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數字貨幣的“表”與“里”
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實則僅具備貨幣之表象,并不具備貨幣的本質。
一、存在于“幣圈”的數字貨幣
提起數字貨幣,人們往往首先會想到比特幣,覺得比特幣才是數字貨幣的源頭。其實人們很早就開始探索數字貨幣,只有比特幣是比較成功的嘗試,于是其很快便舉世矚目,因此,比特幣可謂數字貨幣的里程碑之一。由于比特幣頗為成功,是世界上首個被廣泛接受的數字加密貨幣,因此其貨幣符號已被嵌入數字貨幣的通用標識。
比特幣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幣圈”的興趣,技術人士創建了各類數字貨幣。相關數據表明,全球數字貨幣市場已有1.4萬多種數字貨幣,總市值超過2.4萬億美元。各類私人數字貨幣魚龍混雜,有的曇花一現,有的經久不衰,其大致可分為比特幣、競爭幣與數字資產幣,或者可分為比特幣與類比特幣、穩定幣。其中比特幣獨領風騷,在數字貨幣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比特幣的各類技術頗具吸引力,“幣圈”中很多人仿照比特幣技術,創造了大量競爭幣。這類數字貨幣有與比特幣類似的運作機制與功能,卻局限于各區塊鏈項目,且穩定性、實用性等均不如比特幣,其中以泰達幣(USDT)、瑞波幣(XRP)
等最出名。泰達幣與法定貨幣美元掛鉤,1單位泰達幣與1美元等值,故其波動性很小。它存在于外匯儲備賬戶,獲得法定貨幣支持,其算法與運營均符合國際合規標準,雖然可以避免比特幣的諸多風險,但無法根除其固有的安全風險。瑞波幣(XRP)是世界上首個開放的去中心化平臺幣,通過向社區用戶贈送、挖礦、批發或發放員工工資等方式運營,在Ripple系統內通用,發行總量為1000億枚。萊特幣(LTC)發行8400萬枚,目前已通過“挖礦”產出6370萬枚,依靠專門的開源軟件運營。幣安幣(BNB)
是平臺代幣,發行量為2億枚,目前對外發售1億枚,其發行主體幣安交易所是世界第三大數字貨幣場內交易所。其價值基礎為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數字資產,由幣安平臺收入、回購、銷毀幣安幣,其穩定性較比特幣高。柚子幣
,以EOS為框架搭建了區塊鏈3.0的平臺,引入了DPOS的共識機制,以超級節點保證運營穩定,社區用戶享有投票權,但其中心化程度較高。以上私人數字貨幣實現了技術迭代,改進了比特幣存在的缺陷,成為頗受“幣圈”及相關社群歡迎的數字貨幣。
隨著技術不斷革新,一些大型科技平臺也開始探索穩定幣,最令人矚目的成果就是Libra。2019年6月,Facebook加密貨幣項目Libra白皮書發布,聲稱這種數字貨幣與一籃子法定貨幣掛鉤,以Facebook的儲備資產為支撐,目標是成為國際貨幣、全球性支付工具。該白皮書剛剛發布,便引起了美聯儲、歐洲央行等監管機構的關注。該方案的推行多次受挫,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出席了多次聽證會回應質詢,不得不將白皮書改版,聲稱“致力于在依法合規的條件下改善跨境支付環境,為更多‘草根’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從已公布的第二版白皮書看,Libra具有更優化的結算功能,在使用場景中不用于計價,而主要用于跨境結算,旨在成為全球性支付工具,意欲納入各國金融監管。2020年12月,Libra更名為Diem,僅以1∶1的比率錨定美元,表示將更嚴格地遵守全球監管法律法規,具備全球包容性。無論Libra、Libra2.0,還是Diem,它們至今均未獲得任何監管機構的認可,因此其發行計劃暫時被擱置。盡管Diem尚未問世,但它對法定數字貨幣、私人數字貨幣等影響甚大。
二、脫去華麗外衣的數字貨幣
單單從數字貨幣的外觀、功能與應用來看,數字貨幣似乎發揮了貨幣的作用,但我們需要透過技術應用的表象、結合貨幣的職能分析其本質屬性。
我們常見的QQ幣、論壇幣等都是虛擬貨幣,都是在游戲等虛擬世界中使用的簡單代幣
。通常來說,所謂的數字貨幣,屬于數字加密貨幣或加密貨幣,其表現形式與虛擬貨幣有一些共性,但其運用了更先進的數字技術,使其可以不局限于虛擬空間而流通與應用。比特幣也好,萊特幣也罷,都具有以下共性:發行、流通與使用都不依托于任何實物,都以密碼加密技術
、網絡P2P技術
為基礎,由計算機程序生成與運營。這些新興技術優化了數字貨幣的性能,但還需結合貨幣的職能進行比較來判斷其是否屬于貨幣。
馬克思認為,貨幣本質上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工具,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交易媒介、貯藏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從比特幣、穩定幣的流通、應用等情況來看,數字貨幣似乎具備了貨幣的職能。數字貨幣是通過“挖礦”等算法得到的,耗費了一定的電力,“礦工”、程序員等主體投入精力和時間。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雖不見實物,卻具有一定的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類數字貨幣在質的方面可以表現為一切商品,在量的方面能比較和衡量一切商品。換言之,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不完全具備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貨幣之所以為貨幣,是因為其價值尺度背后有絕對法定償付效力作為支撐。
其效力來源于政府的支持,這就取決于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其綜合國力。貨幣能夠成為價值尺度的原因,在于其安全性、穩定性、便捷性與普適性。數字貨幣是否符合這種要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
比特幣是技術精英的創造物,雖具備較高的安全性、便捷性,但仍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它的價值波動性遠超實物貨幣,很容易成為市場投機的對象;比特幣只在“幣圈”或者接受比特幣的人群、企業中發揮貨幣作用,更多的社會公眾很難接受比特幣作為貨幣。穩定幣雖提升了安全性,可以避免被盜竊等風險,但仍無法避免意外事件的影響。2022年5月,Luna幣發生暴跌事件,其價值在極短時間內變得幾乎一文不值。這表明穩定幣仍存在穩定性漏洞。從流通范圍來看,比特幣的受眾仍然很小,無法像實物貨幣那樣廣泛流通于經濟社會的每個角落,其運作方式更像是一種金融投資品。各類穩定幣的流通范圍也受限制。因此,比特幣、競爭幣、穩定幣都缺乏實物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比特幣可用于購買、償債、支付工資等,其支付場景較其他數字貨幣更廣,而大多數數字貨幣僅在一定范圍內被當作支付工具。比特幣、Libra等大都被當作投資品,具備貯藏財富的職能,但是其價格極具波動性,無法像實物貨幣那般穩定,人們不可能將一種容易縮水的貨幣當作財富進行貯藏,因而其貯藏財富職能還是大打折扣的。比特幣、Libra雖能跨越國界流通,但其世界貨幣職能無法與實物貨幣相比。
不僅如此,數字貨幣的運營態勢還暴露出無法根治的軟肋——
“區塊鏈不可能三角”問題。也就是說,各類數字貨幣無法完全兼顧去中心化
、安全和效率,比特幣的最大缺陷是效率問題,Libra的最大障礙是克服去中心化的難題。然而,Luna幣暴跌事件說明即使是穩定幣,也無法完全解決安全等問題。也就是說數字巨頭、技術精英的信任無法取代國家信用。
比特幣等私人數字貨幣具備去中心化、社區信用、數量限制、不可逆性與高度匿名性,雖然看似可以解決實物貨幣悖論等難題,但無法像正常的貨幣那樣發揮作用。因此,數字貨幣不能被認定為貨幣。盡管如此,數字貨幣的試驗使我們必須反思貨幣的本質、貨幣的職能等問題。央行如何積極回應數字金融發展趨勢,利用新興技術革新法定貨幣,如何引導和規制法定數字貨幣與私人數字貨幣……已成為新時代各國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