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人生活:家庭、個人與法律
- (美)勞倫斯·弗里德曼
- 1231字
- 2024-03-29 16:25:17
一
弗里德曼在第一章綜述了本書的主題和內容要旨,意在通過對近一個世紀美國婚姻家庭法變遷史的闡述,考察以家庭衰落與個人崛起為特征的法律文化轉型。作者提出了幾個關鍵詞——個人、選擇、自由和隱私——與一個核心命題:個人選擇至上的新型法律文化成為美國現代婚姻家庭私人生活的主導話語。
總體上,美國家庭發生變形,經歷了梅因所謂的“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注5作為法律單位的家庭逐步解體,家庭成為原子式個人的集合體,家庭法變作關于個人的法律。個人選擇支配著婚姻家庭的諸多方面。其一,婚姻的性質和方式產生巨變。婚姻不再是兩個家庭的聯結,而是兩個獨立個體的結合。結婚不再由父母包辦或其他外力主宰,而是由個人自主抉擇,只關乎“伴侶與愛情”。宗教和法律對婚姻解體的限制門檻日益降低,離婚亦成為個人選擇的事情。其二,兩性地位有所改變,盡管現實中性別平等仍未實現。女性在結婚和離婚、性與生育以及孩子監護等事務中,擁有了更多的權利和自由。其三,家庭城堡內的若干私人事務擺脫了法律和社會的公共干預。婚外或婚前性行為、非婚生育、避孕或墮胎、同性戀等往昔的“罪惡”,逐漸換上“隱私權”的標簽,公開登階于選擇王國的殿堂。
關于促使上述變遷的原因,弗里德曼在《選擇的共和國》中曾做詳解,注6本書僅一帶而過提及了幾項顯見因素:西方國家自由市場制度的發展,科技進步,城市化的推進,大眾傳媒的崛起,法治的實行,以及一個龐大、富裕、有閑的中產階級的形成。這些因素聯結為復雜的因果鏈條,共同催生了以“個人”為核心的現代法律文化。
在學術立場上,弗里德曼顯然傾向于價值中立。他強調本書不應被解讀為關于美國家庭的衰落史。家庭并未解體,只是內涵和外延有所改變,變得更富包容性。對于備受道德論斷的性少數派,作者示例主張,社會某種勢力對同性婚姻的呼吁,非但不是家庭式微的標志,反而是重視家庭觀念、以家庭為理想生活樣式的證據。
在研究視角和方法上,一方面,弗里德曼秉持法律社會學范式,指出法律制度包括家庭法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趨于“像手套合手那般”適其社會。當社會變遷時,家庭法并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樣頑梗拒變——誠然家庭法因其同特定文化情境的親緣關系,不像技術性法律那樣容易移植——而是在其社會內部進行有機的演化甚至“旋風般”的變遷。另一方面,作者采取了比較法與法律全球化視域,從廣闊的世界背景進行討論。他主張,美國現象不唯美國特色,美國家庭法的制度、實踐與文化變遷,實際反映了步入現代社會的整個西方發達世界的一般情況。
弗里德曼對“選擇”的概念致意再三,呼應了他一貫以來關于現代法律文化的思想主線:現代世界在各領域、各層面,均彰顯出一個以表現型個人主義為核心的“選擇共和國”。私人生活的細節選擇是更廣泛的選擇權——不受干預、自由地做出人生及其基本生活方式的選擇——的局部展現。但選擇具有相對性,選擇至上只是一種趨勢,其間會有沖突和頓挫;選擇并非在真空發生,而是受到外部環境和文化觀念的囿限。后文各章均圍繞“選擇”這一概念進行了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