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平臺博弈:網絡平臺無序擴張與元宇宙規則作者名: 張捷本章字數: 15860字更新時間: 2024-04-19 18:15:45
四、區塊鏈與去中心
1.全球央行和司法被區塊鏈去中心
在新技術發展之下,元宇宙概念提出,讓本就大熱的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變得更熱,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被捧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這個去中心化帶來的問題,卻被一些人選擇性地不予討論。沒有了中心,央行的管理如何進行?司法的執行如何進行?這里的空白,在著名的案例——比特幣丟失上已經顯露了。
2016年8月,Bitfinex宣布丟失119756個比特幣。按照現價計算,這一次黑客攻擊造成的損失約為7000萬美元。雖然很多賬戶里的美元沒有被盜,但它們卻被迫分擔了36%的損失。在遭受此次攻擊之前,Bitfinex是最大的美元比特幣交易平臺。該公司表示,由所有用戶共同分擔損失是避免其破產的最佳方式。一旦破產,所有用戶的款項將因為冗長的法律程序被占用多年。這里面的公平和透明是完全沒有的,在法律的真空下,什么區塊鏈有賬本,賬本改不了,全球都不再有金融犯罪等,全部變成了烏托邦式的夢想。
而2017年5月的勒索病毒,就公然挑戰了全球央行反洗錢和司法追贓。
勒索病毒這一次要的是比特幣,而不是美元。很多人說區塊鏈下的數字貨幣是如何如何的安全,是不會有人盜竊的,因為賬本是如此的清楚,而這一次的勒索病毒只要比特幣,說明這個數字貨幣系統才是洗錢最方便的方式。原因就是數字貨幣去中心化,沒有中心也就沒有了司法的參與,法外之地絕對不是天堂。
區塊鏈的司法程序,以本人多年做律師的角度看,非常清楚其中之難。首先是管轄,網絡無國界,但司法是有法域和國界的,各國的法律有沖突,你按照哪個國家的法律來執行就是個問題。各國主權不會相讓。在具體規定上可能差別不大,但在執行和證據層面差別巨大,沒有全球統一的司法規定,這個問題無法解決。
比特幣交易已經成為反洗錢的黑洞,規避了監管和司法,事實與很多人認為的差距巨大。如果我們的經濟生活全部依賴這樣的比特幣,這樣的沒有中心,其實就是已經失敗的無政府主義披上去中心化的外衣卷土重來。
我們要搞數字貨幣,關鍵是要在我們自己的網絡平臺上搞。中國的自主主權的公網不建設好,僅僅搞數字貨幣是不成熟的。
背景閱讀:說好的去中心化不見了
比特幣說是去中心化的,而在俄烏沖突當中,俄羅斯賬戶的比特幣就被封了。

圖1-18 關于俄烏沖突中俄羅斯賬戶比特幣被封的報道
根據彭博社報道,Coinbase(美國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成立于2017年)首席法律官保羅·格雷瓦在公司博客中表示,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已禁止受制裁的個人訪問,并正在使用區塊鏈分析識別可能與他們相關的地址,并將其添加到內部阻止列表中。“今天,Coinbase阻止了超過25000個與我們認為從事非法活動的俄羅斯個人或實體有關的地址,其中許多是我們通過自己的主動調查發現的。”格雷瓦寫道,“我們與政府分享了這些信息,以進一步支持制裁。”這次俄烏沖突打著打著,卻讓加密貨幣直接跌下神壇。
Coinbase的官網顯示,公司的使命是在世界范圍內擴大經濟自由。任何人都有資格獲得可以豐富自己和家人生活的金融服務。美國拜登政府,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確保俄羅斯個人和組織不能使用虛擬貨幣來躲避美國政府的制裁。
很多交易所為了能夠更好地合法化,就需要持牌上崗,但這也會造成一個后果,那就是必須接受政府的監管,甚至主動擁抱監管。這種交易所一般都被稱為中心化交易所,Coinbase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不管是什么加密貨幣,只要在Coinbase上交易,就會受到美國政府的監管,這對加密貨幣所倡導的去中心化、自由交易無疑就是打臉。
2.區塊鏈、暗網與黑暗虛擬權力
數字泡沫、數字世界背后,有公開的世界,也有隱秘的世界,數字體系把這些都網羅到了一起。我們對泡沫膨脹背后的隱秘世界,要有所了解,因為它們一樣在分配世界的財富,影響世界的運營。數字貨幣的誕生,來源于信息社會的貨幣數字化,貨幣交易變成了信息平臺上的數字。不愿被現實世界發現的另外一個世界,也有交易的需求,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在此需求下產生。
比特幣當初的流行,與一個事件是重疊的,那就是美國開始不讓瑞士銀行有數字賬戶了。這些數字賬戶背后,是各種不愿意被監管的洗錢活動。同時,在離岸港的注冊公司,那些股東保密的公司,也必須對美國公開透明。這對原來的各種灰暗需求,是致命的打擊,等于阻斷了他們交易的渠道。進一步說,很多灰暗事情的幕后黑手就是美國的情報機構,它們也需要有渠道。美國為什么以前不搞死這些渠道,因為美國也需要。比特幣出現以后,搞死這些渠道,是因為比特幣可以實現替代,讓這些渠道的交易需求轉移到美國網管控制的比特幣上來,這對美國是有利的,因此比特幣被接受了,也開始了暴漲之旅。
網絡上的一個“地下世界”,即地下暗網,是現實存在的。暗網公開交易毒品、槍支、色情內容等許多違法活動,甚至恐怖組織也在上面招募成員,策劃發動襲擊……這就是暗網。人們通過加密的隱身軟件,才能進入這個普通搜索引擎發現不了的網絡私密黑暗空間,一切交易都通過執法人員監管不到的虛擬貨幣隱秘進行。暗網的概念有多種說法,有廣義的和狹義的。按照比較通俗流行的解釋,參照維基百科的注釋,所謂“暗網”(Dark Web),是那些只能用特殊軟件、特殊授權或對電腦做特殊設置才能連上的網絡,使用一般的瀏覽器和搜索引擎找不到暗網的內容。與此相對,一般常用的因特網,由于可追蹤其真實地理位置和通信進行人的身份識別,被稱為“明網”(Clearnet)。
暗網引發中國公眾關注,主要是因為章瑩穎案件。該案最有力的信息和證據就是嫌疑人克里斯滕森曾于2017年4月在暗網上瀏覽網站“綁架101”里面關于完美綁架幻想、綁架計劃入門等內容的帖子。“綁架101”(abduction 101)是一個以捆綁、虐戀、戀物癖和另類性癖為愛好之人聚集的社交網絡,該網站有近600萬名注冊用戶,分享了超過3000萬張相關主題的圖片和4萬段錄像。由此推斷,克里斯滕森很可能將章瑩穎綁架之后,通過暗網進行了人口販賣交易(詳見王梓輝《章瑩穎的遭遇,真的與“暗網”有關?》,《三聯生活周刊》)。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暗網的猖獗。有600萬用戶的網站,為何不會被法治國家的司法干預并查禁?它需要多少資金運行?現實當中你要建設一個600萬用戶的網站需要燒多少錢?而暗網不能公開做廣告、做營銷,怎么就有了這樣多的用戶?這也反映出在暗網面前,實體的、傳統的法治體系的蒼白。暗網的存在,已經對我們的實體社會構成了現實的威脅。
暗網問題很難解決,原因有多種,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跨國犯罪的復雜性與多層匿名機制的復雜性結合到了一起。暗網所構成的威脅不受地域限制,因此中國可能與其他國家一樣面臨危險。據說,網絡上大概只有5%的信息處于可搜索狀態,95%的信息藏于暗網,就像海面上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冰山的絕大部分藏于水面以下。如果真的是這樣的信息比例,那么我們的現實社會的安全就完全置于暗網的虛擬世界之下了。信息不對稱是可怕的。
暗網體系構建起一個強大的網絡虛擬社會,里面有各種超越我們法律的行為,而且是單向透明的。我們(對他們一無所知的暗網之外的人)對暗網里的人是透明的,他們看得見我們,可以挖掘我們的各種網絡行為,并且進行大數據分析,把我們的隱私窺探得一絲不掛。但我們卻看不見他們。暗網實際是無法被網絡上機器自動收集信息、自動大數據分析的虛擬社會。相對于我們明網的透明,暗網與現實世界的信息不對稱,讓你對未來還有安全感嗎?
根據各種公開信息,暗網這個概念最初是在1994年由美國軍方科學家提出的。1996年5月,美國海軍研究實驗所的3名科學家提交了一篇論文,題目是《隱藏路徑信息》,提出打造一個系統,使用者在連接因特網時,不會向服務器泄露身份。在這個系統構想中,保護數據的密碼像洋蔥一樣層層疊疊,于是他們將之稱為“洋蔥網絡”(The Onion Router,Tor)。暗網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一種特殊的網絡協議,將網絡上的每一個終端連接起來,但每一個終端都沒有確定的IP地址,而是通過暗網的協議傳輸信息。
構建暗網就是在網絡上建立一個監管者看不到的虛擬專網。這個專網有很多作用,技術非常成熟,這項技術叫作虛擬專用網(VPN)。虛擬專用網絡的功能是:在公用網絡上建立專用網絡,進行加密通信。虛擬專網技術在企業網絡中被廣泛應用。VPN網關通過對數據包的加密和數據包目標地址的轉換實現遠程訪問。VPN有多種分類方式,但主要按協議進行分類,可通過服務器、硬件、軟件等多種方式實現。VPN使用的是因特網上的公用鏈路,因此又被稱為虛擬專用網絡,其實質就是利用加密技術在公網上封裝出一個數據通信隧道。
我們生活當中的暗網比比皆是。我們的電腦中了木馬病毒后,就成為黑客控制的“肉雞”,在暗網的控制下工作,為他們做各種分布運算、云計算等,還作為暗網信息的中轉站,為暗網掩蓋真實的數據路徑而轉發信息,信息的IP包頭可以重新打包,把傳輸者變成信息源。其實與暗網相關的技術很早就有,把IP包的數據包頭的源地址和目標地址也當作數據,再加上一個新的包頭,中間的“肉雞”則成為外面看到的信息源。暗網的數據量巨大,給網絡使用帶來巨大的流量耗費,成本都由網絡合法使用者支付。
除了上面被動地接觸和產生暗網數據以外,我們很多人也在主動使用著暗網。最常見的就是各種翻墻軟件。翻墻軟件掩蓋了你真實的數據傳輸,你可以進入政府禁止去的網站,而政府卻看不到你的行為。如果把翻墻也作為暗網的一個應用,那么暗網實際上的數據量是很大的。而我們的很多企業級的應用,也希望能夠在公用的網絡之上,構建自己的專用應用,而這些應用合法的很多,但非法的也會有,灰色的更多。比如,網絡的各種商業交易,在電商不注冊不納稅的背景之下,為了避稅的灰色企業級專業網絡就不少,很多跨國公司、財團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我們政府和企業的很多內部職能和業務,也以虛擬專網VPN的方式構建在公眾網絡之上。
虛擬專用網VPN里面的亂象,對國家和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影響巨大,因此國家要對其加強管理。2017年1月,工信部出臺了《關于清理規范互聯網網絡接入服務市場的通知》,該通知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規范市場的行為,規范的對象主要是未經電信主管部門批準、無國際通信業務經營資質的企業和個人。他們租用國際專線或者VPN,違規開展跨境電信業務的經營活動。
在網絡世界的暗網中,區塊鏈起的是什么作用呢?區塊鏈是暗網能夠構成的獨立虛擬社會,包括網絡黑社會、網絡虛擬政權的保障和技術手段。在沒有區塊鏈的時代,暗網的信用體系必須依賴傳統的金融系統,這給了我們在網絡技術之外對其進行追蹤和監管的手段;但在區塊鏈之下,暗網世界可以脫離線下信用和追蹤,使用區塊鏈數字貨幣進行交易或與實體發生財物交換,獨自成為一個封閉的、不受實體和線下控制的系統。區塊鏈讓公權力去中心化,下面的暗網,就是黑暗世界的中心。
要搞一個暗網,搞一個涉嫌違法、會被國家司法力量打擊的暗網,如果它是一個有中心的設計,那么這個中心是非常容易被物理手段追蹤的,也容易被打擊。但它要是變成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結構,有自己獨立和封閉的信用體系,可以完全依靠線上的數字貨幣流通,那么你要抓住它就無從下手了。尤其是在法律有國界和主權、網絡無國界的情況下,跨國進行抓捕很困難。黑客世界的區塊鏈,使得大量的數據被分布存儲在各個“肉雞”之上,你抓住搗毀某個“肉雞”一點用處也沒有,而且“肉雞”的主人重裝系統也沒有影響。區塊鏈技術的優點,在暗網的世界才最能發揮作用。
在暗網上,區塊鏈技術更重要的角色是公信力和信用的提供者和保障者。網絡虛擬社會要運轉,離不開信用。信用是社會演進和運行的元規則,而區塊鏈技術為暗網提供了信用。2017年5月流行全世界的勒索病毒,就是要求你支付比特幣,挑戰了全球央行的反洗錢能力和司法的追贓能力。罪犯敲詐了巨額財富,然后逍遙法外。在以前沒有區塊鏈支付手段的時候,誰敢這樣做?誰能夠要到錢?傳統的支付網絡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去查VPN,關鍵還是這些VPN的運營要從現實世界收錢取得信用。如果取得財富的交易能夠在區塊鏈技術下建立信用體系虛擬運轉,而且還超越國界,脫離了線下行為,包括國家主權和司法,還有什么手段能限制和管理它?虛擬世界的暗網,有了區塊鏈下的交易信用體系運行,在暗網之上就可以建立虛擬政權和商業帝國,這才可怕。區塊鏈技術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網絡虛擬世界的崛起。
對暗網下的網絡虛擬社會,中國真的能夠管住嗎?尤其我們現在的網絡是美國因特網的接入網,在沒有美國因特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的網絡權限的前提之下,中國怎么能夠管住呢?其實,在美國,想要管住這個暗網,也是很困難的。美國打掉全球最大的暗網,依靠的仍是傳統的手段——釣魚!中國打擊翻墻VPN,依靠的也是釣魚手段。買它一個賬號,使用這個賬號操作,找到給它服務的境外IP,然后把該賬號的對應IP給封在墻外。以后的暗網使用區塊鏈技術,沒有中心了,傳統釣魚的偵查手段,是否還能夠打擊它呢?
暗網還產生了各種恐怖組織活動,以及國家間的間諜戰。各種國際情報組織,其實也有很多活動在暗網上。美國的斯諾登事件,揭露了美國情報機構的監視無所不在。美國因特網背后,有一只眼睛在盯住你!因此,暗網的背后,不光有黑社會犯罪,還有國家間的現代網絡戰爭。所以暗網才是網絡真正的陰暗面,需要特別關注。
有些人說在網絡上打擊犯罪,他們有各種網絡管理手段,有網警、網軍。但在另外的場合,他們卻說,中國在美國ICANN管控的網絡上,他們可以為中國構建所需的虛擬專網,虛擬專網足夠安全,可以保護國家秘密。在說偵查暗網犯罪、反對恐怖組織和情報組織的時候,把矛說得鋒利無比;在說保衛國家的秘密、建設中國的虛擬專網的時候,把盾又說得天衣無縫,如此明顯的自相矛盾,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因特網網管是美國的ICANN,是私人機構。中國的“互聯網”是接入網,除了在我們境內的網絡上有自己的權利,其余部分就要與美國的ICANN合作,需要根服務器和域名解析服務器權限。對境外的網絡行為,中國最多是在明網上做一個墻的限制。在暗網層面,中國想要限制,卻沒有網管權限。如果虛擬的暗網再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又不依賴線下的信用體系,網絡虛擬政權就能夠建立了。美國再有一套可以凌駕和控制暗網的體系存在,對中國而言就是被虛擬世界掌控。
更進一步講,美國因特網,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網絡,是在美國軍方開放節點給社會免費使用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也就是說在網絡上,本來就有美國的軍方應用。上層軍方的應用,也是我們搜索不到的暗網。如果美國軍隊方面是暗網和上層網絡的主宰,是網絡虛擬世界的主宰和網管,在未來網絡信息戰中,中國怎么辦?
暗網再牛,也對抗不了網管,網絡之上的網管就是美國的ICANN,它其實就是網絡虛擬世界的政權。因為只有它,能夠追蹤和打擊這些暗網,它是這個網絡的信用來源和公權力,就連區塊鏈技術所謂的去中心化,也去不了它這個中心;而它卻可以把區塊鏈分布存儲的各個賬本給孤立、封鎖,再一個個修改過來。ICANN的網絡管理權力,在實體世界去中心化以后,虛擬的中心才是世界權力的高地。我們覺得建設了一個專網VPN,可以在別人的公網之上有我們自己的秘密,但這個秘密只是對網絡的其他用戶保密,在網管面前,就是自欺欺人,就如穿上了皇帝的新衣,只不過現在還沒有戳破謊言的小男孩而已。
很多人看不懂網絡公司的燒錢和估值,其實是看不懂網絡公司在暗網層面還有巨大的價值需要估算。流行的殺毒軟件都免費了,但它卻是你電腦的看門狗,各種流氓軟件和暗網是要留下痕跡或者買路錢的。網絡公司講自己可以不賺錢只要信息,而信息卻可以在暗網上運作,公司是要賺信息錢的。就如搜索引擎怎樣排名有公開的競價,也有不公開的很多潛規則。很多網絡公司黑白通吃,就算沒有在暗網的虛擬世界賺錢,它們對這個虛擬世界的控制權,也會給資本市場帶來巨大的想象力。
我們需要網絡,就不能回避暗網的存在及其所帶來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有自己的公網。公網再與國際互聯,這樣各國主權是平等的。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控制暗網的虛擬世界,與網絡霸權國家有國際談判的籌碼。區塊鏈要建設在我們能夠控制的公網之上,暗網也是我們自己公網之上的暗網,不能對抗國家主權意志。就如我們的各種應用,不能完全依賴和建設在GPS之上,我們需要自己的北斗,網絡也需要一個“北斗”。
區塊鏈技術出現、暗網存在、網絡黑社會、暗網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太多了。脫實向虛已經不僅限于經濟領域,更向政治領域和隱秘世界發展了。區塊鏈創造了數字貨幣,網絡虛擬去中心化的信用體系建立了,背后就是網絡的虛擬政權在建立。在核戰爭誰也不敢打的時候,未來世界控制權的核心競爭,可能比核戰爭還要厲害。因為這是可以深入我們每一個人隱私的東西,是可以左右一個現實國家的體系,是一個讓你全透明的信息系統,是我們社會的神經組織。
元宇宙建立了,數字泡沫、數字資產膨脹,這些隱秘的部分也是要考慮的,里面的力量也參與了公開的漁利,就如前面說的去中心化一樣,明面上的中心去掉了,背地里的中心呢?數字資產帶來的新中心呢?元宇宙發展,暗網會怎么樣?會不會因此而合法化?這是一個要從傳統領域再分配財富的游戲。
背景閱讀:全球最大暗網是怎么被打掉的?
據新華社電,2017年2月16日,美國西北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名18歲女孩吸食過量“新毒品”U-47700后死亡;2月27日,美國東南部佛羅里達州橙縣,一名24歲女子吸食過量止痛劑芬太尼后死亡;再早一些,2016年年底,美國中西部猶他州帕克城,兩名13歲男孩因濫用朋友買的U-47700在48小時內先后死亡。
調查顯示,所有這些非法藥物的來源,都指向一個暗網黑市交易平臺——“阿爾法灣”。
美國司法部長杰夫·塞申斯2017年7月20日在華盛頓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他們已鏟除全球最大的從事毒品、武器和其他非法物品交易的暗網平臺“阿爾法灣”。“這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刑事調查之一,史上規模最大的暗網市場被打掉了。”
假扮顧客揪出創始人
“阿爾法灣”是暗網中的第一大犯罪平臺。根據美國司法部的說法,“阿爾法灣”上賣家達4萬人,客戶超20萬人。在關閉前,網站上非法藥品和有毒化學品的交易條目超過25萬條,失竊身份證件和信用卡數據、惡意軟件等的交易條目超過10萬條。
美國司法部沒有透露是從何時開始調查“阿爾法灣”的,但公布的文件顯示,從2016年5月開始,執法人員假扮顧客,從“阿爾法灣”上購買了大麻、海洛因、芬太尼、冰毒、假身份證和ATM機盜刷器等非法物品。包裹郵戳表明其賣家遍布美國各地。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調查人員意外發現了“阿爾法灣”的創辦者兼管理員,案件由此獲得突破性進展,并最終導致“阿爾法灣”的覆滅。
文件顯示,“阿爾法灣”的創辦者先后使用“Alpha02”和“Admin”(管理員)兩個網名,曾一度使用一個微軟hotmail郵箱發送致新用戶的歡迎郵件,而這個郵箱屬于1991年10月19日出生的加拿大人亞歷山大·卡茲。
進一步調查發現,社交職業網站“領英”上也有一個叫亞歷山大·卡茲的人,他自稱精通多種電腦軟件,是一名網頁設計人員。更重要的是,2008年,有人使用“Alpha02”的網名在一個論壇上發帖,并在帖子結尾處附上名字亞歷山大·卡茲及上述個人郵箱。
調查人員推斷,這個卡茲就是“阿爾法灣”的創辦者。卡茲和他的妻子在泰國過著奢侈的生活,開著蘭博基尼、保時捷等豪車,擁有多處豪宅,名下總資產達2300萬美元,但又沒有合法來源。
2017年7月5日,卡茲在曼谷被泰國警方逮捕,美國檢方以詐騙、毒品交易、洗錢和盜用身份等罪名對他提出指控。卡茲被捕時,正用筆記本電腦以管理員的網名接入“阿爾法灣”服務器,并在論壇上回答用戶提問,其身份由此正式確認。
美國司法部說,2017年7月12日,卡茲在泰國羈押待審期間死亡,“顯然”死于自殺。
巧設陷阱監控犯罪
“阿爾法灣”只是眾多暗網平臺之一。2017年7月20日,出席美國司法部記者會的歐洲刑警組織負責人羅伯特·溫賴特透露,就在一個月前,荷蘭警方秘密接管了全球第三大暗網交易平臺“漢薩”,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監控他們的犯罪活動。他們發現,“阿爾法灣”被封殺后,其用戶開始尋找新的暗網黑市,許多人轉移至“漢薩”。
“事實上,他們成群結隊蜂擁而來,”溫賴特說,“緊隨著‘阿爾法灣’被鏟除,我們看到‘漢薩’的用戶數量增加了8倍。自荷蘭警方接管‘漢薩’的秘密行動以來,成千上萬個非法商品買賣方的用戶名和密碼已被確定,將成為后續調查的對象。”
除美國、歐洲刑警組織和荷蘭外,泰國、立陶宛、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也參與了打擊暗網黑市行動。
3.區塊鏈技術將帶來的可怕透明
全球區塊鏈技術大熱,號稱可以改變金融生態、改變世界,但這種技術的前世今生如何,可能給未來帶來什么,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前文已經論述了區塊鏈的透明問題,現在我們再從技術層面討論透明不可逆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很美,但這并不是全部。技術帶來人們行為方式的改變,帶來社會模式的改變,帶來人類規則的改變,這些才是更重要的。我們要從這些技術進步上,看到技術對社會和經濟的真實影響。技術總是進步的,但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卻可能是財富再分配,新技術帶來的不光有人類的光明,也有戰爭和混亂。
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基礎實際上是云計算,碎片化的區塊被記錄在各種賬本上,它們的組織實際上就是云,在一個云里面,怎樣找到它并且進行處理是云的工作。這項工作需要權限,你的電腦存儲區塊鏈賬本要被云遠程操作,而電腦是否允許被遠程操控,直接關系到系統安全的級別。區塊鏈可能很安全,但你電腦使用的其他應用因此不安全了,而且這個不安全就是信息的不安全和透明。
實際上,真正需要云進行計算的東西越來越少,我們的臺式電腦的計算水平越來越高,在摩爾定律的發展下,電腦性能的提升遠遠超過我們計算需求的增長。同時,我們的大型機技術進步也極快,傳統的數據處理和計算工作對云而言,是九牛一毛的事情,因此必須給云找到有價值的工作方向。這樣區塊鏈就誕生了,一筆本來簡單記錄的信息,在區塊鏈技術下變成要全網處理的信息。這個信息要更改云端的全部相關記錄,要把云端的歷史記錄找出來進行比對,這樣工作量和計算量都上去了,等于給云計算找到了具體的應用。這個應用如果發展起來,數量巨大,對網絡的影響也是根本性的。網絡不光交換信息,還要交換服務和存儲,還要能夠遠程操作你的電腦,否則這個記錄怎么改?不是每一個記錄區塊的電腦本地控制修改,而是被云控制著寫記錄。
我們還要注意到,因特網是美國網,世界各國對其安全性有擔憂,在金融應用方面這個擔憂被放大,因而因特網被質疑、被詬病、被打壓的時候,區塊鏈概念適時出現。這一脫胎于比特幣的神秘數據處理技術被描述得近乎完美。去中心化、開放性、不可篡改、自治性,除了最有文章可做的金融領域外,據說藝術、法律、醫療、房地產、電子商務等領域都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人們似乎期待它拯救地球。這個概念等于在向世界其他國家保證,在美國控制的因特網下,你們一樣是安全的。這剛好符合大家的心理需求。
這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處理技術其實十幾年前就有了,并不是什么橫空出世的神秘黑科技,本人當年做IT系統分析師的時候就知道它,但那時它還沒有這個名稱,這個概念也沒有被熱炒。現在能夠熱起來,這與云計算的發展和大家對美國掌控因特網的擔憂是密切相關的。技術還是那個技術,比特幣的開發與我們當年研究的不同在于它是在公網上的,當初的分布式存儲是在專網上的,為了銀行的災難備份,利用的是系統內的計算機冗余能力,與當前的目的是不同的。
這個技術運用在公網之上,被說成有去中心化、開放性、不可篡改、自治性等特性,其前提條件是什么呢?
這個前提就是透明性,所有的參與者是透明的。當初的比特幣能夠成為電子交易可信的中介,就是因為所有交易都是開放透明的,所有參與者都要保存部分區塊,并且通過這些區塊的記錄來保持它的信用。這種透明本身就意味著風險,未來就有被破解的風險。
現在保護這些關鍵信息不透明依靠的是一個公鑰和私鑰系統,但我們要看到的問題是,沒有了中心,你的密鑰將無法升級和更換。而初始的密鑰是由誰掌握?更高級的母密鑰是由誰掌握?就算把初始密鑰給毀掉了,萬一你忘記了密鑰怎么辦?你死后,別人不知道你的密鑰,怎樣繼承你的財產?還有就是人類的技術進步。以前密鑰是堅固的,要計算100萬年以上才能夠破解,但摩爾定律技術飛速發展,十幾年前要100萬年的計算量,現在幾分鐘可能就搞定了。同時,你不可能把密鑰做得極為復雜,因為每一次解密的運算速度限制了你。因此,密鑰需要不斷升級,就如DES加密就是從8位升級到了128位,甚至更高。區塊鏈如果不能升級密鑰,則意味著遲早需要透明。
想一下這些區塊被破解以后有多可怕吧!如果所有交易信息都泄露了,特別是貨幣交易信息,意味著你將變得完全透明,你的財產、你的習慣、你的交易伙伴等隱私將不復存在。現在你說不能被破解,但我們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摩爾定律發展迅速,幾十年后是否會被破解呢?這即使不是百分百,也應當是大概率的事情。
我們還要注意,這些信息不光是個人的,還有大量信息是法人的,屬于最重要的商業秘密。尤其是交易信息,是各種企業、法人的核心秘密。如果這些交易信息都公開透明了,意味著交易規則也要改變,人類的商業規則都要改變,這個改變會造成什么后果?會不會出現掠奪?會不會出現巨大的動亂、內亂、戰爭?
更關鍵的就是這些信息的不可改性。也就是說一旦被破解而變得透明,你想要改變,想要變得不透明都是不可能的,這個不可能才是最可怕的!在區塊鏈下,你想要改信息是做不到的!如果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其風險就要另外評估了。人類的技術飛速發展,我們的網絡又沒有忘記的功能,信息被破解,在未來基本上是定論。對于這個不可逆的過程,我們如果要使用信息技術,就要按照這個技術讓人全透明的方式進行評估。
如果信息被破解,而大家得到破解信息的時間有先后,先破解的人或者法人、國家,都會利用這些信息得利,這是巨大的信息不對稱。這個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應當沒有哪個社會能夠接受。因此,這個技術要施行,要消除被破解的可能性和破解后的信息不對稱,需要整個系統在建立的時候就要完全透明。但透明的個人、透明的法人,將使全球交易和商業規則徹底改變,人類的群體活動方式也會徹底改變。這個改變必定是帶有損失的,而我們的收益在哪里?
我們對自身的完全透明,根本沒有做好準備,大家都還不知道搞區塊鏈意味著什么。透明化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沒有什么,對有些人則意味著毀滅,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損益,你怎么統一?投票能夠解決嗎?這可是關乎私權私產的,如果選票可以解決,那么選票就可以剝奪私人財富,這在西方所謂民主國家也是不允許的,是民主精神也不能接受的,那時候的社會矛盾怎樣解決?
綜上所述,很多產品對人類有益但不是無害,科學家熱衷于證明其有益,但對檢驗其是否有害則極為不情愿。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區塊鏈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在資本驅動之下,看起來很美,其深層次的矛盾被隱藏了,而它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也沒有后悔藥可買。區塊鏈讓你全部透明,你的隱私和商業秘密沒有了,那么你的命運由誰決定呢?所以你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評估清楚,看不清的時候不要做,沒有試錯的機會。
4.數字貨幣區塊鏈的摩爾悖論
元宇宙的概念提出后,虛擬世界越來越豐滿,虛擬世界的背后,也有金融權力的支持,數字貨幣是一個重要的媒介,在實體與虛擬之間交換利益。因此,數字貨幣的安全和控制權,對元宇宙而言,也是核心問題,本節將對數字貨幣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探討。
現在數字貨幣大熱,大有未來完全取代紙質貨幣的趨勢。對于數字貨幣,中國以BAT為首的網絡巨頭在推廣,中國央行對此似乎行動在全球之先。2017年年初,央行推動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已在該平臺試運行;2017年春節后,央行旗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也正式掛牌;2020年,中國的數字貨幣,已經在深圳試點,并發行了數字紅包。
不過,對數字貨幣去中心化問題背后的風險,我們還是需要研究的。本人認為去中心以后,在不能更新升級數字貨幣的情況下,風險是巨大的,有無法解決的悖論問題,本人將這個叫作摩爾悖論。
摩爾悖論來源于電子行業的摩爾定律,這個悖論是,摩爾定律成立或者不成立都會造成這個數字貨幣系統的崩潰。這個數字貨幣系統,一方面仰仗著摩爾定律的成立,另外一方面又需要摩爾定律不成立。這樣的對立,意味著從一開始,這個系統在邏輯上就必然走向崩潰。
我們的數字貨幣,不是代理支付下的貨幣脫媒,不是簡單的脫離紙質媒介的以銀行賬戶為后臺的電子支付交易——這樣的交易還是以傳統金融體系為管理中心的交易。現在說的數字貨幣,是像比特幣這樣的,沒有一個實際控制者實行去中心化交易,這些信息可以如防偽鈔票一樣在體系內流轉,不需要央行的控制。現在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被描述成一個能夠實現和支撐這個夢想功能的新技術,變得炙手可熱。
區塊鏈是一個多賬本的技術,通過一整套的算法,其實解決了古典的羅馬將軍問題,實現了在不知道誰說謊的情況下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和正確性。因為你的系統內有無數個賬本,如果你不能改變其中51%的賬本,那么你就是安全的。但這個設計,是以系統快速膨脹為前提的,也就是本來一個中心一個賬本,被你用無數個賬本取代,本來訪問一個中心取一個數據,變成了需要無數個賬本取數據并且進行數據比對和判斷,計算量極大地增加,尤其是在我們的各種交易不斷膨脹的情況下,賬本也會越來越復雜。區塊鏈這個賬本系統運行了,隨著交易數據的積累和規模的膨脹,整個系統就會不斷快速膨脹,這比傳統體系要大得多,膨脹得也要快得多。信息技術的進步必須趕得上這個膨脹的速度,才能夠滿足區塊鏈體系的要求,這就要求摩爾定律成立,而且要走很遠很遠。
但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區塊鏈的成立需要依靠一套密碼體系。這個體系有私鑰和公鑰,背后是數字簽名RSA這類密碼,這個密碼的安全才是體系的關鍵。如果你的比特幣被偷了,說明其他人(無論通過什么方法)知道了你的密鑰,然后通過你的密鑰轉走了你的地址上面的幣。假設這時你的幣被轉到了add_X,擁有地址add_X對應密鑰的人才能控制上面的比特幣,才是被比特幣網絡承認的合法擁有者,你是沒有辦法證明他是非法擁有這些幣的。比特幣網絡是分布式的,沒有一個中心機構來維護,只認密鑰不認人,所以無論是密鑰沒保存好而丟失了還是被黑客偷了,比特幣丟了就永遠丟了,不存在掛失的可能性。所以這個密碼體系極為關鍵。
這密碼的強度如何?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需要計算100萬年才能夠破譯。這個數字看似好大,但我們真的回顧一下,當年要計算100萬年的東西,現在很多是一會兒就算完了。而摩爾定律不斷發展,你現在要計算100萬年才破解的密碼,可能幾十年后就破解了。尤其是現在量子計算在不斷突破,量子計算機誕生了,其計算能力及其增長速度似乎遠超摩爾定律,未來你的數字貨幣密碼被破解了怎么辦?
有人可能會說把密碼做得更強大,讓密碼破解需要的計算量不是100萬年而是100億年,不就行了嗎?但其實這個100萬到100億甚至更高,不過是數量增加萬倍,但在速度幾何級數增長的情況下,這個時間的延長也是有限的。更關鍵的是你的密碼不可能這樣復雜,因為你破解密碼需要的運算時間增長的話,你解碼的時間也會相應增長,你每一次把明文變成密文,或者把密文變成明文,或者驗證密碼的時間,也隨之增長,你不可能每次使用都等很長時間吧?你解碼的時間從原來的不到1秒鐘到幾小時也就是萬倍概念,但你這個系統還能怎么玩?所以密碼隨著需要的強度越來越大而不斷升級,就如原來的DES、RSA從8位到16位,再到64位、128位。2010年,美國給世界的是64位密碼,而他們自己使用的128位RSA等密碼產品禁止出口。
在一個有中心的體系,密碼升級是很容易的;在沒有中心的體系,你怎么升級?誰有這個權力升級?就如紙幣防偽技術進步時,央行可以換鈔,而數字貨幣沒有一個發行機構,誰能夠換鈔?這個換鈔需要有系統密碼后門,這個數字貨幣如果有后門會怎么樣?想象一下比特幣要是有后門會怎么樣?誰會成為未來發鈔權的主宰?這一系列的問題被選擇性忽視了。因此,摩爾定律成立以后,去掉中心不能升級的數字貨幣防偽密碼體系必然會被破譯,這就是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的摩爾悖論。
如果真的有一天數字貨幣的密碼體系被破譯,而不是黑客盜取某些密碼,面臨要置換密碼的問題,誰能夠辦到這個事情?不要簡單地想你可以通過線下的司法體系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沒有全球政府,也沒有全球實名制,這些密碼、密鑰只能在網絡體系下更換,那么你就需要根服務器和域名解析服務器的幫助,控制所有的賬本賬戶,這等于你把發鈔權交給了ICANN,網絡資本也就統治全球了。以后就不再是所謂的數字貨幣無中心了,而是誰有了密碼設定的權力,誰就有了數字貨幣的發鈔權。因此,在數字貨幣推廣的背后,是網絡資本要全球央行的發鈔權,這個競爭的本質我們要看清楚。
我們知道,ICANN和網絡資本下的利益集團依附于美國強權,因此,我們的貨幣政策制定,必須重視摩爾悖論這個問題并三思,不能被綁架著走上不歸路。
有新的消息顯示,新的量子計算機的速度比原來計算快了好幾萬倍,可能真的很快就可以破譯數字貨幣的密碼了,數字假鈔要來了。
2019年9月,美國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則題為《使用可編程超導處理器的量子優越性》(“Quantum Supremacy Using a Programmable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的消息,宣稱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可以在3分20秒內完成世界第一超級計算機Summit需要花費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
2019年10月,谷歌開發出了一個全新的53量子比特處理器,只用了約200秒就解決了經典計算機大約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2020年9月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公開課演講時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潘建偉教授表示:“就在上個星期,我們剛剛完成了對50個光子的玻色取樣,相比谷歌的‘量子優越性’大概可以快100萬倍。”
量子計算機時代,密碼不能升級的話,怎么可能不被破譯?誰有權升級密碼,誰就是數字貨幣的真正發行者,去中心化使發行者取得了央行的權力。所以數字貨幣,其開發者應當擁有底層密碼,可以修改升級相關算法,并升級密碼。如果數字貨幣開發者保留了這個權力,則他們已經成為幕后的統治者。
所以,在貨幣數字化之下,去中心化的風險是巨大的。未來經濟社會,需要的是有中心、有主權的數字貨幣。對此,我們以后的章節還要論述,中國需要自己的主權數字貨幣。
背景閱讀一:數字貨幣與錢包的安全
中國開始試點數字貨幣了,數字貨幣的安全問題,比預計的來得更快。
2020年8月29日,中國建設銀行App便上線了數字貨幣錢包功能,有多位用戶成功開通試用。不過僅在幾個小時后該功能便下線了,顯示“該功能暫未正式對外提供服務,敬請期待”。建行錢包功能試用讓外界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期待又進了一步。但安全問題隨之而來!
據中證網報道,202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聯合各組委會成員機構舉辦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要統籌管理數字人民幣錢包,統一數字人民幣認知體系,有效降低防偽成本。按照雙層運營原則,采用共建、共享方式由央行和指定運營機構共同開發錢包生態平臺,同時要實現各自的視覺識別和特色功能。“我們已經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假冒的數字人民幣錢包。”穆長春稱。
對數字貨幣資產來說,錢包是存儲的媒介,更是價值的承載,不管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公鏈、去中心化應用(Decent ralized Application,DApp),只要涉及代幣,就需要錢包來體現它存在的現實意義。當前由于幣圈游離于各國監管體制以外,造成行業亂象叢生,坑蒙拐騙層出不窮,其中錢包項目又因其特殊的資產存儲屬性,已經淪為騙子手中的賺錢道具,是受騙的重災區。
穆長春稱,微信、支付寶和數字人民幣不是一個維度上的,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電子支付場景下,微信和支付寶的錢包里裝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數字人民幣發行后,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只不過錢包里裝的內容增加了央行貨幣;同時,騰訊、螞蟻金服各自的商業銀行也屬于運營機構,所以和數字人民幣并不存在競爭關系。
2020年年底,負責為多家跨國銀行及證券交易所提供軟件的開發商CMA的軟件源代碼被公開發布在網上。
2020年12月,威脅情報分析師Bank_Security發布推文稱:“國家中央銀行使用的軟件已被發布至公開的資料庫。代碼是由https://cma.se研發的,主要用于各央行及證券交易所開發軟件。據稱,通過該軟件執行的日均交易額超過1000億美元。”
數字資產的安全、數字交易的安全,其實越來越成為問題。
背景閱讀二:幾乎所有數字貨幣錢包都有致命漏洞,區塊鏈只存在相對安全
冷錢包,又稱硬件錢包,相當于把私鑰存在一個芯片上,不聯網,被視為“絕對安全”的貨幣存儲方式。這里一度成為區塊鏈世界的最后一片凈土。而最近,幾乎所有的硬件錢包,都被破解。黑客只需要接觸手機兩分鐘,不管你是否屏蔽,都可以輕易轉走你所有的幣。
隨著錢包熱興起,很多新廠商加入這一戰場,但它們對安全的理解往往不到位。這大大增加了安全隱患。冷錢包還值得信賴嗎?區塊鏈的世界,到底是否存在絕對的安全?
保守估計,現在市面上有上百家廠商的錢包產品。它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軟件錢包,一類是硬件錢包,即冷錢包。
軟件錢包大家好理解,即手機下載的錢包App,可直接使用。但硬件錢包是什么?比特幣存在區塊鏈上,而私鑰,是你擁有和有權管理比特幣的證明。硬件錢包的工作原理,就是將私鑰存在一個芯片上,與網絡隔離,即插即用。它的外形,有點像U盤。
在業內,硬件錢包被普遍認為是最安全的數字貨幣存儲手段。理由主要有三點。
(1)硬件錢包中的私鑰不能被導出。因為不聯網,杜絕了黑客攻擊。
(2)易備份。設備在初始化配置時會生成助記詞,作為私鑰的備份,當你的設備丟失或損壞以后,可以購買新的設備,然后通過助記詞來恢復私鑰。
(3)可實現多幣種同時管理。絕大多數的硬件錢包,除了管理比特幣,還可以管理萊特幣、以太坊、比特現金等數字貨幣。
目前,國內人氣較高的硬件錢包產品,像Ledger Nano S、Trezor、KeepKey等,基本都來自國外,價格在1000元左右。因為看好這一領域,很多國內外區塊鏈創業者,都在打造更多的硬件錢包。“但是,其中大多數廠家對安全理解不到位,導致了很多設計架構問題。”胡銘德告訴一位區塊鏈記者。
交易所被大量盜幣,軟件錢包不時失竊,硬件錢包,因此被視為最后一道護城河。這道護城河一旦失守,意味著什么?事實上,硬件錢包不是第一次被破解,也不會是最后一次被破解。那么,“代碼即法律”的智能合約,安全嗎?
設想一下,你簽了一份合同,雖然這份合同是開源的,但是你并不能完全看懂這份合同。這就是大多數人對智能合約的無奈。雖然區塊鏈技術能保證你的合同完全按照規則執行,但是合約層的代碼漏洞,卻不易被發現。而開源,就意味著誰都能看。換句話說,你簽了一份看不懂的合同,你身后的黑客,卻能看懂。于是,黑客就成了區塊鏈世界的第一大威脅。一旦智能合約的漏洞被黑客發現,他們就會發動攻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數據顯示,以太坊發展至今,黑客至少竊取了價值10億美元的數字資產。再來看PoW和PoS,它們安全嗎?
區塊鏈的本質在于建立多方信任,而落到技術上,就是處在區塊鏈中間層的共識算法。現在最主流的共識算法,一種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挖礦機制(PoW),另一種是投票機制(PoS)。簡單地說,PoW的機制是誰的算力大,就信任誰;PoS機制是誰的比特幣多,就信任誰。
理論上講,某個人或群體擁有比特幣網絡51%的算力,或者具有支配51%算力的能力,就能對比特幣網絡發起攻擊。如果這一天真的降臨,比特幣體系將被摧毀,或者被壟斷。在全球比特幣算力進一步集中化的今天,算力排行前四的礦池,已經擁有了約57%的算力(圖1-19)。它們聯手發動對比特幣網絡的攻擊,也不是不可能。
由此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悲觀的,但需要注意。

圖1-19 全球主要礦池算力占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