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報告(2021)
- 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等編著
- 3393字
- 2024-05-10 14:16:34
1.4 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重點工作成效顯著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各級地方政府、動力蓄電池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以及第三方回收利用企業都在紛紛布局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產業。
1.國家層面,基于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標準及法規體系加速完善
(1)法規及標準體系方面,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立法提上日程
2020年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加快推動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立法,完善動力蓄電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鼓勵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在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制定領域,國家標準方面,車用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相關標準已經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重點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20年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已發布5項車用電池回收利用的國家標準。在行業或地方標準方面,已有行業機構組織企業制定電池梯次利用領域的相關標準,未來相關細分領域的電池回收利用標準會持續擴充完善。
(2)政策體系方面,基于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的政策要求逐步趨緊,行業門檻逐步顯現
2018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有關部門相繼頒發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對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梯次使用、溯源管理發展,規范行業發展,保障梯次利用電池產品的質量,推進資源綜合利用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3)行業規范及引導方面,規范企業認定工作有序開展
依據《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別于2018年9月3日和2021年1月21日公布《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第一批和第二批企業名單。
《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的公布,將有助于加強廢舊動力蓄電池產業的規范化循環利用。2020年10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分別對梯次利用企業和產品、回收利用方面提出要求。從政策發展趨勢上來看,對回收企業的各項要求正在補充完善,對產業鏈上各環節企業的相關責任要求逐漸清晰,政策落地速度逐漸加快。
2.地方層面,試點地區加快建立跨區域回收體系,采取措施推動“落地生根”
試點示范方面,積極推進先行先試,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能源局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及《關于做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在京津冀、上海等17個地區,以及中國鐵塔公司1家中央企業開展試點。通過先行先試,培育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標桿企業,促進關鍵技術研發推廣,探索技術經濟性強、資源環境友好的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在試點先行、規范化與激勵的政策下,各大試點城市紛紛根據本地新能源汽車和動力蓄電池發展現狀,補充推出相關地方性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的回收規范化。目前與全國政策相比,各地方制定的方案更為細致。截至2020年,河南、四川、寧波、廈門等10個試點地區發布了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
不同試點地區具體試點應用情況各具特色。
1)京津冀地區,汽車、電池及綜合利用企業探索協調合作,建立回收聯盟,共建共用回收網絡。
2)長三角地區,以上海帶動地區周邊企業,統一標準建設回收服務網點,實現區域協作;浙江省注重回收網絡及梯次利用環節,主要依托電池及儲能企業,承擔電池梯次利用工作。
3)珠三角地區,廣東明確試點相關企業的責任要求;深圳按照“互聯網+監管”的思路,構建動力蓄電池信息管理體系,完善動力蓄電池回收押金機制。
4)中部地區,由區域內骨干汽車、電池生產及綜合利用企業合作,依托本地區產業基礎優勢建立區域化的回收處理中心。
新能源電池再生利用方面,京津冀、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貴州、甘肅等14個地區加強產業布局,推進再生利用相關項目建設,主要以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再生利用等企業為主參與再生利用項目建設。
電池溯源管理方面,廣東、上海、江蘇、廣西、云南、安徽6個試點地區啟動地方管理平臺建設,完善地區溯源體系,加強地方溯源履責監管。其中,“江蘇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項目運營監測平臺”已接入江蘇電網、江蘇鐵塔等企業并開始試運行。總體來看,試點帶動作用持續增強。
3.企業層面,典型企業試點帶動效應逐漸增強,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利用逐漸向體系化、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方面,比亞迪、格林美等企業大力推進跨區域協作機制,推進全國范圍內回收利用產業布局。2019年8月,鐵塔能源公司編制并下發了《退役動力蓄電池回收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試行)》,對回收流程、權責界定、政策法規等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制定了回收定價、倉儲物流、檢測、加工等四個規范,涵蓋了回收體系全業務流程。同年9月,《退役電池回收系列規范》發布,包括回收檢測規范、運輸及倉儲規范、回收定價規范、再加工規范。截至2020年底,鐵塔公司在全國43萬個通信基站累計使用梯次電池約5.4GW·h,并在儲能、低速車換電等新領域與40余家企業展開合作,使用梯次電池約2.1GW·h。
梯次利用方面,中國鐵塔積極探索退役動力蓄電池的梯次利用領域,推進相關示范項目建設及梯次產品市場化應用。杭州模儲公司與中國鐵塔等合作驗證了異構兼容儲能控制系統應用在梯次電池儲能領域的可行性。國網江蘇綜合能源公司開展用梯次利用電池替代配電電網中鉛酸蓄電池備電設備的測試。
再生利用方面,一方面,新能源電池再生利用技術裝備創新及產業化快速發展。浙江華友鈷業已建立了年處理能力為1萬t的動力蓄電池包/模組無害化柔性自動化拆解及梯次分選生產線,并且建成年處理能力6.5萬t的無害化拆解、冶煉的資源化利用生產線并投產;北汽鵬龍聯合北汽新能源、湖北格林美等企業在河北省黃驊市建設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及資源化項目。中能循環、國軒高科、贛州豪鵬等項目正在建設;北京匠芯、湖南鴻捷、金川科技園等項目已完成前期準備,即將正式建設。另一方面,各地區再生利用企業加快升級傳統濕法工藝技術,加強金屬高效提取、環保處置技術創新。安徽南都華鉑優化熱解和焙燒工藝,將退役電池的活性粉末與鋁箔、銅箔分離率提升至98%以上,已完成中試;安徽合巢產業新城公司研發了萃取提鋰、高鈉廢水處理、鈷鎳萃取等新工藝;蘭州理工大學圍繞“冶金-材料-環境”一體化研發方向,開發了可優先提取鋰元素的“火法-濕法”聯合回收利用技術,已完成試驗驗證;江蘇泓遠自主研發的等離子拆解法技術,實現電池材料整體回收率達98.5%;吉利、國軒高科等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生產企業積極參與再生利用項目建設,落實生產者主體責任。
4.溯源管理方面,動力蓄電池溯源信息收錄取得顯著成效
在《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的指導下,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初委托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啟動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簡稱“國家溯源平臺”)”的建設,并于同年8月1日正式上線。自國家溯源平臺正式上線以來,截至2020年12月底,國家溯源平臺在動力蓄電池溯源信息收錄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注冊企業數量達到441家,上傳數據的企業共計297家。企業類型以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為主,共分布于27個省份,累計接入動力蓄電池裝機量275.6GW·h。
回收利用環節溯源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310余家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60余家梯次利用企業和60余家再生利用企業接入國家溯源平臺,與汽車生產企業實現平臺信息貫通。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新能源電池溯源管理工作穩步推進。傳統溯源管理模式是針對企業收集并上報的信息進行中心化管理,由于信息不對稱存在壁壘、企業上報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難以保證,致使新能源電池溯源管理過程存在數據收集及上報壓力大、企業數據管理工作難度大、信息安全管控難度大等問題。國家溯源平臺在建立電池溯源區塊鏈平臺之后,能夠給車企、電池企業、后端的電池回收利用企業帶來諸多便利,提高數據管理效率,解決信息安全與企業互信問題。電池生產企業、汽車生產企業、售后服務企業、回收企業、再生利用企業等各環節企業只需將信息通過各自節點上報,并在鏈上進行電池信息匹配即可,打破了電池溯源各環節主體企業間的體系壁壘,使得各責任主體以較低的成本完成數據的互聯互通,有助于完善現有電池溯源管理系統,為管理體系帶來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