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當了“好人”,別人就只能當“壞人”
- “好人”只會越當越委屈:不要讓討好型人格成為你的壞習慣
- (日)大島信賴
- 1435字
- 2024-03-29 18:06:19
“好人”認為,對方應該理解自己。
比如,一個“好人”妻子想著“我給他好好收拾一下的話,丈夫也會高興吧”,然后主動把丈夫亂扔的東西整理好。妻子會覺得“我為了讓他高興而收拾東西,丈夫應該會明白我的一番心意”。
但是,丈夫回到家后,突然變得怒不可遏:“你把我的東西放哪兒去了?!”
妻子大吃一驚:“為什么會生氣?!”“明明是想讓你感受到我對你的關心,結果卻變成這樣!”妻子深受打擊,傷心不已。
丈夫卻認為妻子之所以收拾東西是“因為我亂放東西,妻子為了懲罰我,故意把東西藏起來”。
“好人”的心意并沒有傳達到,還誤以為“對方也會明白自己的心意”,從而感到委屈——“你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我呢?”
明明是滿懷善意的舉動,對方卻成了“壞人”,惡意歪曲理解。自己就會很難過,想不通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正如“以心傳心”一詞所說的那樣,人們認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傳遞給對方,對方應該就會理解自己。但這不過是人們的誤解罷了。
的確,在人際關系中,恒定性在發揮作用并使其保持平衡,因此對方多多少少會知道你的心意。
不過,就算我們的善意傳達給對方,恒定性為了保持平衡,也會讓對方自動扮演“壞人”的角色,從理解我們的一方變成了滿懷惡意的一方。
但是,人們深信,只要自己付出一片真心,對方就一定會理解自己。
結果發現,對方的反應和我們預想的不一樣,我們就會難過不已。有人曾給職場的同事提建議:儀容整潔大方會給顧客留下更好的印象。可是同事卻怒道“你竟然說我邋遢”,再也不理這個人。
提建議時,我們很容易產生誤解,以為對方應該可以感受到自己想要幫助他的心意。然后認為“看看我平時對待你的態度,你就會明白,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否定你”。
但實際上,因為恒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們成為“好人”,為了保持平衡,對方就可能會扮演“壞人”的角色。他會認為你一定是在否定他,從而使扮演“好人”的你備受折磨。
恒定性在親子關系中也在發揮作用,所以扮演“好人”的一方會認為“因為我們是親子,所以對方一定能夠理解我”,結果發現自己的預想完全落空了。
孩子陷入金錢危機,“好人”父母就會直接給孩子錢,希望孩子能用這筆錢重新振作起來。
然而,孩子卻可能變身為“壞人”,“好人”父母的心意完全沒有傳達給孩子。孩子只會認為“父母覺得我沒用,所以才會給我錢!我變得這么沒出息,都是父母的錯,父母給我錢也是天經地義的”,然后心安理得地收下了父母給的錢。
任意揮霍父母給的錢財,孩子不但沒有重新振作,反而漸漸變成一個沒用的人,“好人”父母就會受到傷害,覺得被孩子背叛了。
“好人”會把對方的所作所為往好的方向解釋,并用善意接受對方的一切,所以他們會認為“就像自己理解對方一樣,對方也會理解自己”。
但是,問題在于,當我們處于“好人”的立場時,為了保持平衡,對方會自發地站在相反的立場上,最終我們就會明白,對方并不理解自己。
我們越是扮演“好人”,對方就越覺得“雖然明白你的心意,但無法坦率接受你的好意”,從而采取一種否定消極的態度。“好人”就會受到傷害,難過不已。
所以,“自己的善意一定傳達給了對方”或者“對方一定會理解自己”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才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一旦認為“對方理解自己”,就會越發堅定地站在“好人”的立場上。這源自性善論,即“人性本善”。也就是說,自己是“好人”,那么對方也一定是“好人”,會明白自己的好意。
也許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性善論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將范圍擴大至多人,保持平衡的恒定性就會發揮作用。那么,“好人”注定會受傷難過,因為“對方的反應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