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報告(2021)
- 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等編著
- 1457字
- 2024-05-10 14:16:33
1.1 “雙碳”目標助力綠色低碳產業迎來新機遇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畫了宏偉藍圖。
此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氣候雄心峰會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會議紛紛提到碳達峰、碳中和等議題。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自2020年10月以來,生態環境部密集發布碳排放相關政策(表1-1)。目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都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制定了碳達峰方案。
為推進碳減排、碳中和目標,國內外研究機構相繼開展相關研究。2020年9月,能源基金會聯合馬里蘭大學發布研究報告[1],提出中國可采取促進可持續能源消費、電力部門脫碳、終端部門電氣化等五項策略來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圖1-1)。其中,終端部門電氣化涉及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新基建建設,而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作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一環,將有助于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
表1-1 2020年10月以來生態環境部碳排放相關政策清單

(續)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官網。

圖1-1 五項策略實現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
在電力部門脫碳方面,2021年3月1日,國家電網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該方案提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持續推進碳減排,明確推動能源電力轉型主要實踐、研究路徑以及行動方案。在能源供給側,將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廣應用大規模儲能裝置,加快光熱發電技術推廣應用,推動氫能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術研發。預計到2025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將分別達到20%和25%左右。在能源消費側,將全面推進電氣化和節能提效,積極拓展用能診斷、能效提升、多能供應等綜合能源服務。強化能耗雙控,把節能指標納入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等績效評價體系,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用能轉型,加快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電能替代。預計2025年和203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例將分別達到30%和35%以上。
2021年1月,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發布《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指出能源系統加速低碳轉型是我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報告提到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路徑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取決于后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能源系統的低碳轉型力度、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部署規模以及森林碳匯可用量等多個方面。2060年剩余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于電力、鋼鐵、化工、交通等部門。交通部門應發展電動客/貨車、氫燃料電池車、生物燃料飛機和船舶等先進技術。中國目前積極推行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議引入市場拍賣機制,運用碳交易、碳稅、補貼等有效策略,引導全球構建統一碳減排市場機制,完善實施細則。
落實“雙碳”目標,深入貫徹產業綠色發展理念,加快能源結構轉型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合作組織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全社會碳排放約105億t,其中能源活動碳排放約98億t,占全社會碳排放的87%。因此,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挑戰巨大,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環節的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做好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快推進綠色循環產業發展,對于在全球范圍內搶占綠色產品制高點,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