑨,鄧通愛于孝文⑩,無細簡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嫻?,皮媚色稱?。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或以丑面惡色,稱媚于上?,嫫母、無鹽是也?。嫫母進于黃帝?,無鹽納于齊王?。故賢不肖可豫知?,遇難先圖?。何則?人主好惡無常,人臣所進無豫,偶合為是?,適可為上(21)。進者未必賢,退者未必愚;合幸得進,不幸失之。
【注釋】
①妄:胡亂。奸巧:奸詐。
②竊簪之臣:春秋時,楚國一善于偷竊者為楚將子發所禮遇。后來齊國伐楚,子發兵敗。善偷者遞次竊得齊國將軍的幬帳、枕和簪。子發逐一使人歸還,齊將軍害怕楚人取他的人頭,乃還師而去。事參見《淮南子·道應訓》。
③雞鳴之客:戰國時,齊國孟嘗君被秦國扣留。孟嘗君深夜出逃,經函谷關,城門緊閉,他的一個門客學公雞叫,騙開城門,才得脫險逃回齊國。事參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④子反(?—前575):即公子側,字子反,春秋時楚國將領。《淮南子·道應》作“子發”,子發為楚宣王時將領,與子反相去頗遠,疑“發(發)”的草字,與“反”形近,傳寫遂誤作“反”字。譯文從之。
⑤孟嘗:即田文,戰國時齊國貴族,封于薛(今山東滕州南),稱薛公,號孟嘗君。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善養士著稱。
⑥偽客:善于弄虛作假的門客,這里指善于學雞鳴的一類人。
⑦補:補益,好處。人君:君主。
⑧籍孺:據《史記·佞幸列傳》,籍孺是漢高祖劉邦的男寵,漢惠帝的男寵是閎孺。此處據下文,當作“閎孺”。鄧通:西漢南安(今四川樂山)人,西漢文帝的寵臣。
⑨孝惠(前210—前188):名盈,西漢第二位皇帝,漢高帝劉邦嫡長子,母為高皇后呂雉。在位七年,謚孝惠皇帝。
⑩孝文(前202—前157):名恒,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弟,母為薄姬。施政采黃老治術,尊行道家的無為而治。在位二十三年,謚孝文皇帝。
?細簡之才:形容才識淺薄。細簡,細小的竹簡。此指淺薄。
?偶:雙方一致,這里指符合君主心意。骨嫻:體型優美。嫻,文雅,優美。
?皮媚色稱:皮膚細膩,容顏美麗。媚,美,好。稱,好。
?稱媚于上:被君主所寵愛。媚,愛。
?嫫母:傳說中黃帝之妻,貌極丑。后為丑女代稱。無鹽:戰國時齊宣王后鍾離春。因是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南)人,故名。為人有德而貌丑。后亦常用為丑女的代稱。
?進:奉上。此處指被選為妃子。黃帝:傳說中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姬姓,號軒轅氏,亦稱有熊氏。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納:娶。齊王:即齊宣王(?—前324),戰國時齊國國君。名辟疆,齊威王之子。曾擊魏救韓,喜文學游說之士。在位十九年,卒謚宣。
?不肖:不賢,無才能。豫知:事先知道。豫,預先,事先。
?先圖:預測。
?偶合:相合。
(21)適可:適合,適宜。
【譯文】
有的人連小技都沒有,只是胡亂地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迎合君主的心意,也可以被賞識重用,偷竊發簪的小臣,學雞叫的門客,就是這樣。偷竊發簪的小臣,被子發親近;會學雞叫的門客,被孟嘗君寵信。子發喜歡偷竊的小臣,孟嘗君喜愛弄虛作假的門客。這是因為他們對主子有幫助,主子依賴他們,他們被賞識重用也是必然的。也有的人對君主并無助益,卻被君主賞識,閎孺、鄧通就是這樣。閎孺被孝惠帝寵幸,鄧通被孝文帝喜愛,他們都才識淺薄,才能平庸,只不過由于外表漂亮體型優美,皮膚細膩容顏美麗而博得了君主的歡心。美麗的容顏,是人們都喜好的,所以他們被賞識重用也是必然的。也有的人長相丑陋,卻也被君主所寵愛,嫫母、無鹽就是這樣。嫫母被黃帝選為妃子,齊宣王娶了無鹽為妻。所以有沒有才能可以預先知道,能否受到君主的賞識卻難以預測。為什么呢?君主的偏好時常變動,臣子要進獻什么意見或技能才能符合君主心意,卻不能預知,碰巧與君主的喜好相合就是對的,恰巧與君主的心意一致就算好的。被任用的未必賢能,隱退的未必愚鈍;君主滿意就被任用,不滿意就被斥退。
世俗之議曰:賢人可遇①,不遇,亦自其咎也②。生不希世準主③,觀鑒治內④,調能定說⑤,審詞際會⑥,能進有補贍主⑦,何不遇之有?今則不然,作無益之能⑧,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⑨,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祐之有乎?
【注釋】
①可:應當。
②咎:過錯。
③生:讀書人。希世:阿附世俗。希,迎合。準主:揣摩君主的意圖。準,推斷,衡量。
④觀鑒:觀察。治內:君主轄境內的情況。
⑤調能:為了適應需要而調整、改變自己的專長。定說:確定自己的主張。
⑥審詞:即“審司”,詳細周密地窺測。詞,遞修本作“司”,可從。司,通“伺”,窺測。際會:時機。
⑦進:進獻。贍:供給財物。這里是給予幫助的意思。
⑧作:疑當作“進”字,形近而誤。
⑨奏:進獻。
【譯文】
世俗認為:有才德的人應當被賞識重用,不被賞識,也是由于他自己的過錯。讀書人雖不用去迎合世俗風氣揣摩君主的意圖,但能觀察君主轄境內的情況,適時調整、改變自己的專長和主張,仔細地窺測時機,能夠進獻對君主有所幫助的策略,怎么可能不被賞識重用呢?現在卻不是這樣,弄一些沒有好處的技能,貢獻一些沒有補益的主張,就好比夏天進獻火爐,冬天獻上扇子一樣,做君主不想做的事,說君主不想聽的話,這樣不遭逢災禍,就已經是幸運的啦,怎么還能得福佑呢?
進能有益①,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補而得祐②,或以有益而獲罪。且夏時爐以炙濕③,冬時扇以翣火④。世可希,主不可準也;說可轉⑤,能不可易也⑥。世主好文⑦,己為文則遇;主好武,己則不遇。主好辯,有口則遇;主不好辯,己則不遇。文主不好武⑧,武主不好文;辯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辯。文與言,尚可暴習⑨;行與能,不可卒成⑩。學不宿習?,無以明名?。名不素著?,無以遇主?。倉猝之業,須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預聞?,何以準主而納其說,進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21)。”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22)?”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23)。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仕宦有時,不可求也。夫希世準主,尚不可為,況節高志妙(24),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者乎(25)?
【注釋】
①進能:貢獻才能。
②不補:無益。
③炙濕:烘烤。
④翣(shà):古代帝王儀仗中的大掌扇。這里是扇風的意思。
⑤轉:改變。
⑥能:才能。易:改變。
⑦世主:當世的君主。
⑧主:底本作“王”,據文意,應為“主”字。
⑨暴習:很快熟悉。
⑩卒:同“猝”,倉促,急速。
?宿習:長久地學習積累。
?明名:顯名。明,顯。
?素著:一向顯著。
?遇主:被君主重用。
?須臾:片刻,暫時。
?日力:一天的力氣。
?不預聞:據文意,疑“不”前脫“名”字。
?進身:被錄用或提升。
?仕:做官。數(shuò):屢次。
?涂:道路。
(21)是以:因此。
(22)奈何:怎樣,如何。
(23)武主又亡:此句與上文“用老主亡”句意相同,疑“武”前脫“用”字。
(24)妙(miǎo):通“渺”,遼闊,遠大。
(25)顧:顧惜,這里是重視的意思。
【譯文】
貢獻有益的才能,獻納有益的主張,這是人們的共識;有時候因無益卻得福,有時候因有益卻獲罪。況且夏天可以用火爐來烘烤潮濕的東西,冬天可以用扇子來扇火。社會上的風氣可以迎合,君主的意圖卻是猜測不到的;游說的主張是可以改換的,才能卻是不能改變的。當時的君主好文,自己能文就會被賞識;君主好武,自己則不會被重用。君主好辯,有好的口才就會被賞識;君主不好辯,自己就不會被重用。重視文的君主不重視武,重視武的君主不重視文;重視辯的君主不重視行為,重視行為的君主不重視口才。文章和言辭,還可以很快地習得;行為和才能,卻不可以倉促間習得。學問不經過長期學習和積累,就無以成就名望。沒有一向顯著的名望,就不會被君主賞識重用。匆忙中學到的本領,片刻間樹立的名聲,時間和功夫都不夠,名望不能被君主預先知曉,怎能揣摩君主的意圖而進獻自己的主張,從而獲得任用來發揮自己的才能呢?以前周朝有個人多次求官都沒有被任用,年老發白時,在路上哭泣。有人問他:“你為什么哭泣?”回答說:“我多次求官都沒有被任用,暗自悲傷年老錯過了時機,因此哭泣。”人又問他:“你求官為何一次都得不到任用呢?”回答說:“我年少之時,學的是文。文化學好了,開始想做官了,君主喜歡任用年老之人。等到喜歡任用老人的君主死了,后繼的君主又任用會武的人,我就轉為習武。等武藝剛學好,任用會武的君主又死了。年少的君主剛繼位,喜歡任用少年人,我的年紀又大了,因此一次也沒有被任用過。”當官是有時運的,不可以強求。迎合世俗風氣揣摩君主的意圖,還不能達到目的,更何況節操高尚志向遠大,不受利祿的誘惑,性格品質已經定型,不被君主重視的人呢?
且夫遇也①,能不預設②,說不宿具③,邂逅逢喜④,遭觸上意⑤,故謂之“遇”。如準推主調說⑥,以取尊貴,是名為“揣”⑦,不名曰“遇”。春種谷生,秋刈谷收⑧,求物得物⑨,作事事成,不名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為“遇”。猶拾遺于涂⑩,摭棄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輔,禽息之精陰慶?,鮑叔之魂默舉?,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論?,又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是據見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審才能也。
【注釋】
①且夫:承接連詞,表示更進一層。況且,再說。
②預設:預先安排設定。
③宿具:之前準備好的。
④邂逅(xiè hòu):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喜:指被君主喜愛。
⑤遭觸:遭逢,遭遇。
⑥推:據文意,當為衍文。
⑦揣:揣測。
⑧刈(yì):收割。
⑨得物:據文例,當作“物得”。
⑩拾遺:撿取他人遺失的東西。
?摭(zhí):拾取,摘取。棄:遺失。
?禽息之精陰慶:禽息為春秋時秦國大夫,以死向秦繆公推薦賢人百里奚,后繆公用百里奚為相,秦國得以強盛。陰慶,慶,疑為“薦”之誤。陰薦,暗中推薦。事參見《后漢書·循吏列傳》注引《韓詩外傳》。
?鮑叔之魂默舉:鮑叔為鮑叔牙的別稱。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并篤于友誼稱于世,曾薦管仲于桓公,佐助桓公成就霸業。默舉,暗中舉薦。
?乃“遇”耳:據文例,“遇”前脫“為”字。
?定:確定,判定。
?就:根據。譽:贊揚,稱許。
?因:根據。毀:詆毀。
?見效:產生的結果。
?案:考查,依據。成事:已經完成的事情。
【譯文】
況且受賞識和重用,才能不是預先練就的,游說的主張也不是提前準備好的,碰巧被君主喜愛,與君主的心意相符,所以叫“遇”。如果通過揣摩君主的意圖變換自己的主張,來取得尊貴地位,這叫“揣”,不應叫“遇”。春天耕作谷物生長,秋天收割有了收成,求物物得,做事事成,這不叫“遇”。不求自至,不做自成,這才叫“遇”。如同在路上撿到他人遺失的財物,在野外拾到別人遺失的東西一樣,就像是天給地生的,鬼助神輔的,禽息的神靈暗中推薦百里奚,鮑叔的魂魄暗中舉薦管仲,像這樣的才算是“遇”啊。現在一般的人既不能對遇和不遇的議論做出正確判斷,又單憑被重用就加以稱贊,根據不受賞識就進行詆毀,這是根據已經產生的結果,根據既成事實來評論是非的做法,是不能衡量操行和考察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