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盛世的出現,要有國際、國內、個人三個層面的因素。盛世必有大天時。康熙大帝遇到了一個在清朝歷史上、中國歷史上、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大天時。所以,談論康熙盛世,要從康熙盛世三個層面——國際、國內、朝廷的大勢說起。
一、國際因素
康熙盛世的出現,正逢西方列強崛起的兩個高峰之間,而周邊國家處于弱勢,國際環境提供歷史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中國和世界已開始連接。人類對世界的了解是逐步發展的。生活在地球上幾塊大陸上的人們,開始是封閉的,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大陸之外的世界。但是,世界上發生了三件大事: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的船隊到達非洲南端好望角。1492年(明弘治五年)10月12日,西班牙支持的哥倫布到達美洲。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麥哲倫一行經過三年,完成繞地球一周的航行。這三個事件,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此,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美洲大陸開始互通聲氣,人類社會開始由孤立的大陸逐漸連接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的世界一體化,正是從五百多年前這三個歷史事件發端的。
也是以此為起點,中國開始與西方世界接觸,并互相影響。康熙時期,中國面臨著上述這樣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西方崛起兩個高峰之間。西方列強崛起,自1492年(明弘治五年)哥倫布地理大發現以后,先后出現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興起的浪潮,主要是在17世紀;第二次高潮是英國、美國、法國興起的浪潮,主要是在18世紀;第三次高潮是俄國、日本、德國興起,主要是在19世紀。康熙時期,正好處于西方列強崛起第一次高潮和第二次高潮的兩次高潮之間。
第一次高潮: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崛起。15世紀中期(相當于中國明朝中期),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面積不足10萬平方公里的葡萄牙率先崛起。王子恩里克主持艱苦航海事業,終身不娶,為之獻身。他的后繼者,于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到達非洲南端好望角。此后,葡萄牙殖民者到達美洲的巴西、亞洲的印度,1511年(明正德六年)占馬六甲;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殖民者強行租占中國澳門,成為率先崛起的西方國家。到康熙時期,葡萄牙仍占據中國澳門。因澳門離京師遙遠,對中原影響不大,也沒有引起清朝當權者應有的重視。
但西班牙很快取代了葡萄牙的地位。一個叫哥倫布的人在葡萄牙遭到冷遇,卻在西班牙得到支持。1492年(明弘治五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美洲。這一天,西班牙定為國慶日。事情無獨有偶。麥哲倫也因在葡萄牙被冷遇而到西班牙,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麥哲倫船隊出發,經過三年,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繞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在菲律賓群島被殺,為此獻出了生命。他們經過的大洋因其時風平浪靜而被命名為“太平洋”。以此為契機,西班牙崛起,對外大肆擴張。除巴西外,今拉丁美洲多說西班牙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1588年(明萬歷十六年),西班牙和英格蘭發生海戰,史稱“英西大海戰”。西班牙艦隊戰敗,西班牙從昔日的霸權高峰上跌落下來。這時,正是中國明朝萬歷年間,清太祖努爾哈赤剛剛起兵五年。
后來,荷蘭代西班牙而起。荷蘭是歐洲的一個小國,領土面積僅相當于今北京面積的2.5倍。荷蘭人憑借航海、貿易、金融等迅速崛起,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發行股票融資,建立股票交易所、銀行等。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中國臺灣,占領臺南部的赤嵌;兩年后,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臺北部的基隆。后來,荷蘭取代西班牙,侵踞中國臺灣。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在臺灣38年的統治。這時,荷蘭也逐漸走向衰落。
第二次高潮:英國、美國、法國崛起。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英國“光榮革命”(指不流血地確立議會高于王權的君主立憲制);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美利堅合眾國獨立;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國大革命。
第三次高潮:俄國、日本、德國崛起。1861年(咸豐十一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68年(同治七年),日本明治維新;1871年(同治十年),德國統一。西方崛起的第三次高潮是在康熙朝以后了。
康熙帝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死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好是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上半葉,橫跨西方大國崛起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之間。其間,先是出現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崛興的浪潮,后是英國、美國、法國崛興的浪潮。因此,康熙時代的特點是,康熙朝恰恰處于葡、西、荷與英、美、法西方大國崛起兩個高峰的低谷之間。這給康熙帝的皇權事業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可以說,康熙帝的文治與武功幾乎沒有受到西方列強的干擾與阻撓。澳門、臺灣、東北,雖然形勢一度都很嚴峻,但都沒有影響朝廷大局。
第三,四鄰國家都比清朝落后。清朝周邊國家,狀況究竟如何?
東面的朝鮮,皇太極時已經臣服,向清朝納貢稱臣,其國王受清帝冊封。
西面的哈薩克斯坦、阿富汗都比清朝落后、貧窮、弱小,更沒有形成氣候。
南面的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緬甸等,都向清廷朝貢,也比清朝落后、貧窮、弱小。
西南的印度處于莫臥兒帝國時期,受喜馬拉雅山阻隔,也沒有同清朝發生糾紛與摩擦。
北面的俄國、日本,后來形成清朝北方的兩大列強,但在康熙時期都還沒有崛起。雖然俄國有些小動作,但都被擊敗,沒有得逞,沒有形成大的氣候、大的威脅。
此時,“西方”工業革命還遠沒有開始,因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織機,是康熙帝的孫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事;文藝復興時代的科技,在明末已經傳入一些,康熙帝本人也比較重視學習,但是這些東西對生產的影響本來就不是很重大;政治方面,康熙時期的歐洲都是君主制(民族國家形成時期),英國在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倒是值得借鑒,但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效仿,而且那時英國的力量還基本達不到中國的水平。至于美利堅合眾國,康熙帝死了以后半個多世紀才建立。所以說,給康熙帝扣上“喪失學習西方、富國強兵機遇”的帽子,對康熙帝是不太公平的。
二、國內因素
康熙帝的時代,國內環境提供了歷史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金甌需要一統。從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點燃戰火,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南明最后的象征——臺灣鄭氏延平王鄭克塽歸清,時間跨度整整百年。這一百年間,君王與民眾、地主與農民、貴族與平民、士紳與商人,他們在經歷戰爭磨難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康熙帝的先祖和臣民們——普天之下,率土之濱,最重要的歷史期待又是什么?是金甌重新完整。而實現“金甌一統”這個百年歷史使命,既是康熙帝的責任,也是康熙帝的期待。
第二,民眾需要富裕。戰爭破壞,社會動蕩,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在北方,“一望極目,田地荒涼”;在中原,“滿目榛荒,人丁稀少”;在江南,“荒涼景象,殘苦難言”;在湖廣,“彌望千里,絕無人煙”;在四川,“民人死亡,十室九空”。就全國而言,經濟態勢,極其嚴重:國庫空虛,民生凋敝,田土拋荒,路暴白骨,村無炊煙,戶無雞鳴。民要富,家要興,族要盛,國要強。而實現“民眾富裕”這個百年歷史使命,既是康熙帝的責任,也是康熙帝的期待。
第三,文化需要融合。自努爾哈赤打著“七大恨告天”的旗號,到康熙帝即位時,再到吳三桂反叛,滿漢之間,文化差異,異常突出,壓力太大。特別是多爾袞攝政以來,在中原地區普遍推行“剃發、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政”,以及流傳到現在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抗清”等可歌可泣的血淚事件。擺在康熙帝面前的課題:是緩解民族文化矛盾,還是激化民族文化沖突?而實現“文化融合”這個百年歷史使命,既是康熙帝的責任,也是康熙帝的期待。
第四,天下需要太平。一百年間,共四代人,地不分南北,族不分夷夏,人不分老幼,民不分貧富,民眾都蒙受著戰亂、屠殺、天災、人禍、大旱、洪水、瘟疫、地震等災難。黎民百姓,背井離鄉,饑寒交迫,奔波流離,歷盡苦難,飽經滄桑,他們最渴望天下太平。而實現“天下太平”這個百年歷史使命,也就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他們是康熙帝的責任,也是康熙帝的期待。
三、個人因素
康熙帝個人的歷史機遇主要是:登上帝王的舞臺。他在兄弟8人中,脫穎而出,登上大位。順治皇帝共有8個兒子,但他臨死前在世的只有6位,實際上可考慮的繼位者只有2位,他們就是皇二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燁。很僥幸,玄燁被選中。于是,玄燁成為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帝在朝廷的歷史地位主要是:清朝前期“三祖三宗”——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康熙帝則處于“二祖一宗”與“二宗一祖”的承前啟后的特殊歷史地位。
應當說,康熙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沒有受到外國勢力干擾而獲得長期獨立發展的時期。庸君在偉大時代仍然是庸君,英君在偉大時代卻成為偉人。康熙帝面臨的局勢是:既有壓力,卻無借鑒。當時國際、國內、朝廷的環境,對康熙帝的事業提供了難得的有利的形勢,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課題。因為:
第一,從世界歷史大勢來看,西方大國崛起,逐浪推進,康熙朝處于西方大國崛起兩個高潮之間,清朝面臨最后一個可以長期獨立發展的機遇。
第二,從中國歷史規律來看,大亂之后往往有大治,短命天子之后往往有壽君。明末清初,百年戰亂,給康熙帝提供一個做明君的歷史機遇。
第三,從滿洲貴族集團來看,康熙帝正好處在從“打江山”到“坐江山”的轉折時期——滿洲雖占有中原大地,卻沒有坐穩江山,如果不能恰當處理滿漢文化關系,而使文化差異激化,有可能會重蹈蒙元君主最后被趕回漠北的歷史悲劇。
因此,清朝296年歷史發展的一個關節點,看康熙!清朝承前啟后的一個關鍵期,看康熙!那么,康熙帝怎么辦?
《孟子·告子下》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康熙帝精讀《論語》,熟讀《孟子》,他對儒家的至理名言,不僅爛熟于胸,而且實踐于行。康熙帝肩負著家族的、民族的、國家的、天下的重任,登上歷史舞臺,施展雄心抱負。
康熙大帝為了愛新覺羅家族、為了滿洲族群、為了中華民族、為了天下太平,盡了自己的心力。他的旨趣是:“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公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體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寬嚴相濟,經權互用,以圖國家久遠之計而已。”(《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七五)
康熙帝在國際、國內、朝廷三方的機遇與挑戰態勢下,繼任清朝第四任皇帝,登上歷史舞臺,執政61年,開啟了史稱“康熙盛世”的時代。
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都有其杰出的過人之處,也都有其突出的歷史貢獻。康熙帝以其才華與天賦、智慧與膽識、勤政與謙虛、好學與著書、頑強與堅韌、寬容與簡約,在人生旅途中,克服諸多艱難,完成重大任務。康熙帝的文治與武功,學養與行事,都令人稱道,也都有特殊貢獻。他幼年登極,以智取勝,親掌朝綱;他崇儒重道,治理中國;他獎勵農桑,蠲免田賦;他重視士人,緩和民族關系;他提倡學術,編纂群書;他勤奮好學,在詩文書法深有造詣;他決心撤藩,消除割據,鞏固中原統一;他重用施瑯,統一臺灣;他悉心籌劃,打敗俄軍,簽訂《尼布楚條約》;他善撫蒙古,鞏固北部長城;他進兵安藏,加強對藏區管理——康熙帝是兩千年帝王文治武功中所罕見的范例。
四、千年一帝
中國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大約三千多年。第一個一千年,主要是商、周,《三字經》中“東西周、八百年”,再加上商,概數是千年。其后的兩千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嬴政自以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而自稱始皇帝,從此中國開始有了皇帝;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廢除帝制。這段歷史有一個特點,就是有皇帝。我將這段歷史稱作中國皇朝歷史。中國皇朝歷史,總算2132年。
這2132年的皇朝歷史,有多少位皇帝呢?有人統計共492位皇帝,有人統計共349位皇帝,康熙帝讓他的大臣統計說211位皇帝。其統計數字之差異,主要是取樣標準不同。這可以不管,我們重在思考這2132年皇朝的歷史。
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大體可以分作前后兩段,前一段一千年,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間政治中心經常東西擺動——秦在咸陽,西漢在西安,東漢在洛陽,唐在西安,北宋在汴梁(今開封)。后一段一千年,中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間政治中心經常南北擺動——遼上京在臨潢(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波羅城),金都先在上京(今哈爾濱市阿城區)、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今南京市)、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陽、后在北京。從上述可以看出一個有意思的歷史現象: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政治中心的擺動,先是東西擺動,后是南北擺動,從而呈現出大“十”字形變動的特點。
就其后一千年來說,遼、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8朝,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國內的民族融合。遼——契丹、金——女真、西夏——黨項、元——蒙古、清——滿洲,8朝中有5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明朝雖然是漢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結果又被“胡虜”替代。
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遼、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8朝,共有皇帝90位。這8朝都有一個民族融合的問題。遼朝與北宋對峙,金朝與南宋對峙,元朝取代金朝,都是民族問題。朱元璋是漢人,他的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滿洲以“七大恨告天”的旗號起兵,取代了明朝;民國孫中山又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綱領推翻滿洲人建立的清朝。
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元年(916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總算一千年。折騰來,折騰去,都離不開“民族”二字。
那么,康熙帝自己如何評價自己呢?
自我評價 康熙帝晚年說:“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枉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余萬,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七五)又說:“朕之生也,并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八齡踐祚,迄今五十七年,從不許人言禎符瑞應,……惟日用平常,以實心行實政而已。”(《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七五)
他的行為:“天下粗安,四海承平,雖不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該括耶!”(《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七五)
那么,《清史稿·圣祖本紀》如何評價康熙帝的呢?
歷史評價《清史稿·圣祖本紀》論曰:“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圣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清史稿·圣祖本紀三》卷八)這個評論是否公允,留待學者去評論!康熙時版圖,東瀕大海,南極曾母暗沙,西接蔥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北達貝加爾湖、外興安嶺,東北至庫頁島,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最為眾多、軍事最為強盛、實力最為雄厚的大帝國。康熙大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近、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這為他展現雄才大略、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陶冶了性格,開闊了視野,蓄聚了智慧,奠定了基礎。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我們今人,怎樣評價?
先作縱向比較。遼、金與兩宋,凡37帝,半壁山河,均不足論。元朝15帝,太祖成吉思汗,打下基業,并未一統,更無盛世。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后,在位24年,也還沒有盛世。其他諸帝,也不足論。明朝16帝,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功績很大;但是,冤案煩苛,史多譏評。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遷都北京,然“靖難”之舉,史稱之為“篡”。蒙古難題,六次北征,死于道途,抱恨告天。所謂“洪宣”之治,洪熙弟在位一年,宣德帝在位十年,都沒有形成盛世的局面。清朝可以提及的是“三祖三宗”——清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圣祖康熙、太宗皇太極、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三宗”自然位在“三祖”之下。僅以“三祖”而論,清太祖努爾哈赤有開基創業之功,卻未統一中原。順治帝雖遷都燕京卻英年早逝,只有康熙帝可以討論。
康熙帝的前述三大貢獻,邁越古人,千年以來,誰能與比?可謂千年一帝!
再作橫向比較。當時與康熙帝大約同時代的君主,英國尚未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美利堅獨立,都是乾隆朝的事。俄國和日本的崛起,都在19世紀中葉。俄國的彼得大帝、法國的路易十四,他們實際掌控的國家領土、國民經濟實力、民族文化昌盛、人口數量之多、軍事實力之強大,都不能同康熙朝相比。康熙帝不僅是中歷史上的千年一帝,而且是世界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
在康熙朝,四鄰和睦,寰宇一統,疆域遼闊,版圖奠定,中原地區,社會安定,半個世紀,無大戰爭,民族協合,國力強盛,經濟恢復,府庫充裕,黃河安瀾,秋決很少。
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代君主。他在位期間,曾經先后智擒權臣、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打敗帝俄,還有綏服蒙古、撫安西藏,武功盛極一時,前朝無人可比。他又能重視學術、弘揚文化、編纂圖書、獎勵學者,文治上的成就也很高。他確實應該占歷史偉人地位,當時在清朝宮廷里的西洋傳教士們也有贊譽他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帝王”。李約瑟博士稱其為“科學的皇帝”。
(本文系2007年12月16日在新加坡孔子學院的講座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