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媒介旅行:融合傳播、創意聯動與全域旅游
- 白曉晴
- 1572字
- 2024-04-19 18:16:23
二、全域旅游的理論基礎
(一)系統論:全域旅游作為整體工程
全域旅游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全域旅游要求把旅游業看成整體,并將旅游業發展與各個領域的發展視作一個系統進行考慮。系統理論認為,系統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中各單元之間,有物質、能量、信息、人員和資金的流動,通過單元的有機結合,使整個系統具有統一的目標。系統廣泛存在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之中。人類通過一直運動的智慧,將一定的目標舊系統的各種元件,調整為更有效的有機整體,從而縮短自身組織系統的發展過程,使系統更加符合根據方向發展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因此,旅游業的整體發展不單是旅游一個部門的事情,只有各個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旅游業發展的合力。在旅游產品發展過程中,全域旅游要推行“旅游+”,通過旅游市場去盤活各類存量的資源,進而產生新的旅游產品;在旅游發展的效益評價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單純的旅游人數、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業的綜合帶動作用,特別是對就業、扶貧等領域的獨特作用。這種系統的思維既符合旅游業自身的特點,也順應旅游業發展的時代要求。
(二)產業鏈論:文旅融合作為發展路徑
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一樣具有極高的全產業鏈價值,因此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擁有產業融合和產業跨界等創新觀念,采取生態化經營的策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以旅游需求為聯結,推動旅游業和商貿、農業、林業、水利、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交通、環保和國土等多種產業的跨界共生,大力推進旅游產業化和產業旅游化。
旅游產業化指旅游產業鏈的內部價值,可以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維度認識。從消費者需求角度出發,覃峭等認為旅游產業鏈是指旅游消費者在獲得旅游信息并決定進行某次旅行,繼而經過空間移動,最終實現旅游體驗這一系列的活動,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因吃、住、行、游、娛、購等旅游消費涉及的企業分屬不同的產業類型而形成的一種產業連結關系。何建民提出,旅游產業鏈包括目標顧客的選擇、定位、產品設計、價格制定、渠道選擇和形象推廣等
。從旅游產品與服務的供給來看,有的學者將旅游產業鏈定義為一條包含所有旅游產品與服務的供應與分配的鏈條
,旅游價值鏈因此可分為贏得訂單、分配前的支持、分配及分配后的支持四個階段,以實現旅游產品端到端的無縫連接
。還有學者將參與了從旅游產品或服務不同部分的供應,到最終旅游產品在特定目的地的分配和營銷整個過程的、不同活動的旅游組織所組成的網絡,定義為旅游供應價值鏈
。以上兩種定義方式都充分體現了旅游產業鏈協同整合的特性,能夠將各種消費業態統一起來。
產業旅游化則指旅游產業鏈的外部效益。旅游產業可以打破傳統產業的疆界,形成產業交集和產業融合,如文化旅游就是將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開發文物深度研學游、歷史古都文化游、文創紀念品、旅游演藝等產品;鄉村旅游可以將當地特色農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實施景觀種植、采摘體驗、開發創意農產品、建設休閑主題農莊等項目。
(三)可持續發展論:生態文明作為重要目標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直接目的是解決生態惡化的困境,尋求有效途徑,消除傳統發展方法對自然生態和環境的負面影響,要解決的核心矛盾是人與自然的對立。它謀求的是經濟發展與人、資源、環境之間相互協調,以期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其核心思想是經濟健康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性、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之上。
可持續發展論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許多教訓告誡我們,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損害環境而換來的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后果更可怕。因此,環境保護應被視為發展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發展質量、水平和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與傳統的發展理念相比,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完整性、協調性和人性化,現已成為最受國際認可的經濟發展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