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博弈:網絡平臺無序擴張與元宇宙規則
- 張捷
- 7684字
- 2024-04-19 18:15:45
三、算法與元宇宙統治的未來世界
在當今的虛擬世界,一個概念火爆了,那就是元宇宙。元宇宙背后有區塊鏈和虛擬貨幣,另外還有更本質的概念,就是算法。算法構筑的是人工智能,以前人們不能控制的事情,現在有了大數據和算法,有了人工智能,都能夠控制了。在算法控制的數字世界,進一步構筑了虛擬空間,這個虛擬空間如果無限大,就可以說是一個元宇宙。
1.虛擬宇宙空間的算法時代
宇是所有的空間,宙是所有的時間,宇宙(Universe)在物理意義上被定義為所有的空間和時間(統稱為時空)及其內涵,包括各種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電磁輻射、普通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等,其中普通物質包括行星、衛星、恒星、星系、星系團和星系間物質等。宇宙還包括影響物質和能量的物理定律,如守恒定律、經典力學、相對論等。元的引申含義,則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本元),含有根本的意思。用元宇宙這個詞語,本身就是要把虛擬的數字世界變成當今的本元,是脫實向虛的另一種說法。這個概念把虛擬當作更加本元的內容,而實體的狀態是附庸的,要通過數字虛擬世界來統治整個世界。
提出元宇宙的概念、把虛擬世界從賽博空間變成元宇宙之后,現在流行的元宇宙概念是這樣的:吸納了信息革命(5G/6G)、因特網革命(Web3.0)、人工智能革命,以及VR、AR、MR,特別是包括游戲引擎在內的虛擬現實技術革命的成果,向人類展現構建與傳統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數字世界的可能性;引發了信息科學、量子科學、數學和生命科學的互動,改變了科學范式;推動了傳統的哲學、社會學乃至人文科學體系的突破;囊括了所有的數字技術,包括區塊鏈技術成就;豐富了數字經濟轉型模式,融合DeFi、IPFS、NFT等數字金融成果。
元宇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這樣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羅布樂思(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將在5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字節跳動斥巨資收購VR創業公司Pico……2022年,元宇宙無疑成為科技領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受到中國資本市場的極度追捧,甚至還搞出了元宇宙概念股。

圖1-16 元宇宙概念股
元宇宙是什么?虛擬空間是什么?很多人還云里霧里。而如果你的觀點不合它們的利益導向,也會被扣上“不懂”的帽子。
元宇宙的支持者認為,這個虛擬世界或許暗藏網絡轉型的密碼,大家不愿錯過這個機會。易凱資本的元宇宙研究報告指出,元宇宙可以在用戶規模、人均使用時長和人均付費方面帶來量級上的提升,從而創造出比移動網絡還要巨大的商業價值。
元宇宙構建的技術手段僅僅是一個方面,給社會眼花繚亂的高科技視聽沖擊和娛樂體驗,這只不過是其最外在的部分。技術手段在其經濟政治模式面前,將變得不再重要。就如我們的視頻傳播技術,從最早的顯像管,到等離子、液晶、LED等,從無線傳播到有線電視再到網絡電視,技術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是內容,即電視臺有什么節目。元宇宙也一樣,技術僅僅是載體,關鍵是內容和模式。僅僅是在初創時期沒有技術載體,內容和模式無法依附,等技術載體有了,其重要性就會迅速下降。
元宇宙最重要的實質,就是以后的經濟和政治模式,即元宇宙的經濟怎么運行,政治權力和利益再分配。甭管怎么虛擬,最后都要對應到實際控制人,要有信用、信息流對應到實體經濟的物流,所以利益分配才是關鍵。把虛擬空間、虛擬經濟及虛擬政權變成元宇宙,就是要再分配當今世界的財富和權力,決定未來可以生存的族群,這是一個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在新技術革命下的重組過程。
“元宇宙概念因游戲出圈,但科技圈早已達成共識,元宇宙遠不止游戲,會延伸至各行各業,隨之而來的挑戰,也遠超Second Life。技術、數字基建只是它的一部分,還需要一套完整的社會運行規則做支撐——法律規范、倫理價值、經濟體系、貨幣系統、文化體系等。”(《國家新聞周刊》2021年10月19日)
在一個虛擬世界建立新秩序,但又不愿意被現實世界控制,所以就搞出了去中心化的概念,不讓現實世界的權力中心干預。虛擬貨幣就是一個方向,虛擬貨幣要去掉的中心,就是現實世界的中心。有了虛擬貨幣,元宇宙的貨幣就有了,虛擬貨幣可以承擔與現實世界、實體世界的信用交換,通過信用交換實現物質的交換和控制。有了這個紐帶,網絡上的暗網可以影響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的權力卻難以掌控虛擬世界。
貨幣僅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信用體系在貨幣之外,要建立起一個物權體系,要有虛擬世界的產權證。現在這類技術解決方案也出現了,就是2021年以來炒得轟轟烈烈的NFT技術。
NFT,全稱為Non-Fungible Token,指非同質化代幣,是用于表示數字資產(包括圖片和視頻剪輯形式)的唯一加密貨幣令牌。NFT可以買賣,就像有形資產一樣。2021年3月18日,外媒報道,埃隆·馬斯克的推文,包括配文、剪輯和歌曲一起被當作NFT在網站上出售。截至3月16日,最高出價達112萬美元。2021年7月13日,北京國聲京劇團將自己的京劇作品周邊在NFT網站上出售,首個京劇NFT出現。
NFT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這意味著它可以用來代表獨一無二的東西,比如博物館里的蒙娜麗莎原畫,或者一塊土地的所有權。雖然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等主流加密資產也記錄在區塊鏈中,但NFT和它們不同的地方在于:任何一枚NFT代幣都是不可替代且不可分割的。當你購買了一枚NFT代幣,就代表你獲得了它不可抹除的所有權記錄和實際資產的使用權。例如,你購買了一件藝術品,它可以被展示、被復制,但只有你是它的實際擁有者。NFT是數字世界中“獨一無二”的資產,它可以被買賣、被用來代表現實世界中的一些商品,但它存在的方式是無形的。
目前,NFT大多數是數字藝術作品或集換式卡片。有些是虛擬商品,有些則以jpg、pdf這樣常見的格式包裝。只有少數的NFT代幣是一個實物所有權的數字記錄。現在,藝術家、音樂家和體育特許經營公司都在使用NFT,將以前廉價或免費的數字商品貨幣化。該技術還響應了藝術界在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對認證和出處的需求,將一個數字文件與其創作者永久聯系起來。
如果你是一個創作者,那么你可以創建或“鑄造”NFT,這就代表你擁有對自己作品的所有權。由于NFT的唯一性和可流通性,假如有人侵權或者抄襲,你可以用這個NFT來證明你的所有權,也可以將此售出。自己的作品在交易中心賺到多少,收入就有多少,避免平臺抽成太多的煩惱。
所以在元宇宙,用區塊鏈技術既建立了虛擬貨幣,還建立了NFT產權體系。通過NFT體系,把各種數字資產圈占到虛擬世界,搞元宇宙的產權體系,回避了現實世界、實體層面原有權力中心的影響,是對現實世界的進一步去中心化。
我們要注意,原有的體系,無論是貨幣還是產權,都是由一個政權來確定的。貨幣從貴金屬的天然屬性,變成國家控制的紙幣,背后就是國家獲得了金融力量,可以組織更大的政體并控制世界;產權體系是國家司法的核心,也是國家信用的核心。而在元宇宙中,搞虛擬貨幣和NFT產權,就要對以前的傳統權力去中心化,但權力不會消失,權力只會轉移,轉移到誰的手里,才是必須看清楚的問題。

圖1-17 比特幣價格再創新高,漲破65000美元/枚。
有了元宇宙概念的支撐,2021年10月,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價格又創新高,突破65000美元關口。比特幣價格能夠再創新高,除了能源價格暴漲的成本因素以外,有了新的概念和應用可以附著才是關鍵;否則,成本高的東西有的是,沒有使用價值也不會有人想去獲取它。
2.元宇宙新技術下美國因特網為王
要弄清楚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模式,我們先來搞清楚什么是拜占庭將軍問題。
拜占庭帝國是5—15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在當時,拜占庭軍隊有許多分支,每個分支都有將軍指揮。這些將軍們在對敵作戰中,只能靠通信員進行通信,因此必須制訂一個統一的行動計劃。然而,不幸的是這些將軍中有叛徒。于是問題來了:將軍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使所有忠誠的將軍不被叛徒欺騙、迷惑,在不找出叛徒(找叛徒將是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解決辦法)的情況下達成共識,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將拜占庭將軍問題延伸到網絡生活中來,其內涵可概括為:在網絡大背景下,當需要與不熟悉的人進行價值交換活動時,人們如何防止被其中的惡意破壞者欺騙、迷惑,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進一步將拜占庭將軍問題延伸到技術領域中來,其內涵可概括為:在缺少可信任的中央節點和可信任的通道的情況下,分布在網絡中的各個節點應如何達成共識。為此,數學家設計了一套算法,讓將軍們在接到上一位將軍的信息之后,加上自己的簽名再轉給其他將軍,這樣的信息模塊就形成了區塊鏈。
這看似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前提是你的簽名不能被仿制,而且雖然通道信使不可靠,也沒有網絡的中央節點,但大多數信使帶來的是可靠的信息,叛徒是少數人,這是問題的基本假設。這個情況在現有的比特幣運轉過程當中非常普遍,但我們還要想一下這樣的體系會不會出現崩潰破局呢?如果你的通道體系被叛徒整體控制了,或者簽名可以被仿造,那么你這個體系就完蛋了。由于你如此信任這個體系,所有的將軍都在這個體系下透明,在通道上讓你接受的信息被篡改,那么,不用叛徒動手,將軍們便會自相殘殺了,這比原來出現個別叛徒更可怕。
一般人都認為,仿造簽名不容易,但電子簽名的仿造也不是沒有可能,以前覺得足夠安全的密碼算法很多都被破解了。還有的人認為,系統的通道不可能被控制,但事實上這比你想得要容易。比如,拜占庭將軍的“信鴿”們都被天空云當中的“白頭鷹”控制了,“白頭鷹”可以把所有的“信鴿”抓起來,把這些信息進行系統性改寫,以前還有機會區分叛徒,現在則是好人也變成叛徒了。
區塊鏈的分布存儲技術很早就有了,這個技術確實可以在銀行體系內實現災難備份和去中心化,并不是不可改寫。即便下屬部門、業務員等不能改寫,系統管理員也可以做到。
這就要從我們的網絡是真的互聯網絡,還是主從接入網絡的問題來探討了。我們現在使用的網絡接入的美國因特網,美國有網絡的控制權。
因特網是當初美國軍方七個節點對公眾開放形成的,后來這些節點成為根服務器,難道根服務器之上沒有一個控制中心嗎?如果控制中心存在,與拜占庭將軍問題的假設從根本上就不同了。比如,區塊鏈要改變其信息,需要改變51%的賬本;但如果網絡在人家手里,他們就可以在指令下改變絕大多數的記錄,信息真實不可改的安全性就不存在了。
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OS)也都是美國的。OS是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件與軟件資源的計算機程序,是直接運行在“裸機”上的最基本的系統軟件,任何其他軟件都必須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才能運行。
操作系統的功能包括管理計算機系統的硬件、軟件及數據資源,控制程序運行,改善人機界面,為其他應用軟件提供支持,讓計算機系統所有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提供各種形式的用戶界面,使用戶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為其他軟件的開發提供必要的服務和相應的接口等。所以在這里你的各種行為都可以仿真,從操作系統里發出各種信息到網絡上,其他人是無法分辨這是計算機的所有人的行為,還是他人通過“肉雞”所為。實際上,操作系統管理著計算機硬件資源,同時按照應用程序的資源請求,分配資源。在網絡上,其他用戶看你,就是與你的電腦操作系統打交道。這個環節被控制,就等于拜占庭將軍問題里面的將軍們的手、腳、眼、口等都被控制了,這個時候你的區塊鏈的算法還有效嗎?還能夠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嗎?這才是你電腦的核心,美國的操作系統很可能有后門,這樣一來,改寫和仿冒簽名太容易了。
中國要有自己的計算機操作系統,這已經是大家為了國家安全多年來達成的共識。中國的自主操作系統在研發,但沒有普及。即使普及了,自己的操作系統也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因為如果網絡是別人的,我們自己的操作系統也要與之對接,也要遵守其協議,否則操作系統根本無法上網。交換協議層面,在協議的知識產權層面,美國等網絡霸權者是有優勢的。
對此,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直言,應該注意盡管從區塊鏈技術的概念上看,篡改記錄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但如果發生強硬集團的集團性行為,尤其是在私有鏈中,是不是有可能發生,也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更重要的是,如果區塊鏈交易的邏輯和規則事先就存在有意無意的漏洞,其安全性的挑戰仍然是極大的。金融的發展是不斷創新和試錯的過程,但由于金融業具有巨大的風險外溢效應,試錯的成本更要嚴格把控。
我們知道,網絡是分層的,各層之間是獨立的,各層間的標準化接口,允許不同的產品只提供各層功能的一部分,某一層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需要知道該層通過層間的接口提供服務。由于每一層只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只要層間接口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此外,對某一層提供的服務還可進行修改。當某層提供的服務不再需要時,甚至可以將這層取消,便于管理。網絡分層使美國因特網在網絡層可以實現其獨立控制,因為應用和底層通信對此是完全隔離的,在網絡這一層的操作上,完全可以讓你的電腦失控。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網絡是七層結構,從物理層、鏈路層、電信層、網絡層、路由層、系統層到應用層,而現在網絡的分層標準與當時又有變化,可劃分為五層因特網協議棧和七層因特網協議棧。五層因特網協議分別是: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和物理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模型將網絡分為七層,即物理層(Physical)、數據鏈路層(Data Link)、網絡層(Network)、傳輸層(Transport)、會話層(Session)、表示層(Presentation)和應用層(Application)。從上至下依次是:應用層,指網絡操作系統和具體的應用程序,對應WWW服務器(World Wide Web)、FTP服務器(File Transfer Protocol Server)等應用軟件;表示層,實現數據語法的轉換、數據的傳送等;會話層,建立起兩端之間的會話關系,并負責數據的傳送;傳輸層,負責錯誤的檢查與修復,以確保傳送的質量,是TCP工作的地方;網絡層,提供了編址方案,是IP協議工作的地方(數據包);數據鏈路層將由物理層傳來的未經處理的位數據包裝成數據幀;物理層對應網線、網卡、接口等物理設備(位)。
現在的網絡分層沒有把系統層專門分出來,因為要本地操作系統控制和授權,在云計算和區塊鏈的模式下,人家網絡遠程就給干了。因特網協議的應用層支持網絡應用,應用協議僅僅是網絡應用的一個組成部分,運行在不同主機上的進程則使用應用層協議進行通信。主要的協議有HTTP、FTP、Telnet、SMTP、POP3等。OSI應用層的主要功能是,為應用軟件提供很多服務,如文件服務、數據庫服務、電子郵件與其他網絡軟件服務。我們看見的就是把本地的操作系統的功能打包在一起,不再分層了,這個不分層的背后,就是你很難把應用軟件與操作系統分離,而人家有了很多的網絡權限。
這個網絡權限的變化,實際上就是原來的操作系統巨頭尋求網絡權力的過程!操作系統現在可以在網絡上遠程更新了,且已成為常態。它們能夠遠程更新和修改你的系統,這本身就意味著操作系統的提供商,比你有更高的權限,只不過它們不使用而已。例如,你使用的盜版系統,程序開發商可以讓你的系統不能使用。這個權限如果要使用,其實是可以強制你更新的。因此,網絡和操作系統的歸誰問題至關重要。法律上的權利怎樣理解也是重大問題,這些權力目前都在美國手里。
云計算和區塊鏈最大的權力,就是誰控制操作系統誰就控制網絡,同時云還是有控制中心的,你的區塊鏈的區塊存儲和通信也是云負責。這樣的結果就是區塊的信息可以被修改,就如我們當年在銀行體系內搞分布式存儲,有關信息在系統最高權限處可以修改一樣。你可能會說修改記錄是抹不掉的,但這個記錄只有系統管理員能夠看到,下面的用戶們看不到。所以控制著操作系統和網絡的美國,理論上就是可以用云控制全球的虛擬世界,就是說存在改變區塊內容的可能性,區塊鏈的可靠性不是萬無一失的。
所以,在美國可能完全控制因特網和操作系統的情況下,區塊鏈和云也被它控制,把各種核心信息建設在網絡上,分散在各個區塊當中,也就把你的命脈交到了網絡和操作系統的控制者手中。
3.元宇宙區塊鏈與國家安全命脈
元宇宙之下,經濟模式和運營模式的底層技術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的,而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對國家安全有巨大的影響。
元宇宙的去中心化,是對傳統政治格局的重大挑戰。尤其是信息安全、國家安全受到挑戰。
元宇宙是去中心化的,而傳統模式提供公信力和信息權威是國家存在的基礎,是政權存在的核心。沒有了公信力和信息權威中心,信息信用權威的權力將不被國家所掌握,會影響國家穩定。
國家和政權有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義務。這個社會公共服務的關鍵就是國家和政權的公信力帶來的信用,比如貨幣發行就是一種國家信用背書的公共服務。這些信用來自國家,來自權力中心,即使是西方的三權分立,這權力也有三個中心,這三個中心也是信息的中心、信用的中心。如果使用云和區塊鏈,連發行貨幣都可以不需要任何國家信用了,金融權力就變成了網絡權力,替代了原來的傳統權力中心。國家對信用、貨幣、信息和輿論沒有了調控能力,而掌握云和區塊的資本就成為幕后之王。
我們應當注意,在貨幣權力成為一項權力的時候,才開啟了現代社會的進程。因為信用可以經營了,更因為原來的宗教權力和貴族權力加上貨幣權力成了三權分立的狀態,在此以前則是宗教依附貴族成為統治工具,或者是貴族依附宗教成為宗教國家。貨幣力量改變了世界格局,西方在中世紀走出宗教國家,變成了世俗國家。如果貨幣等權力歸到元宇宙的虛擬空間,在區塊鏈的技術能力下去中心化,世界會怎樣?而且真的到了那一天,貨幣權力沒有了,就沒有替代品嗎?我們發現,這個時候網絡權力成為更主要的權力,你可以不要貨幣,但不能不要交易、不要信息,網絡權力會成為終極權力,會超越原來的宗教權力和貴族權力。那個時候,誰也離不開網絡,被網絡綁架,那么我們就要問,這個系統建設在誰的網絡上?你有本事移植它、擺脫它嗎?如果網絡是美國因特網,技術標準、技術秘密等都是它們的,你的命運在誰手里?你的安全在哪里?
我們更要看到,元宇宙去中心化理論,還有被篡改信息的可能。如果世界去中心化,沒有了一個權威中心,一旦信息被改得不可信,那么整個世界都會出現信任危機,公信力沒有了,這個世界就混亂了。網絡電子信息與傳統紙質信息的關鍵性差別就是電子信息被改了以后,你卻無法確定其改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有一個書面傳統文件的中心在那里。紙質文件上具體人員的簽名,是容易鑒定的,我們過去就是通過鑒定查找檔案和進行考古研究的,而變成電子信息以后,你怎樣確定社會的信息安全?如果這個改動是你的敵國、競爭國干的,你有什么抵抗手段嗎?
當你的信用中心消失在網絡區塊中以后,你就會發現網絡是美國因特網,操作系統由美國公司控制,網絡公司基本是美國資本掌握的,而去中心以后,網絡就是世界的中心。
2016年7月31日,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第六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互聯網金融中一些從業人員的思想方法出現了偏差,以為自己站在了風口,以為自己真的可以隨風起飛了,把對金融規律的漠視及背離當成了開拓和創新,把忽悠和鼓吹當成了營銷和宣傳。楊凱生認為:在推動區塊鏈發展的過程中,要保持清醒的、科學的認識,避免浮躁,要避免陷入對區塊鏈的傳染病狂熱。
在元宇宙新的大潮當中,要清醒地迎接時代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