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帝王心思
- 再造盛唐從掃平安史之亂開始
- 公孫無咎
- 2055字
- 2024-09-05 00:01:48
李林甫聞言陷入回憶之中,半響嘆息道:“汝有所不知這高力士本是……圣歷元年(698年)由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奉入宮,后因小過,被鞭打趕出……當(dāng)時李祎見其可憐,不但命人為其治傷,還勸高延福收其為養(yǎng)子……”
李岫道:“沒想到信安郡王與高力士竟然還有如此淵源!”
李林甫道:“這長安別家也就算了,這信安王府還是盡量不要招惹……”
李漁這時突然道:“耶耶,如此說來,孩兒這仇是報不了了!”
“哼!”
“你這廢物,憑你還想報仇……若非是看在我的面上,上元之事那李祎就饒不了你……”
李漁縮了縮頭,不敢再言語。
李岫卻道:“阿耶怕是已經(jīng)有了成算了!”
李林甫微微一笑,“某欲舉薦李惲為華陰縣令!”
李岫佩服道:“捧殺!阿耶高明,兒子不如也!”
李漁此時卻還是有些不明白自己阿耶為何會舉薦李惲為縣令,華陰縣令那可是正七品的實質(zhì)啊,心中也對李惲更加憎恨。
李岫看了他一眼,解釋道:“縣令掌一縣軍政大權(quán),實則就是一縣之主,雖然權(quán)重,但也正因如此,是以對官員的能力要求極高……李惲雖然聰慧,然終歸不過是一十七歲的少年……”
“若是入軍,以信安郡王在軍中的威望,此子定然很快就會一飛沖天,怕是要不了幾年就能為一軍使,加將軍號!”
“但若是為縣令,只要找到他的錯處,到時候……”
李岫沒有繼續(xù)說下去,但就算是傻子也知道他的意思了。
李漁興奮的擊掌道:“阿耶和大兄高明……只是兒聽說信安郡王和玉真公主都已經(jīng)推舉李惲入河西軍!”
李林甫橫恨鐵不成鋼的看了李漁一眼,最后還是出言道:“正是因為如此,陛下方才不會輕易讓李惲入軍!”
……
興慶宮中,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一番歡愉之后歪在榻上看向楊玉環(huán)。
“娘子以為該如何賞賜那李惲?”
楊玉環(huán)展眉一笑,“這等大事,如何能問我這一婦人……三郎自己做主便是……”
李隆基哈哈一笑,“這李惲說起來也是你的后輩,有什么不可說的……”
楊玉環(huán)抿嘴一笑,“三郎讓奴說什么呢,三郎又不是不知道,奴對這些向來是不感興趣的……不過這李惲也是一個好孩子,三郎可也不能薄了他……”
“哈哈哈!”
李隆基道:“娘子放心!”
李隆基嘴上這么說著,心中卻也犯起了難。
如今自己胞妹玉真公主和信安郡王李祎兩人都舉薦李惲入軍,李惲自己也有心入軍,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反而讓李隆基有些猶豫不決。
他此時又想起了昔日一言,“帝王的心思,決不能讓臣子看透!”
……
第二日,李隆基先是傳詔命李林甫和李適之入宮。
“卿等以為如何?”
兩人一到,李隆基就直接詢問兩人改年為載之事。
李林甫早就有所準(zhǔn)備,當(dāng)即躬身道:“如今百姓富足,萬國來朝……陛下之功績不下于太宗皇帝,即使是堯舜也可以與之比肩……改年為載當(dāng)是時也……”
李適之雖然心中不太認(rèn)同,但也認(rèn)為改年為載也沒有什么壞處,當(dāng)下也就同意了。
不過當(dāng)他知道此事卻是李惲面圣之時提出之后,對李惲的感觀卻是差了一些,認(rèn)為李惲不該行此佞臣之事。
李林甫隨后又言,“李惲有大才,當(dāng)破格用之,李惲實乃少年英才,如今華陰縣令出缺,臣以為李惲正合適……”
李適之一聽就明白了李林甫的用心,不過對李林甫頗為忌憚,是以并沒有出言只是沉默以對。
李林甫的舉薦卻是讓李隆基有了新的想法。
……
兩人走后,李隆基向高力士詢問道:
“力士,以你之見,受李惲為縣令如何!”
高力士笑道:“陛下可是對那李惲有了安排?”
李隆基道:“蜀中犍為縣已經(jīng)快一年沒有縣令了……你以為若是以李惲為縣令如何?”
高力士道:“這犍為縣地處邊地,乃蜀南門戶,縣令人選當(dāng)慎重,李惲允文允武為此縣令,當(dāng)可!”
停頓片刻后他繼續(xù)道:“陛下李惲?xí)毐蚩墒谝鈩δ瞎?jié)度使允其組建團結(jié)兵,整頓當(dāng)?shù)馗 ?
……
三日后,李隆基就正式讓中書省起草召令,下達《改年為載推恩制》,規(guī)定從天寶二年起,改年為載,卻是比原歷史上早了一年。
李惲隨后也被授予了正七品武散官致果校尉,并賜名馬一匹,明光鎧一副,錦緞二十匹,并賜銀魚袋和魚符。
李惲在宮中所寫的《牡丹詩》也傳揚開來,李惲在長安一眾紈绔之中,一時風(fēng)頭無兩。
又因常與高適、李白兩人同游,李惲竟然被長安好事之徒與高適、李白并稱為“長安三杰!”
……
這日李惲正在與高適、李白兩人討論河西吐蕃之事,突然有人來報。
“二郎,宮里來人了,殿下讓你立即去正堂!”
“可知是何事?”
李惲問道。
“好像是有圣人詔命!”
“詔命,莫非是我的正式任命下來了!”
李惲心中暗暗想道。
七日前李祎再次上書舉薦李惲入河西軍,算算時間若是能成應(yīng)該也差不多了。
不過自己不過區(qū)區(qū)七品武散官,若是任實職能為從八品一團(營)校尉就不錯了。
如此根本不需要經(jīng)過皇帝,直接由兵部授予告身即可。
李惲正疑惑之時,一旁卻是傳來李白那爽朗的笑聲。
“二郎這是好事到了!”
李惲聞言想到李白如今可是在翰林院任職,當(dāng)下問道:“太白兄可是知道些什么?”
李白哈哈一笑,“二郎還是快去正堂吧,去了不就知道了!”
隨后他又對高適道:“達夫,咱們也該離了.....依白看今日二郎怕是不得閑了!”
李惲告了聲罪,“改日惲備好美酒,再請二位兄長過府一聚!”
“那到時就要叨擾二郎了!”
李白與高適也都是爽朗之人,答應(yīng)一聲后,都出言催促李惲。
李惲再次告了聲罪,吩咐下人們款待好兩人,隨后才跟著報信之人前往正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