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的心:擺脫精神內耗,專注當下要事
- (美)史蒂文·C.海斯
- 800字
- 2024-05-11 19:10:03
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療法
在20世紀中葉,相當流行的人本主義傳統在一定程度上與精神分析的臆想特質完全不同。它關注人們如何體驗世界,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系,以及怎樣創造有意義的生活。它關注的核心主題很重要,包括共情、真誠和自我意識。
我對心理學感興趣是受到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影響。比如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他因為發現高峰體驗的重要性而聞名)。同時,我也喜歡弗里茨·皮爾斯(Fritz Perls,格式塔療法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納粹集中營幸存者,專注于創造意義并發展了意義療法),以及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直到現在,我仍然喜歡他們,因為他們關注人的潛能而不僅僅是問題;因為他們對整個人的欣賞和對全人類經驗的興趣。
盡管人本主義者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研究的重要性,但他們很難就如何開展研究達成一致。馬斯洛認為傳統的科學方法根本無法抓住人類經驗的本質。4羅杰斯認為需要進行研究來避免自欺欺人,5但他也認為“社會科學知識增長本身就有一種強大的社會控制傾向,會削弱或毀滅人類”。換句話說,他擔心如果科學原理可以直接導致行為改變,那么它們可能會被用來破壞人類自由。人類自由是如此重要,以致那些可以改變人類行為的知識都成了人類自由的潛在威脅。
毫無疑問,這是正確的。廣告商和煙草公司已經在進行這種研究。賭場、制藥公司、食品行業和游戲公司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如果列一個清單,肯定不會短。但是退一步講,你可以明白為什么這種態度意味著人本主義者永遠無法證明他們的方法具有廣泛的有效性,也無法充分回答那個難以回答的“為什么”問題。這種態度使人本主義者和存在主義者幾乎沒有足夠的空間去研究行為改變的科學,公眾只能憑借信念來接受人本主義觀點。為此,他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有些人本主義療法的圖書會介紹ACT,6我很高興看到這一點。我們汲取了人本主義傳統中一些最好的觀點,并且找到方法來克服馬斯洛和羅杰斯的擔憂,也就是如何科學地驗證他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