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課程建設案例剖析與策略研究
- 高強 于正超編著
- 1428字
- 2024-05-29 13:32:29
序
2020年9月2日,中共崇州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勝利召開,對崇州堅定“西控”發展戰略,聚力“三區一地”建設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全市教育系統堅定質量主題,增強硬核自信,從管理突圍,以行動跟進,凝心聚力,真抓實干。2020年9月下旬的一天,帶著崇州市委市政府、崇州市教育局的重托與厚望,懷揣著對學校管理、課程建設、文化引領的情感與使命,筆者開始了對成都市鐵路中學(以下簡稱“鐵中”)的近距離觀察,以“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的方式積極追逐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踐行著自己的教育情懷,以問題為導向,以理念為引領,以質量為核心,實地跟崗,深度融合,充分展現了立德樹人的責任與擔當。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在位于成都市一環路北二段的省一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園里,筆者手里時刻拿著一個筆記本,一部手機,不停地看,不停地聽,不停地記,不停地悟,用800張照片、厚厚的三個筆記本完整地記錄下了筆者在鐵中的無數個點點滴滴,見證了鐵中人“守正出新,重道立人”的“鐵中精神”,參加了很多次課堂、教研、會議、講座。筆者用心盡力,結合理論研修,以一個觀察者的獨特視角,通過本書把這些美好與心靈深處的震動描繪出來,供大家學習、研討、借鑒。
一路走來,筆者思緒萬千,感觸頗深。從一所鐵路重點學校到省級重點學校,鐵中的“名校”之路不斷延伸。如果沒有學校始終如一的人文傳承,沒有繼往開來的創新精神,鐵中的成長不會如此快速。鐵中人秉承“守正出新,重道立人”的辦學理念,從關注課堂入手,從抓實課程著手,突破課程邊界,加強學科融合,構建了具有特色的“立人課程”,創造出讓每一個孩子都離開起點的課堂形態,研發出適合學生的各類校本特色課程,朝著“學有良教”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從“教研互動、特色發展、交流合作、辦學創新、環境浸潤”五個維度出發,促進學校向高端思考,向高位推進。學校的課程重構,理科品牌創建,不是任性而為,而是在注重課程無邊界開發與統整的過程中,堅守一些“不變”的東西。不變的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把握,對核心素養構建的把握,注重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創設真實問題和情境,注重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和發展,變的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課程優化。
《禮記·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正因為如此,筆者帶領團隊把思考變成行動,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誓言鐫刻在心里,書寫在行動上。鐵中先后與筆者工作過的懷遠中學、三江中學結對共建,派出骨干教師教研教改,派出行政干部跟崗鍛煉,秉承“求真務實,守正創新”的辦學理念,提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整體意識,把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變成全學科育人的行動力、執行力,引導提升師生格局,努力開闊師生視野,做到一心一意研究師生,一板一眼關注發展,勇于改變,開拓創新,構建以主要學科建設推動整體內涵發展的課程建設名師研究共同體,挖掘崇州教育的研究深度,實現管理育人的課程精度。這是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鐵中對“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積極回應。
編寫本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一個師生發現自己、喚醒自己、成為自己。在課題研究和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在此特向這些文獻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向未能列舉文獻資料的作者表示歉意。同時,由于時間、編寫者水平以及研究條件的限制,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于正超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