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EP框架下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問題研究
- 王琳等
- 2361字
- 2024-05-23 15:00:54
2.1 RCEP的起源
20世紀90年代以前,冷戰氛圍籠罩全球,東亞經濟體受冷戰階段意識形態斗爭的影響被分割成兩大陣營。兩大陣營的經濟體之間雖然存在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但意識形態的分歧阻礙了政府間的經濟合作。1991年蘇聯解體,其在東亞的勢力進一步收縮,兩大陣營的對抗基本消失,但此后東亞的經濟一體化僅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進行,缺乏政府間的制度推動,導致經濟合作進展緩慢,合作的層次也較低,這一階段的經濟合作多以次區域合作為主。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成為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第一個轉折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首先在泰國爆發,泰銖貶值幅度超30%,其他東南亞國家受泰銖波動的影響,相繼陷入金融危機,金融危機迅速在整個亞洲蔓延開來。此次金融危機對亞洲國家的經濟影響是巨大的,終結了“亞洲四小龍”的增長奇跡,將高速發展的日本經濟拉下“神壇”,使之陷入近20年的經濟停滯期。東盟國家受到危機影響,經濟實力被嚴重削弱,吸引外資和擴大出口的優勢不斷喪失,東盟國家更加意識到將推進經濟合作、加強與伙伴國的深度融合作為關鍵發展戰略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中國在區域內不斷上升的影響力和領導力、世界貿易組織貿易自由化的談判失敗以及東亞各國根深蒂固的經濟依存關系,使得東亞經濟體尋求諸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通過更廣泛的合作機制加深與周邊地區的融合成為必然。
東亞經濟合作的序幕由此拉開。1999年第三次東盟與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發表了《東亞合作聯合聲明》,并且成立了“東亞展望小組”,以積極推動東亞在各個領域的合作。2000年東盟和中日韓三國簽訂了《清邁倡議》,東亞貨幣金融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建立了東亞“10+3”經濟合作模式的雛形。2001年東亞開始考慮建立一個區域范圍的自由貿易協定。2001年10月,東亞展望小組在向東盟和中日韓領導人提交的報告中提議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EAFTA),該建議于2002年11月得到東亞研究小組(EASG)的進一步支持。同時,中國、日本和韓國相繼與東盟簽訂了經濟合作協定,東亞區域合作的“10+3”框架正式建立。后來又形成了論壇性質的東亞峰會,把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也吸納進入合作的陣營,至此,東亞一體化就在“10+3”和“10+6”框架的基礎上逐步推進。2004年,“10+3”經濟部長根據東亞研究小組的提議成立了聯合專家組,隨后提交了第一階段報告,并于2006年向“10+3”經濟部長建議在2007年啟動東亞自由貿易區。在2007年1月舉行的第十次“10+3”領導人會議上,聯合專家組提交了更為詳盡的關于如何實現東亞自由貿易協定的第二階段研究報告。與此同時,東盟開始與其主要貿易合作伙伴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東盟也由于在東亞地區率先啟動和建成自由貿易區,使得自身在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中處于非常有利的核心地位,成為推動東亞經濟合作的主導力量。
在以東盟為中心的東亞經濟合作框架有序推進的過程中,日本于2006年8月提出一項平行議程,建立包括“10+3”、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在內的東亞全面經濟伙伴關系(CEPEA)。與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EAFTA)的提議類似,日本于2008年6月提交了第一階段研究報告,闡述了實現CEPEA的具體路徑。2008年8月,“10+6”經濟部長同意進一步開展關于CEPEA的第二階段研究,要求研究小組詳細說明協定中關于成員國經濟合作、關稅減讓、貿易便利化和制度發展的具體構想。在16國對EAFTA和CEPEA提案展開激烈辯論的同時,改變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第二個轉折點也在悄然發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東亞地區經濟再次陷入困境。東亞地區多數國家實行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經濟增長高度依賴發達國家市場,但此時深受危機影響的美國和歐洲消費能力降低,進口需求驟降,東亞國家的出口導向戰略難以為繼。幸運的是,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在該地區蓬勃發展的內部市場和強勁的經濟基本面支撐下,東亞國家很快擺脫了危機的影響,憑借自身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成為全球中間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和最終產品的主要市場。此次金融危機又一次對東亞國家敲響了警鐘,東亞國家充分認識到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對于穩定東亞經濟、減少對外依賴和促進東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東亞各國必須摒棄前嫌、團結一致,以務實的態度加快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形成東亞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有利地位,以獲取東亞經濟穩定發展的更大利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為擴大其在包括東亞在內的亞太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顛覆中國主導的東亞經濟合作以鞏固自身霸權,于2009年正式決定參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隨著美國成為TPP的主導者,除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和文萊四個初始成員國外,澳大利亞、秘魯、越南和馬來西亞相繼表達了加入的意愿,其經濟產值預計會占到全球經濟的40%,貿易額占到全球的30%以上,TPP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變得舉足輕重。由于認識到TPP可能對實現東亞一體化產生巨大影響,在2011年8月舉行的“10+6”經濟部長會議上,中日兩國共同提出了《關于加快實現EAFTA和CEPEA構想的倡議》。同時,2011年2月26日在緬甸內比都舉行的第18次東盟經濟部長會議通過了組建RCEP的草案。2011年11月17日至19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19次東盟領導人會議正式批準組建RCEP的草案,RCEP最終取代EAFTA和CEPEA成為東亞經濟一體化框架的主要內容。草案的提出有兩大動因:一是推進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自身需要。根據草案,RCEP的目標是在東盟原有的5個“10+1”基礎上,構建一個涵蓋16國的全面、高質量、互惠的區域自貿協定,以加強相互間經濟合作,拓寬和深化經濟一體化,推動區域經濟增長。二是應對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沖擊的需要,通過降低美國對東亞地區的政治和經濟領導力,讓東盟繼續扮演東亞合作的“司機”,主導東亞合作進程,在經濟合作中展現東亞國家的自主能力和意愿。
2012年11月,在柬埔寨金邊召開的第21屆東盟峰會上,16國領導人共同發布《啟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的聯合聲明》,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建設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